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榫接全書 (電子書)

西式榫接全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布勒
圖書標籤:
  • 木工
  • 榫接
  • 西式木工
  • 傢具製作
  • 木工技巧
  • DIY
  • 手工藝
  • 木工設計
  • 傳統工藝
  • 木工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識材、適所
美感與機能渾然天成的大匠之藝


榫接結構長久以來在木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於散發獨特精緻的氣息,在工藝品、傢具、建築各領域總是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也無疑是精良木作技術的標誌。

為瞭滿足木榫在外觀與強度上的需求,製作者除瞭必須熟悉木材的特性、結構設計與製作方法,運用手工具或機具與五金,歷經一連串繁複的製作程序之外,更考驗的是要能獨力判斷在哪種器物的哪個特定部位、使用哪一種接閤方法,在滿足機能需求的同時,展現令人讚嘆的視覺亮點。

本書作者、齣身於英國傢具世傢的訂製傢具師傅約翰‧布勒(John Bullar)活躍於歐美木工藝界,長期為 Furniture & Cabinetmaking magazine、Good Woodworking、The Woodworker 等知名專門雜誌撰稿,提供清晰準確的木作教學,廣受同業與業餘愛好者推崇。

書中精選 34 種經典兼具美感十足的榫接樣式,帶領讀者飽覽從選材、設計、到徒手及機械鋸切操作知識與具體方法,精通現代榫接技藝。


本書特色

● 全書彩圖示範:逾 500 張圖例清楚呈現製作工序與重點細節
● 工具使用 know-how:依榫接類型建議選用切割工具與治具
● 5大主題、34種接閤法:一次學會用手工具與動力工具製榫

1》 手工具製榫
半搭榫、嚙接、榫孔與榫頭、鎖定式榫孔與榫頭、單一大型鳩尾、成排鳩尾榫、精巧的鳩尾榫、互搭鳩尾榫

2 》機械製榫
餅乾榫、木釘榫、Domino木榫、三缺榫、帶鋸機製作的鳩尾榫.、箱用梳齒榫、露麵榫、雕繪榫、沒有治具的情形下切削榫孔、木工雕刻機製作的鳩尾榫、現代拆裝扣具

3 》直線接閤
邊接、磨膠接閤、螺釘膠閤、箍接、橫槽榫與直槽榫、花鍵接閤

4 》特殊榫接
使用生材製作榫接、簷闆接閤、角榫、椅用榫、中式椅用榫

5 》展示榫接
機關露麵榫、斜頂鳩尾榫、蝴蝶鍵片榫、鳩尾絞榫
跨越世紀的工藝密碼:木藝的精深探索 《跨越世紀的工藝密碼:木藝的精深探索》 是一部旨在為現代木工愛好者、專業設計師以及古建築修復專傢提供全麵而深入的木結構連接技術指導的專業著作。本書摒棄瞭對單一風格或特定流派的偏執,而是將視角投嚮瞭木材作為一種古老而永恒的結構材料,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多樣性與智慧。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踐可行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們深知,真正的木工技藝不僅僅是機械的復製,更是對材料特性、力學原理以及曆史傳承的深刻理解。因此,全書內容圍繞三大核心闆塊展開,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木材的本源與科學——連接的基石 在深入探討復雜的連接技術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迴歸到最基礎的要素:木材本身。本部分詳盡闡述瞭不同樹種的物理與化學特性,這些特性直接決定瞭連接件的強度、耐久性以及最終的結構穩定性。 1.1 材性分析與選擇的藝術: 本書細緻對比瞭闊葉木與針葉木在密度、紋理走嚮、收縮率上的差異。例如,針對高濕度環境下的結構應用,我們詳細分析瞭柚木、落葉鬆等材料的抗腐蝕性能與尺寸穩定性。不同於市場上泛泛而談的介紹,本章提供瞭具體的工程數據參考,包括抗拉強度、抗剪切模量等,並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設計荷載要求,精確地選擇閤適的木材品種和等級。 1.2 濕脹乾縮的力學解讀: 木材的尺寸變化是所有木結構設計中最大的挑戰之一。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順紋”、“徑嚮”和“弦嚮”收縮率的差異性,並構建瞭預測結構在不同環境濕度下形變的數學模型。這部分內容對於設計需要長期保持精確配閤度的精密結構(如大型傢具或博物館級展示櫃)至關重要。我們著重介紹瞭如何利用“平衡含水率”的概念來預處理木材,從而將後續的結構應力降至最低。 1.3 傳統防腐與保護工藝: 在探討現代化學處理方法的同時,本書更著墨於曆史悠久的自然防腐技術。例如,對煙熏、瀝青浸漬、以及使用特定樹脂(如鬆節油、蟲膠)的傳統工藝進行瞭詳盡的記錄和現代適用性評估。這不僅是對文化遺産的尊重,也為追求自然、環保的現代設計師提供瞭可行的替代方案。 --- 第二部分:結構邏輯與基礎連接原理 此核心部分聚焦於各類木結構連接的“道”與“法”。我們不僅展示瞭如何切割,更強調瞭為何要以特定的方式進行切割。連接,在結構力學上,是應力傳遞的瓶頸點,其設計必須服從於荷載的方嚮和大小。 2.1 結構受力分析基礎: 在進入具體榫卯結構前,本章係統迴顧瞭剪力、彎矩、扭矩在木結構中的傳遞路徑。我們使用清晰的圖示和有限元分析的簡化概念,解釋瞭直榫、斜榫、燕尾榫在承受不同類型載荷時的性能差異。例如,一個標準的直榫在軸嚮拉力下的錶現,與在橫嚮剪切力下的錶現截然不同。 2.2 嵌入式連接的精密度: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所有類型的嵌入式連接,包括槽口(Mortise)、榫舌(Tenon)以及各種衍生的榫卯類型。 榫舌的演變: 從最簡單的直榫到更具抗拔能力的“楔形榫”、“燕尾榫”(Dovetail)和“斜接榫”(Mitered Joint)。我們詳細比較瞭燕尾榫在傢具結構中(尤其是在抽屜和箱體)的卓越抗拉性能,並提供瞭精確的開榫角度計算公式,確保榫舌與榫眼之間的完美配閤。 榫眼的負荷管理: 探討瞭榫眼在受力時的應力集中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增大榫眼的深度、或在榫眼兩側增加斜撐來分散應力,從而避免木材在長期荷載下産生“爆裂”現象。 2.3 穿透式與輔助連接技術: 雖然傳統木工推崇“不用一釘一銷”,但在現代工程和大型結構中,輔助連接件是不可或缺的。本章詳細論述瞭木銷(Dowel)、木釘(Peg)的閤理應用。 木銷的定位與預應力: 介紹如何使用不同收縮率的木銷,在乾燥過程中對連接件施加一個預應力,以實現比膠閤更緊密的結閤。 鍵與楔的應用: 深入分析瞭日本“楔釘”和歐洲“斜鍵”的原理,這些看似簡單的輔助件如何有效地將軸嚮拉力轉化為壓緊力,從而極大地增強瞭榫卯的整體穩定性。 --- 第三部分:曆史流派與現代創新應用 本部分超越瞭純粹的技術層麵,著眼於連接技術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這些傳統智慧融入未來的設計實踐中。 3.1 東亞木構架的精妙邏輯: 本書對中國傳統“鬥拱”係統和日本“組物”結構中的復雜節點進行瞭細緻的解構。這部分內容並非簡單介紹外觀,而是側重於解析其“柔性抗震”的力學思想。例如,如何通過“穿枋”和“櫍木”的巧妙組閤,實現構件之間的相互製約,而非剛性鎖定。對於理解“負不連接”的概念——即允許構件在特定方嚮上的微小位移以吸收地震能量——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3.2 歐洲會展與框架結構: 詳細考察瞭歐洲(特彆是英國和法國)的傳統框架建築(Timber Framing)中常用的連接方式,如“穿帶榫”(Housing Joint)、“馬鞍榫”(Saddle Notch)以及在桁架結構中常見的“係梁與立柱”的連接處理。本章特彆對比瞭歐洲木材乾燥後收縮較大導緻的結構維護問題,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設計“可調節的楔形連接”來適應這種變化。 3.3 膠閤與現代材料的融閤: 現代木工離不開膠閤技術。本章深入探討瞭不同類型膠水(如環氧樹脂、聚氨酯、PVAC)的粘結機理、耐濕熱性以及對不同木材錶麵的適應性。重點闡述瞭“膠閤榫”的設計原則——即如何設計一個既有良好機械咬閤力,又能為膠水提供足夠接觸麵積的連接界麵,從而實現強度上的“木材強度大於連接強度”的目標。 3.4 大型結構中的連接創新: 本書最後展望瞭現代工程中的前沿應用,包括層積材(Glulam)和正交膠閤木(CLT)在復雜節點上的處理方案。介紹瞭新型金屬連接件(如隱藏式錨栓、剪力銷)在保持結構美觀的同時,如何滿足高強度、高耐久性的現代規範要求。 --- 結語: 《跨越世紀的工藝密碼:木藝的精深探索》旨在成為木藝學習者和實踐者案頭常備的“結構詞典”。它要求讀者以一種更為審慎和尊重材料的態度對待木材,理解每一次切割、每一次榫卯的形成,都是人類與自然界力學規律進行持續對話的結果。本書提供的知識體係,足以支撐讀者從最基礎的桌腿連接,直至設計和建造復雜的、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木結構建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布勒John Bullar
作者為英格蘭西北方柴郡(Cheshire)的訂製傢具商。由於生長在傢具世傢,自小學習傢傳的木匠手藝,擅長經過改良的當代美術工藝風格(Art and Craft style)。
布勒執筆的木工研究與技術文章經常發錶於國際知名的木作專門雜誌,包括Furniture & Cabinetmaking magazine、Good Woodworking、The Woodworker等,並且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流通;亦經營個人Youtube 頻道,分享實務經驗。身為一位精益求精的傢具製造者,他經常造訪英國各地的工房,與其他匠人切磋技藝,並且樂於與客戶溝通新想法。專業工具與優良國產硬木的搭配,使其作品散發高度質感,富有設計的巧思與趣味。

譯者簡介

郭政宏
逢甲大學外文係畢業,開始從事翻譯工作後總是在機械名詞中打滾,以專業譯者為目標持續努力中。譯有《圖解 507 種機械傳動:科技史上最經典、劃時代的機構與裝置發明》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4803460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8.4MB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內容覆蓋的廣度來看,這本書似乎試圖涵蓋所有與西式木工接閤相關的主題,但這種“大而全”的策略反而導緻瞭“淺而薄”的結果。我發現書中對於不同木材特性在榫卯連接中的影響討論得非常膚淺。比如,紅木、橡木和鬆木在受力情況下,其榫頭的耐久性和膨脹收縮率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好的指南應該詳細說明針對不同木材應如何調整榫卯的尺寸公差。然而,這本書裏這方麵的內容寥寥無幾,似乎把所有木材都當作同一標準來處理。更彆提針對現代膠閤技術和五金件輔助連接的討論,幾乎是空白。現代傢具製作早已不再是純粹的木材互鎖,如何科學地結閤現代結構膠和隱藏式緊固件,是提升連接強度和效率的關鍵。這本書在這方麵的缺失,讓它顯得與時俱進方麵有所欠缺,更像是一部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手冊。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像是某個學術研究的會議論文集匯編,而不是一本為木工愛好者或專業人士準備的實用百科全書。它在介紹榫卯的“哲學”和“曆史背景”上花費瞭巨大的篇幅,這些內容對於拓展知識麵或許有益,但對於那些渴望立即提升自己製作水平的人來說,這些都是次要信息。我更看重的是“知道如何做”而不是“知道為什麼有人這麼做”。書中對工具的選擇和維護,特彆是對於高精度電動工具如颱鋸、銑床的使用安全和校準技巧,幾乎沒有提及。這些現代工具是實現精細西式榫卯的關鍵,但它們的使用方法卻被忽略瞭。因此,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對木工曆史感興趣的研究者,而不是希望在車間裏創造齣精美作品的實乾傢。對我個人而言,它的實用價值遠低於我的預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講究的,封麵采用瞭比較典雅的深色調,配閤著燙金的字體,顯得很有分量感。不過,拿到手之後,我其實有點失望。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詳盡的工具書,能深入淺齣地講解各種西式榫卯的構造、應用以及製作工藝。比如說,我期待能看到關於公榫、燕尾榫、指接榫等不同類型榫接的精確圖解,最好是能配上三維模型或者詳細的剖麵圖,這樣初學者也能一目瞭然。但實際上,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更偏嚮於曆史介紹和一些概念性的探討,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比如,它可能花瞭大篇幅去描述某個古老建築中使用的榫卯結構,但對於如何用現代工具和材料來復製這種結構,卻輕描淡寫。對於那些想動手製作傢具或者進行木工實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實際價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咖啡桌讀物”,而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工作颱邊的實用手冊。如果它能增加一些詳細的步驟分解,包括所需工具的清單、材料選擇的建議,那就完美瞭。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錶達方式,恕我直言,有些晦澀難懂,讀起來感覺作者似乎更在意用詞的華麗和學術性,而不是讀者的理解程度。我花瞭好大力氣去啃讀其中關於“結構應力分散”和“木材收縮率匹配”的部分,但總覺得信息密度過高,缺乏必要的循序漸進的解釋。舉個例子,當談到復雜的斜接榫時,書中隻是給齣瞭一個理論公式,卻沒有配上任何可以幫助理解這個公式在實際切割中如何應用的圖示或案例分析。這讓我在嘗試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時,遇到瞭巨大的障礙。我更喜歡那種直接、簡潔的敘述方式,比如:“首先,你需要將鋸片調整到XX度,然後沿著標記綫切割……”而不是大段大段的理論闡述。這感覺就像是直接把大學教材裏的知識點搬瞭過來,沒有經過麵嚮愛好者的“翻譯”和簡化。對於一個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技能的讀者來說,這種閱讀體驗無疑是令人沮喪的。

评分

關於插圖和圖解的質量,我必須提齣強烈的批評。作為一本關於精密連接技術的書,清晰、準確的視覺輔助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書中的許多插圖,特彆是那些手繪的剖視圖,綫條模糊不清,尺寸標注混亂,有些甚至存在明顯的比例失真。比如,在展示一個箱體蓋的斜角榫接閤時,角度的細微偏差在圖上根本無法辨彆,這讓我嚴重懷疑這些圖示是否經過瞭實際製作的驗證。高質量的木工書籍應該提供接近於工程圖紙的精準度,這樣讀者纔能建立正確的空間幾何概念。如果圖示不能準確反映實際操作的要點,那麼它們非但沒有幫助,反而可能誤導讀者走彎路,造成材料和時間的浪費。我寜願看到更少的文字,換來更高清、更精確的 CAD 製圖或實物照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