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Teresa,1910~1997)生於南斯拉夫,年幼爸爸就死瞭,靠著媽媽為人做女紅養活全傢。雖然傢裏窮睏,母親仍堅持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齣來,幫助比她們更貧睏的人,使她從小就感受到服務窮人是自己的天職。
18歲時她加入愛爾蘭社區修女會,被分發到印度的天主教中學當老師,但她看見學校高牆外的窮人,內心感到很痛苦。1946年她離開學校,專心去做服務窮人的工作。
她沒有資金,也沒有幫手,隻能先收容一些無傢可歸的孩子,開辦露天學校。為瞭替最窮的人服務,她要求自己也成為窮人:隻穿三套印度貧民的傳統衣服,不穿襪子,隻穿涼鞋,不使用任何電器,吃住都是採用最簡單的。這種守貧的愛心,感動瞭許多義工和團體加入她的行列。
她的慈善工作範圍遍及印度、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包括貧民區照顧站、兒童之傢、麻瘋病人之傢、垂死之傢、診所、肢障及智障療養院。她的貢獻受到世人的肯定,在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奬。
印度加爾各答的市集中,有座全世界最特殊的收容所,裏麵收容的人有近半數會在此安詳的離開人世。這裏就是德蕾莎修女為貧苦又重病的街民所開辦的「窮人之傢」。
但德蕾莎修女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她要到偏遠落後的地方,為最窮苦的人服務?為何她的收容所裏有來自全世界的義工?為何她會獲頒諾貝爾和平奬?
本書將告訴你德蕾莎修女充滿著戲劇性和勵誌性的少年時光。
作者簡介
陳啓淦
1955年生,現為鐵路局高雄站副站長。最大的興趣就是為小朋友寫齣一篇篇動人的故事。作品曾多次獲洪健全兒童文學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等榮譽。為颱灣本土兒童文學作傢中頗具代錶性的一位。於文經社齣版之作品有《火金菇來照路》、《愛神邱比特的新娘》,《切膚之愛-蘭大衛的故事》榮獲2001年文建會「好書大傢讀」頒贈「年度好書」。
繪者簡介
陳學建
1965年生,復興商工美工科繪畫組畢業。曾任郵購齣版公司行銷創意,現專事插畫創作。已齣版「鬼話連篇」漫畫單行本,並為國語日報、文經社等多傢齣版社特約插畫,是國內新生代的優秀插畫傢。
**【一】** 《愛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這本書,我大概是幾個月前在誠品書店偶然翻到的。當時就被書名吸引瞭,德蕾莎修女這個名字,從小就在電視、報紙上耳濡目染,總覺得她是一個神聖而遙遠的存在。拿到書後,立刻被精美的封麵設計打動,厚重卻又不失質感,感覺捧在手裏就有一種力量。迴傢後,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起初,我以為會是那種比較枯燥的說教式傳記,畢竟是關於一位偉大的聖人。但沒想到,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字裏行間充滿瞭溫情和力量。她沒有把德蕾莎修女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神,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和細節,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女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早年離開傢庭,在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建立的“垂死者之傢”。光是想象那樣的環境,就覺得觸目驚心,而她卻在那裏,用最溫柔的雙手,去安撫那些被社會遺棄的靈魂,去給予他們最後的尊嚴和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信仰的力量,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常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煩惱,卻忽略瞭身邊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人心深處的黑暗,也喚醒瞭我內心深處沉睡的善良。
评分**【四】** 說實話,剛開始拿到《愛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這本書,我還有點猶豫。畢竟,我對宗教神學方麵的知識瞭解不多,擔心看不懂。但是,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她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講述瞭德蕾莎修女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曆。我仿佛能夠看到那個從小就渴望服務他人、充滿同情心的安吉拉·岡傑·博加丘,也能夠感受到她成年後,在印度加爾各答那個充滿疾病和貧睏的城市裏,所經曆的一切。書中描繪的場景,雖然有些令人鼻酸,但更多的是一種溫暖和希望。德蕾莎修女不僅僅是一位慈善傢,她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傢。她用自己的行動,教會瞭無數人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同情心,什麼是無私的奉獻。她不僅拯救瞭許多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她治愈瞭許多人的靈魂。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獲得瞭多少,而在於付齣瞭多少。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注解。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巨大的精神力量,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二】** 讀完《愛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傳記,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課。我一直以為,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擁有過人的天賦或者非凡的際遇。但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告訴我,偉大往往源於最樸素的堅持和最純粹的奉獻。她放棄瞭安穩的生活,選擇瞭最艱難的道路,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瞭最貧窮、最被遺忘的人們。書中描繪的那些畫麵,比如她親自照顧麻風病患者,抱著渾身潰爛的孩子,那些場景雖然令人心酸,但同時又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力量。她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和工作的艱辛而退縮,反而在這其中找到瞭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她內心世界的描繪,她也曾有過掙紮,有過睏惑,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她的信仰和使命。這讓我覺得她更真實,也更令人敬佩。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愛”的定義,原來愛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的行動,是願意付齣一切去關懷和幫助他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被更多人讀到,特彆是年輕人,讓他們瞭解,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能活齣不平凡的意義。
评分**【五】** 《愛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安靜的周末的下午,一個人靜靜地讀完的。捧著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來到瞭德蕾莎修女的身邊,親眼見證瞭她不平凡的一生。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迴避德蕾莎修女生活中的艱辛和睏難,反而將這些部分真實地呈現齣來。她曾經因為疾病纏身而不得不休養,也曾經因為資金短缺而一籌莫展。但正是在這些艱難時刻,她內心的力量纔更加顯現。她沒有抱怨,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她與孩子們互動的情節,那些描述充滿瞭溫情和童趣。她對待每一個孩子,都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給予他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暖。這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愛依然能夠綻放齣最美的光芒。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一個人的故事,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超越國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的博愛精神。它讓我反思,我們常常過於關注自我,卻忽略瞭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德蕾莎修女的故事,為我們樹立瞭一個榜樣,告訴我們,隻要心中有愛,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愛的天使。
评分**【三】** 《愛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這本書,我是在一個雨天的午後讀完的。整個下午,我都沉浸在德蕾莎修女的世界裏。書中的文字,就像她本人一樣,樸實無華,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我曾以為,她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聖人,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她其實是我們身邊最普通卻又不凡的一份子。她沒有顯赫的傢世,沒有驚人的財富,她有的隻是滿腔的熱情和一顆願意為他人付齣的心。書中詳細記錄瞭她創建仁愛傳教修女會的艱難曆程,從最初的幾位姐妹,到後來遍布全球的龐大組織,每一步都充滿瞭艱辛和挑戰。我看到瞭她為瞭籌集善款,不惜放下身段,去拜訪富商政要;看到瞭她為瞭給窮人爭取權益,不畏權勢,據理力爭。她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挑戰極限、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力量,不在於物質的豐裕,而在於內心的堅定和對生命的敬畏。德蕾莎修女的故事,是對“付齣”最好的詮釋,也提醒我,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不應忘記那些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