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與本土文化研究
在國際上跨文化研究已成為一門新的研究領域,也是一門新學問之際,我們自不能自外於這一股「新潮流」。深入研究歐美先進國傢的文化,擷取優良文化以為己用,尤其是對於錶麵上仍然璀璨,其實已到瞭爛熟期,「弊病」隱然齣現的文化,我們不能不洞燭先機,提齣警訊。
另一個研究重點是亞洲國傢與本土的研究。過去重歐美輕亞洲,甚至於忽略瞭本土。從鄰邦日本由「脫亞入歐」轉為「脫歐入亞」也可明白,重視鄰邦的研究,不僅是時勢所趨,也應該是一種責任與義務。又何況本來文化並無高低之分、優劣之彆!重視本土文化應為「天責」,如果不是站在堅固而厚實的本土研究基礎上齣發,那麼一切跨文化研究,都有如在砂地上蓋大樓一樣,失敗是可以預期的。
本土研究是一種目標,同時也希望是跨文化中的一種素材。文化既然是人類一切活動下的産物,除瞭精緻文化的研究之外,也希望有人能緻力於流行文化、俗文化的研究,因為所謂俗文化與精緻文化之間的界限,有時並不那麼明顯,再者也互為影響;更何況在時空的轉變下,俗文化與精緻文化的界定其實是可變的。
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是輔大外語學院英、德、法、西、日、義六係共同「經營」的跨係所的博士班,在首任所長劉紀蕙教授的籌設下,已邁開穩健的步伐,這次創刊號《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的齣版,固然是「成果」的展示,也是嚮國內外學術界提齣尋求閤作的懇求。從主編撰稿者的名單上,也可明白我們的確朝嚮開放、閤作的方嚮前進。
感謝以劉所長為首的比研所同仁的辛勞,尤其是劉所長篳路藍縷,不但為比研所奠定瞭良好的基礎,她個人質量俱佳的研究成果,也博得學界一緻的贊譽,相信在牠的領導之下,輔大比研所會有精采的「演齣」。也謝謝各位編輯委員、顧問及撰稿的學界先輩、朋友。
立緒公司這幾年在推動學術文化齣版上的努力與成果有目共睹,我們也相信這一本開國內學界先河的刊物委由立緒齣版是一項正確的決定,期待著!
輔大外語學院院長 林水福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其精妙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現象。書中的論述,並非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文化運作的深層邏輯。例如,在討論“認同”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種固定的屬性,而是強調瞭認同的建構性、流動性以及其與權力關係的復雜糾纏。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自我”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在不斷的社會互動和話語實踐中被協商、被塑造齣來的。書中關於“差異”的分析也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指齣不同群體之間的區彆,更重要的是揭示瞭這些差異是如何被文化生産和消費所利用,有時成為被邊緣化的原因,有時又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對差異的細緻梳理,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意見或不同群體的,是否潛意識中也存在著刻闆印象和預設的框架。至於“主體性”的部分,更是將個人的能動性與宏觀的文化力量置於一個張力十足的關係中進行探討,讓我深刻體會到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看似被動的境遇中尋找和實現自我錶達的可能。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光綫昏暗但布置精美的房間裏,我手持一盞明燈,隨著作者的指引,逐漸照亮瞭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一開始,“認同”這個概念給我帶來瞭很多關於自身經曆的迴響,我意識到自己是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群體中不斷調整和塑造著我的身份。書中的論述,讓我看到認同並非是一個單一、固定的標簽,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協商的過程,它受到曆史、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隨後,“差異”的討論,將我的視野從個體拉迴到群體,我開始思考,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那些看起來微小的差異是如何被放大,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軌跡。作者並沒有將差異僅僅看作是“他者”,而是深入剖析瞭差異與權力、話語之間的聯係,讓我更加理解瞭社會不平等是如何通過文化建構而得以延續的。而“主體性”的探討,則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哲學追問,它讓我思考,在被各種文化規範和期望所包圍的世界裏,我們如何纔能發齣自己獨特的聲音,如何在看似被動的文化環境中保有主動性和創造力。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當代文化現象的一扇新大門,讓我看到瞭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機製。
评分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書中那種敏銳的洞察力所摺服。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文化偵探,總能從看似零散的文化片段中挖掘齣隱藏的綫索,串聯起復雜的文化邏輯。書中所提齣的關於“認同”的觀點,特彆顛覆瞭我以往的一些認知。我之前傾嚮於認為認同是一種比較靜態的東西,一旦確立便很難改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認同的形成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會隨著我們所處的環境、接觸的信息以及社會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的認同也變得更加多元和混雜,這種“身份的模糊性”反而成為一種新的常態。關於“差異”的論述,也讓我對當下社會中的一些衝突和摩擦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並非簡單地鼓吹多元主義,而是深入探討瞭差異背後的權力結構和話語建構,以及如何在承認和尊重差異的同時,避免其淪為分裂和對立的根源。而“主體性”的討論,則是一個充滿挑戰但又極具啓發性的部分,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在無處不在的文化影響下,我們如何纔能真正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但正是這種挑戰,帶來瞭無與倫比的思想啓迪。作者在論述“認同”時,所引用的那些理論和案例,都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浩瀚的文化思想實驗室。他對認同的“社會建構性”和“錶演性”的強調,讓我開始質疑自己一直以來對“本真性”的追求,並思考這種追求本身是否也是一種文化産物。在關於“差異”的章節,我被作者的嚴謹所震撼,他沒有簡單地將差異視為對立麵,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差異如何被社會權力所利用,以及在後現代語境下,差異本身如何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文化資本。這種深刻的剖析,讓我對當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標簽化”和“刻闆印象”有瞭更清醒的認識。而“主體性”的探討,更是將我帶入一個更深的哲學思考之中。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和身份歸屬的語境下,如何纔能保持個體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在不喪失自我核心價值的前提下與他人建立聯係?這本書給我留下瞭許多需要反復咀嚼和思考的問題,它迫使我走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我可能一直迴避的復雜性。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初聞之下,便勾勒齣一種深刻而引人入勝的學術探討。我立刻聯想到的是,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時代,我們每個人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網絡中構建自己的身份認同的?這種認同是如何受到各種文化思潮、社會結構以及個體經曆的影響而産生微妙變化的?書中“認同”這一概念的提齣,無疑觸及到瞭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們都在努力理解“我是誰”,以及“我為何如此”。同時,“差異”的存在,更是文化論述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乃至不同性彆之間的差異,是如何在文化錶達中被凸顯、被解讀、甚至是被固化或打破的?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研究,更是關乎社會公正與多元共榮的重要議題。而“主體性”的探討,則將視角拉迴到個體層麵,在宏大的文化框架下,個體究竟擁有多大的能動性去塑造和錶達自我?是隨波逐流,還是能發齣自己獨特的聲音?這本書的標題所蘊含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它即將帶來的思想盛宴充滿瞭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剖析這些復雜而又息息相關的概念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