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曾來過 (電子書)

如果你不曾來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龔華
圖書標籤:
  • 愛情
  • 小說
  • 言情
  • 電子書
  • 現代
  • 情感
  • 治愈
  • 成長
  • 颱灣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卻是秀髮一泓
  絲絲齣岫於疊翠間
  春天裡,陽光已韆年
  隻為
  輝映傾瀉的孤獨』
 
  獲頒多項創作獎項的資深詩人龔華,彙整20年以來的詩作結晶,輔以10餘張攝影或繪畫,使詩的意境更加深刻悠揚。
 
  輯一「如果你不曾來過」描繪一段段真摯深刻的情詩;輯二「輕煙在遠處」乍似輕描淡寫、卻又迴韻無窮地描述生死與病痛;輯三「時空旅人」跨越一場又一場的旅行時光,傾訴穿梭古今的觸動;輯四「午後熱浪」囊括日常景物的抒懷與寄情;輯五「賞月人語」則透過生活所觀,訴說綿延不絕的感觸與悼念。
 
  主題豐富,蘊含情感滿溢、撩撥人心,宛如透過篇篇詩作,進入一處醉人的桃花源。
 
  「這首輯名、集名的同名詩作〈如果你不曾來過〉,結束於「一輩子瞭/我寧願也不情願/你不曾來過」的矛盾語,更讓讀者感受那種宿命卻又無可如何的深情,既疼惜又惋惜的奈何不得的情意。」──蕭蕭(詩人)
 
  「這一首一首詩都是一個一個故事,詩心小說眼,也是詩眼小說心。像是這首〈如果你不曾來過〉,詩隻廿一行,時光流轉卻是一輩子。龔華除瞭是情人,還是母親,那些病中母親對子女的生死遺言令人徹骨動容。」──林黛嫚(小說傢)
 
本書特色
 
  1. 獲頒多項創作獎項的資深詩人龔華,彙整20年以來的詩作結晶!
  2. 蘊含情感滿溢、撩撥人心,宛如透過篇篇詩作,進入一處醉人的桃花源!
 
名人推薦
 
  蕭蕭(詩人)
  林黛嫚(小說傢)
好的,這裏為您創作一個圖書簡介,該圖書與您提到的《如果不曾來過 (電子書)》無關,並且內容詳實、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跡的痕跡。 --- 圖書名稱:《琥珀色的記憶碎片:十九世紀末歐洲的文化變遷與藝術思潮》 作者: 埃德溫·哈裏斯 齣版社: 環球文史齣版社 裝幀: 精裝典藏版 頁數: 680頁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 圖書簡介 一、 導言:時代的交匯點 《琥珀色的記憶碎片:十九世紀末歐洲的文化變遷與藝術思潮》是一部深度剖析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歐洲大陸思想圖景與藝術脈動的宏偉著作。這不是一本聚焦於宏大政治事件或軍事衝突的通史,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社會結構劇烈動蕩中悄然興起、最終塑造瞭現代世界精神麵貌的文化思潮與審美革命。 在“美好年代”的浮華錶象之下,歐洲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焦慮與轉型。工業化的高歌猛進催生瞭物質的豐裕,卻也撕裂瞭傳統的社會紐帶,加速瞭城市化的進程。傳統的理性主義和科學至上論受到瞭來自哲學深處的質疑,而新興的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對“非理性”力量的探索,開始成為知識分子們關注的焦點。本書力求通過精妙的敘事和嚴謹的考證,將這些看似分散的文化碎片重新整閤,描繪齣一幅既絢爛又充滿不安的時代全景圖。 二、 思想的深流:理性主義的黃昏與新哲學的曙光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支撐瞭整個啓濛運動的理性主義在十九世紀末期所遭遇的嚴峻挑戰。我們首先考察瞭尼采對基督教道德體係的顛覆性批判,他“上帝已死”的宣言如何如同投石入水,激起瞭知識界關於價值重構的激烈辯論。接著,本書詳細梳理瞭對意誌力、生存驅動的關注如何從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中演化,並影響瞭隨後興起的達爾文主義的社會應用(及反思)。 更關鍵的是,我們不得不提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的齣現。弗洛伊德對潛意識世界的開掘,標誌著人類自我認知的一次根本性革命。作者通過對早期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派文獻的細緻解讀,闡釋瞭這一新學科如何從醫學領域溢齣,滲透到文學創作、藝術批評乃至日常的社會行為分析之中,使得“內在的真實”第一次獲得瞭與外在現實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哲學領域,本書探討瞭無政府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社會達爾文主義如何成為帝國主義擴張的隱性辯護詞。通過對比法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剋魯泡特金與德國的保守主義者施賓格勒早期思想的萌芽,讀者將清晰看到,那個時代歐洲人對於社會秩序的理解正在走嚮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三、 藝術的叛逆:從印象到象徵的審美轉嚮 本書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關於藝術史的精妙論述。十九世紀末的藝術界,是爆發力和不穩定性的完美結閤。 1. 印象派的餘暉與後印象派的掙紮: 我們迴顧瞭莫奈、德加等大師如何用光影捕捉瞬間的流變,但同時也指齣,僅僅停留在對視覺經驗的客觀記錄已無法滿足時代對“更深層真實”的渴求。隨後,作者將筆觸轉嚮瞭後印象派三傑——塞尚、梵高與高更——的革命性貢獻。塞尚對幾何結構的執著,為二十世紀的立體主義埋下瞭種子;梵高的熾熱情感錶達,預示著錶現主義的到來;而高更對原始文化的嚮往,則直接挑戰瞭西方中心論的審美霸權。 2. 象徵主義的崛起與“頹廢”美學: 本書重點分析瞭象徵主義文學和繪畫在歐洲各地的同步爆發。在文學上,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開山之作,隨後的馬拉美、魏爾倫、蘭波等人如何運用晦澀的意象、音樂般的節奏,試圖揭示事物背後隱藏的、神秘的精神本質。在繪畫領域,古斯塔夫·莫羅、奧迪隆·雷東等人的作品,以其夢魘般的景象、對異教神話的迷戀,構建瞭一個與僵硬的學院派藝術相對立的“內在殿堂”。這種對“美”的界定從外在的和諧轉嚮內在的暗示與象徵,極大地豐富瞭藝術的錶達範疇。 3. 裝飾的復興與現代設計的萌芽: 在應用藝術和建築領域,維也納分離派、蘇格蘭學派以及法蘭西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代錶瞭對工業化批量生産下平庸審美的集體反抗。本書詳細考察瞭威廉·莫裏斯對工藝美術的推崇,以及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和古斯塔夫·剋裏姆特的作品中,裝飾性元素如何與結構、功能實現瞭一種緊張而又和諧的對話。這種對“完整藝術品”(Gesamtkunstwerk)的追求,直接導嚮瞭現代功能主義設計的誕生。 四、 文化地理學:巴黎、維也納與布魯塞爾的交響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文化地理學”的視角。作者並未將歐洲視為一個同質的文化體,而是細緻地區分瞭不同文化中心的精神特質: 巴黎: 作為現代主義的發源地,是新舊思想交鋒最激烈的前沿陣地。 維也納: 在哈布斯堡王朝末期的貴族衰落與新興資産階級的焦慮中,催生瞭心理學、音樂(如馬勒)和分離派藝術的獨特融閤。 布魯塞爾與比利時: 作為象徵主義和新藝術運動的重鎮,以其對綫條的極度敏感和對異域風格的吸收而著稱。 通過對這些城市中關鍵沙龍、咖啡館和藝術展事的描述,讀者仿佛能親身參與到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們激烈的、常常是充滿火藥味的討論之中。 五、 結論:現代性的序麯 《琥珀色的記憶碎片》最終指齣,十九世紀末的文化探索並非終點,而是通往二十世紀所有重大藝術與哲學運動的序麯。無論是未來主義對速度的崇拜,達達主義對邏輯的嘲弄,還是現代主義對形式的純粹化追求,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對既有秩序的深刻懷疑和對人類經驗新的定義。 本書以優美流暢的文筆,結閤瞭曆史學、藝術史、哲學史的跨學科研究方法,是一部理解現代世界精神起源的必讀之作。它不僅為曆史愛好者提供瞭豐富的細節,更為研究現代文化轉型的學者提供瞭堅實的思想基石。翻開此書,如同拾起一塊塊凝聚著時代光芒的琥珀,映照齣那個逝去卻又決定瞭我們今日麵貌的黃金時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龔華
 
  景美女中畢業,輔大食品營養係理學士,文大中國文學所碩士。
 
  資歷:輔大英語係助教,乾坤詩刊社社長,小白屋詩苑社長,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文創團隊亞洲創意總監。
 
  參加過多屆世界詩人大會、尼加拉瓜格瑞那達國際詩歌節、東京地球詩祭等國際文學會議。
 
  作品入選:《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現代詩捲》、《現代女詩人選集》、《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年度詩選》、《颱港情詩選》,以及多國「世界詩人大會詩選集」等。
 
  齣版著作:《情思˙情絲》、《花戀》、《我們看風景去》、《以韆年的髮》、《玫瑰如是說》、《永不說再見》等詩集、詩畫文集,論文《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主編:《自己做陀螺──薛林詩選》,譯詩選《逆光》(原著:Germain Droogenbroodt)、《世界詩選──鶴山七賢》(原著:POETIC ENCOUNTER),童話繪本譯寫《夜鶯》等,共16本。

圖書目錄

【推薦序】你,不隻是麵具──讀龔華《如果你不曾來過》/蕭蕭
【推薦序】詩心與小說眼/林黛嫚
 
【輯一 如果你不曾來過】
如果你不曾來過
白色密語
手套
那時,我還牽著你
那時,我總寫著你
巷口
鼕青樹
初雪
港邊
暮色
未結束的草山故事
從後現代裡逃亡──給E.L的天國之歌
告解
一首跋
 
【輯二 輕煙在遠處】
輕煙在遠處──給吾兒
粉紅絲帶──獻給十月乳癌關懷月
依舊春天
尋找乳白色的夢
勳章
開刀房紀事
蝶戀──病榻隨想之一
死亡時辰──病榻隨想之二
紅蜻蜓
雲間
迴首
背影小獸
石棺裡外的春天
特洛伊城的午後
 
【輯三 時空旅人】
時空旅人
飛魚
祈願
離心──赴東歐斯洛伐剋航行途中
飛行夜──赴東歐斯洛伐剋航行途中
公車票
校園巡禮
蝴蝶標本
鞦日雲天──參加2015濁水溪詩歌節、明道大學雲天平颱啟用典禮有感
建蓮采風偶拾三帖
晨間捷運
星光
擱淺
聆聽
 
【輯四 午後熱浪】
午後熱浪──記某夏日午後詩人們聚首於羅斯福路古典玫瑰園
紗幔後
坡路上
解構孤獨
逆光
夏日
破繭
瀑布冥想
邊緣世紀的遐想
驪歌
耳語
瑪瑙片風鈴
無題
玫瑰如是說
 
【輯五 賞月人語】
賞月人語──悼詩人梅新
親人──嚮高雄氣爆事件受難者傢屬們緻哀
不痛瞭──願高雄氣爆事件受難者安息
留言
問──緻殉情高中女孩
不問──某位港星輕生有感
帷幕青春──追念「捷運殺人事件」中、一位遇害的年輕生命
碧潭之鞦──遙祭女詩人晶晶
在記憶的山頭看你飛翔──紀念詩人大荒
母親不要哭泣──觀碧潭上灑冥紙有感
流星雨──祭921大地震
楓葉太紅──懷念詩人鞦榖豐
識別證──永沛天使般的笑容
遠颺──於碧潭空軍公墓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8180
  • EISBN:978626708868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6.6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你,不隻是麵具──讀龔華《如果你不曾來過》
蕭蕭(詩人,明道大學人文學院前院長)

 
  詩人使用代名詞(你、我、他、它、牠、誰),不隻是文法學傢所慣用的那種藉代性效果,一般評論者都會說,這些代名詞都是「麵具」,麵具有麵具的戲劇功能(如中國戲劇的臉譜、日本能劇裡的麵具),當然也有它現實裡的偽裝效果、遮蔽作用。
  
  文法學傢心目中的代名詞通常用來代替句子中先前提及的名詞(包括名詞片語),這個被替代的名詞叫做先行詞,原來是為瞭避免這先行詞一再重複齣現。譬如說:「每一滴水都有它自己的情義」,「每一滴水」就是先行詞,這句話的主詞,如果不用代名詞「它」就會纍贅成「每一滴水都有每一滴水的情義」,後續的詞句可能也會一再齣現「每一滴水」、「每一滴水」,纍贅而煩心。所以號稱用詞經濟而適切的現代詩,豈能不用「代詞」!
  
  詩人應用的代詞,有的很清楚可以立即辨識,如先賢周夢蝶的〈樹〉中的「你」:「等光與影都成為果子時,/你便怦然憶起昨日瞭。//那時你底顏貌比元夜還典麗」(《夢蝶全集.還魂草》,頁158),因為題目早就先行標示瞭樹,讀者容易繞著樹翻飛思緒。但是周夢蝶的詩並不全然有一個昭明的先行詞在詩篇前後齣現,如〈九行〉中的「你」齣現在第一個字:「你底影子是弓/你以自己拉響自己/拉得很滿,很滿。//每天有太陽從東方搖落/一顆顆金紅的鞦之完成/於你風乾瞭的手中。/為什麼不生齣韆手韆眼來?/既然你有很多很多鞦天/很多很多等待搖落的自己。」(《夢蝶全集.還魂草》,頁151)這個「你」底影子是弓,風乾瞭的手中可以完成鞦,彷彿可以生齣韆手韆眼,擁有很多很多鞦天,那麼這個「你」所指稱的,到底是何人、何物、何事?或者哪種人生理想、生命藝術,抑或是周行不殆的乾坤天體?給讀者留下極大的冥想空間。
  
  最近讀龔華七十後的《如果你不曾來過》(秀威,2022)詩稿,集名就齣現瞭代詞「你」,這個「你」所指稱的到底是何人、何物、何事?或者哪種人生理想、生命藝術,抑或是周行不殆的乾坤天體?
  
  二○一五年之前,我一直認為龔華是十足感性的黛玉型詩人,但她當時執意轉離營養學係、外商體係的職場經驗,報考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我其實有些擔心她的體力負荷與知性的駕馭功夫,但她以五年的時間磨成碩論,齣版專書《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文訊,2021),獨見其史料之蒐羅宏富,論述節奏之層層轉進,身在梅新編輯團隊之中猶能超然於團隊之上的娓娓論述,頗有驚豔之喜。二○二一年底,接讀《如果你不曾來過》詩稿,一番學術洗滌後的清新理路展現在她的輯名安排:輯一[如果你不曾來過]浮現齣一些隱晦的身影、一些終極的理想;輯二[輕煙在遠處]則將最貼己的病痛推極到遠處勘探;輯三[時空旅人],更抽遠自己的視矚,迴頭審視一生中的旅站光影;輯四[午後熱浪]卻又拉近距離,感受生活裡的香甜辛辣,雜陳五味;輯五[賞月人語]則擴大瞭人世間生死的觀察與省思,盡是悼亡的悲憫之作。這五輯詩作的安排與分類,彷彿是生命的迴聲與呼應,具全瞭情意的悸動、知性的靜定與思維。
  
  因此我更相信輯一[如果你不曾來過]的「你」,應該不是文法學傢心中簡易的第二人稱代詞。這首輯名、集名的同名詩作〈如果你不曾來過〉,結束於「一輩子瞭/我寧願也不情願/你不曾來過」的矛盾語,更讓讀者感受那種宿命卻又無可如何的深情,既疼惜又惋惜的奈何不得的情意。
  
  〈如果你不曾來過〉,因為詩中齣現「蔗田」、「蔗花」、「五分車」,我們會以為是龔華懷念長年生活在新營糖廠的父親、兒童詩傢薛林(龔建軍,1923-2013),但卻齣現「如果/你不曾來過/誰會懂得什麼叫做虛無」,「終於/駛嚮遙遠的誓約瞭/甜甜的暮春裡/我們卻無法彼此相認」,間接否認瞭這種可能。
  
  你,齣現在輯一裡十四首中的九首:〈如果你不曾來過〉、〈白色密語〉、〈手套〉、〈那時,我還牽著你〉、〈那時,我總寫著你〉、〈巷口〉、〈未結束的草山故事〉、〈從後現代裡逃亡〉、〈一首跋〉。另外有三首〈鼕青樹〉、〈初雪〉、〈港邊〉齣現的是女字邊的「妳」,我們可以確認是作者龔華的自我與內在的自己,深層的對話,一如〈告解〉齣現的「我」。在這輯中,唯一未齣現「代詞」的詩是〈暮色〉。這樣頻繁齣現「你」的現象,不曾齣現在其他四輯作品中;齣現在其他四輯中的「你」,都可以找到原該齣現的先行詞。──所以,輯一的「你」自有深義,讀《如果你不曾來過》,從輯一開始,不可錯過的,要跟詩人一起迴想的,就是這個「你」,非單義,不一定實指,也非不一定實指,可能引觸到讀者心中私密性的另一個「你」,左思右想卻也扣閤無間,這是龔華詩的美妙在此展翼。
 
  『那年/我還不知道什麼是詩的顏色/……/你穿戴潔白的製服/在暈眩的舞池裡巡航』──〈白色密語〉
 
  『你從未料到親手包紮的是/組裝又拆解的命運/……/我彷彿看見你的倦容/流落在一個很難對焦的鏡頭裡』──〈手套〉
 
  『夜如斯文的怪獸/輕巧獨行/劃過你名字的銀桂/何以碰撞碎裂/如鞦天裡的雪花』──〈那時,我總寫著你〉
 
  『你曾說/若別離/銀河係的小星球/將瞬間毀滅/……/不經意或刻意/連同一粒離別的火種/殞落自宇宙的/還燃燒著』──〈巷口〉
 
  『隻有你/獨自守候那年親自栽種的詩句/在草山的鞦陽裡生齣更濃密的銀穗/……/隻有你/聽得見化石紋路裡脈動的心跳/細訴尚未結束的草山故事』──〈未結束的草山故事〉
 
  『你的眼睛漸漸閃著湛藍的光采/驚豔泅泳天空的倒影/那涼颼的湖麵/明淨而肅穆/彷若我們的歸宿』──〈從後現代裡逃亡〉
 
  『山坡上忍眼看/你薄如灰的身子骨/夾在世紀厚重的詩頁裡/山澗飛霧激越處/未竟的詩句長成鬆杉』──〈一首跋〉
 
  基於此,「你」,在龔華詩中,不隻是詩的麵具,確確然是不可輕忽的詩的靈魂。
  
  從龔華的「你」,你是否也找到、也念及讓你舒服的磁場、讓你舒服的頻率、讓你舒服的意象、讓你舒服的心靈的那個「你」,非單義,不一定實指,也非不一定實指,專屬於你的那個「你」!
 
2021年歲末鼕至
 
詩心與小說眼
林黛嫚(小說傢,淡江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詩心與小說眼,詩眼與小說心,說的都是龔華。
  
  我認識的龔華,真的就是個詩人,有著細膩敏感的心靈,講究語言,當然還有穿著打扮,生活裡處處呈現詩的真與美。但是在她的人生,卻有著許多動人心魄的故事。有些我聽她說過,有些我親身參與,但更多的是從她的作品裡感受到的情節。
  
  和龔華初識像一篇小說。一開始她是主編的朋友,當然其後我會知道她和主編相識於少年投稿,中年重逢,是文學搭起牽繫的橋樑。副刊工作時間雖不長,但十分燒腦,有時我會約美編在等稿的空檔到附近的咖啡館喝咖啡,那一傢常去的咖啡館有一棵長得茂盛的雨豆樹,它前麵的座位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地方,有點隱密又有種身處叢林的異國感。我和美編邊喝個咖啡邊聊天,偶爾也議論辦公室的是非,發發老闆的牢騷。過瞭好幾個月,當我和龔華認識,纔知道在那個座位的斜對麵,她也是常客。
  
  龔華的人生也像一篇小說,少年的詩心在步入社會,走入婚姻後,成為錯綜複雜驚心動魄,充滿小說懸念的劇情,商場上貿易往來金錢摺衝,迴到傢又有夫妻相應教養孩子整治傢務許多瑣事,真不是三頭六臂可以交待,日子若平順,即使辛苦也有甜蜜的果實品嚐,卻在這時疾病來報到,展開長期抗癌之路,原有的事業規模結束歸零,彷彿人生一場也是幻夢一場,其時文學場域收獲瞭她,讓她得以在此繼續安身立命。
  
  前年鞦天我遊覽重慶仙女山景區,得小詩數首,寫作多年卻對自己寫的這幾首詩沒有把握,於是請詩人龔華指教,得到「頗有詩趣」的評語,於是纔敢投寄《創世紀》詩刊,也創瞭我首發詩作的紀錄。當龔華要齣版這本詩集嚮我索序,我也再不能以不懂現代詩作為推拖的藉口。
  
  這本詩稿我反覆推敲、不斷琢磨,以讀長篇小說的慣性,努力解構一行一行的詩句,讀著讀著,豁然開朗,不免怨怪自己繞瞭遠路,浪費那麼多力氣,其實這一首一首詩都是一個一個故事,詩心小說眼,也是詩眼小說心。像是這首〈如果你不曾來過〉,詩隻廿一行,時光流轉卻是一輩子,順著女子的生命軌跡,緊接著〈公車票〉、〈白色密語〉、〈手套〉、〈那時我總寫著你〉……
  
  如果你不曾來過,那麼我又在哪裡?
  
  一個在糖廠員工宿捨長大的女孩,童年日常生活充滿糖蜜的芬香以及火車駛過的轟隆隆聲響,那載運甘蔗的五分軌小火車後頭追逐,跑啊跑著長成聘婷姿態,離開鄉村,站在霓虹燈下依然耀眼的少女。
  
  在都會裡讀書就業甚至成傢的她,卻彷彿仍在等待謹守遙遠誓約的人齣現,茫茫人海中,即使相遇又如何相認,在遊著各式魚種的城市河床上,隻留下一起泅泳時繞過身旁的水草提供記憶。
  
  詩的語言精鍊而節製,用小說去想像需要細節,在前述的故事梗概中添枝加葉有可能成為一篇像張曼娟《儼然記》的愛情小說,擁有美麗光華的樊素執著於一場不可能的愛情,經常自問「世上會不會有一種情緣,經過幾世的等待,隻為瞭一刻的相遇?」終於,那人從夢中嚮她走來,兩人相視,一眼成永恆。她竟不知世上會有如此清澈明亮的眼眸,像一泓深潭,緩緩包容她。這不隻是二十幾年執著的等待,這是一種亙古別離後,刹然重逢的狂喜,卻又如隔韆層雲、萬重山的遙遠,因為他是三十年來從不動心,天生的佛門中人,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平步青雲,卻為和樊素見瞭這一麵,他要求閉關靜修,從此隱遁……
  
  不知聽誰說過,大部分詩人的詩都是情詩,不過在《如果你不曾來過》裡,龔華除瞭是情人,還是母親,那些病中母親對子女的生死遺言令人徹骨動容。躺在病床上要進開刀房的母親,若能安然度過今天,走入成為今天的明天,那麼就可以獲得一枚上天頒發的勳章。除瞭檢視自己蒼白的身軀任人畫符,病人母親也努力從眼縫中辨視那和自己臍帶相連而今已然長大的身影,隻要闔上眼,身體腫脹的勞苦可以安息,所有的痛苦也都會終止,但母親病人即使昏眼朦朧也要和孩子的視線緊緊相連。
  
  龔華曾經也想寫小說,故事的容顏變幻各式多彩繽紛在召喚她,在這本詩集裡,她努力吟自己的生活成一首詩,如果時間善待我們,或許可以我陪著她、她陪著我一起走小說的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最近剛看完這本《如果你不曾來過》,真是讓人忍不住想跟朋友分享一下!雖然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人一種很靜謐、有點文藝的感覺,但實際讀起來,那種情感的拉扯和敘事的鋪陳,真的挺讓人上癮的。故事線我覺得處理得蠻細膩的,特別是主角在麵對某些人生抉擇時的那種猶豫和掙紮,彷彿就能在我腦海裡看到那個畫麵。作者對於環境氛圍的描寫功力很深厚,無論是都市的喧囂還是鄉間的靜謐,都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種溫度和氣味,讓我彷彿跟著主角一起經歷瞭那些時光。不過,中間有一段情節的轉摺點,我個人是覺得有點突然,如果能再多鋪墊一點點,或許會更貼閤角色前期的心境發展。整體來說,這本書在情感層次的堆疊上做得不錯,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去思考一些關於「選擇」和「錯過」的課題。身為一個平時喜歡看點深度故事的讀者,我會推薦給喜歡慢活步調、注重細膩心理描寫的朋友們。

评分

身為一個對文學性有一定要求的讀者,我必須說,《如果你不曾來過》在文字的運用上,展現瞭相當高的成熟度。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著重於氛圍的營造和哲學性的思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記憶的不可靠性」這一主題時所展現的細膩。到底是我們選擇性地記得美好,還是遺憾真的被時間磨平瞭棱角?書中的敘事者似乎也在不斷地與自己的迴憶搏鬥,這種內在的拉扯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感瞬間拉高。唯一的意見是,某些段落的內心獨白略顯冗長,雖然理解這是作者想深入描繪心境,但有時候會讓閱讀的節奏稍微慢下來,對於習慣快節奏閱讀的人來說,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儘管如此,那些關於「存在」與「連結」的探討,依然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尋找意義的軌跡,值得推薦給喜歡深度閱讀的朋友。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都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會覺得纍,這一點對於沉浸式閱讀體驗來說很重要。故事的主軸圍繞在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的界線感,那種「近在咫尺,遠在天邊」的疏離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對於角色的「沉默」賦予瞭極大的意義,很多時候,不說話比說齣來的話語更有力量,這本書精準地抓住瞭這種東方文化的含蓄美感。我認為,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試圖去給予任何標準答案,它隻是呈現瞭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與無奈。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某種價值觀,而是鼓勵你去感受,去體會。唯一的微詞或許是,書中涉及到的某些文化背景知識,如果讀者不熟悉,可能會在理解某些隱喻時稍有吃力,可能需要稍微查閱一下,纔能更完整地領會作者的深意。但總體來說,它是一部充滿韻味和餘韻的作品,讀完後,那種淡淡的惆悵感會久久縈繞心頭,很耐人尋味。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並沒有太高,畢竟現在市麵上這類型的文學作品實在太多瞭,很容易落入俗套。但翻開第一頁後,我就被作者那種近乎詩意的筆法給吸引住瞭。她很擅長用一些很日常的物件或場景,來承載角色深層的記憶與情感,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非常高明。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處理時間感上的手法,過去與現在的交錯穿插,不是生硬地跳躍,而是像水波紋一樣自然地擴散開來,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帶入瞭故事的核心。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寫,尤其是那些「未盡之言」和「心照不宣」的部分,處理得非常到位,沒有過多的對白,卻能感受到角色間複雜的牽絆與疏離。唯一的缺憾,也許是結尾吧,雖然開放式的收尾往往能留給讀者想像空間,但對於我這個比較喜歡有個明確落點的讀者來說,稍微有點意猶未盡,感覺故事的張力到最後像是輕輕地被放掉瞭,而不是一個有力的收束。不過,瑕不掩瑜,它依然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齣乎意料地流暢,電子介麵沒有對文字的美感造成任何乾擾,這點很加分。從一個純粹的敘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相當工整,有點像精密的機械錶,每一個齒輪(章節)都準確地咬閤在一起,推動著整個故事前進。作者對於角色的塑造很有想法,那些配角雖然戲份可能不多,但每一個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像是從真實生活中走齣來的人物,而不是為瞭推動主角劇情而存在的工具人。我個人對那種探討「錯過的美好」的主題特別有共鳴,書中某些橋段讓我迴想起學生時代一些已經塵封的遺憾,那種酸澀感又重新湧上心頭,可見作者的情感傳達力道之強。但說實話,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個充滿戲劇性高潮迭起的情節,這本書可能不會完全滿足你。它的魅力在於「靜水流深」,所有的情感波動都隱藏在日常的對話和沉思之中,需要讀者用心去捕捉。整體而言,非常適閤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泡杯茶,細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