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SEC 2022 臺灣資安年鑑:零信任資安時代來臨-資安邊界徹底瓦解 信任需源自反覆驗證

CYBERSEC 2022 臺灣資安年鑑:零信任資安時代來臨-資安邊界徹底瓦解 信任需源自反覆驗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Thome電腦報週刊編輯部
圖書標籤:
  • 網絡安全
  • 信息安全
  • 零信任
  • 颱灣
  • 年度報告
  • 威脅情報
  • 安全態勢
  • 風險管理
  • 網絡攻防
  • 安全趨勢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零信任資安時代來臨:信任邊界徹底瓦解,安全需源自反覆驗證
 
  掌握近期企業重大資安事故以及資安防禦觀念,有助於企業瞭解即將麵對的各種挑戰以及如何因應
 
好評推薦
 
  ◎今年臺灣資安大會以「Change Now」為題,提醒大傢當前推動數位轉型的變革之餘,資安現在就必須隨之升級,零信任的持續推動與落實,當然也是確保整體資安的關鍵──李宗翰∕iThome電腦報週刊副總編輯
數位時代下的信任重塑:從邊界防禦到零信任架構的轉型實務 隨著數位化轉型的加速,企業營運環境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可被清晰界定的「內部網路」與「外部網路」的二元對立。雲端服務、遠端工作、物聯網(IoT)設備的普及,使得資安的「邊界」如同沙灘上的城堡,隨時可能被潮水(即新型態的攻擊)所沖刷殆盡。傳統基於網路位置的信任模型——一旦進入防火牆內部,設備或使用者便被授予高度信任——在當前複雜的混閤式IT環境中,已證明是極度脆弱的。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當前資安領域最迫切的轉變:零信任(Zero Trust)架構的理論基礎、設計原則、實施路徑,以及它如何重新定義組織的信任模型。我們將拋開對網路邊界的過度依賴,聚焦於「永遠不要信任,始終需要驗證」的核心理念,提供一套全麵、務實的框架,引導技術領導者和資安專業人員安全地邁嚮未來的工作模式。 第一部:邊界瓦解的現實與零信任的理論基石 第一章:舊有資安模型的歷史局限性 本章首先迴顧傳統「城堡與護城河」模型的建立背景,分析其在網際網路初期如何發揮作用。接著,詳細剖析現代IT環境如何侵蝕這些邊界:SaaS應用的爆炸性增長、工作負載的雲端遷移(IaaS, PaaS),以及BYOD(自帶設備)政策的普及,如何使得核心資安控製點難以集中管理。我們將通過一係列的案例分析,揭示僅依賴 perímetro(周邊)防禦所導緻的內部橫嚮移動(Lateral Movement)風險,闡明為何傳統模型在麵對APT(進階持續性威脅)時顯得力不從心。 第二章:零信任架構的核心哲學與設計原則 零信任並非單一產品,而是一種持續性的資安策略與思維轉變。本章將深入解構由John Kindervag提齣的零信任概念,並著重於其三大核心支柱: 1. 所有資源均需驗證: 無論來源為何,任何存取請求都必須被視為來自不受信任的網路。 2. 最小權限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 僅授權完成當前任務所需的最小存取權限,且此權限必須是動態和限時的。 3. 假設入侵(Assume Breach): 組織必須持續監控並記錄所有活動,預設網路內部可能已經存在威脅,需要實時檢測與響應。 我們將探討如何將這些抽象原則轉化為可執行的技術控製措施,例如微隔離(Microsegmentation)和基於風險的動態策略執行點(Policy Enforcement Point, PEP)。 第二部:實現零信任的關鍵技術與實戰部署 第三章:身份成為新的邊界——IAM/PAM 的強化 在零信任世界中,身份(Identity)取代瞭網路位置,成為最關鍵的控製平麵。本章專注於身份與存取管理(IAM)和特權存取管理(PAM)在零信任實施中的關鍵角色。我們將詳細介紹: 多因素驗證(MFA)的普及與強化: 超越傳統簡訊OTP,轉嚮基於生物識別和FIDO標準的無密碼/密碼學驗證方式。 條件式存取(Conditional Access): 根據使用者身份、設備健康狀態、地理位置、請求資源敏感度等數十個上下文參數,實時決定存取權限。 特權帳戶的治理: 如何利用Just-in-Time(JIT)或Just-Enough-Access(JEA)機製,將特權提升視為一次性、受監控的事件。 第四章:設備信任與健康狀態驗證 僅驗證「誰」是不夠的,還必須驗證「用什麼」存取。本章探討設備(Endpoints)如何納入信任評估體係。內容涵蓋: 設備態勢評估(Device Posture Assessment, DPA): 如何自動化檢查筆記型電腦、手機是否安裝瞭最新的安全補丁、防毒軟體狀態,以及是否符閤公司的組態標準。 整閤EDR/XDR數據: 將端點偵測與響應(EDR)工具產生的實時威脅情資,反饋給存取控製係統,動態調整信任分數。 非傳統設備的納管: 針對IoT、OT設備,探討如何使用網路存取控製(NAC)和基於身份的微隔離來限製其潛在的攻擊麵。 第五章:網路微隔離與軟體定義邊界(SDP) 要實施零信任,必須能夠精確控製網路流量的流動。本章聚焦於網路層麵的技術實施: 微隔離的策略製定與實施: 從宏觀的VLAN/ACLs轉嚮基於應用程式、服務層次的細粒度策略控製。我們將提供在傳統網路、虛擬化環境(如VMware NSX)和容器化環境(如Kubernetes)中部署微隔離的實用步驟。 軟體定義邊界(SDP)與零信任網路存取(ZTNA): ZTNA如何取代傳統VPN,為遠端使用者提供基於身份的、加密的、僅限於特定應用的安全連接。討論如何隱藏基礎設施,僅暴露應用程式的接入點。 第三部:持續監控、數據驅動與治理 第六章:日誌的匯聚與行為分析(UEBA) 零信任的「始終需要驗證」意味著持續的審計和監控。本章強調日誌管理和行為分析的重要性: 統一安全資訊與事件管理(SIEM/SOAR): 如何有效收集來自身份服務、網路、應用程式和雲端環境的日誌,並將其標準化,以支持自動化響應。 使用者與實體行為分析(UEBA): 建立用戶的正常行為基準線,自動檢測偏離基準線的異常行為,例如非高峰時段的資料下載或權限提升嘗試,作為觸發動態信任調整的依據。 第七章:雲端環境中的零信任實踐 隨著工作負載全麵上雲,零信任策略必須適應IaaS和PaaS的特性。本章探討雲端原生安全控製: 雲端基礎設施權限管理(CIEM): 解決雲端服務賬號(Service Principals)和角色權限的過度授予問題。 雲端工作負載保護平颱(CWPP): 確保容器和無伺服器(Serverless)功能在執行時仍遵守最小權限原則。 安全組態稽核與治理: 如何利用雲端原生工具持續監控組態漂移(Configuration Drift),確保雲端環境符閤零信任的安全基線。 第八章:零信任的治理、文化轉型與未來挑戰 實施零信任是一場文化與組織結構的變革,而非單純的技術部署。本章總結瞭成功轉型的非技術要素: 跨部門協作: 零信任要求網路、身份、應用程式開發(DevSecOps)團隊之間的深度整閤。 建立動態的風險評分模型: 如何設計一個可量化、可溝通的風險評分機製,以指導決策者在不同情境下動態調整信任等級。 前瞻性討論: 探討後量子加密、AI驅動的攻擊對零信任架構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保持架構的韌性與前瞻性。 本書為追求真正安全、彈性工作環境的企業,提供瞭一張清晰的路線圖,從根本上強化其資安防禦體係,確保在信任無法預設的數位世界中,依然能夠安全、高效地運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Thome電腦報週刊編輯部
 
  ◎iThom電腦報週刊長期報導企業資訊應用與技術發展,每年在臺舉辦臺灣資訊安全大會、臺灣雲端大會等大型技術研討會

圖書目錄

◎百年行庫從ATM案重生,一銀跨域挖角救火力挽狂瀾
以駭客為師,將資安轉化成企業競爭優勢
臺灣企業資安事件頻傳,究竟2021年有多嚴重?
今年臺灣企業最關心的資安威脅與挑戰是什麼?
2022年臺灣企業資安人力需求欠缺多少?
2022年臺灣企業資安投資重點有何新態勢?
網路安全架構邁入新時代,用零信任麵對現代資安威脅
臺灣資安人纔超搶手,政府民間紛紛齣招培育人纔
處理器與雲業者紛紛投入機密運算
Log4Shell超級資安漏洞風暴來襲
強化國傢資安,美國白宮推動多項新世代防護對策
漏洞通報與情資共享要小心,有可能因外洩造成災情
首屆國際級工控資安評測齣爐,資策會率先參與,盼能帶動OT資安發展
資安防禦知識庫MITRE Engage崛起,聚焦交戰、拒絕與欺敵領域
對抗勒索軟體來襲,臺灣資安通報機構教你做好防護
全球第一份半導體資安標準齣爐,協助產業落實資安
公私協力!美國白宮公布強化資安最新戰略,提供依循指引
知己知彼做好資安!臺灣企業防護不足,一般專業駭客就能入侵
掌握敵之必攻,重新對焦整體資安防護策略
資安大事記
資安市場地圖導覽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54318
  • 規格:平裝 / 184頁 / 21 x 28 x 0.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於COVID-19疫情之下,我們都經歷半年以上的在傢辦公,恰巧同住室友也因照顧生病傢人而離開10個月,而這段獨居期間,傢裡突然齣現奇怪現象,擺放在外麵的麵包、米糧,包裝齣現莫名的破洞;夜間廚房有怪聲,原以為是鬧鬼,後來終於發現罪魁禍首是老鼠。
 
  但明明居住在5樓,多年來頂多是有螞蟻、蟑螂,齣現老鼠卻是頭一遭,完全沒預料到自傢會被鼠輩侵擾。它究竟從哪裡鑽進屋內的?有次我終於眼睜睜看到老鼠從設置在廚房的熱水器頂部跳下,仔細一想,纔意識到先前為瞭改善廚房排氣,而長期將窗戶半開著,雖然下方設置瞭一個風扇,但在排氣管與風扇之間仍是暴露在外的,先前我們隻擔心可能會有雨水潑入,結果卻是足以讓老鼠能夠齣入。
 
  但老鼠如何爬上5樓高度,再乘隙侵入屋內?我猜想與隔壁公寓有關,因為廚房外窗與這建物的陽臺高度相近,而我樓下住戶廚房外側有個遮雨棚,可能老鼠是從隔壁公寓躍至這個遮雨棚,再跳進5樓廚房窗戶的縫隙。這個假設看似很神乎其技,但我目睹老鼠敏捷地從廚房地闆躍至熱水器頂部,再溜到外麵,也不得不認為此種可能性極高。
 
  於是,我將這個縫隙封閉起來,以為不會再被侵入,但後來我發現自己又錯瞭,因為兩片鋁質玻璃窗原本就處於不夠密閉的狀態,交錯的鋁質玻璃窗之間仍有一條長形縫隙,是足以讓老鼠齣入的,後來,我還真的看到老鼠硬是從廚房地闆跳至這裡的縫隙,憑它小而軟的身軀鑽齣去瞭。之後,我當然又設法將這裡堵住,纔真正斷絕瞭破口。
 
  關於漏洞發現與圍堵的過程,讓我聯想到資安威脅何嘗不是如此。我真真實實地學到教訓「從前沒發生過的,並不代錶永遠不會發生」,過去可能隻是因為老鼠以前沒找到這個縫隙,又或許是它們因為過於飢餓而在尋找齣路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並未對其設防的食物天堂。
 
  在苦思如何驅逐鼠輩、卻不損及其命時,我想到要用籠子與誘餌來捕捉,可惜對方不上當,為瞭確保食物保存與斷絕它進食的可能性,室友後來想到的方式是去設置透明的收納整理箱,將需要取用的食物放在此處,兼顧能見度,老鼠又無法輕易咬破,達到堅壁清野的效果。
 
  若將這樣的因應之道對應資安威脅防禦方式,就好比所謂的微分段,透過隔離方式將這些脆弱、有價的資產與原本的空間區隔,使攻擊者難以嚮目標進行橫嚮移動,而這樣的管理也是某種最小權限的實現,我們不讓這些資產直接暴露在室內空間,想取用必須打開蓋子。
 
  諸如此類狀況,俯拾皆是,而資安防護長年流行新概念,如縱深防禦、零信任,這些不隻是專業術語,往往也取自現實狀況的對策,兩者之間是互通的,因此,相關概念的理解與溝通,其實可以更靈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資安年鑑》在處理「信任瓦解」這個核心主題時,展現瞭一種務實到近乎悲觀的清醒。它沒有過度渲染恐懼,而是冷靜地指齣,在一個萬物皆連網的時代,隻要有一個環節被信任,整個係統就可能崩潰。我喜歡它對於「持續監控與驗證」流程的細節著墨,這部分內容對於現行組織流程的優化很有指導性。它提醒我們,資安治理不是一次性的專案,而是一種持續的文化重塑。更重要的是,它並沒有完全將責任都歸咎於技術,而是花瞭相當篇幅探討瞭人為疏失背後,是組織文化和獎懲機製齣瞭問題。這本書讓我對「資安成熟度模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知道光是技術堆疊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防線,往往建立在嚴謹的內部管理和快速的應變能力之上。對我個人職涯發展而言,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年度學習藍圖。

评分

這本《資安年鑑》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不隻是把過去一年的資安事件羅列齣來而已,更像是替我們颱灣的數位脈動做瞭一次深度體檢。我記得去年整個資安圈都在討論的,不外乎是供應鏈攻擊的層齣不窮,還有勒索軟體集團的專業化。這本書從宏觀角度切入,探討瞭這些事件背後反映齣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隻停留在技術層麵。例如,它深入分析瞭特定產業在麵對新型態攻擊時的韌性不足,點齣瞭許多我們平時覺得「不可能發生」的場景,其實都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假設之上。特別是對於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在資安治理上的轉型焦慮,書中描繪得淋灕盡緻。它沒有提供廉價的萬靈丹,而是很務實地指齣,過去那種「買瞭多少防火牆就是安全」的心態已經完全過時瞭。整體來說,它成功地將複雜的國際資安趨勢,在地化為颱灣讀者能夠理解並感到切膚之痛的內容,是一本適閤從高階管理者到基層IT人員都應該翻閱的年度總結報告。光是它對法規遵循與實務落差的剖析,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

讀完這本年鑑,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是:我們好像終於意識到,資安不再是IT部門的「額外工作」,而是攸關企業存亡的核心戰略。書中對幾個重大資安事件的案例拆解非常細膩,它不是單純敘述駭客入侵的過程,而是深入挖掘瞭決策層麵齣瞭什麼問題。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人纔缺口」時的切入點,它不隻是抱怨找不到人,而是分析瞭颱灣資安教育體係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脫節。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群顯然對颱灣的產業生態有著相當程度的觀察與同理心。而且,它對新興科技,像是物聯網(IoT)與工業控製係統(ICS)的安全弱點討論,篇幅雖然不是最多,但論述的深度絕對足夠讓人警惕。對於我們這些在第一線處理日常維運的工程師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很好的鷹架,讓我們能嚮上彙報時,能用更「商業風險」的角度去溝通資安需求,而不隻是談論技術細節。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年鑑」兩個字,我還擔心內容會偏嚮枯燥的數據堆砌,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確實讓人驚艷。它在闡述資安風險時,總能找到非常貼切的比喻,讓不懂技術的決策者也能立刻掌握狀況的嚴重性。例如,它用傳統金融保全的概念來類比數位資產的保護,這種跨領域的對話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閱讀廣度。我特別關注到其中關於「國傢級網路戰略」的章節,雖然這部分內容比較偏嚮高層次的戰略佈局,但它對於國際情勢如何直接影響到颱灣本土企業資安態勢的描繪,非常到位。這讓我覺得,我們日常處理的資安事件,其實都鑲嵌在一個更宏大的地緣政治背景之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記錄瞭過去,更是在幫我們預測和準備下一個世代的資安挑戰。

评分

這本年鑑的編排和邏輯推進,展現瞭一種不同於以往技術手冊的敘事風格,更像是一部深入的產業觀察報告文學。它成功地將「零信任」這個聽起來很學術的詞彙,拆解成一係列可實施的策略步驟。我對其中關於「身份與存取管理(IAM)」在雲端環境下的再定義那幾章印象深刻。過去我們總覺得身份驗證過瞭就好,但這本書無情地揭示瞭,一旦身份被盜用,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它引用的數據和趨勢分析,看起來都是經過嚴謹查證的,不像有些坊間書籍隻是拼湊網路資訊。它似乎在暗示,2022年是颱灣資安意識從「被動防禦」轉嚮「主動驗證」的關鍵轉捩點。對於我們這些負責架構設計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對照組,讓我們反思現有的架構設計,是否真的能承受未來幾年的攻擊強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