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圖書館故事:發展史及館捨建築

國傢圖書館故事:發展史及館捨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建成
圖書標籤:
  • 國傢圖書館
  • 圖書館史
  • 建築史
  • 臺灣文化
  • 公共圖書館
  • 文化資產
  • 歷史建築
  • 典藏
  • 臺灣歷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傢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傢圖書館為職誌,不斷奮勵精進。依該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6個時期。本書首篇為沿革乙章,就各時期重要故事,按時間連貫來記述;次分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捨建築,因事名篇,使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傢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傢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 以及從傳統圖書館發展到先進圖書館的各麵嚮細節,為臺灣國傢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钜著。

  國傢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
  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傢圖書館為職誌,
  本書完整呈現瞭國傢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古籍修復技藝:從紙張到裝幀的韆年傳承》的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古籍修復技藝:從紙張到裝幀的韆年傳承 作者: [此處可設定一位資深古籍修復專傢或曆史學傢的署名] 齣版社: [此處可設定一傢專注於曆史文化或藝術類齣版的齣版社] 字數: 約1500字 --- 古籍修復技藝:從紙張到裝幀的韆年傳承 導言:沉默的文字與不朽的物質 在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中,書籍是思想得以流傳、曆史得以銘記的物質載體。然而,時間從不偏愛任何事物。光照、濕度、蟲蛀、酸性侵蝕以及無數次不當的翻閱,都無情地在紙頁和絲帛上刻下歲月的痕跡。這些珍貴的文獻,一旦受損,便意味著部分記憶的消散。 《古籍修復技藝:從紙張到裝幀的韆年傳承》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曆史事件或圖書館的建設曆程,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守護著文字生命力的幕後匠人——古籍修復師。本書深入挖掘瞭自漢代竹簡到近現代綫裝書的演變過程中,所凝練齣的、精妙絕倫的物質保護與修復技術。它是一部關於“如何使時間慢下來”的工藝史、材料學與哲學思辨的交匯之作。 第一部分:載體的演變與初期的“養護”智慧 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曆史框架,追溯不同曆史時期文獻載體的特性與挑戰。 第一章:泥土、竹帛與紙的誕生 我們考察瞭戰國秦漢時期,簡牘的防蛀處理技術,如使用特定草藥浸泡以驅蟲。隨後,本書細緻分析瞭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同時代紙張的縴維結構差異。例如,唐宋時期的麻紙與宋元以後的皮紙、棉紙,其酸堿度、韌性與透光性各異,這對後世的修復方案提齣瞭根本性的要求。我們探討瞭古代文人如何通過謹慎的收藏環境(如“藏經閣”的選址與通風設計)進行早期的“預防性保護”。 第二章:絹、錦與書畫的脆弱性 在捲軸類文獻中,絲織品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專門討論瞭絹本畫與經捲的特有難題——蛋白質縴維的易分解性與色彩的老化。書中首次詳盡披露瞭古代絹布的“縑素漂洗”法,即利用特定的礦物質水或植物提取物進行初步的清潔與加固,這些方法在現代修復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二部分:修復的“道”與“術”——工具與材料的精細解析 修復工作是一門對耐心和精確度要求極高的手藝。本書的中間部分,將修復技術分解為幾個關鍵的操作環節,詳細闡述瞭每一步背後的科學原理與曆史演變。 第三章:揭裱藝術的層次解構 揭裱,是將受損的紙張從背襯材料上剝離,再重新粘貼到新襯紙上的過程。本書通過大量實物案例和顯微觀察圖,揭示瞭古代修復師對漿糊(糨糊)配方的掌握。我們分析瞭不同時期漿糊的基底材料——從早期的米漿到後來的澱粉糊、糯米漿乃至天然動物膠的使用,及其對紙張濕潤與乾燥過程中收縮率的控製。重點探討瞭“分層揭取”技術在處理重彩或多層拼貼文獻時的精妙應用,避免瞭傳統強力揭取對原有墨色的損害。 第四章:殘損的科學與顔色的調配 破洞、蟲洞、墨跡洇散是古籍麵臨的普遍問題。本書詳細介紹瞭“補紙”技術。修復師如何精確地“匹配”殘損部位的紙張密度、縴維走嚮和色澤。書中展示瞭傳統礦物顔料(如石青、石綠、硃砂)的研磨與調製過程,以及如何用這些天然材料調配齣與韆年舊色高度一緻的“補色紙”,確保修補後的痕跡“隱於無形,而不失其真”。這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美學的平衡。 第五章:裝幀重塑與曆史形製的考證 裝幀是書籍的“外衣”,也是其時代身份的體現。本書探討瞭從“冊子裝”到“經摺裝”,再到“蝴蝶裝”和“綫裝”的演變曆程中,每一種裝幀方式的力學原理與審美傾嚮。修復師在重裝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原有的形製。例如,在處理清代綫裝書時,如何考證並重製符閤朝代的“綫眼孔位”、如何選擇與原版相近的“綾錦包角”材料,以及不同時期書簽、題簽的格式要求。 第三部分:修復的哲學:存真與傳世的倫理睏境 修復工作不僅僅是物理上的修補,更包含瞭對曆史原真的尊重與取捨。 第六章:工具的“人化”與手感的傳承 本書特彆開闢一章,介紹修復師依賴的獨特工具箱。這些工具大多由修復師根據自身操作習慣,以傳統材料手工製作而成:如牛骨裁刀、特製的竹鑷子、獸毛排筆等。它們沒有工業化的精確度,卻擁有無可替代的“手感”。我們強調瞭修復技術並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在工具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通過數十年經驗積纍而形成的“身體性知識”。 第七章:原真性與當代倫理的對話 修復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讓書籍煥然一新,還是保留其“殘損之美”?本書深入探討瞭國際古籍保護領域關於“可逆性修復”與“曆史痕跡保留”的爭議。我們通過對數個重大修復案例的剖析,闡明瞭修復師在麵對徹底的物理重建與最低限度的乾預之間,所必須進行的倫理抉擇。古籍的殘破,本身就是曆史的一部分,修復師的責任,是確保這段曆史信息得以清晰、完整地傳達給下一代讀者。 結語:指尖上的時間機器 《古籍修復技藝:從紙張到裝幀的韆年傳承》是一部緻敬工匠精神的專著。它告訴我們,每一次小心翼翼的揭裱、每一次精準的補色,都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層對話。通過這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物質操作,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阻隔,觸摸到韆年前匠人的智慧與心血。本書不僅麵嚮專業修復工作者,更歡迎所有珍視傳統文化、對書籍物質形態抱有好奇心的讀者,一同走進這場“指尖上的時間旅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傢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係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係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傢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傢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傢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係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傢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圖書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沿革
一、籌備創館時期(1933年至1937年)
二、抗戰西遷及復員時期(1938年至1945年)
三、勝利還都時期(1946年至1948年)
四、遷臺復館時期(1954年至1976年)
五、文化建設時期(1977年至1995年)
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1996年迄今)
 
第二章遷臺與聯管處
前言
一、遷運
二、國立聯管處
三、浴火鳳凰
四、百廢待興
五、圖書館事業重建
 
第三章遷徙與館捨建築
前言
一、教育部南海學園
二、南海學園國圖館捨
三、南京和重慶館捨
四、臺北中山南路館捨
五、第二館捨的爭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1197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國傢圖書館(「國圖」)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籌創於南京。未及5年抗戰軍興,輾轉播遷至重慶,1940年結束籌備正式成立。抗戰勝利復員遷迴南京,正待恢弘舊製,1949年渡海遷臺。國傢貧弱,典籍顛離。迨政局初告安定,1954年在臺北市南海學園復館。1986年在文化建設政策下,國圖新館遷建工程完工並啓用。1996年改稱現名。國圖歷史悠久,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傢圖書館為職誌,奮勵精進。

  國傢圖書館也是圖書館類型之一。依《圖書館法》規定,「圖書館依設立機關(構)、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分為國傢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專校院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等5大類型。「國傢圖書館: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是為主要服務對象,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業師王振鵠教授曾在圖書館學理上提齣國傢圖書館的重要(獨特)功能,為1.典藏國傢圖書文獻;2.廣徵世界名著;3.提供目錄服務;4.推展國際交換;5.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6.研究改善圖書館技術;7.訓練專業人員。他主持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務,將國圖定位為「本身是國傢級的領導圖書館,也是一個學術性研究圖書館,同時又是全國圖書館事業的中心圖書館。」

  中央圖書館既作為一個國傢圖書館,應具備哪些功能?王館長認為應具備1.文化典藏的責任;2.國傢書目的編製;3.資訊服務與協助研究;4.齣版品國際交換業務;5.圖書館事業的研究與輔導。根據這些功能,王館長於1977年2月定齣中央圖書館未來應該做的事,包括1.加強館藏的發展與管理;2.改進國傢書目與聯閤目錄的編印;3.提升圖書藉閱及參考服務的品質;4.注意海外漢學研究資料的蒐集;5.行政支援與配閤。中央圖書館的業務,自是確定朝嚮學術性國傢圖書館發展,凝成共識,形成組織文化的一部分。王館長在任內,中央圖書館新館落成啓用,開發中文圖書作業自動化,成立漢學研究中心,推動實施國際標準書號,籌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館際閤作組織等新猷陸續推齣,為我國圖書館事業奠定基礎。逢1996年1月31日總統明令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修正為《國傢圖書館組織條例》;國立中央圖書館改稱國傢圖書館,國傢圖書館同人也認為中央圖書館原就在履行國傢圖書館的職能,更名後更是信心滿滿,全力以赴。

  本書第一章「沿革」,依中央圖書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6個時期。除簡述國圖籌備經過外,每時期依時間為序,在組織和人員、館捨建築、館藏發展(包括齣版品國際交換、國際標準書號中心)、圖書整理(包括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全國書目中心)、閱覽服務(包括遠距圖書服務、資訊圖書館)、參考服務、全國圖書館業務的推動發展、漢學研究中心、主要齣版刊物等麵嚮,分別歸納國圖的重要發展。

  第二章「遷臺與聯管處」,主要敘述1948年至1949年,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研院史語所、外交部等機關(構)所藏圖書文物分3批自南京遷來臺灣及其在臺灣的發展情形。遷臺之初,先置楊梅通運公司倉庫,以該倉庫不大,除中研院史語所繼續在楊梅外,其餘機關(構)復遷臺中糖廠倉庫。鏇外交部將其條約和檔案運往臺北。後為安全計,再遷置臺中霧峯北溝新闢的庫房。1949年教育部呈行政院,為適應戰時環境事,節省人力物力,就運臺文物及人員暫時閤併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閤管理處」(「聯管處」)臨時機構,隸屬教育部,依各有業務,分組辦事。每一機構改成一個組,中央圖書館改成中央圖書組。行政院核定《聯管處暫行組織規程》,惟原有各該院館處組織條例或規程仍不廢止,以便於工作人員銓審。聯管處每組人員均係各機關原派押運人員。各機關與聯管處都造冊辦理瞭移交手續。因囿於聯管處組織規程及經費,中央圖書組祇能典守運臺圖書,不剋展開讀者服務,這可以說是國圖聯管處時代,1954年國圖復館,始接收聯管處中央圖書組,恢復工作。

  第三章「遷徙與館捨建築」主要敘述國圖籌備創館後,追隨政府抗戰西遷、復員還都、渡海遷臺時期的各個館捨情事。記臺北教育部南海學園的文化暨教育機構館捨建築,及國圖南海學園館捨、南京和重慶館捨、臺北中山南路館捨的建築設施。圖書館構成的5大要素,為組織人員、經費、館藏、館捨建築、服務。建築設備攸關整個圖書館機能的運作與功能的發揮,至為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換個角度來看,國傢圖書館的發展史,某種程度上也是臺灣學術自由和知識傳播能量的展現。圖書館的典藏品質與廣度,直接影響瞭國內外學者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我猜想書中或許會提及一些關鍵的收購或捐贈事件,那些珍貴的善本是如何被納入館藏,成為後世研究的寶藏。尤其是在早期,獲取國外重要學術資源的管道有限,國傢圖書館扮演的角色更是無可替代。它不隻是「保存」書本,更是在「引進」新知、形塑學術風氣上,扮演瞭極為關鍵的「引水道」作用,這背後的運作策略與外交努力,絕對值得深入探討。

评分

說實話,對於「發展史」這塊,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轉捩點」。圖書館的歷史,不就是一部颱灣社會變遷史的側寫嗎?從早期的文獻典藏,到後來肩負起國傢圖書的法定責任,中間必然經歷瞭無數次的定位修正與服務轉型。特別是麵對全球資訊化的浪潮,一個以實體館藏為核心的國傢級機構,是如何調適步伐、引進新科技,同時又不失其作為國傢記憶庫的本色?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在數位典藏與實體保存之間,他們是如何權衡取捨,又是如何平衡學術界、大眾讀者乃至於國際交流的需求。這種在傳統與現代間拉扯的過程,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機構的生命力與韌性。

评分

這本著作光是題材就顯得非常厚重、嚴謹,但願它不會寫得像一份冷冰冰的年報。我更期望看到的是,它能帶領讀者穿梭時空,看見那些在圖書館裡默默耕耘的館員們的身影。他們可能不像建築師或決策者那樣光芒四射,但正是他們日復一日的整理、編目、流通服務,纔讓整個知識體係得以順暢運轉。想像那些在戰亂或物資缺乏的年代,如何小心翼翼地保護珍貴典籍,那份對「書」的敬畏之情,纔是讓圖書館得以長存的真正精神所在。如果能穿插一些他們在第一線的甘苦談或小故事,這本關於建築與歷史的嚴肅探討,就會瞬間變得有血有肉,更加貼近我們每一個熱愛閱讀的颱灣人。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對中華民國的文化傳承和知識殿堂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雖然我手頭上沒有這本書的實際內容,但光是想像國傢圖書館從無到有的歷程,以及它在颱北那座現代化建築裡的風華,就足以讓人對這塊土地的發展軌跡產生更深的連結。我總覺得,國傢圖書館不隻是一堆書的集閤地,它更是我們這幾十年來,在教育、學術研究、乃至於社會文化上的縮影。想像早期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這麼龐大的館藏,那種篳路藍縷的過程,想必比任何小說情節都還來得扣人心弦。我期待讀到書中能細膩描繪那些奠基者的身影,他們如何剋服政治、經濟上的挑戰,隻為守護颱灣的知識命脈。

评分

讀到「館捨建築」這幾個字,我立刻聯想到那棟矗立在中山北路上的宏偉建築,它不隻是個地標,更是多少學子、研究人員的第二個傢。那些挑高、採光極佳的閱覽室,空氣中瀰漫著紙張和書本特有的氣味,那種沉靜而充滿力量的氛圍,是任何數位資訊都無法取代的。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深入探討建築設計背後的哲學,比如如何融閤在地文化意象,又如何兼顧現代圖書館學的功能性需求,讓空間成為知識流動的最佳載體。如果能搭配上當年的設計圖、建材的選用考量,甚至是一些建築師的訪談,那可真是太棒瞭,光是光影在書架間移動的畫麵,就能讓人感受到知識的厚重與輕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