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知名作麯傢友棣教授親撰的這部「音樂創作散記」,是他學習音樂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實錄。主要內容:樂教經驗與樂麯創作、海外求師與詳研理論、各類樂麯創作的過程、舞蹈劇與清唱劇的創作、編作組麯構想之實踐、民歌串珠與兒童歌麯的設計、音樂理論與音樂隨筆;共60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要用心靈,至少要用腦子,純用手足則不夠樂味耳。該書勿論是音樂教師,學生,或愛好者,允宜人手一冊,極具參考價值。
國內外知名作麯傢友棣教授親撰的這部「音樂創作散記」,是他學習音樂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實錄。主要內容:樂教經驗與樂麯創作、海外求師與詳研理論、各類樂麯創作的過程、舞蹈劇與清唱劇的創作、編作組麯構想之實踐、民歌串珠與兒童歌麯的設計、音樂理論與音樂隨筆;共60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要用心靈,至少要用腦子,純用手足則不夠樂味耳。該書勿論是音樂教師,學生,或愛好者,允宜人手一冊,極具參考價值。
黃友棣
民國元年生於廣東省高要縣,廣東中山大學教育係畢業,獲英倫皇傢音樂院提琴學位及義大利滿德音樂研究院作麯文憑。曾任教廣東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香港珠海書院等。
從19歲開始,就讀中山大學教育係的黃友棣,決心用音樂當作教育的工具。為瞭學習鋼琴、樂理,不僅半工半讀,更利用深夜苦練,期間一度因七七事變,阻斷他深造音樂的夢想。在黃友棣對音樂的執著與堅持下,直到1955年,他成功考取英國皇傢音樂學院海外聯考的提琴教師證書。
他推動「中國音樂中國化」及音樂全人教育,寓居香港時期,與音樂傢林聲翕及作詞傢韋瀚章,被稱為「歲寒三友」。膾炙人口的歌麯包括:杜鵑花、問鶯燕、遺忘、當晚霞滿天、我要歸故鄉等。七十二年獲國傢文藝獎特別貢獻獎、七十三年獲頒行政院最高文化獎章、八十九年獲高雄市文藝獎終生成就獎。
三民文庫編刊序言
(廿九)舞劇樂麯
(三十)造形音樂
(三一)歲寒三友
(三二)青白紅
(三三)雲山戀
(三四)偉大的中華
(三五)思我故鄉
(三六)碧海夜遊
(三七)遺 忘
(三八)思親麯
(三九)生活組麯
(四十)壯歌行
(四一)春之歌
(四二)漣漪與花信
(四三)扶桑之旅
(四四)龍之躍
(四五)為灰姑娘製玻璃鞋
(四六)串珠工作
(四七)天山明月
(四八)新春組麯
(四九)為兒童作藝術歌
(五十)樂麯的印行
(五一)解說文字
(五二)現代中國音樂的創作
(五三)音樂的欣賞與創作
(五四)「創造的音樂」
(五五)洋作傢編作中國歌劇
(五六)聖「哲琪利亞」的山林
(五七)雙夢記
(五八)路邊花朵
(五九)貓與鴿
(六十)山中一日
後 記
讀 後
版權宣告
封 底
序 康 謳
去鞦我因休假一年,並得到許可前往美國紐約的茱麗雅德音樂學院,研究理論作麯兩學期,今年夏天結束研究後,順道訪問加、英、德、奧、法、義等國的音樂教育,返臺前,路經香港時,得幸先讀黃友棣教授的「音樂創作散記」原稿,拜讀之餘,快何如之!既獲益良深,亦予我以殊多的啟示。我認為這是一本有趣而真實的記錄文獻,他毫不誇張的,以平淡樸實的語句而敘述、說明音樂教師的奮鬥生涯,他要用音樂教學,來使每個人獲得發展,獲得完美的生活,為瞭幫助聽眾欣賞音樂,他遭遇到許多歡樂與痛苦的經驗,在這些生動而有趣的記錄裏,我們可以得到許多珍貴的參考資料。他由於教人欣賞音樂,乃發覺真正喜愛中國風味的樂麯,隻有這類樂麯,纔能產生奇妙的親切感,他要使中國樂麯的演奏,有高貴風格,他要掃除那些過份的滑音奏法,因此不得不磨練優秀的演奏技巧,因為要使歌麯配閤教育需要,不得不親自編寫樂麯。因為西洋的傳統和聲,不閤應用,不得不尋求中國風格的和聲方法。因為民歌素材珍貴,不得不設計編成大型樂麯。這些工作,說來容易,做時卻難,尤其是抗戰期間,物資貧乏,在轟炸、疏散的生活情形下,如何著手?讀瞭這些文章,當可明瞭教育者的心情,他說:「我原想助眾人渡江,送達音樂的彼岸,因為沒有船,不得不動手造船,因為要造船,乃發覺沒有木材可用,於是不得不種樹,剛剛種下樹苗,風雨又至,然而我不應失望,我必須從絕境裏跳齣來,這件事情,未曾有誰委託我做,隻為心之所安,所以拿起來做;做得不好,也無須感到難為情。雖然天上的老頭兒,給我以不少的苦惱;但我仍然決心不要雙手空空的迴去見他,於是我從此專以傻勁去做這件傻事。」(見第九章「崎嶇的路途」)
這些敘述充分錶現齣中國儒傢的精神,不為名利,隻求心之所安。而心之所安,乃是根據「仁者之心」而來。有瞭「仁者之心」為基礎,還要加上磨練的技巧,與研究學問的熱誠,但是徒有知識與技術,仍然不足以達到成就的階段。他在歐洲苦學六年裏,經常陷入苦惱與焦慮的境況中。終於他從宗教的哲理裏,領悟到犧牲的真諦;更從殉教精神中,領悟到傲人的意義。經過長途旅行後,他在白雪山上,瑞士湖邊,潛思默想,終於他明白瞭,他說:「必須熟練瞭古典和聲、現代和聲、調式和聲、然後把它們聯閤應用,使它服務於創作目標,以建立現代中國音樂創作的途徑。……我要站在颱上,指揮它們站入除伍之中,聽從我的調動。以後我要把舊時所用的方法,嘔吐乾淨,再創新生。」(見第十三章「學習的旅程」)
他在動物園裏,看見蚺蛇褪皮的忍耐,不勝嚮往。他看見蚺蛇的默然忍受,經過長時間的掙紮,終於褪下瞭舊皮,顯現齣鮮艷奪目的彩衣,他突然醒悟,他說:「要做好一件事情,心境寧靜是多麼重要!臨行時,我還忍不住嚮他多看幾眼,心中想:但願我能學你!你能,我也必能的!」(見第十三章末段)
這是儒傢治學精神所在,這種「虛」、「靜」的心靈境界,充分錶現瞭一位學者的藝術修養。蘇東坡詩雲:「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瞭群動,空故納萬境。」在他的音樂創作散記的附篇裏,有幾篇充滿哲理的散文。如:「尋泉記」、「聖哲琪利亞的山林」、「雙夢記」、「山中一日」等,倘能細心的讀讀它們,必然有所獲益。
這本著述最突齣的一點,是否定瞭「藝術至上」的看法,他的基本觀點,乃是儒傢的「為人生而藝術」。在作者的序言第一頁上曾說:「不論古今中外,多麼偉大的藝術傢,其真正的價值,是屬於教育性質。」這是聖賢所說的「樂者,德之華」的真義。
我一嚮很欽佩友棣兄的治學態度,他的專心創作,勤於著述的毅力,確實令人敬仰,這本創作散記的問世,對於中國樂壇,必有莫大的貢獻;嘉惠後學,啟迪來玆,亦均有其深長的意義,與宏偉的作用,因此樂為之記。
我發現作者的語言風格中,有一種非常古典的、近乎哲學思辨的底蘊,但其探討的主題卻是極其現代和前沿的。例如,他對數字閤成器中“隨機性”的控製與駕馭的描述,讀起來就像是在討論莊子哲學中“無為而治”的另一種體現。他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來築起知識的壁壘,而是通過大量的類比和意象,將復雜的製作流程“翻譯”成易於理解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將音色想象成具有“重量感”和“紋理”的物質形態,這種跨感官的描述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對聲音的想象邊界。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音樂創作本身,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進行有意識的創造活動”的論著。它探討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專注,如何從海量素材中提煉齣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主題。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日常生活的感知也變得敏銳瞭許多,似乎連走路的節奏、風吹過樹葉的聲音,都帶上瞭一種可以被“編排”的意味。這種由內而外的審美提升,是閱讀的意外驚喜。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封麵那淡雅的留白和偶爾點綴的墨色暈染,透著一股子難以言喻的靜謐與沉思。我一拿到手,首先被這種視覺上的剋製感所吸引。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觸感溫潤細膩,即便是電子書的格式,也能感受到排版者對閱讀體驗的重視。每一章節的標題都像是一段隨性的塗鴉,仿佛是創作者在靈感乍現時隨手記下的隻言片語,而非刻闆的目錄。閱讀過程中,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許多書籍難以比擬的。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嚴肅,也不像純粹的散文那樣飄忽不定,而是恰到好處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既有藝術的深度,又不失日常的溫度。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間偶爾穿插的那些手繪的速寫,那些綫條看似隨意,實則蘊含著對音樂世界細微觀察的洞察力,讓人不禁停下來,細細揣摩每一個筆觸背後可能隱藏的鏇律片段。這種精心打磨的“不經意感”,成功地營造瞭一種邀請讀者走進創作者內心世界的氛圍,讓人感到被尊重,也被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經過匠人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值得反復品味。
评分說實話,初讀這本書的感受,更像是在聽一場沒有固定麯目的即興演奏。作者的敘事節奏變化萬韆,時而如潺潺溪流,娓娓道來某段鏇律的誕生背景,細節描摹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聞到當時工作室裏咖啡的香氣;時而又像激烈的鼓點,筆鋒一轉,直指創作過程中遇到的瓶頸與掙紮,那種直麵睏境的坦誠,讀來讓人心頭一緊,感同身受。這種敘述上的張弛有度,極大地增強瞭文字的音樂性。我發現,很多關於音樂創作的“秘訣”類書籍,往往落入教條化的窠臼,而這本書完全避開瞭這一點。它不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展示瞭“我是如何做的”,這種微妙的差異,讓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瞭主動的探索者。書中那些關於和聲構建、配器選擇的片段,即便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也因其生動的比喻而變得清晰易懂。它成功地將那些抽象的音樂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感官體驗。讀完一章,我常常需要放下書本,安靜地坐一會兒,消化那種情緒的起伏,這大概就是一本真正優秀的藝術隨筆所具備的魔力——它能暫時改變你感知世界的方式。
评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閱讀這本書的感受,那應該是“共鳴的寜靜”。市麵上太多關於“效率至上”和“快速變現”的成功學讀物充斥著市場,它們催促著創作者像機器一樣運作。然而,這本書卻像一個深諳世故的智者,輕聲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需要時間來沉澱,需要容忍沉默和空白。作者在談及某次漫長的休筆期時,那種對自我節奏的堅守和對外界喧囂的淡然處之,給瞭我極大的心靈慰藉。這並非倡導懶惰,而是倡導一種與自我內在節律同步的工作方式。在電子書中,目錄的跳轉和章節的切換總是即時而冰冷的,但這本書的文字卻擁有令人驚奇的“人情味”。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創作目標——不再是追求數量上的堆砌,而是追求質量上的“必要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深呼吸,幫助我排淨瞭那些被外界標準汙染的雜念,重新聚焦於音樂對我個人而言最原始的意義。這本書,與其說是創作指南,不如說是一劑對抗浮躁的良藥,其價值在於它所構建的那份沉穩、深刻的內在秩序感。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所展現齣的對“不完美”的接納與贊美。在很多創作分享中,人們傾嚮於展示最終光芒四射的成品,而這本書卻將聚光燈打在瞭那些被淘汰的草稿、那些被撕毀的樂譜上。作者坦率地記錄瞭無數次推翻重來,那些聽起來很酷的段落是如何在反復打磨中逐漸褪色,最終被更純粹、更本質的錶達所取代的過程。這種對創作過程的“去神化”,極大地鼓舞瞭那些在自己領域內掙紮的新手。它傳遞瞭一個核心理念:偉大並非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無數次審慎選擇與無情捨棄的結果。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緒常常被拉迴到自己過去的創作嘗試中,那些被我視為“失敗”的節點,此刻在作者的筆下,竟成瞭至關重要的“岔路口”。這種視角上的轉換,是金錢買不來的寶貴經驗。它教導我們,創作的價值不僅在於最終的作品,更在於我們在對抗空白畫布或寂靜音軌時所付齣的心力和思考的深度。這本書,是一份給予所有創作者的、關於“如何與自己的缺陷共處”的溫柔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