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集》共匯集著者有關曆史教育與曆史教學論文四十餘篇,內容包函曆史課程、曆史教科書、教材教法、曆史人物評價、曆史教學評量等,涉及方麵頗廣,其中更匯集颱灣四十多年來相關問題的著作目錄,極富參考價值。
本《集論》提供瞭颱灣地區曆史教育研究與曆史教育發展的脈絡,是關心颱灣地區曆史教學的重要文獻。
這本《論集》匯集瞭近二十年我陸續發錶的一些有關曆史教版曆史教學的論文,其中有長有短,有論有述,有些文章發錶並未留底,幾乎遺忘瞭,現就蒐集所及,共得四十五篇,分為(一)曆史課程、(二)曆史教科書、(三)教材教法、(四)教學評量、(五)曆史教育論文目錄等五部分,另以《附錄》介紹幾篇訪問稿、書評及有關上古史的短文,也教與曆史教學有關。另外,上海青年學顧衛民先生對我所做的專題報道,也一併附上。還有,最近十幾年曾經獨自或與人閤作編輯瞭一些曆史教科書,無法整理收入這本《論集》之中,隻好以「存目」的方式列齣書名及齣版資料,以供參考或檢索。
我的童年遭逢動亂,求學的過程艱苦而麯摺,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颱中師範畢業後,擔任小學教師三年,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保送颱灣師範大學史地係,次年分為曆史係與地理係。我選擇瞭曆史係。
那時颱灣地區大學畢業生,教書的意願不高,高中專業的曆史教師不多,認真辦學的中學校長,每年四、五月間的畢業季節會到師大來約聘他們需要的教師,我便是在這種情形下,於五十四年曆史係畢業時受聘至颱灣省立颱中女中服務,這是我由一個小學教師一變而成為高中專業曆史教師的開始,也是從事曆史教學的起點。這一年正凝遇到高中曆史課程的大改變,高中實行文理分組,文組曆史為中國文化史,理組則為「選修」,)實際上則沒有人選修)。高中的曆史教學,「中國文化史」這門專業的課程是第一次齣現在高中的課程裏,那次的教科書內容多偏嚮藝術史,資深教多願擔任,因此推給我這個「年輕人」。我隻好接受這個挑戰。教學的結果,使我感到教科書如編不好,不僅老師辛苦,學生辛苦,而且也教得痛苦。同時又領悟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睏」的道理。更深切地感覺到史學研究與曆史教學雖然密,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園地。現在,許多人批評曆史教育如何不好,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長期以來,曆史界重視史學研究而忽視曆史教學。史學研究強調的是專題和創見,一個學者窮畢生精力,也隻能解決一兩個問題,完成幾本專書而已。這幾本專書從史學研究的角度,或許有其學術上的成就,但就曆史教學而言,或許根本派不上甚麼用場。這就是我們的曆史教科書為什麼編不好,因為教科書的寫作,需要通博的著作,這種通博的著作在颱灣是缺乏的,也就是說寫作教科書的資源是缺乏的。
四十多年來,颱灣各級學校的曆史教育經過瞭許多變遷,其中較重要的是每次修訂課程標準時,曆史教學時數被削減,例如前述五十四年高中實施文理分組時,高三理組的學生事實上已不必念曆史瞭;五十七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時,把初中時代每週六節曆史課減為五節,民國六十年高級職業學校的課程標準,更把曆史課全取消,民國八十二年,五專課程標準草案也把中國近代史等課程全部取消,五專曆史教師曾兩次至教育部抗議,纔保留瞭一半,即從四學分改為二學分,聊勝於無,這兩次抗議,我都陪同參加,並見到瞭教育部長,內心有說不齣的感慨。最近公佈的國中及高中課程標準,自民國七十九年開始修訂,舉行許多次座談會及公聽會,當時有人主張這些都是我當時極力反對的,在本論集中,留下瞭幾篇短文可供佐證,而目前在報紙上大放厥辭,高談曆史教育如何改革的人,也從未見其有隻言片語的關懷。
我本想藉這本《論集》齣版之便,把颱灣四十多年來各級學校曆史課程變遷的經過寫齣來,作為自序,但是未料四月廿六日清晨老父忽然棄養,頓時我思緒起伏,悲慟難抑,百感交集,已無法把這篇序言有係統的完成,隻有待之心情平靜之後再來寫作。好在本集收集瞭兩篇有關曆史教育的論著目錄,並盡收於此,即使在報紙「民意論壇」版的文字,也盡可能加以收集。這項收集目錄的工作,代錶的意義是對颱灣曆史教育的關懷和投注,為保留曆史教育的資料,貢獻一份心力。同時,讀者隻要依年代檢視一下這兩份《目錄》,應可略知四十多年來,颱灣曆史學界的學者專傢和教育界的學者專傢,曾經對曆史教育及曆史教學做過哪些努力,投注瞭多少關懷。
最近幾年,許多人好像對曆史教育忽然發生瞭濃厚的興趣,如果從此開啓瞭對曆史教育的研究風氣和關注,則未嘗不是一椿好事,如果認為曆史教學這塊園地是有利可圖並可鬼混的新天地,那就比過去漠視曆史教育的風氣,還要不如。因為過去許多學者,雖然對曆史教和教學不太關心,甚至陌生,但是對於史學研究卻做齣瞭許多成績,而且終生孜孜研究努力不懈,這些仍然是值得尊敬的。關於研究與教學的問題,我希望能有機會加以檢討。
本《論集》所論文,原稿零散,收集不易,現在得以付梓,颱灣師大曆史研究所博碩士班及曆史係同學杜欽、林淑華、何淑宜、羅俊強、陳威璁、張心愷、鄭慶良、王常仁、歐世華、羅慶綦、許倩倫、吳瓊媚、吳季蒨、黃伊菁、黃淑琴、李榮興、曾玉琳的相助功不可歿,他們有的幫我電腦打字,有的收集及整理稿件,有的協助校稿,使本《論集》在極短時間內得以齣版,我將永遠感激。目前,颱灣正在大力推動教育改革,從小學到大學的曆史教育課程,已發生很大的變動,未來各級學校的曆史教育將是怎樣的麵貌,似尚不得而知,本《 論集》的齣版,如果能夠對於關懷颱灣曆史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也就於願已足瞭。
王仲孚於國立颱灣師大曆史係,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六月
坦白說,收到《曆史教育論集》這本書時,我本來抱著一種既期待又略帶疑慮的心情。畢竟,“論集”二字,往往暗示著不同學者、不同觀點的碰撞,這固然是學術的魅力所在,但也可能讓初學者感到些許門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清晰的脈絡,即便其中有不同聲音,也能找到串聯的綫索。我對曆史教育的關注,很大一部分源於我對颱灣教育體係的觀察,尤其是教材的修訂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我們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曆過幾次重要的曆史教科書改版,每一次都伴隨著社會上的激烈討論。這些討論背後,摺射齣的是我們對於“誰在講述曆史”、“如何講述曆史”以及“曆史的意義何在”的深刻追問。我希望《曆史教育論集》能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持,或者一些具體的實踐案例,來迴應這些睏惑。比如,如何讓曆史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如何處理曆史事件中的爭議與復雜性?如何避免曆史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切入點。
评分初次翻開《曆史教育論集》,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我們如何傳承、理解甚至重塑曆史知識的深刻對話。颱灣作為近代中國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曆史脈絡與教科書的編纂方式,一直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我總覺得,曆史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塑造,一種身份認同的構建。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如何在地化的曆史敘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我們年輕一代能夠跳齣單一的敘事框架,去理解不同視角下的曆史事件,那將是極其寶貴的。特彆是當代的颱灣社會,正麵臨著復雜的地緣政治與文化認同的挑戰,曆史教育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在曆史教學中,兼顧史實嚴謹性與情感溫度的思考,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對未來有所啓迪。或許,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僵化思維的啓發,讓曆史教育不再是冰冷的史實羅列,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
评分拿到《曆史教育論集》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無數曆史課堂的畫麵,有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也有同學們在書本前蹙眉沉思的模樣。我一直認為,曆史教育的精髓在於“連接”——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群體,連接理性與情感。在颱灣,我們對曆史的理解,往往伴隨著復雜的情感與身份認同的追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如何纔能在曆史教學中,真正地培養學生的“曆史感”——那種對時代變遷的敏感,對前人經驗的體悟,以及對自身所處時代的責任感。或許,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曆史敘事中,處理“創傷”與“和解”的智慧,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如何讓曆史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汲取力量的源泉。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讓曆史教育更有溫度、更有深度、更有力量的答案。
评分讀《曆史教育論集》的過程,更像是在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我一直認為,曆史教育是塑造一個民族集體記憶與未來走嚮的關鍵。在颱灣,我們對於曆史的認知,受到太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也經曆過內部的掙紮與反思。我常常在想,我們應該如何纔能讓下一代,真正地理解我們走過的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套既定的說法?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曆史教育的“方法論”的思考。例如,在史料的篩選和解讀上,應該秉持什麼樣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元化的教學工具,如紀錄片、田園考察、甚至遊戲化學習,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在麵對復雜的曆史問題時,能夠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我尤其關注的是,如何在曆史敘事中,融入颱灣本地的視角與經驗,讓本土的曆史不再是宏大敘事中的注腳,而是有血有肉的組成部分。
评分對於《曆史教育論集》,我的期待是,它能夠成為一本“活”的教科書,一本能夠激發思考、引發共鳴的書。我本身不是曆史科班齣身,但一直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颱灣的曆史發展。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關於曆史教育的討論,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民間,大傢似乎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曆史教育走齣“死記硬背”的睏境,真正成為一種“育人”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創新的理念和實踐,比如,如何處理曆史中的“非英雄”敘事,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曆史人物的復雜性,如何讓曆史教育與公民教育、情感教育有機結閤。在颱灣,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與說服力的曆史敘事,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智慧。我期待它能幫助我,也幫助更多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曆史教育的價值與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