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聯閤報讀書人版『每周新書金榜』
入選中國時報開捲版『一周好書榜』
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方式,樹木與森林卻是大多生命生存,繁殖與演化的空間.如果失去林木,許許多多的生物便無法生存而滅絕.各棵樹與其上的物種種群型態或許不同,包括捕獵者與被獵者,分解者與循環再生者,種植者與收獲者,但是它們從事的工作大同小異.本書正是強調這種繁復的多樣性,以及各種生命與樹----從樹梢到樹尖----的互動關係.
這會是本適閤9歲到99歲大小朋友閱讀的自然圖鑑.書中提到的動植物,隻要稍具耐心,都可在散步林中,或望齣窗口時發現它們的蹤跡.本書內容深入簡齣,文字流暢簡潔,搭配著作者親繪的綫條插圖躍然紙上,並有觀察,辨彆,採集,培養的方法,<生命之樹>將帶領讀者進行一趟生機無限的自然之旅.
1.精緻的網
2.花、蜜蜂與樹
3.樹與蟲癭
4.真菌、根與蕈甲
5.樹枝與吸汁生物
6.高明的騙徒
7.住在一片葉子上
8.補食者與被獵物
9.中空的枝椏
10.播種者與收獲者
11.鼕息
地球上的生命,齣現於三十五億年前。那些原始的生命曆經漫長的演化與五次的大滅絕,如今,這個行星上有科學名字的生物,將近一百五十萬種。然而,還有可能約超過此數二十倍的生物種,等待人類去發現與命名。近代科學傢鹹認這些有待發現的生物種,絕大多數生活在熱帶雨林中,也就是與樹木相依的環境中。不錯,樹木與森林的環境,是生物最主要的生活空間。若大規模的破壞這個行星上的森林,人類依賴生存的環境的生命多樣性,不齣數百年勢將蕩然無存。
樹林,不僅是大多數生命生存、繁殖與演化的空間,我們的祖先還不是從樹上下來,移居疏林大草原,在適應演化中成為現代的人類嗎?然而如果失去森林,許許多多的生物便無法生存而會滅絕。熱帶雨林有太多的生命,有些族群終生隻生活在聳高樹冠的某一個固定高度的空間,從來沒有下移到林地的經驗與必要。也就是說,熱帶雨林砍伐或燒毀瞭,林冠層的那些生命也跟著失去棲境而消失。還有許多生物隻分布在非常偏窄的地理區域,或某些已枯死的喬木上,如果這些區域破壞瞭,或死喬木拿走瞭,其上生存的生物就可能滅絕,永彆這個地球。嚴重的是,某個生物種的滅絕,正是與它不可分離的許多物種,走嚮滅絕的開端,如此,一種接數種,數種接十數種,像滾雪球似的,物種滅絕如排山倒海的發生,可以想見,地球將成為死靜的空間瞭。其嚴重性遠超過卡森在『無聲的春天』(另譯『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提齣的警告。最近科學傢估算指齣,每年生物種的滅絕率是五韆到五萬種,也就是每天十五到一百五十種。可悲的是,這個滅絕率全是人類一手造成的。
雨林內的植物雖然養活許許多多的生物,而許許多多的生物也幫助雨林的植物生存與繁衍下去。例如許多昆蟲是樹花的主要授粉工作者,沒有瞭這些昆蟲,這些樹便難以繁殖。因為雨林內的植物長得很茂密,空氣不大流動,風媒花不多,主要是蟲媒花。樹木與昆蟲及其它生物是相互依賴存在於雨林中的。要保存生命多樣性,就得以『生態係』或『地景係統』為單元去保存。
這本書記載瞭若乾平日總會在樹木上看到的生物,以及與樹木生存在一起的其他生物。本書談的是樹木與這些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這讓讀者明白生命之間的復雜與必要的關係。樹的最高處枝梢到最低處的根尖,都是許多動植物利用的對象。這些生物包括分類地位很低的真菌到高地位的哺乳類,非常多樣化。樹木的任何一部分(枝、葉、皮、根、花、果、種子....)都有特定的生物需要它們。而且,就是枯死而仍然竪立著或是己橫倒在地麵上的樹木各部分,在生態上各有其特殊的功能。本書的內容,隻是引起讀者的興趣,並無法仔細與周全地說盡樹木對其他生命的重要性。
讀者看瞭此書,若想得到更大的收獲,便是到自己生活的空間,看看植物與動物的關係。這個生活的空間,可以是一片大森林,或一棵樹;或自傢的小庭院或陽颱上盆栽的一棵植物;或路旁或安全島上的樹木與草。生活在那些植物上的生命是那麼的多樣化,而牠們(尤其是你將會發現的昆蟲)的世界是多麼令我們著迷。這時,你便領會除瞭人、狗、貓以外的生命也是多麼的重要。沒有這些小生物,這還會是一個世界嗎?
我們不能沒有其他生物相伴。如果我們忽視它們,甚至忘瞭它們的存在,便會在不知覺中摧毀或滅絕它們。當這些生物或生態係逐一破壞或消失的時候,人類的演化路子很可能就走不下去瞭,也就是說可能遭到擇汰的命運。或許,會如哈佛大學的演化生物學權威威爾森 (E. O.Wilson) 教授所言,人類已步上自我毀滅的演化之路上瞭。許多生命科學傢如利基 (R. Leakey)、盧因 (R.. Lewin) 等,認為地質時代的第六次大滅絕就是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消失。更有學者如考夫曼 (L. Kaufman) 與莫羅裏 (K. Mallory) 悲觀的指齣,第六次滅絕將是最後一次的滅絕。我想,到瞭那時候連滅絕一詞也將滅絕瞭。
這本書說,隻要拿走樹上的一根枯枝,或搬走一棵死亡的枯樹,樹上的某些生物就流離失所與失去豐盛的食物,那麼,繁富的生命種群又變得貧乏一些。請讀者記住,活的樹木雖然重要,死樹與枯枝落葉也同等重要,隻是它們在生態整體性上負有不同的使命。
接近生命,瞭解生命,尊重生命與保護生命,其最終目的,也是為永續人類的種群做起碼的工夫。
本書翻譯的過程中,曾濛本所王益真、趙榮颱,與楊曼妙等博士在各方麵的協助,還有洪美齡小姐的打字與校對,均令我感激萬分,我在譯序結束前,在這裏謝謝他們。 金 恆 鑣 颱北植物園 研究室1996 / 08 / 29 ----摘自『生命之樹』譯者序
這本《生命之樹》的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很多文學和藝術作品中關於生命意象的描寫。在我的印象裡,生命之樹常常象徵著連結、成長、繁衍,甚至是宇宙的根基。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來探討這個主題呢?會不會是一些古老的傳說故事,或者是現代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我本身就對這類比較形而上的主題很感興趣,總是希望能從閱讀中找到一些關於人生方嚮的指引,或是對周遭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生命之樹》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非常宏大的格局,不知道作者是否試圖描繪一幅關於生命演變、進化,或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宏大圖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讓我能夠跳脫齣日常瑣事的羈絆,用一種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能夠讓我在讀完之後,腦袋裡還會迴盪著一些問題,並促使我去尋找答案。這本《生命之樹》,光看書名,就讓我有瞭這種預感,真是讓人充滿瞭期待。
评分拿到《生命之樹》這本書,我其實心裡有點小小的掙紮。因為我平常閱讀的類型比較廣泛,有時喜歡輕鬆的都會愛情,有時也喜歡懸疑推理,甚至偶爾會碰觸一些歷史傳記。但是,《生命之樹》這個書名,總給我一種比較宏大、比較沉重的感覺,我有點擔心自己能不能讀進去。不過,換個角度想,有時候閱讀一些能夠拓展視野、啟發思考的書籍,也是一種很棒的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跳脫齣自己既有的框架,去認識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概念,或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也許,它會講述一個關於傢族歷史的故事,橫跨幾個世代,展現生命的傳承與延續;又或者,它會描繪一個關於人生抉擇的歷程,讓我在主角的遭遇中,找到對自己人生的啟示。無論如何,我都很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的閱讀清單增添一抹不一樣的色彩。
评分說實話,我看到《生命之樹》這本書的書名時,第一個反應是,這聽起來好嚴肅啊!但同時,又覺得它充滿瞭神秘感,好像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奧秘。我常常在想,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像是一棵獨特的生命之樹,有著自己的根基、枝幹和葉片,經歷著陽光、雨露,也承受著風雨。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從這個角度齣發,去探討個人的成長歷程,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我平常比較喜歡閱讀一些比較輕鬆、溫馨的故事,但有時候,也會被一些能觸動心靈深處,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所吸引。《生命之樹》聽起來就像是那種,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生命、感受生命的作品。我希望它裡麵有觸動人心的情節,有讓人能夠產生代入感的人物,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裡。光是想像,就覺得會是一次很棒的閱讀體驗。
评分《生命之樹》這個名字,一聽就讓我聯想到一些比較科普,或是自然科學相關的內容。畢竟「生命」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想到生物學、生態學,甚至是一些關於宇宙起源的討論。不過,書名又帶有一點文學性的色彩,所以我也猜測,作者可能會用一種比較文學化的方式,來探討科學議題,或者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加入一些人文關懷的視角。我對那種能夠將艱澀的科學知識,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書籍,一直都情有獨鍾。如果《生命之樹》能夠帶我瞭解一些關於生命的奧秘,像是DNA、演化,或是生態係統的運作,同時又能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神奇,那就太棒瞭。我非常期待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新的知識,並且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光是想到能從書中學習到更多關於生命的知識,我就感到很興奮。
评分哇,拿到這本《生命之樹》真的是太驚喜瞭!光是書名就充滿瞭詩意和哲學感,讓我在拿到手的那一刻就充滿瞭期待。書的封麵設計也很吸引人,淡雅的色彩搭配著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彷彿真的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在其中流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從裝幀的質感到內頁的紙張,都讓人覺得是用心製作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享受的開端。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內容,但光是這份精緻的齣版品質,就已經讓我覺得物超所值瞭。我通常對那種譁眾取寵、內容空洞的書比較反感,但《生命之樹》從一開始就給瞭我一個穩重、有深度的印象,讓我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不知道作者是怎樣去詮釋「生命」這個宏大又抽象的概念的,是透過故事?是透過哲思?還是透過科學的視角?光是這個想像空間,就足以讓我著迷。我已經開始想像,讀完這本書後,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是不是會變得更加開闊、更加深刻呢?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找到共鳴,或者獲得全新的啟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