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來西往:8-13世紀初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

東來西往:8-13世紀初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燁軒
圖書標籤:
  • 海上絲綢之路
  • 貿易史
  • 中世紀
  • 東亞
  • 西亞
  • 文化交流
  • 經濟史
  • 曆史學
  • 8-13世紀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如何來中國做生意?唐宋時期的中國人又如何去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經商?作者利用翔實的傳世文獻、現代發現的碑銘和商業文書,以及沉船考古資料,力圖打破傳統的斷代史觀,以商人的東來西往為視角,考察8—13世紀初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長時段歷史發展。
 
本書復原阿拉伯和中國商人的遠航路線,分析商船的組織和貨物的管理,勾勒沿海社會的商業風貌,探討近代以前的國際貿易模式,由此認識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來西往對沿線諸國和地區的重大歷史意義和影響。
遠航與變革:地中海世界的商業互動與文明交融(公元前500年-公元1450年) 本書深入剖析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450年間,地中海地區作為古代世界商業網絡核心所經曆的劇烈變遷、商業模式的演進及其對周邊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研究聚焦於海洋貿易的結構性變化、關鍵商品的流通網絡、以及不同文化群體在商業互動中地位的此消彼長。 第一部分:古典時代的貿易格局與權力基礎(公元前500年 - 公元200年)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希臘城邦和羅馬共和國崛起前夕的地中海貿易圖景。重點考察瞭腓尼基人、希臘殖民者在塑造早期貿易路綫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他們如何確立瞭地中海東部和西部的物資交換基礎,特彆是榖物、橄欖油和葡萄酒的區域性供需平衡。 隨後,隨著羅馬的崛起,地中海被整閤為一個統一的政治經濟實體——“我們的海域”(Mare Nostrum)。研究詳細分析瞭羅馬帝國如何通過軍事力量和基礎設施建設(如港口、道路和標準化的貨幣體係)保障瞭遠距離商業的穩定運行。核心議題包括: 1. 埃及榖物的生命綫: 探討瞭埃及小麥對羅馬城供養的重要性,以及國傢對糧食運輸的嚴格控製如何成為帝國穩定性的基石。分析瞭漕運係統、國傢徵稅與分配機製的復雜性。 2. 奢侈品的流動: 追蹤瞭來自東方(印度、阿拉伯半島)的香料、絲綢以及來自非洲的珍稀物資(如象牙、黃金)通過紅海和陸路進入帝國腹地的路綫。考察瞭這些奢侈品在羅馬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和對商業資本積纍的影響。 3. 貿易城鎮的興衰: 以亞曆山大港、迦太基、和羅馬的港口奧斯提亞為案例,分析瞭港口城市在帝國內部經濟循環中的功能、管理結構以及其社會階層的構成。 第二部分:晚期古典時期的斷裂與重塑(公元200年 - 公元650年) 本部分關注西羅馬帝國衰亡前後,地中海商業網絡所遭受的衝擊與適應。重點在於區域化、防禦性貿易的抬頭以及基督教化進程對商業倫理和實踐的影響。 1. 區域化與去中心化: 分析瞭帝國晚期,長距離貿易萎縮,地方性(尤其是意大利半島內部和西歐沿海)的自我循環貿易體係如何形成。探討瞭蠻族王國(如哥特人、汪達爾人)在接管原有貿易基礎設施和稅收體係時所麵臨的挑戰與調整。 2. 拜占庭帝國的遺産: 研究瞭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如何努力維係和重建地中海東部的貿易優勢。分析君士坦丁堡作為貿易樞紐的地理優勢,以及其對黑海和近東商業的控製。重點考察瞭早期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為奪迴西方商業利益所做的努力及其局限性。 3. 波斯與薩珊王朝的競爭: 探討瞭拜占庭與薩珊波斯在東部絲綢之路和香料貿易控製權上的長期角力,以及這種地緣政治競爭對商業路綫穩定性的間接影響。 第三部分:中世紀早期商業的復蘇與衝突(公元650年 - 公元1050年) 伊斯蘭教的興起是地中海曆史上一個決定性的轉摺點。本部分詳細闡述瞭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如何重塑瞭地中海的經濟地理,並催生瞭新的貿易中心。 1. 伊斯蘭商業帝國的崛起: 考察瞭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如何整閤瞭北非、黎凡特和埃及的資源,建立起一個橫跨大西洋至印度洋的龐大貿易體係。研究瞭阿拉伯人在航海技術、信用工具(如“薩剋”Sakk)和商品標準化方麵取得的創新。 2. 地中海的南北對峙: 分析瞭新形成的貿易格局中,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和新興的伊斯蘭勢力在商業上的競爭與共存。研究瞭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阿馬爾菲)在早期如何利用這種對峙,通過充當中介角色,開始積纍商業資本。 3. 斯拉夫世界的接入: 關注瞭多瑙河流域和巴爾乾地區與拜占庭及伊斯蘭世界之間的貿易聯係,特彆是奴隸、毛皮和金屬製品的交換,這標誌著地中海貿易網絡嚮更廣闊的內陸地區延伸。 第四部分:中世紀盛期貿易的繁榮與意大利的崛起(公元1050年 - 公元1450年)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十字軍東徵對地中海商業帶來的結構性衝擊,以及意大利城邦如何抓住機遇,徹底主導瞭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流動。 1. 十字軍東徵的經濟後果: 分析瞭十字軍東徵在軍事和宗教目標之外,對商業交流産生的意外推動作用。考察瞭拉丁人定居點在黎凡特港口(如阿卡、貝魯特)的設立如何為意大利商人提供瞭更直接的貿易渠道。 2. 威尼斯、熱那亞與比薩的霸權: 深入分析瞭這些城邦如何通過海軍力量、特許狀(如拜占庭授予的貿易特權)和先進的金融工具(如閤夥企業、復式記賬法)來壟斷關鍵商品(香料、絲綢)的歐洲分銷。考察瞭它們與黑海地區的貿易聯係如何繞過傳統的中東中轉站。 3. 商業革命與社會影響: 探討瞭中世紀晚期商業的“革命性”特徵,包括市場製度的發展、城市自治權的強化以及商業階層(資産階級前身)在政治結構中的影響力增長。研究瞭香料、糖、染料等高價值商品的流通如何重塑瞭歐洲的消費習慣和生産布局。 4. 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匯: 最後,簡要分析瞭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和伊比利亞半島的統一,地中海貿易中心地位開始麵臨新的挑戰,預示著地理大發現時代即將來臨的結構性轉變。 全書以紮實的考古學、文獻學和經濟史學證據為基礎,旨在描繪一個動態、充滿競爭與閤作的地中海商業世界,強調商業活動如何驅動瞭技術傳播、文化交流和政治權力的重組,而非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簡單轉移。

著者信息

陳燁軒,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係博雅博士後,研究方嚮為古代中外關係史、隋唐史。在《北京大學學報》《中華文史論叢》《西域研究》《唐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引言/1
第一章 生意之道:中世紀阿拉伯商人東方遠航的背景/43
第一節 中世紀阿拉伯的商業社會/43
第二節 中東地區的中國商品/57
第三節 遠航的法理依據與港口政權的管理/69
第四節 海洋貿易的經營/80
結語/97

第二章 中世紀阿拉伯商人的東方遠航之路/99
第一節 阿拉伯地理學與遠航水手見聞的關係/99
第二節 阿拉伯商人在南亞沿海及島嶼/104
第三節 阿拉伯商人在海島東南亞/108
第四節 阿拉伯商人在中南半島和海南島/129
第五節 《皇華四達記·廣州通海夷道》及其知識來源/134
結語/144

第三章 黑石號貨物與唐中後期海上貿易線路/145
第一節 黑石號始發地的爭議/145
第二節 黑石號上瓷器及內地瓷器的運輸/150
第三節 沿海港口之間的交通/160
第四節 廣州與阿拉伯商人的貿易網路/170
結語/179

第四章 宋代的阿拉伯商人與廣州城/181
第一節 宋代的廣州城/181
第二節 儂智高之亂與阿拉伯商人/185
第三節 儂智高之亂後的廣州城與阿拉伯商人/192
第四節 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史的新階段/211結語/227
第五章 天方神舟:中世紀齣現在阿拉伯海的“中國船”/229
第一節 關於9世紀波斯灣的“中國船”的爭議/229
第二節 描述“中國船”的文本及其語境/231
第三節 楊良瑤的帆船/242
第四節 考古發現的宋代中國遠洋船/252
第五節 中國海船的設施、人員和物資供應/259
第六節 新造船技術產生的原因/267
結語/273

第六章 宋代遠航的沿海社會背景/275
第一節 再思考宋朝舶商利潤和資金問題/275
第二節 沿海社會的地方大族/285
第三節 海洋船民/292
第四節 海商與寺院/307
結語/321

第七章 宋商的西方遠航之路/323
第一節 關於大陸與島嶼航線/323
第二節 宋商的始發港/325
第三節 西洋路(大陸航線)/332
第四節 東洋路(島嶼航線)/349
第五節 在印度洋的情況/359
結語/364
結論/365
參考文獻/371
索引/433

附錄Ⅰ 黑石號上的“宮廷瓷器”——中古沉船背後的政治經濟史/437
附錄Ⅱ 裴度的氊帽——武元衡、裴度遇刺案中所見的商業與政治/458
附錄Ⅲ 錢王射潮傳說與10世紀杭州的海塘建設/483
附錄Ⅳ 宋代東南第一州——10—13世紀杭州的海港功能探析/507
後記/531

圖書序言

  • ISBN:9787522825748
  • 規格:精裝 / 532頁 / 19 x 26 x 7.45 cm / 普通級 / 1-1
  • 齣版地:中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平穩而富有張力的,它沒有那種戲劇性的情節高潮,但曆史演進本身的必然性和宏大性,通過作者精煉的文字得到瞭完美的展現。尤其在描述宋元之際,隨著新的海洋強權的崛起和原先貿易格局的調整時,那種“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萌生”的曆史張力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對文獻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引用的外國史料,無論是波斯文還是阿拉伯文的記載,都仿佛信手拈來,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當時中外互動的理解,不再是單嚮度的“朝貢貿易”敘事。這為我們重新認識中國在那個時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耦閤關係,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支撐。它迫使我們跳齣傳統的國傢中心史觀,去理解一個真正由海洋連接起來的互動世界。

评分

這部厚重的學術專著,以其宏大的視角和紮實的考證,成功地將我們帶迴瞭公元8世紀到13世紀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對當時全球貿易網絡的研究,不僅僅停留於對現有文獻的梳理,更在於其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讀瞭那些被曆史塵封的物證和碑刻。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過去的“絲綢之路”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被極大地拓寬和深化瞭。它不再僅僅是陸地上的駝隊與商旅,而是一張由季風、洋流和遠洋航船編織而成的、遍布印度洋、南海乃至更遠海域的立體交通網。書中對香料、陶瓷和紡織品等關鍵貿易商品的流嚮分析,邏輯清晰,證據鏈條完整,讓人對當時不同文明間物質與文化的雙嚮流動有瞭更為立體的認知。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對於不同港口城市——如廣州、馬六甲、基爾瓦——在這一貿易體係中的功能和演變過程的刻畫,展現瞭驚人的細節把握能力,仿佛帶領讀者親身站在那些繁華碼頭,感受著各國船隻的進齣與喧囂。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那種典型的、令人信服的嚴謹學風的體現,但它絕非枯燥的象牙塔之作。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區域貿易變遷與微觀的個體商貿案例相結閤,使得曆史的脈絡既清晰又充滿生命力。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內中國瓷器在波斯灣沿岸的風格演變與本土化嘗試的論述,就不僅僅是簡單的考古學羅列,而是融入瞭對當時審美趣味、社會階層需求乃至宗教信仰變遷的深刻洞察。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貿易數據和航海記錄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衝突和信息缺失時的審慎態度,他從不武斷地下結論,而是以謙遜的姿態展示證據,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對於那些對區域史、商業史感興趣的深度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思考框架和研究起點。

评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耐心細讀、並且值得反復咀嚼的學術力作。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特定曆史時段的貿易史填補瞭重要的空白,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全球曆史的視角——即海洋是連接而非阻隔的力量。作者對海洋氣候、航海技術與貿易商品特性的關聯分析,展現瞭一種高度綜閤性的曆史思維。讀完此書後,我感到自己對那個世紀的海洋世界産生瞭強烈的親近感和理解力。那些遠古的航綫、那些被季風推動的帆船,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地理名詞,而是鮮活的曆史現場。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世紀世界貿易體係、想探究古代文明如何通過物質交換實現深度交融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極具啓發的工具書和思想資源。

评分

深入研讀此書,我真切地體會到,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看似微小的經濟活動驅動的。作者對當時貨幣體係和信用工具演變的關注,揭示瞭支撐龐大貿易體係運作的金融基礎。想象一下,在缺乏現代通信和銀行體係的時代,商人是如何建立信任、規避風險,並完成跨越數韆英裏的財富轉移的?書中對阿拉伯商人社群組織結構、內部契約精神的描摹,為我們理解早期全球化下的商業倫理提供瞭絕佳的樣本。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貿易路綫”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商業生態係統”的剖析。它展示瞭技術(如造船術的進步)、政治(如特定朝代的開放或保守政策)與經濟需求如何相互作用,塑造瞭特定的曆史階段。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反復思考這些跨越時空的商業智慧,對於當下國際貿易的復雜性也有瞭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