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勞思光先生以其獨創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對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這三大哲學係統,依於各自之理論特性及文化精神取嚮,區分為世界哲學之三支,並對西方哲學自古希臘至中古時期的主要哲學問題之起源及發展,作齣清晰而扼要的說明,乃先生早年具代錶性的哲學著述之一。本書曾於一九五六至五七年間分章發錶,是次乃首度以單行本重編齣版。
我一直認為哲學是關於“終極問題”的學問,但卻常常被各種理論的繁復所睏擾,不知如何下手。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切入點。作者並沒有試圖一次性地“教”你所有哲學理論,而是引導你去理解“哲學問題”是如何“産生”的。他從人類最基本的一些好奇心齣發,比如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道德判斷的依據在哪裏?然後,他巧妙地將這些問題與曆史上重要的哲學思潮聯係起來。我尤其欣賞他對“自由”與“必然”這一對哲學“老朋友”的討論,他追溯瞭從古希臘的命運觀,到中世紀的神學辯論,再到近代哲學關於自由意誌的爭論,層層遞進,展現瞭人類思想在這條綫索上的演進。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問題”本身的力量,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塑造瞭人類的思想史。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因為作者所探討的,正是那些我內心深處也曾湧現過的疑問,而他提供的思考框架,則幫助我更好地去理解和深化這些疑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深沉的墨藍色背景,中央用燙金字體勾勒齣書名,旁邊點綴著幾個抽象的、似乎象徵著思索的符號。我原本對哲學研究的“源流”概念並沒有太清晰的認識,總覺得它離現實生活太過遙遠。但翻開第一頁,作者並非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從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但細想卻極具哲學意味的現象入手。比如,我們為什麼會産生“對真理的追求”?這種追求從何而來?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還是後天環境塑造的結果?作者通過對古希臘哲學傢,比如蘇格拉底,他“産婆術”的引用,讓我們看到,原來哲學並非是站在高塔之上嚮下俯視,而是深入到日常對話的肌理之中,去揭示那些潛藏的、未被清晰錶達的觀念。他對“懷疑”的探討也尤為精彩,它不是消極的否定,而是一種積極的求索方式,是區分真僞、辨彆優劣的起點。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層層剝繭、環環相扣的論證方式,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探索思維的迷宮,每一次的豁然開朗都讓人驚喜。
评分我是一位對知識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性哲學訓練的讀者,在接觸到這本書之前,對“哲學問題”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來自高中課本的定義。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哲學問題是什麼”的答案,而是通過梳理哲學史上的關鍵思想傢們是如何提齣、如何思考、如何解決一個個哲學難題的曆程,來展現哲學問題的“源流”。他引用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比如柏拉圖的對話錄,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片段,甚至一些早期宗教文本中的哲學萌芽。我特彆被他對於“永恒”與“變化”這對矛盾的分析所吸引。從赫拉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流變觀,到巴門尼德“存在即是永恒”的靜止論,再到後世哲學傢試圖調和這兩者,形成瞭一係列關於時間、實在性的深刻討論。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看到瞭人類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也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古老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結閤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反思,比如我們追求意義的根本動力究竟是什麼?
评分我原本以為“源流論”會是一部極為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理論體係,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十分平實,甚至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作者在探討哲學問題時,常常會引用詩歌、文學作品中的片段,來闡釋抽象的哲學概念。例如,在談論“自由意誌”的問題時,他引用瞭歌德《浮士德》中關於選擇與責任的描寫,這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學思考變得生動形象。他對於“實在性”的追問,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齣發,一路追溯到後來的經驗主義和唯心主義思潮,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學說對立起來,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演變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哲學流派時所展現齣的客觀與公正。他不會偏袒任何一傢,而是力求還原思想傢的真實意圖,並揭示其理論的閤理性與局限性。讀完這本書,我對“哲學”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充滿智慧與活力的思想探索。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名對哲學曆史脈絡感到迷茫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無異於一場及時雨。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簡單羅列哲學傢的生平與著作,而是著重於“問題”的發生與演變。作者將一係列核心的哲學問題,比如“什麼是知識?”,“什麼是美?”,“什麼是正義?”,置於曆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他展現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傢們是如何麵對這些永恒的追問,又是如何通過各自獨特的視角和方法,來嘗試解答的。我特彆喜歡他對“知識論”的梳理,從柏拉圖的“迴憶說”到康德的“先天綜閤判斷”,再到休謨的“經驗論”,每一個理論的提齣,都是在前人思考的基礎上,又嚮前推進瞭一步。這種“源流”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哲學思想是如何不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也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某些問題會曆經數韆年依然被反復討論。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我明白,學習哲學,最重要的不是記住幾個偉大的名字,而是理解那些驅動人類思考的根本問題,以及探尋這些問題的智慧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