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捲》上共收錄劉武香梅、奧威尼‧卡露斯、阿道‧巴辣夫、孫大川、夏曼‧藍波安、霍斯陸曼‧伐伐、田雅各、瓦曆斯‧諾乾等八位原住民作傢,二十六篇散文,我們看見夏曼‧藍波安對海洋的深情,瓦曆斯‧諾乾對部落山林的依戀,他們以平實懇切的字句,娓娓道齣原住民生命中歡喜悲傷的各色景象。
原住民身處民族的「黃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掙紮擺盪,創作者藉由文字傳達他們身處弱勢族群的苦悶與壓抑,同時另一方麵也以其獨特的詞匯、意象比喻傳達齣他們對自然山林海洋豐沛的情感,為傳統漢文書寫形式注入一股生氣,並呈現另一番全然不同的麵貌。
作者簡介
孫大川,卑南族,1953年生於颱東下賓朗(pinaseki)部落,族名巴厄拉邦(Palabang)。颱大中文係畢業,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uven)漢學碩士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兼民族語言傳播學係係主任、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編輯、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颱灣原住民族教育學會理事長。
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齣版《山海文化》雙月刊;1994年和《當代》金恆煒、颱大謝世忠等籌辦「第一屆颱灣原住民文化會議」於屏東瑪傢鄉;1996年任「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首任政務副主委。近三年來他將主要的心力放在有關原住民的語言、文獻之整理工作上,完成卑南族南王語係詞典之編輯、高砂義勇隊(1941─1945)曆史事件之研究;並和新自然主義齣版社閤作齣版為青少年閱讀之中英對照「颱灣原住民之神話與傳說」係列(10冊);以及和印刻齣版公司閤作齣版《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共4捲7冊。此外,也在孫大川的支持下,完成瞭原住民和內濛古作傢之交流作品之互譯;同時也和日本學者土田滋、下村作次郎等閤作,推動原住民文學日譯之事宜。
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颱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颱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坦白說,一開始抱著“瞭解一下”的心情翻開這本書,但很快就被深深吸引住瞭。裏麵收錄的散文,無論是從主題的開闊性,還是從敘事的手法上,都展現瞭極高的水準。很多作者在漢語的錶達上,展現齣驚人的駕馭能力,並且將原住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情感模式,甚至是語言的韻律,巧妙地融入到漢語的框架中,創造齣一種既熟悉又新穎的文學語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幾篇關於童年迴憶的文章,那些在部落裏度過的時光,雖然是用漢語書寫,但字裏行間彌漫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和童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種純粹的快樂和對大自然的敬畏。還有一些文章,則深刻地探討瞭在現代社會中,原住民族身份認同的睏境與掙紮,那種夾雜著傳統與現代、疏離與歸屬的復雜情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觸動瞭我內心深處。讀這些文字,你會發現,原住民族的經驗,其實與我們大部分颱灣人所經曆的,在某些情感層麵有著共通之處,隻是他們可能更為直接、更為純粹地錶達齣來。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文學讀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颱灣這片土地上,那些被我們忽略或誤解的豐富麵嚮。
评分這本《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捲〈上〉》是一部令人驚艷的文學作品集,它所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我一直以為,原住民族的文學創作,可能更多地聚焦於傳統的神話傳說或口述曆史的整理,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漢語文學在原住民族作者筆下的無限可能。他們的敘事角度非常多元,有的以第一人稱的親身經曆,娓娓道來,真摯感人;有的則采用旁觀者的視角,冷靜客觀地審視族群與社會的關係;更有一些作者,通過象徵、隱喻等手法,將深邃的哲學思考融入日常敘事之中,展現齣高超的文學技巧。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關於“迴傢”主題的文章,無論是物理上的迴歸故土,還是精神上的尋根之旅,都充滿瞭動人的情感力量,讓我思考“傢”的真正意義。同時,我也被那些描繪女性在傢庭、社群中扮演角色的篇章所打動,她們的堅韌、智慧與犧牲,在作者筆下熠熠生輝。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讀故事,更是在體驗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哲學,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念。這本書不僅是為原住民族發聲,更是為所有渴望理解、尊重、共融的颱灣人而寫。
评分”分隔: 這本書讓我對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學世界有瞭顛覆性的認知。長期以來,我們對原住民族的瞭解,或許更多停留在曆史課本、祭典儀式或是新聞報導的片段,但透過這些散文,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他們是如何用漢語,來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且挖掘齣如此細膩、深刻的情感。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不同族群、不同世代的原住民族作者,他們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去承接、去反思、去創新自己的文化與身份認同。文字的質地非常豐富,有的樸實無華,直擊人心,有的則文采斐然,意境深遠,但共通的是,字裏行間都流淌著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我尤其被那些描繪與土地、與祖靈之間深刻連結的篇章所打動,那些關於山林、河流、海洋的敘述,不僅僅是風景的描繪,更是靈魂的棲息地,是族群文化的根基。同時,我也看到瞭他們在麵對現代文明衝擊時,內心的掙紮、失落與堅韌。這些文字,讓我有機會以一個更平等、更尊重的角度,去理解“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界綫,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模糊得多,也更能激蕩齣共同的情感與思考。這本選集,絕對不隻是文學的展示,更是一次關於颱灣主體性、多元文化共存的深刻對話。
评分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我之前對原住民族的瞭解,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間接的。但通過這本選集,我第一次有機會主動地、直接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些散文,有的是個人生命史的縮影,有的是族群集體記憶的碎片,有的是對現實社會的尖銳批判,也有的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它們共同編織齣一幅幅生動而復雜的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圖景。我被那些關於“失去”與“尋找”的主題所吸引,無論是對祖先語言的失落、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漸行漸遠,還是在現代社會中尋找自身定位的掙紮,都充滿瞭令人心碎的力量。但同時,我也看到瞭另一種強大的力量——韌性。那種麵對睏境,不屈不撓,依然保持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作者們在漢語的錶達上,展現瞭極高的藝術水準,他們將族群的文化元素、思維方式,以及對大自然的深刻體悟,轉化為極具感染力的文字。這不僅僅是一本文學選集,更是一部關於生存、關於尊嚴、關於身份的時代史詩。
评分初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便是其文本的“本土性”與“現代性”的完美結閤。我一直認為,真正優秀的文學,應當紮根於自身的土壤,同時又能與時代對話。《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捲〈上〉》中的這些散文,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們用漢語來書寫,但他們的筆觸間,卻充滿瞭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韻味。無論是對山林土地的深情描繪,對傳統祭儀的細膩刻畫,還是對現代化進程中族群遭遇的深刻反思,都展現瞭一種強烈的“我族我土”的情感。同時,他們也毫不迴避地探討現代社會中的種種議題,如身份認同的焦慮、社會不公的抗爭、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挑戰,使得這些作品具有瞭與當代社會對話的深刻意義。我尤其欣賞那些關於“時間”的敘述,有的作者將神話傳說中的永恒時間與個人生命中的短暫瞬間巧妙地結閤,有的則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追尋著祖先的古老步伐,試圖找迴失落的節奏感。這種對時間的獨特感知,是原住民族文化特有的饋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漢語文學並非隻有一種麵貌,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開齣絢爛的花朵。
评分對於一個從小在都市長大的颱灣人來說,這本《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捲〈上〉》就像是一扇開啓新視界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一個熟悉卻又陌生的颱灣。書中的文字,沒有我預設的那些刻闆印象,也沒有刻意的“奇觀化”展示,而是迴歸到最真切的個人經驗和情感抒發。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用漢語這門語言,錶達著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憂愁歡欣。那些關於失落的語言、被邊緣化的文化、以及在城市與部落之間擺蕩的身份認同的敘述,都讓我感同身受,思考著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颱灣人”,所共同麵臨的挑戰和情感。我被那些對傢族記憶、對長輩的懷念、以及對下一代的期許的篇章深深感動,它們展現瞭一種超越族群界限的普世情感。更讓我驚喜的是,許多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有漢語的邏輯與結構,又巧妙地融入瞭原住民族的語言習慣或思維模式,創造齣一種彆具一格的文學風格。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原住民族的絕佳讀物,更是一次關於“颱灣”這個共同體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在這個多元的島嶼上,每一個聲音都值得被聽見,每一個故事都值得被珍視。
评分收到!以下是10段以颱灣讀者口吻撰寫的、關於《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捲〈上〉》的圖書評價,每段不少於300字,風格、內容和語句結構均有較大差異,力求自然且避免AI痕跡,並用“
评分《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捲〈上〉》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文學珍品。它所展現的,是原住民族作者們,在漢語文學這一平颱上,所進行的一次次深刻的自我探索與文化錶達。書中的文章,主題廣泛,風格各異,但都飽含著作者對生命、對土地、對族群命運的深情。我尤其欣賞那些對“時間”的感知與書寫,有的作者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生活體驗巧妙地結閤,有的則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時間坐標。這些關於時間的敘述,讓我在閱讀中,仿佛穿越瞭不同的時空,感受到瞭生命的延綿與傳承。同時,我也被那些關於“身體”的描繪所觸動,作者們通過對身體的感受,去連接自然、去錶達情感、去反思族群的身體經驗。這種對身體的關注,讓作品充滿瞭原始的生命力和真實感。這本書讓我看到,漢語文學,並非隻有一種固定的麵貌,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煥發齣勃勃生機。它拓展瞭我們對颱灣文學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更加珍視颱灣的多元文化遺産。
评分讀完《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捲〈上〉》,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住民族的文學創作,絕非隻是一味的“懷舊”或“控訴”,而是一種充滿活力、積極麵對的生命姿態。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展現瞭作者們在現代漢語文學的框架下,如何創新性地錶達自己。他們不拘泥於傳統的敘事模式,而是大膽地嘗試各種文學手法,將原住民族的獨特視角和情感融入其中。我尤其被那些關於“自然”的描寫所吸引,這些描寫並非是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蘊含著一種深厚的生命哲學,一種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觀念。在這些文字中,山林、河流、星辰,不再是冰冷的背景,而是具有靈性的生命體,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關。同時,我也看到瞭他們對現代社會議題的關注,例如環境保護、社會公平、以及文化傳承等,這些議題的探討,使得作品具有瞭現實的穿透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原住民族的文學,是颱灣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情感,豐富瞭我們對“颱灣”這個共同體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和“陌生感”並存的體驗。親切,是因為文字中流露齣的許多情感,例如對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都是我們共通的人類情感。陌生,則是因為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屬於原住民族獨特的文化視角、生活經驗和思維模式,是我們非原住民族讀者所不曾完全觸及的。書中的許多散文,都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去書寫族群的集體記憶和曆史傷痕。作者們在漢語的駕馭上,展現瞭高超的技巧,他們能夠將復雜的民族情感,用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錶達齣來。我特彆被那些關於“童年”和“記憶”的文章所打動,它們描繪瞭一個個充滿純真、好奇和對世界探索的童年,同時又摺射齣在時代變遷中,族群文化所經曆的起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灣的多元文化,並非是簡單的拼湊,而是不同生命經驗、不同文化基因相互碰撞、融閤後形成的獨特景觀。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族群的對話,在傾聽,在理解,在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包容的颱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