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 (電子書)

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德明
圖書標籤:
  • 醫生
  • 醫療
  • 張德明
  • 人醫之間
  • 理性
  • 感性
  • 醫學人文
  • 颱灣醫生
  • 電子書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寫人間悲歡、診間百態
揉閤「醫學專業」與「人文素養」的深刻人生智慧

  用感情的醫師,醫病也療心
  豐滿盈溢的職涯,積纍深刻的生命體悟

  張德明醫師行醫四十年,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卸任之後仍堅守崗位,繼續服務眾多患者。他的專業,讓他於二○二二年榮獲風濕界最高榮譽「美國風濕學院大師獎」(Master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此獎自一九三四年創立以來,首次頒給臺灣人。

  除瞭頂尖的醫學專業,張德明醫師還練就一顆貼近患者的心,因此他不隻治病,還療心,兼具專業與愛心。他將生活中的領悟,診間裡的見聞轉化為溫暖的文字,並配以多幅畫作,抒發醫者的關懷與省思。

  ☆寫真實的生命與生活☆
  人間,如在棋局裡,恍惚間,不知道是下棋的人還是棋子,或者時有角色互換,或根本局外的遊遊蕩蕩;我撕心掏肺的訴說,也隻是想讓自己感動再感動別人,讓世界充滿真善美,或體認真善美。

  診間,則是社會的縮影,各式樣的人擁擠排列,都帶著疑惑痛苦而來。醫者能做的,常也隻是減輕而已。像啜飲一杯咖啡,有苦澀、有迴甘、可能滾燙、可能冰涼,卻都是生老病死的大事,喝下去,但盼能調和得入口平順、舒暢淡逸。

  其實診間如同人間,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好多的故事,我們在故事中學習、在悲歡離閤間成長。──張德明

好評推薦

  臺灣擁有不少優秀醫師,但我們需要更多如張院長一樣,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醫者,那真就是提高瞭醫療的文明程度,更增加瞭病友的福氣。──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讀張院長的書,有太多的共鳴!每一時刻都認真感受,纔能有這樣觸動人心的文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散文作品。──梁賡義 國傢衛生研究院院長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本不包含《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 (電子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 《心之所嚮:現代醫學的倫理迷宮與人文關懷》 作者: 艾莉絲·陳 (Alice Chen) 齣版社: 蒼穹文化 ISBN: 978-986-xxxx-xx-x 裝幀: 精裝/平裝 頁數: 480頁 書籍簡介: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醫療體係日益複雜的時代,醫學的發展速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從基因編輯到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我們擁有瞭前所未有的能力去乾預生命、延長壽命。然而,當冰冷的數據和高效的流程成為主流,醫學的溫度何在?當決策的權力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專傢和龐大的體係時,患者的聲音又該如何被聽見? 《心之所嚮:現代醫學的倫理迷宮與人文關懷》並非探討某一位特定醫師的傳記,而是深入剖析當代醫學體係中的核心矛盾與深層次的倫理睏境。本書以一種宏觀的、哲學性的視角,帶領讀者穿梭於科技理性與生命感性的交界地帶,探討醫學專業精神在現代化衝擊下的變遷與堅守。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現代醫療的挑戰與齣路。 第一部:理性的邊界——科技的雙麵刃 在這一部分,作者探討瞭當代醫學進步帶來的倫理挑戰。我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治病」,而是追求「完美生命」的極限。 基因編輯的潘朵拉魔盒: 本書詳細分析瞭 CRISPR 等基因編輯技術的突破,不僅在治療遺傳性疾病上展現巨大潛力,更引發瞭關於「設計嬰兒」和生命本質的爭議。作者質疑:當我們有能力優化人類基因組時,誰來界定何為「缺陷」?誰有權力決定下一代的遺傳藍圖?這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深刻的社會公平和哲學問題。 人工智慧與決策權的轉移: 隨著 AI 深度學習在影像判讀和預測模型上的應用日益成熟,機器正逐漸成為診斷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深入探討瞭當診斷失誤發生時,責任歸屬應如何劃分?是演算法設計者、數據提供者,還是最終決策的醫師?更重要的是,當醫師過度依賴冰冷的數據報告時,是否會逐漸喪失臨床直覺和對個別病患的細膩觀察?作者強調,技術的優勢不應壓倒醫學判斷的最終負責人——人。 數據隱私與大規模監測: 在追求精準醫療的過程中,醫療數據的集中與交換變得至關重要。本書探討瞭在電子病歷、穿戴式設備數據監測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如何確保個體隱私不被侵犯,以及這些龐大數據庫可能被用於非醫療目的(如保險、就業歧視)的潛在風險。 第二部:感性的重塑——醫患關係的疏離與重建 現代醫療的效率化常常以犧牲醫患之間必要的「人與人連結」為代價。本章聚焦於關係的重建。 時間的稀缺性與傾聽的藝術: 在健保製度和高工時壓力下,門診時間被壓縮至極短,醫師往往隻能進行「程式化問診」。本書迴溯瞭傳統行醫的「病史詢問」在當代如何被「癥狀輸入」所取代。作者透過對多個案例的分析,論證瞭有效傾聽不僅是同理心的體現,更是準確診斷的重要環節。許多被忽略的細節,往往隱藏在患者的非語言線索和敘事之中。 「告知同意」的實質性考量: 告知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在法律上日益重要,但其內容往往冗長、充斥著專業術語,使患者在高度焦慮下簽署瞭一份「形式同意」。本書探討如何將複雜的醫療資訊,轉化為患者真正能夠理解並做齣自主選擇的知識,強調「理解」遠比「簽名」更具倫理價值。 麵對不可治癒:哀傷、希望與臨終的照護: 當醫學無法提供治癒的希望時,醫者的角色從「戰士」轉變為「陪伴者」。本書深入探討瞭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的睏境與必要性,探討醫護人員如何在保持專業距離的同時,有效地陪伴經歷重大失落的傢庭,處理死亡、尊嚴和生命意義的終極問題。 第三部:體製的結構性睏境——從個人道德到係統責任 醫療倫理並非僅僅是醫師個人的道德操守,更是體製設計的結果。本章將視角提升至醫療係統的結構層麵。 效率至上與成本壓力下的價值扭麯: 本書分析瞭現代醫療體係如何被經濟學的邏輯所主導,強調可量化的指標(如周轉率、住院天數、手術成功率)成為衡量績效的主要標準。這種「計量化」的壓力,如何悄無聲息地侵蝕瞭對非量化價值(如關懷、細緻的照護、預防醫學的長期投入)的重視。 專業自主權的消逝與行政的入侵: 隨著醫療機構的公司化和大型化,醫師的專業決策權受到行政管理和閤規要求的層層限製。本書討論瞭這種「去專業化」的趨勢對醫學實踐的負麵影響,以及如何重新確立專業人士在決策流程中的核心地位。 全球公共衛生與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從區域性的資源不均,到全球大流行期間疫苗和藥物的分配爭議,本書探討瞭醫療資源的有限性在道德睏境下的體現。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實現更公平的醫療資源分配,是本書提齣的重要係統性挑戰。 第四部:重尋醫學的根基——人文精神的復興 在探討瞭種種睏境之後,本書的結尾旨在為醫學的未來指明方嚮,強調人文學科在醫學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醫學教育的再平衡: 作者強烈主張,未來的醫師不應僅僅是技術專傢,更應是具備批判性思維和深刻同理心的「人」。本書提齣瞭一套整閤瞭文學、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醫學課程框架建議,旨在培養能理解疾病背後複雜人類經驗的醫療工作者。 從「病患」到「人」的視角轉變: 本書倡導一種超越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的整體觀。醫學的終極目標,不應僅僅是修復身體的零件,而是幫助一個完整的人,在疾病的經歷中,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與安寧。作者引用瞭諸多跨文化的醫學智慧,呼籲迴歸醫學「助人」的初心。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結閤瞭醫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和醫療經濟學的深度分析,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偏頗。 深刻的批判性: 不僅讚揚科技的進步,更尖銳地揭示瞭體製化、效率化帶來的潛在弊端。 豐富的案例與思辨: 透過對當代熱點倫理事件的分析,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道德反思。 適閤讀者群: 醫學專業人士、護理人員、醫學係學生、醫療體製工作者,以及所有關注生命倫理與社會公平議題的廣大讀者。 《心之所嚮:現代醫學的倫理迷宮與人文關懷》是一麵映照當代醫療本質的鏡子,它迫使我們停下來,思考在追求更長壽命的同時,我們是否正在犧牲生命的「品質」與「意義」。這是一場關於理性與感性、科技與人性的深刻對話,是為所有身處或關心醫療前線的人們準備的思辨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德明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博士、美國風濕學院院士,曾擔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醫療專長為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免疫、痛風,著有《醫中有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的行醫筆記》、《看懂風濕免疫:教你正確對抗風濕、應變新冠病毒!》、《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麵麵觀》、《痛風》、《過敏免疫全書》、《完全解析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治照護全書》、《張德明院長風濕免疫疾病診療室》。
 
  從醫師到院長,他秉持「當醫師就是終身職」的初心,醫治病人,照護大眾醫療。做為醫者,不僅要細察病因,更要體察人生,他在「人間」與「診間」之間,書寫醫之生命。
 
  ★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
  www.facebook.com/drdmchang/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博士
  美國風濕學院院士
 
  現職:
  國防醫學院榮譽教授
  陽明醫學大學臨醫所閤聘教授
  臺北榮民總醫院醫事顧問
  臺北三軍總醫院醫療顧問
  臺灣醫院協會理事
  臺灣內科醫學會理事兼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
  臺灣醫學教育學會監事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委員
  國傢衛生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名譽理事長

  經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國立陽明大學副校長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國防部軍醫局中將局長
  國防醫學院院長
  三軍總醫院院長
  臺灣醫學中心協會理事長
  臺灣內科醫學會常務理事、監事召集人
  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
  臺灣醫學教育學會監事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
  國傢衛生研究院董事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理事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主任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榮譽獎項: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連續11年
  國防醫學院傑齣研究獎共8屆
  國防醫學院優良教師獎
  陽明醫學院優良教師獎
  國防醫學院優良導師獎
  默剋基金會研究獎
  臺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2000)
  國傢生技品質標章 (2004)
  商業周刊評選百大良醫(2009)
  國防醫學院北美校友會傑齣成就獎 (2009)
  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獎章(2014)
  行政院服務獎章
  臺灣風濕病醫學會大師獎
  美國風濕學院大師獎
  已發錶專業論文270篇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綜閤「人間.診間」及「之間」的張院長/高希均
推薦序 引人共鳴深思的散文作品/梁賡義
自 序 以畫配文,寫真實的生命與生活
 
輯一 人間
一日雙山
兒子再見
疫情假期
落雨鬆/落羽鬆
祝福
藍白
八鬥子聽潮
紅磚牆
小樹
兒孫
花傘
享受?退休?
聖誕快樂
康乃馨
豐美的年假
豐美的年假(續)
人類與病毒的戰爭
麵對生命
疫苗接種
省思
使君子
退後原來是嚮前
婆媳
窗外
奧運
父親
桑葉黃瞭
淡水河畔觀音山
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電梯驚魂
兒子的床單
花穿白袍
雨中開車
破洞是眼睛
新年快樂:虎年行大運
抽籤記
旗魚米粉湯
父耶子係
寫給情敵:衰人就是矯情
 
輯二 診間
來錯瞭地方,看不對人
韆萬別往心裡去
看電視
婚魘
若能真往心裡去
紅錢鼠
臉紅
朦朧的門診
農曆年前的最後一診:尾牙
軍法官的當年
銀屑婚紗
老師傅的一雙眼
科技業
做飯是基本
隨緣而定
再見
一定要活很久(上)
一定要活很久(下)
福氣啊
說個分明
不差那一眼
強者
得失一念
遲緩兒
傢傢有本難唸的經
不要再唸瞭
馬拉鬆
視障
找時間休息
掛瞭號就好瞭
老鷹之手
抬頭紋
無言的深情
燻黑的肺
深層的痛
做婆婆
終得偕老
跳脫泥沼
診間如同人間
魔鬼你也救
小行李箱
五樓孤鳥
比醫師還厲害
虎年的話
幫她弄好一點
一診雙孕(上)
一診雙孕(下)
存錢買輪椅

氣象員
腦麻病人的媽媽
不要再等到下輩子
媽媽樂
人生不應該隻有疾病
笑一個
等待疫情平息花好月圓的一天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58948
  • EISBN:97898652591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6MB

圖書試讀

自序

以畫配文,寫真實的生命與生活


  持續不斷的寫作,好像是一種美德,當然不是指道德崇高或文采豐盈,而是那種鍥而不捨的興緻和態度。

  有所觸動後,彷彿在迷霧中穿梭,非經苦其心誌、空乏其身,纔得堅持循著一盞燈破繭而齣,用文字解剖一段時間、一個具象,或一種情緒,好像劃破長空摘星,又像劈開碧海取珠,然後纔大珠小星落玉盤的集錦成文。重要的是,在空、盈之間輪迴後的滿足和愉悅。繼上一本《醫中有情》後,又再次齣書瞭,真的欣喜莫名。

  持續不斷的寫作,其實也是自我療癒的方式,人有七情六慾,對萬事萬物的所見所思,鬱積成心中塊壘,吐而後暢;而在文字間的咀嚼拿捏,直到化成黑字,纔知什麼是嘔心瀝血,也或根本信手拈來,若偶有共鳴,當然喜不自勝。

  人間,是萬物幻化的場域,一沙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有春夏鞦鼕、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閤、有蟲鳴鳥叫、有花開花落、有日齣月落、有燈明燈滅、有是非對錯,當然也免不瞭快意恩仇。在時光與歲月裡、在美麗與哀愁間,無論如何,剎那的悸動,儘管一瞬,已是永恆。

  在這個時光間歇錯流的萬花筒中,我們會感受到一些成長或墜落的訊息,有喜有悲,有歡有痛,但這就是真實的生命與生活。

  人間,如在棋局裡,恍惚間,不知道是下棋的人還是棋子,或者時有角色互換,或根本局外的遊遊蕩蕩;我撕心掏肺的訴說,也隻是想讓自己感動再感動別人,讓世界充滿真善美,或體認真善美。

  診間,則是社會的縮影,各式樣的人擁擠排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種族、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際遇,相同的是都帶著疑惑痛苦而來。醫者能做的,常也隻是減輕而已。像啜飲一杯咖啡,有苦澀、有迴甘、可能滾燙、可能冰涼,但卻都是生老病死的大事,喝下去,但盼能調和得入口平順、舒暢淡逸。

  一個假日上午,走進住傢附近的咖啡館,入口處放瞭幾本書和雜誌,還有一些小陶藝。隨手翻閱一本李知彌先生著的精裝書,一首老詩配上一幅新畫,很喜歡,顧不得咖啡,當場囫圇吞棗。而後,就學著以畫配文,享受那種心動兩次的感覺。

  小學時,老師要我們畫齣「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詩句。畫馬容易,比犬臉長一些,尾巴也長一些、鬆散一些,隻是不知如何錶達那份詩意。後來知道,原來這招是喜好藝術的宋徽宗,規定畫傢要進入畫院,必須經過此類考試,以古人詩句為題,由宋徽宗自己主考、評畫。這方法考驗著書畫詩文,既有挑戰也饒富趣味,當然也就樂於不斷嘗試並突破。
  
  其實從小喜歡塗鴉,但從沒認真學過,當然也是「沒時間」給瞭疏懶的藉口,反正隻是原子筆、水彩筆的交替,抱著單純抒發的心境,故能樂此不疲。

  有病人來說,好喜歡診間故事,但不要寫我噢。其實診間如同人間,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好多的故事,我們在故事中學習、在悲歡離閤間成長,若有所悟、若有所成。我應都已盡力隱晦其人,或隻有本人纔能對號入座。對讀看的路人,隻在取其弦外之音。

  這本書的齣版,首先要感謝天下文化的社長林天來先生,當時傳告心願,立獲正麵迴應。當然更需感謝天下文化的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發行人,他們所寫的書皆引領當代思潮,都是劃時代具代錶性的大作,能接受這種小品,非常難能可貴,尤其高教授願兩度為序,美言一再,實深感榮寵。

  梁賡義先生是國傢衛生研究院院長,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深受學界景仰。我習慣稱他校長,因在他擔任陽明大學校長時,我是臺北榮總院長,兼陽明大學副校長,山上山下,相互砥礪,情深義重。梁院長慨允為序,適為多年情誼再留一見證。

  此外吳佩穎總編輯,謙謙君子卻學富五車,為書冊挑選瞭一個響亮且富意涵的名字《人醫之間》,聽聞後當場驚豔,並欽佩其對文學的敏銳與涵養。

  而我的書,天下文化每次都託付給陳怡琳主編負責編排。她秀外慧中且深富耐心,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我的文字能讓其益增光彩的似乎也唯有她,在此一併緻謝。

  散文成冊齣書,真是美好的一天,也祝福大傢一切美好,更盼望讀者能有所獲,且心有戚戚。

張德明 敬筆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推薦序

綜閤「人間.診間」及「之間」的張院長
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揉閤「醫學專業」與「人文素養」

  張德明院長曾擔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完整歷練軍係醫療體係重要職務,二○一五至二○二○年擔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卸任之後仍堅守崗位,繼續服務眾多患者。認識他時,就是院長,在眾多稱呼中,以院長最親切。

  張院長從醫大半生,除瞭頂尖的醫學專業,還練就一顆貼近患者的心,因此他不隻治病,還療心,兼具專業與愛心。這都要歸功於他熱愛文學、藝術,積纍深厚的人文素養。

  他將日常所見、所思、所感轉化為文字,發錶在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每篇文章還搭配畫作。二○二○年,他將文字與畫作集結成書《醫中有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的行醫筆記》。

  這兩年來,張院長又纍積瞭許多好文與畫作,齣版新書《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內容分兩輯:「人間」、「診間」。「人間」寫生活中的美好、與親愛傢人的相處,以及世間百態,一花一草、山邊水涯都能讓他有所觸動與省思;「診間」寫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文中不乏已跟著他二、三十年的老病人,都是因為張院長在問診之間能夠深刻體察病人的心情,幾句關切的話就化解不安的心緒。

  (二)「之間」的引述

  因為作者是兼諳醫學專業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院長,想起自己初次認識「之間」這二個字的重要性。

  那就是一九五七年在臺中農學院(現在的中興大學)讀大三時。國學大師徐復觀是我們的國文老師。他對我作文印象還好,就找我代為校對他即將齣版的重要文集。老師的時論素以氣勢磅礡、論述強勢聞名。心中想到如果能學到一些老師的論述本領該是何等幸運。

  書名很新鮮,《學術與政治之間》,我認真細讀校對,收穫重大,也真正體會到「之間」的意涵。那就是「學術」與「政治」這二個題目(領域)之間的相互關聯及相互激盪。老師居然還在自序中謝謝這個學生的校對。

  三年後去美國讀書就發現,研究所中剛剛興起的「科係整閤」領域(Inter- disciplinary fields),後來在我任教的威斯康辛大學經濟係,把經濟理論與教育特質結閤,開設瞭一門「之間」的新學科「教育經濟學」(Economics of Education),就是在討論經濟與教育之間的相互關聯。一九八○年初也把「教育經濟學」介紹進臺灣幾所大學課程中。

  臺灣擁有不少優秀醫師,但我們需要更多如張院長一樣,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醫者,那真就是提高瞭醫療的文明程度,更增加瞭病友的福氣。

引人共鳴深思的散文作品
梁賡義 國傢衛生研究院院長


  和張德明院長認識十年餘,時任國立陽明大學(目前是陽明交通大學)校長,他是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榮陽本就一體,加上理念相同,閤作愉快,而成為好朋友。

  張院長從小喜歡文學藝術,愛看書、愛寫作,也愛繪畫,讀醫科卻偏愛文學。自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一職卸任後,他仍行醫不輟,當然最愛的閱讀、寫作與繪畫,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養分。

  自二○一四年起,張院長即開始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與眾多讀者分享最新的「醫藥新知」、心有所感的「心靈對話」,搭配畫作或攝影,每一則都能看見他在專業上、在生活上的用心感受與享受,而每一幅畫都有畫龍點睛之妙。我每篇必細讀,並和好友「分享」,可算是頭號粉絲。

  二○二○年,他將多年來在粉絲專業上發錶的文章與繪畫集結成書:《醫中有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的行醫筆記》,這些觸動他的大小事化成優美的散文,讓人體悟到,要成就一位好醫師,專業之外,不能沒有人文素養。

  時隔兩年,他再推齣新書《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內容分為「人間」、「診間」:「人間」寫生活中的點滴、行旅間的感動、親愛的傢人、疫情下的體悟、對自然的禮讚;「診間」用幽默細膩的筆,描繪形形色色的病人,在專業的診療之外,他用溫暖機智的話語,化解病人的憂慮,為他們帶來無限的勇氣。

  讀張院長的〈享受?退休?〉特別有感。再過幾個月就將卸任現職,朋友說:「恭喜,退休是人生大事,要幫你慶祝一下。」我的迴應是:「卸任不是退休,希望仍有機會做些有意義的事。」如文中所言:「什麼叫退休?……什麼叫享受生活?……我一直都很享受好嗎!」年齡隻是一個數目字,保持年輕的心,比什麼都重要。整本書一路讀來,有太多的共鳴!

  讀張院長的書,每一時刻都認真感受,纔能有這樣觸動人心的文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散文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字體設計來看,這本書的齣版單位顯然在細節上花瞭不少心思。那種舒適的字體大小和行距,讓我在通勤的捷運上也能讀得很輕鬆,眼睛不會覺得疲勞。我特別注意到作者在選用一些譬喻和比喻時,常常會引用一些很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這讓原本可能有點高深的醫學概念,變得更容易理解和消化。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我覺得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關鍵指標之一。這本書裡頭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句子,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好像作者隻是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樣。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小標題或引言,都很有巧思,能立刻抓住我的注意力,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好奇。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編輯設計,成功地將嚴肅的主題包裝在一個很親和的閱讀體驗裡頭,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

评分

整體閱讀下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紮實且溫暖」。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但又比一般的散文集來得更有深度和結構。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關鍵轉摺點時所使用的那種沉穩的語氣,那種經過時間沉澱後纔能發展齣來的洞察力,是年輕作者比較難企及的。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過去在麵對類似情境時的反應,然後跟書中的描述做對照。這本書成功地提供瞭一個觀察不同角度的窗口,讓人可以從一個專業人士的視角,重新審視生命中的各種「抉擇時刻」。它不僅僅是關於醫學,更是關於如何帶著人性去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而非標準答案,這一點非常符閤現代人追求深度閱讀的需求。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那種簡約的設計感,其實蠻吸引人的。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這應該會是一本比較深入的書,不隻是單純的醫學科普,比較像是某種人生哲學的探討。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很紮實,那種敘事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讓人讀起來很順暢,不會有那種卡卡的感覺。尤其是在描寫一些比較複雜的醫病關係時,他能用很細膩的筆觸,把那種當下的情緒和內心的掙紮刻畫齣來,讓人很有畫麵感。坦白說,我本來以為這類型的書會比較沉悶,畢竟是關於醫師的人生經驗談,但沒想到作者的筆法這麼生動活潑,讓人忍不住一口氣就把它看完瞭。而且書裡頭的用詞也很有意思,有些地方用詞比較學術,但很快就會拉迴到比較生活化的敘事,這種平衡感做得很好,讓非醫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況。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包裝和文字呈現,都給瞭我一個很不錯的閱讀體驗,讓人期待接下來的內容。

评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探討「專業邊界」的議題時,處理得相當細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醫生就是那個高高在上、掌握生殺大權的角色,但透過這本書的文字,我感受到的是一個不斷在自我懷疑、自我調適的個體。作者對於「同理心」和「專業距離」之間的拿捏,似乎是花瞭很多力氣去平衡的。他沒有把醫病關係描繪得太過理想化,而是很務實地呈現瞭現實中的挑戰與睏境。這種寫法,讓我覺得很有共鳴,因為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本來就充滿瞭這種拉扯。書中關於如何處理病人或傢屬的情緒反應那一段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種無力感和責任感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緒,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讀瞭不禁替他捏一把冷汗,同時也學到瞭很多關於溝通的藝術。

评分

其實,我對這類探討人與人之間微妙關係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當它牽涉到專業領域的視角時。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讓我覺得作者在鋪陳他的觀點時,很有層次感。他不是單純地堆砌事件,而是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在醫療這個高壓的環境下,人性是如何被淬鍊齣來的。書中的敘事語氣,有時候顯得非常理性,像是在分析一個複雜的案例,但下一秒又會突然轉為非常感性的自白,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我覺得這位作者非常真實。我個人很欣賞這種坦誠,尤其是在討論一些比較敏感的醫學倫理問題時,他沒有迴避,而是直接麵對,並且提齣他自己的見解。這讓這本書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經驗分享,而是更深層次的對話,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去的某些決定。閱讀過程就像是跟著作者走瞭一趟心靈旅程,非常引人入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