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係列講堂 零廢棄社會:告別用過即丟的生活方式,邁嚮循環經濟時代

SDGs係列講堂 零廢棄社會:告別用過即丟的生活方式,邁嚮循環經濟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圖書標籤:
  • SDGs
  • 零廢棄
  • 循環經濟
  • 環境保護
  • 永續發展
  • 生活風格
  • 資源迴收
  • 減塑
  • 生態友善
  • 綠色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球每年會製造齣20億噸的一般垃圾,
預計到2050年前將達到34億噸
已開發國傢不斷大量廢棄,
開發中國傢則為處理所苦
瞭解垃圾的本質,思索生活的未來,
邁嚮零廢棄的社會!

  根據世界銀行於2018年公布的報告書「What a Waste 2.0」,全球於2016年排齣的一般垃圾估計約為20億1,000萬噸。該報告已經敲響瞭警鐘:如果再這樣不採取任何對策,預計到2050年前將膨脹到34億噸。

  這裡所說的一般垃圾,是指從傢庭或企業迴收的垃圾,又稱為都市垃圾。究其細節,食品與植物類44%、紙類17%、塑膠12%,光是前3名就占瞭7成以上。

  垃圾排放量較多的,都是一些已開發國傢與石油產齣國等所得水準較高的國傢。這些高所得國傢的人口不過占全球人口的16%,排齣的一般垃圾卻占瞭全球的3分之1以上。富裕的國傢不斷大量生產並大量消費,結果便產生大量的垃圾。

  另一方麵,低所得國傢的垃圾處理設施不夠完善,導緻未經妥善處理的垃圾危及人們的健康與環境。倘若這些國傢的人口繼續增加或愈來愈都市化,垃圾量將會倍增,預計會帶來更嚴重的災害。

  一項商品從生產、加工,歷經運送、陳列於商店中,最後纔送達我們手中,這個過程中投入瞭大量的能源與費用。然而,隻要用過瞭,任何東西最終都會淪為「垃圾」。我們往往會認為,「垃圾燒掉即可」、「隻要做好分類即可迴收,所以無妨」,但是垃圾處理與迴收所耗費的能源與費用也很龐大。追根究柢,我們的消費活動纔是製造齣大量垃圾的原因所在。我們是否過度追求超齣所需的東西呢?

  垃圾問題是龐大產業結構的問題,同時,在其核心運作的引擎正是我們日常中的微小慾望。很遺憾必須這麼說:針對垃圾的探究,最終也會讓我們看清自身慾望的樣貌。

  零垃圾社會究竟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可行的,有賴於我們每一個人意識上的覺醒。

各界專傢誠摯推薦

  何昕傢(颱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傢共同創辦人/颱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探尋人類文明的未來:一本關於永續發展的思想之旅 圖書名稱: 《永續的邊界:從工業文明的桎梏到生態智慧的重塑》 作者: [虛構作者名:林文軒] 內容簡介: 引言:文明的十字路口 人類曆史是一部不斷拓展物質邊界的宏大敘事,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我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造著地球的麵貌。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正站在一個深刻的十字路口:無止境的增長神話正與有限的地球承載能力發生不可調和的碰撞。本書並非一本技術手冊,它是一次深刻的哲學與社會學探討,旨在剖析驅動現代文明運轉的核心假設,並勇敢地提齣替代性的、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未來圖景。我們所處的時代,標誌著“攫取—製造—丟棄”綫性模式的終結,亟需一場基於生態智慧的係統性變革。 第一部分:解構“進步”的幻象——綫性模式的內在矛盾 本書開篇即對“進步”的定義進行瞭嚴肅的反思。自啓濛運動以來,人類將物質積纍和消費擴張視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這催生瞭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工業文明。 第一章:資源幻覺與經濟學的失焦 我們深入探討瞭主流經濟學理論中對“外部性”的係統性忽視。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枯竭,這些本應是成本的因素,卻被巧妙地排除在GDP核算之外。我們審視瞭“人定勝天”的信念如何導緻對自然資本的過度透支,並分析瞭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在麵對地球係統極限時的失效。重點考察瞭“有計劃報廢”的商業策略如何係統性地固化瞭消費主義的惰性,迫使消費者不斷更新並非真正損耗的物品。 第二章:速度與疏離——現代生活的異化 本書探討瞭現代社會對“速度”的病態追求。從信息流動的加速到物流網絡的全球化,這種對效率的盲目崇拜,導緻瞭人類與物質來源、生産過程以及最終産品的深刻疏離。我們分析瞭這種疏離如何削弱瞭個體的責任感,使“丟棄”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無需承擔後果的行為。在深度分析瞭心理學對“擁有”的依戀後,我們提齣,真正的自由或許在於擺脫對無謂物質占有的束縛。 第二部分:重塑關係——生態智慧的迴歸 如果說綫性模式是基於“分離”的哲學,那麼永續發展的核心必然是重建“連接”。本部分著眼於從思想深處尋找新的範式,以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危機和社會不公的三重挑戰。 第三章:時間尺度的重構——代際正義的倫理基礎 我們不能用短期利益去犧牲子孫後代的福祉。本書引入瞭“深時思考”(Deep Time Thinking)的概念,要求決策者將時間視野從季度財報擴展到韆年尺度。我們探討瞭原住民文化中世代相傳的土地管理智慧,它們提供瞭如何在不耗盡未來的前提下滿足當代需求的實踐模型。這涉及對“長遠規劃”的重新定義,將其視為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而非僅僅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 第四章:係統的復雜性與韌性 本書批判瞭將復雜世界簡化為可預測模型的還原論傾嚮。真正的永續性建立在係統的韌性之上,即係統在遭受衝擊後恢復和適應的能力。我們通過分析生物圈的反饋機製,強調瞭多樣性(物種、文化、經濟模式)是抵抗不確定性的終極保險。因此,去中心化、模塊化和冗餘(非效率的冗餘,而是安全的冗餘)被視為未來社會結構的關鍵特徵。 第三部分:實踐的轉嚮——從理論到共生 從宏觀哲學轉嚮微觀實踐,本書緻力於勾勒齣在“永續的邊界”內人類社會可能齣現的具體形態。 第五章:物質循環的哲學:超越“廢物”的定義 我們探討瞭傳統迴收的局限性,並展望瞭更深層次的“物質閉環”概念。這不僅是關於垃圾分類的技術,更是關於産品設計思維的根本性轉變。我們深入研究瞭“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設計理念如何從源頭上消除浪費的可能,將所有材料視為營養物質,無論是生物循環(迴歸大地)還是技術循環(高品質再利用)。重點討論瞭“服務化”商業模式,即消費者購買的是産品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從而激勵製造商設計齣更耐用、更易於維修和升級的産品。 第六章:地方化與社區的再生 全球化帶來瞭效率,但也帶來瞭脆弱。本書主張在全球協作的基礎上,實現生産和消費的更大程度的地方化。我們分析瞭城市農業、分布式能源網絡以及本地化食物係統的潛力,它們不僅減少瞭運輸的碳足跡,更重要的是,重建瞭人與食物、能源之間的直接關係,增強瞭社區的經濟和生態自給能力。這種迴歸地方的努力,是對現代社會過度依賴長距離、不透明供應鏈的一種積極矯正。 第七章:指標的革命——衡量真正價值 如果衡量標準不變,結果就不會改變。本書呼籲采用超越GDP的社會福祉指標體係。我們考察瞭幸福指數、自然資本核算、真實成本核算(True Cost Accounting)等新興工具,論證瞭將環境成本和可持續性目標內化到日常決策中的必要性。隻有當我們開始清晰地衡量環境退化帶來的真實社會損失時,市場纔會自然地轉嚮永續的解決方案。 結論:邁嚮“充分”而非“更多”的時代 《永續的邊界》最終指嚮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從對無盡增長的焦慮中解脫齣來。我們需要的不是無限的“更多”(More),而是更高質量的“充分”(Enough)。這種“充分”是基於人類基本需求的滿足、豐富的社區連接、健康的生態係統以及自由探索的可能。本書旨在激發讀者重新審視自己與物質世界、與未來世代的關係,並認識到,真正的進步不是徵服自然,而是學會與其共生。這是一場關於人類智慧和生存意誌的終極考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以代錶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編輯、製作並齣版瞭無數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係列的《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瞭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暫譯,皆為太田齣版)等,中文譯作則有《圖解人類大歷史》(漫遊者文化)、《SDGs係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颱灣東販)。
 

圖書目錄

前言
覆蓋地球的大量垃圾是便利生活的副產品……4
 
Part 1零垃圾
世界上處處充斥著垃圾
1全球每年會製造齣20億噸的一般垃圾,預計到2050年前將達到34億噸……6
2全球的產業廢棄物為118億噸,所有產業都會產齣垃圾……8
3食品損耗與食品廢棄與日俱增,有3分之1的糧食被丟棄……10
4一次性塑膠已威脅到海洋的生態係統……12
5因快時尚的流行而衍生齣大量廢棄的衣物……14
6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使醫療廢棄物的去嚮令人憂心……16
7紙尿布垃圾令世界各地傷透腦筋,光是日本每年就製造220萬噸……18
8來自生活廢水與化學肥料的氮已流入自然環境之中……20
9頻仍的自然災害過後,總會留下大量的災害垃圾……22
10史上最嚴重的放射性垃圾,十萬年都不會消失……24
11太空垃圾日益嚴重,逾1億個垃圾在地球軌道上繞行……26
 
Part 2零垃圾
人類與垃圾的歷史
1自然界中並無「垃圾」,構成萬物不斷循環的世界……28
2人類在文明揭幕的同時便麵臨瞭「垃圾問題」……30
3於古羅馬萌芽的衛生觀念與垃圾對策……32
4中世紀歐洲所到之處盡是垃圾,骯髒時代延續瞭上韆年……34
5江戶是一座幾乎沒有廢棄物的迴收都市……36
6近代化衍生齣新的垃圾問題,化學物質登場並進入大量生產的時代……38
7戰後經濟成長所衍生齣的公害與垃圾之戰……40
8塑膠登場與一次性容器包裝垃圾的氾濫……42
9垃圾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地球暖化的原因之一……44
 
Part 3零垃圾
追蹤垃圾的去嚮
1世界各地所採取的垃圾處理方式是焚燒還是迴收?……46
2日本的垃圾都去瞭哪裡?從傢庭到最終處置場……48
3日本為世界第一大垃圾焚化國,焚燒的機製與問題點……50
4掩埋是垃圾的最終處置方式,日本再過20年左右就會瀕臨極限……52
5主張推動迴收的歐盟與韓國的應對之策……54
6日本的《容器包裝再生利用法》並不能解決垃圾問題……56
7日本的塑膠垃圾有效利用率為85%,其實際情況為何?……58
8以「垃圾貿易」的名義將垃圾強加於開發中國傢……60
9開發中國傢所麵臨的垃圾問題是垃圾處理係統不完善……62
10垃圾不會消失?物質不滅定律與熵增定律……64
 
Part 4零垃圾
邁嚮零垃圾社會之路
1SDGs的目標是建構一個不會產生垃圾的社會……66
2垃圾處理的分級製度,零垃圾更勝迴收……68
3零廢棄的目標在於形成一個既不焚燒亦不掩埋的循環……70
4零廢棄行動也在日本擴散,且已達成80%的迴收率……72
5全球持續推動去塑,告別用過即丟的生活……74
6升級再造是為垃圾增添附加價值並重新利用……76
7作為食品損耗對策而備受矚目的食物募捐活動與食物共享……78
8立法禁止廢棄未售齣商品的法國所麵臨的挑戰……80
9為瞭將壞掉的東西修復再利用而追求「修復權」……82
10日本以焚燒垃圾為前提的去碳化矛盾……84
11不產生垃圾的循環型社會應從地產地銷開始著手……86
12邁齣零垃圾生活的第一步,試著從做得到的地方開始著手……88
 
結語
大量廢棄背後的原因在於我們日常中的微小慾望……90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91
索引……92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4226
  • 叢書係列:SDGs係列講堂
  • 規格:平裝 / 96頁 / 18.2 x 25.7 x 0.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覆蓋地球的大量垃圾是便利生活的副產品


  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導緻垃圾急速增加,給瞭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2020年,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擴大傳染,世界各地紛紛實施封城(封鎖城市),日本也發布瞭緊急事態宣言,人們的消費活動為之一變。由於外齣受到限製,世界各地愈來愈常利用宅配或網購來取得糧食與日常用品,同時導緻容器與包裝資材等塑膠垃圾驟增。用以預防感染的口罩也多為不織布與胺基甲酸酯等塑膠素材,全球用過即丟的口罩數量龐大,加速瞭塑膠垃圾的增加。

  另一方麵,食品界則因大量食品庫存而陷入進退維榖的局麵。本該供應給學校午餐、餐飲店、飯店或各種活動等的食品無處可去,尤其是賞味期限較短的生鮮食品,陷入不得不丟棄的窘境。

  正當世界朝著減少一次性塑膠與食品損耗的方嚮發展時,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卻抹煞瞭人們到目前為止的努力,讓一切迴到原點。而我們也在麵臨緊急狀態後纔首度體會到,人類光是待在傢裡就會製造齣許多垃圾、隻因人們的行為改變就會衍生齣許多浪費,以及我們不得不依賴一次性用品的便利性來維持生活或保命等。

  人類的進化歷程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一直以來不斷打造工具並接連創造齣便於生活的物件。從中衍生齣的副產品便是數量驚人且種類繁多的垃圾。日本環境省的數據顯示,日本每人每日的垃圾排放量約為918公剋。大傢或許無法確切感受到自己製造瞭這麼多的垃圾,不過有份調查報告指齣,以可燃垃圾來說,每1公升垃圾袋所裝垃圾的重量平均約為100公剋。舉個例來計算,如果是10公升的垃圾袋,重約1公斤,如果是45公升的垃圾袋,則重約4.5公斤。

  我們的生活中會產生廚餘、紙類、瓶罐與塑膠類等各式各樣的垃圾。前述的918公剋是指這些固體垃圾的重量。然而,所謂的「垃圾」不僅限於這些。來自廁所、廚房、浴室與洗衣機等的生活廢水也是我們產生的廢棄物。此外,產業界也會持續排放份量龐大的產業廢棄物。甚至是工廠與汽車排齣的廢氣、殘留於土壤或大氣中的農藥與化學肥料,以及核能發電廠用畢的核廢料等,可說是唯有人類纔能製造齣來的「垃圾」。人類隻要做點什麼,就一定會產生垃圾。

  未經妥善處理的垃圾與本來就難以處理的垃圾,都會汙染自然環境,對地球造成沉重負擔。因此,世界各地如今都以「零廢棄」為目標,試圖打造一個不會產生垃圾的社會。即便因為疫病大流行而暫時不進反退,也不可能阻止這一波潮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該如何麵對這些近在咫尺的「垃圾」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探討氣候變遷對農業衝擊的專題報告彙編,內容非常硬核,主要關注在極端氣候下,颱灣中南部地區的糧食生產如何麵臨轉型的壓力。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教你如何種菜,而是揭示瞭現有農業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例如過度依賴單一作物、水資源的超抽利用,以及農藥的廣泛使用對土壤健康的長期影響。它用非常務實的語氣描述瞭農友們麵臨的睏境,同時也介紹瞭一些國際上正在實驗的再生農業技術,像是如何透過覆蓋作物來改善土壤碳匯能力。對我這個習慣在超市買到標準化蔬果的消費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像一記警鐘,讓我意識到我餐桌上的食物是如何被生產齣來的,以及這種生產方式的代價有多高昂。它讓我開始主動尋找那些願意投入友善耕作的在地小農,願意多花一點點錢,去支持一個更健康的食物生態係統。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看到一本關於永續生活的好書,雖然我手上這本不是你說的那本,但它探討的主題實在是讓我這個平時很在意生活習慣的颱灣人很有感觸。這本書從一個很貼近日常的角度切入,像是我們每天買菜、吃飯、處理垃圾的瑣碎日常,把它放大檢視,原來我們的生活模式藏瞭多少「浪費」的影子。作者用瞭很多實際的案例,說明一個小小的決定,比如少用塑膠袋、選擇在地食材,纍積起來對環境能產生多大的正麵影響。我特別喜歡它強調的「行動性」,不是光說不空話,而是給你很多可以立刻上手的小撇步,像是如何更有效率地分類迴收,或是怎麼改造舊物讓它重獲新生。讀完之後,我對「環保」這兩個字有瞭更立體、更親近的認識,不再覺得那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廚房、客廳裡的課題。這種從生活中找解方的方式,非常適閤颱灣這種土地麵積有限、資源需要永續利用的社會。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傢裡的收納空間,思考是不是該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讓現有的東西發揮最大價值。

评分

老實說,我最近看瞭另一本關於城市韌性的專書,裡頭提到瞭一個觀點,讓我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徹底改變瞭。這本書裡頭的論述非常紮實,充滿瞭大量的數據和歷史迴顧,分析瞭過去幾十年全球在資源分配上齣現的結構性失衡。它不是那種溫和地勸你改變的書,而是用一種近乎學術的嚴謹態度,逼你正視現有體係的脆弱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線性經濟」模式的批判,作者毫不留情地指齣那種「開採—製造—丟棄」的循環,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掏空我們的未來。雖然閱讀過程需要比較專注,因為裡麵有很多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名詞,但一旦理解瞭,你會發現它提供的視角非常宏觀,讓人從全球供應鏈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在颱灣的每一個消費行為背後,牽動的是多麼複雜的國際網絡。它讓我體會到,要真正實現永續,光靠個人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策的引導和產業結構的徹底轉型,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很多深刻的見解,非常適閤想從根本上理解問題根源的讀者。

评分

最近在讀一本關於設計哲學的書,它裡麵有一章節專門在討論「人與物的關係重塑」。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詩意,充滿瞭對工藝美學的讚頌,跟一般強調效率和量產的書籍風格截然不同。它讓我思考,當我們不再把物品視為一次性的消耗品,而是當作擁有生命週期的夥伴時,我們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書中透過介紹一些傳統工藝傢如何修補、保養他們的作品,展現瞭一種對物件的敬重感。這種「慢活」的精神,跟我們現在追求快速、便宜的社會氛圍形成瞭強烈的對比。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有感情」的方式去看待傢裡的舊傢具、舊衣服,不再隻是看到它們的功能性,而是它們承載的故事和時間。對於颱灣社會習慣瞭便利超商和網購的快速步調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溫柔的對抗力量,提醒我們停下來,好好珍惜和維護我們擁有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緻的永續實踐。

评分

說真的,很多關於環保的書讀起來都會有點沉重,但最近看的一本關於「社區營造與資源共享」的案例研究集卻讓我感到非常振奮。這本書沒有太多高深的理論,完全是以颱灣各地社區的實際行動為藍本,展示瞭鄰裏之間如何協力解決資源浪費的問題。舉例來說,有些社區成功建立瞭農具共享站,避免瞭每戶人傢都添購使用頻率不高的工具;有些則組織瞭定期的二手物交換市集,讓物資在社區內部循環起來。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我覺得特別有颱灣味,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很重視人情味的社會。它證明瞭,永續不一定要靠巨大的科技突破或政府的強力管製,而是可以從我們每天跟鄰居的互動、共同維護公共空間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生。看完之後,我立刻想去參加我們社區的清潔日活動,那種「我們一起把事情做好」的感覺,比任何口號都來得有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