現代世界主義會不會成為全球性資本主義的産物?極端化的世界資本主義,是否已經摧毀瞭文化多樣性與政治自由的源泉?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會不會成為以世界主義方式更新民主的倡導者?
請與社會學大師烏爾裏希‧貝剋對話,對西方傳統的現代化理論進行質疑與批判,並探索西方社會主流觀念和製度,在全球化時代所遭遇的挑戰及其前景。
在世紀之交,「全球化」的相關論述如巨浪狂潮,從世界席捲颱灣。在百傢爭鳴中,德國社會學傢烏爾裏希.貝剋所提齣的「風險社會」、「全球化危機」、「第二現代」等概念,尤其獲得國際與颱灣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貝剋以宏觀的視野和長期的研究,觀察到現代化的異化現象,以「風險社會」的概念點齣「高科技」與「高風險」之間的關連,提醒世人應該以「整個全球」的視野,在開放而彈性的思維模式下,對社會風險的來源與後果進行風險管理。貝剋更提齣「第二現代」理論,主張現代化的發展必須轉變為以「反省」為主要內涵,在國際社會學界奠定大師級地位。
本書是德國資深記者與貝剋的對話錄,在簡明而精要的對談中,為貝剋的各項重要概念作一次總整理,並由貝剋教授的高徒——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為讀者進行精闢的導讀,是接觸當代社會學大師、進入貝剋思想世界最佳途徑。
作者簡介
烏爾裏希‧貝剋(Ulrich Beck)德國著名社會學傢、慕尼黑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社會發展和全球化問題的研究,並提齣許多獨到的見解和概念。貝剋透過宏觀、敏銳的觀察,提齣「全球主義」、「解民族國傢化」、「世界社會」等趨勢,主張人類應以「整個全球」的視野,來處理諸如生態、核武、貧富差距等全球性課題。
貝剋也指齣近二個世紀的現代化所衍生諸如SARS、AIDS、禽流感、狂牛癥、金融風暴等種種「副作用」,已經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他與英國社會學傢紀登斯、法國社會學傢拉許共同提齣「第二現代」理論,主張必須進行以「反省」為主要內涵的「第二次現代化」,在國際社會科學界獲得注目。此外,貝剋的「風險社會」概念也點齣「高科技」與「高風險」之間的關連性,主張世人應該在一個開放的、允許充分彈性的新思維模式下,全方位地認識風險的各種可能來源與可能後果,並加以管理。
主要著作有《什麼是全球化》、《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巨流)、《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商務)、《自由之子》、《全球化的政治》、《反思性現代化》、《世界社會的前景》等重要社會學與全球化論述。
約翰內斯.威爾姆斯(Johannes Willms)德國著名曆史題材記者和編輯,現任《南德意誌報》執行編輯,著有《德國病》等在德國極具影響力之著作。
作者簡介
路國林,中央編譯局馬列部譯審,譯有《全球化與道德重建》、《全球化與政治》、《不要恐懼全球化》、《尼采傳》等大量德國哲學、社會學和文化書籍。
這本書名《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剋對談》聽起來就很有份量,尤其是我對社會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烏爾裏希·貝剋(Ulrich Beck)這位德國社會學傢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我印象中他的“風險社會”理論在颱灣學術界和青年學子中都引起過廣泛的討論,總覺得他看待世界的方式總是那麼的深刻且超前。這本書能有機會與他進行“對談”,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學術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我特彆好奇,在貝剋教授的視角下,“自由”和“資本主義”這兩個如此核心又常被辯論的概念,究竟會被如何解讀?是會強調資本主義對個體自由的解放作用,還是會揭示其潛在的限製和異化?又或者,他會提齣一個全新的框架來理解兩者之間的復雜關係?我設想,對談的形式或許更能展現齣思想的碰撞,而非單嚮的論述,這讓我充滿期待。作為一個颱灣讀者,我時常感受到本土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傳統價值與現代經濟的拉扯,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新挑戰。很想知道,貝剋教授的理論能否為我們理解颱灣當前的社會現象提供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輕鬆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旅程,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去思考,甚至去爭辯。
评分最近在書店裏看到《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剋對談》這本書,當時就覺得書名很有吸引力。我雖然不是社會學專業齣身,但一直以來都對社會發展的脈絡和背後的驅動力感到好奇。特彆是“資本主義”這個詞,感覺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引擎,驅動著我們整個社會,但也常常伴隨著各種爭議和問題。而“自由”呢,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的,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如何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實現它,這卻是個復雜的問題。當我看到這本書是與社會學大師貝剋教授的對談形式時,我感覺這可能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我對貝剋教授的“風險社會”理論略有耳聞,印象中他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能夠看到事物本質的學者。我想象中的對談,不會是枯燥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能將深刻的社會學理論,用一種更易於理解,甚至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很期待,通過貝剋教授的視角,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資本主義如何影響著我們對自由的定義和實踐。特彆是在颱灣,我們經曆瞭很多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遷,這種對談,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我們作為個體,如何在這個體係中尋求屬於自己的自由。
评分書名《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剋對談》一齣來,就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來對“自由”與“資本主義”這兩個概念的關係非常感興趣,總覺得它們之間既有韆絲萬縷的聯係,又充滿瞭張力。尤其是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社會,資本主義的影響無處不在,而我們對於“自由”的追求也從未停止。究竟是資本主義成就瞭我們的自由,還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束縛瞭我們的自由?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我知道這本書是對談的形式,並且對話者是社會學界的大師烏爾裏希·貝剋教授時,我更是充滿瞭期待。我瞭解貝剋教授的“風險社會”理論,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傳統的思維框架,去理解全球化和科技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我設想,在這次對談中,貝剋教授一定能深刻地剖析資本主義如何重塑瞭我們對自由的認知,以及在當代社會,我們如何纔能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找到真正的、有意義的自由。我很想知道,他會不會提到一些我們颱灣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的例子,或者提齣一些具有普適性的思考路徑,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這本書,我預感,會是一次思想上的盛宴,值得我花時間去細細品味。
评分我最近在逛誠品時,無意間瞄到這本《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剋對談》。說實話,第一眼看到書名,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又一本關於經濟的社會學書?”畢竟“資本主義”這個詞,總讓人覺得有點沉重,而“自由”又是那麼抽象。不過,當我看到“烏爾裏希·貝剋”這個名字時,我立刻停下瞭腳步。因為在我有限的社會學知識裏,貝剋教授是個相當重量級的人物,他的“風險社會”理論,我依稀記得在大學時期好像聽過講座,雖然當時理解得不深,但那種“全球性風險”的概念,確實讓人印象深刻,覺得他看待問題很有高度,也很能切中時代脈搏。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是“與他對話”,而不是枯燥的理論闡述時,我有點被吸引住瞭。我開始想象,這場對話會是怎樣的場景?是學術泰鬥之間的高端論劍,還是能夠觸及我們普通人生活中的實際感受?畢竟,我們每天都在資本主義的洪流中生活,關於自由的選擇,也無時無刻不在。我想象著,貝剋教授會不會用他獨有的犀利目光,剖析資本主義如何塑造瞭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又在何種程度上限製瞭我們真正的自由?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體,人們對於“自由”的感受,是否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産生瞭微妙的變化?這本書,我預感,它不隻是一個簡單的理論介紹,更可能是一次對我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反思。
评分《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剋對談》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覺得,“自由”和“資本主義”這兩個詞,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要真正說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卻非常不容易。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中,資本主義的力量塑造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但與此同時,我們對“自由”的渴望也從未停歇。我想象著,這本書的對談形式,會是一種非常生動和富有啓發性的交流。尤其是與烏爾裏希·貝剋這位社會學巨擘對話,本身就充滿瞭學術魅力。我對他“風險社會”理論印象深刻,總覺得他能夠以一種宏觀的、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待現代社會的問題,並且總能提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我非常期待,在這場對談中,貝剋教授會如何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機製,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會不會探討資本主義帶來的機會,以及它可能帶來的不平等和異化?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我們作為個體,如何纔能在這個既提供機遇又充滿挑戰的體係中,活齣真正的自由?這本書,我預感,它不僅僅是關於理論的探討,更可能是一次關於我們自身存在狀態和未來方嚮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