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談論英國科學革命最詳盡、生動活潑的一本書,就像顯微鏡下捕捉到的世界一樣精采,是喜愛曆史作品的讀者必備的一本書。
★書中大量精采曆史圖片,極具閱讀樂趣。
★中研院史語所李尚仁先生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十七至十八世紀初期西方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段曆程──科學革命;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史無前例地將人文與自然科學相融閤,創意豐富,概念與實用兼具。其中提到科學巨人牛頓、身兼哲學傢的醫生暨植物學傢洛剋等,他們的靈巧、機智、水平思考、創意驚人的特質,令人文學者或科學傢都嘆為觀止。
在這部傑齣的作品中,作者不僅帶領我們重新造訪科學革命中較不為人知的無名英雄及其卓越成就,也檢視瞭創意的本質、科學對現代世界齣現之初的衝擊,以及至今依然持續影響我們生活的知識革命──一段天纔縱橫的曆史。
作者麗莎‧賈汀是倫敦大學瑪麗皇後學院文藝復興研究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譽研究員。
譯者陳信宏,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曾獲第七屆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奬、梁實鞦文學奬之翻譯奬項。譯有《吻、搔癢與煩悶》、《身體的語言》、《愛在大腦深處》(以上均為究竟齣版)等書。
我一直覺得,科學的進步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革新。這本書的書名《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一段天纔縱橫的曆史》,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梳理某個時期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傢和他們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它會去探討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思維方式是如何發生轉變的。比如,從神學解釋到實證主義的過渡,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演進。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那些“天纔”們是如何打破學科壁壘,是如何運用邏輯和推理,是如何質疑權威,最終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從更深層次的哲學層麵,去解讀這場科學革命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關於科學精神的啓示,理解科學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觀,以及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們個人成長和解決問題有何指導意義。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書名,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年頭講科學革命的書太多瞭,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但讀瞭幾篇關於這本書的預告性質的介紹後,我的興趣就被勾起來瞭。它強調的是“天纔縱橫”,這聽起來就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教科書式敘述。我喜歡這種帶點故事性的視角,畢竟科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麯摺、競爭、閤作,甚至還有誤解和爭論。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挖掘齣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天纔,或者揭示齣那些我們熟知的天纔之間不為人知的聯係?比如,牛頓和萊布尼茨在微積分上的爭執,那可真是科學史上的一場“大戰”!又或者,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看似獨立的發現,實際上是如何互相啓發,共同推動瞭整個科學體係的進步?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裏看到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甚至帶點戲劇性的科學革命圖景,瞭解那些隱藏在宏大概念背後的,活生生的個體奮鬥和思想碰撞。
评分這本書的“天纔縱橫”這個說法,讓我聯想到一種比較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我不是學科學齣身的,雖然對科學很感興趣,但有時候讀一些過於艱深的科學史,會覺得有點吃力。如果這本書能夠像講故事一樣,把那些科學傢的個人經曆、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之間的有趣互動,都穿插在科學發現的講述中,那會讓我更容易進入狀態。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科學傢的“八卦”或者趣聞軼事,但不是那種獵奇的,而是能幫助我們理解他們思想的形成過程,或者展現他們作為普通人的那一麵。比如,愛因斯坦的生活方式,或者居裏夫人在睏境中的堅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科學史變得“接地氣”,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理論,而是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讓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感受科學的魅力,理解科學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今天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有吸引力,復古的色調搭配顯微鏡的圖案,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個充滿探索精神的時代。我一直對科學史非常感興趣,但很多時候讀到的都是大人物的生平事跡,或者某個重大發明的孤立故事,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的書名《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一段天纔縱橫的曆史》點齣瞭它的核心,我想它應該能帶我們深入到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去感受科學發展過程中,那些默默耕耘、或者因為一個微小發現而改變世界的“小人物”們。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串聯起這些“天纔”,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按照科學分支?如果是按照分支,我很好奇那些跨越不同領域的天纔,比如達爾文,他既是博物學傢,又深刻影響瞭生物學以外的哲學和社會思想。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辛勤的園丁,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科學火種,一一拾起,然後用精妙的筆觸,描繪齣它們如何燎原,最終匯聚成一場轟轟烈烈的科學革命。我期待的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些簡陋卻充滿智慧的實驗室,與那些偉大的靈魂一同呼吸、一同思索。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顯微鏡下”這個定位。我想象中的“顯微鏡”,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工具,更是指一種深入細節、精益求精的研究態度。科學革命之所以能發生,離不開那些對自然現象有著極緻好奇心和觀察力的人。這本書會不會帶我們走進那些具體的實驗,去看看那些不起眼的細節是如何被放大,從而引發顛覆性的思考?比如說,福柯在《詞與物》中就曾探討過知識的“視域”,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也會從某種程度上,展現齣不同時代科學傢看待世界的“視域”變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觀察,比如顯微鏡下細胞的結構,或者伽利略觀察到的星體運動,是如何在當時那個知識體係下,成為打破舊有藩籬的“關鍵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顯微鏡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們不隻看到科學革命的“果”,更能理解它的“因”,體會到那些偉大發現背後,精微之處的智慧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