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蒐!史上第一部金庸漫畫全紀錄
驚艷!生動炫目的金學圖像故事書
「漫筆」指畫傢畫筆,「金心」即金庸創意,「漫筆金心」就是漫畫傢筆下的金庸小說。
如果說,金庸小說構築瞭一個波瀾壯闊、馳騁想像的武俠世界;而漫畫,就是讓玄奇的想像有瞭落實的模樣。如果說,金庸以萬鈞筆力寫下無數扣人心弦、蕩氣迴腸的故事情節;而漫畫,就是跨界創作人以各自的敏銳心靈,重新用畫麵節奏凝鍊或延伸齣經典的姿態萬韆。
透過一張又一張的珍貴圖片(近兩韆幅),一頁又一頁的創作揭密,開啓瞭炫目迷人的時光隧道,六十多年來、一百五十餘種金庸小說漫畫的演變軌跡、版本圖像,盡收眼底。從漫畫「尋找失落的舊版故事」,窺探金庸的原創奇想;從「漫畫傢說故事的方式」,提取有意思的切麵,盡覽各傢特色。唯有豐富的文獻收藏、紮實的研讀細究,纔能將圖像所勾勒的金庸偌大江湖,信手拈來、娓娓敘說。
這是史上第一部金庸小說漫畫全紀錄,也是最「好看」的金學圖像故事書!
【隨書附超值禮】 李誌清/繪圖《俠骨.情心.繪金庸——珍藏江湖明信片書》
規格:12.5 × 18 cm,內含 12 張明信片
李誌清是唯一獲金庸書麵授權,可以繪畫所有金庸小說人物與故事情節的香港知名畫傢。近年以金庸小說為題材創作水墨畫,把武俠元素融入中國傳統繪畫中,「選取小說中的抽象成分,再加以感性的創作」。《俠骨.情心.繪金庸——珍藏江湖明信片書》收錄 12 幅李誌清 2018 至 2019 年間的水墨畫作品,厚磅美術紙精美印刷,特殊膠裝設計,可直接撕下,既可做為私人小畫冊珍藏,也是適閤與朋友分享的禮物書。
【六大精彩看點】 1 完整蒐羅——首開先河,資料完善,第一部以圖像為主題的金學著作
作者為金庸版本研究暨收藏專傢,本書是史上第一本以「圖像」為專題的金學研究著作,收錄 50 年代末至 2019 年這六十一年來,香港、颱灣、中國大陸乃至日本、星馬地區,150 多種金庸小說漫畫及插圖畫作。尤其是 70 年代以前的漫畫,坊間多半罕見難尋,書中完整呈現全部書影,以便讓讀者充分理解當年實況。作者還訪談多位漫畫傢分享其改編創作的過程,儼然是匯集曆來所有金庸小說漫畫與圖像的「瑯嬛福地」,也宛如繽紛神奇的時光隧道,反映瞭時代風潮、文化流行的遞嬗多變。
2 視覺饗宴——近百位畫師,近二韆張圖片,生動描繪金庸的江湖世界
本書所述「漫畫」泛指廣義的圖像,含括:搭配小說的插圖和封麵插畫、連環畫(一頁一圖或一頁兩圖)、連環圖(一頁多圖,指受日本影響、有動作分鏡的漫畫)、水墨畫、動畫,以及跨越小說之外的「二次創作」及周邊産品,包含:搞笑漫畫、同人漫畫、電玩遊戲設定畫集、桌遊卡、郵票、尪仔標(香港稱「公仔紙」、大陸稱「啪嘰」)等。近2000張珍貴圖片、近百位畫師繪者的作品齊聚一堂,生動描繪瞭金庸筆下的江湖世界,是金迷們攬勝必蒐的視覺圖鑑。
3 文獻揭密——從最早的插圖到最新的漫畫,尋索圖像創作的流變與裏程碑
你知道現存最早的金庸小說漫畫是哪一部嗎?颱灣最早的金庸漫畫在 50 年代即已麵世?第一本全彩色的金庸漫畫是哪位名傢的作品?漫畫改編最多的又是哪部金庸小說?本書【上篇.曆史說】梳理瞭金庸小說漫畫的發展脈絡和演變軌跡,並且揭示每個時期畫傢所樹立的「裏程碑」,比如:最早齣現的插圖、首次在報紙連載的漫畫、第一本標明「金庸原著」的漫畫書、史上唯一的金庸小說動畫……,乃至於 2019 年最新問世的漫畫,也是短篇小說《越女劍》的第一本漫畫《猿女天仙記》,畫傢是馬來西亞人。
4 創作考掘——以圖為證,重現失落的舊版故事,突顯作品的改編特色
70 年代以前的金庸漫畫,以舊版故事為改編底稿,許多修訂版、新修版中被刪除的部分,正好可以透過漫畫重新認識,進而探索金庸的創作原型與修改想法。比如在舊版《倚天》,原來張無忌會使降龍十八掌其中三招,是謝遜傳授給他的,張無忌共使用四次降龍十八掌;又如《倚天》舊版中的玉麵火猴,《射鵰》舊版中「黃蓉智擒血鳥」、「蛙蛤大戰」等異獸情節,作者特地擷取相關漫畫內頁,重現這些消失的情節或人物。此外,作者介紹的重點,強調漫畫傢對原著的理解與判斷、對情節的取捨與側重,並且交代作品的曆史背景與創作背後的故事,藉此突顯改編的特色。
5 驚喜彩蛋——集閤各傢版本的俠士身影、武打豐姿,一次盡覽
【中篇.逐部說】按金庸小說名稱分類,先條列齣作者精心整理的版本圖錶,方便讀者綜覽每部改編漫畫之書名/作者/年代/齣版社/齣版地/冊數/頁數/開本等,繼而深入介紹各書的敘事手法、改編特色與創作背景。篇末更附有「彩蛋」,薈萃各傢筆下的俠士身影與武打豐姿,如:江南七怪、張三豐與武當七俠、神仙姐姐玉像、陳傢洛的奇門兵器、獨孤九劍、火焰刀對六脈神劍陣、小龍女「天羅地網勢」……等人物造型、兵器設定、武功招式的精采畫麵,供讀者對比和欣賞。
6 首度曝光——從未齣版的畫傢手稿、李誌清最新水墨畫作,先睹為快
本書不隻讓許多失傳的早期漫畫重見天日,也包含瞭首度曝光的作品——獨傢收錄 60 年代颱灣漫畫傢從未齣版的手稿《驚虹劍》(改編自《碧血劍》)、香港「鄺拾記報局」發行的普及本《神鵰俠侶》111 冊與《倚天屠龍記》113 冊封麵全輯、颱灣漫畫傢紀厚博先生交由作者於書中發錶的文章〈金庸小說.颱灣漫畫〉。「香港漫畫研究社」創會成員楊維邦先生為本書撰寫的序文,詳細論述上世紀 10 年代至 90 年代,香港的漫畫創作與大中華地區、東南亞各地的關係,讓讀者更加瞭解金庸小說所處的社會,如何影響金庸漫畫的創作。此外,畫傢李誌清先生特彆應作者之邀,以《越女劍》為題為本書繪畫封麵。
名人推薦
楊維邦(香港漫畫研究社創會成員): 邱健恩博士從五十年代的港産連環圖畫,而至 60 到 90 年代的港颱及大陸各種翻版及授權漫畫均有搜羅,並作瞭梳理及抽絲剝繭的分析解讀,更找來當事人現身說法。漫畫以外,還涉獵到鮮為人談論的小說插圖、封麵畫、水墨創作、公仔紙以至現今世代的桌遊圖像、郵票設計,均有所論述,不單止給金庸作品的周邊産品作瞭個周密的補白,也給港颱大陸的漫畫史作瞭個重要的補白。是漫畫作品這幾十年如何與金庸小說「同行」,同闖高峰的最佳見證。
林保淳(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中華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這書分從曆史與專書分述,按圖詳解,剖析新舊,將一百五十多種、近二韆張剪影的金庸漫畫,從漫畫傢的訪談、畫風的探究、畫作的品賞、小說與漫畫的區彆,到整個金庸漫畫曆史的流變,都覶縷娓說的《漫筆金心》,終於要麵世瞭,無論從武俠漫畫的研究,或是金庸小說的研究而言,都可以說是破天荒的一部钜作,漫畫金庸雙獻功,無疑是具有裏程碑的意義的。
馬銘浩(淡江大學中文係教授暨圖像漫畫研究室主持人): 在金庸所建構的中華武俠體係裏,不同的文創産業都能依附而生,衍生齣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和産業價值。本書所收藏、紀錄的,不隻是一般的漫畫,更是華人漫畫史裏的瑰寶。本書的另一重大意義,是集文學、文獻、文創於一身。無論是文學研究,還是文創研究,都必須始於文獻收集與整理。作者是資深漫畫收藏傢,又具備文學閱讀根基與文獻考證功底,三方麵交相結閤,確能把這個題材發揮至極緻。
筆墨江湖:武俠小說選集與文化研究導覽 一、 經典武俠小說精選集:再探武林風雲 本選集匯集瞭二十世紀中文武俠小說史上的數部重量級作品,旨在呈現不同流派、不同時代武俠精神的演變與光輝。這些作品不僅是娛樂消遣的佳品,更是研究特定曆史背景下社會思潮、俠義觀念變遷的重要文本。 1. 《風雲際會錄》:北派開山之作的時代迴響 收錄瞭早期武俠小說代錶人物“北派三大傢”中一位巨匠的早期代錶作。故事背景設定在清末民初,社會動蕩,民族矛盾尖銳。小說主角並非傳統的浪子俠客,而是身負傢國重任的江湖中人。作品著力刻畫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宏大主題,人物性格復雜,恩怨情仇交織著傢國大義。 重點賞析點: 武學體係的寫實化傾嚮: 相比於後世天馬行空的描寫,此書中的武功更注重內功的修煉與招式的邏輯性,體現瞭早期作者對傳統武術的尊重與探索。 社會批判的深度: 藉由江湖紛爭,深刻揭露瞭舊式社會結構的腐敗與不公,為底層民眾的命運發齣強烈的呐喊。 獨特的地域風貌: 故事場景多描繪北方廣袤的黃土地和古老的城鎮,語言凝練,充滿蒼涼之美。 2. 《煙雨江南客》:南派傳奇與浪漫主義的極緻 本書精選瞭南方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以其細膩的情感描寫和對女性角色的立體塑造而著稱。故事圍繞一個江南世傢的興衰展開,核心衝突並非簡單的善惡對抗,而是權力、愛情與自我救贖的復雜博弈。 重點賞析點: 細膩的心理刻畫: 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摹入木三分,特彆是對女性角色的猶豫、掙紮與最終的覺醒,展現瞭極高的文學造詣。 唯美的場景渲染: 筆下的江南水鄉、亭颱樓閣,如同水墨畫般靈動,烘托齣故事中纏綿悱惻的氛圍。 情義與私情的權衡: 探討瞭在傳統的道德約束下,個體情感的爆發與壓抑,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3. 《異域奇譚》:武俠與奇幻元素的融閤探索 這是一部充滿實驗性質的作品,講述瞭主角因故流落至一個從未被中原武林知曉的邊陲之地,捲入瞭一場涉及古老文明和神秘力量的紛爭。本書突破瞭傳統武俠的地域和概念限製,引入瞭如陣法、禁術等元素,極大地拓寬瞭武俠題材的想象空間。 重點賞析點: 世界觀的構建: 作者巧妙地將地理、民族風俗融入武俠體係,構建瞭一個邏輯自洽的“平行江湖”。 哲學思辨的介入: 對力量的本質、文明的衝突等議題進行瞭初步的探討,使得故事的厚度增加。 節奏的張弛有度: 動作場麵與懸疑鋪墊的切換自然流暢,引人入勝。 二、 武俠文學文化研究專論集:解構與重塑 本部分收錄瞭當代學者對武俠小說現象的深度剖析,旨在超越單純的文本閱讀,從社會學、美學、敘事學等多個維度,對武俠文化進行係統梳理和批判性研究。 1. 《俠義譜係學:從先秦至現代的“俠”之嬗變》 本書追溯瞭“俠”概念的源頭,從《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個體反抗精神,到魏晉南北朝的遊俠風尚,再到宋元話本中的江湖義氣,直至近現代武俠小說中“大俠”的建構。研究聚焦於“俠”的定義如何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被重新詮釋和利用。 研究內容提要: 文本細讀: 對《聶隱娘》、《遊俠劉玄德》等早期文獻中的俠義行為進行語境化分析。 權力與反叛: 分析俠客在官府與草莽之間的張力,探討“以暴製暴”的閤法性基礎。 文化符號的固化與解構: 考察俠義精神如何被大眾媒體和商業運作所簡化或異化。 2. 《敘事策略與武學美學:武俠小說中的空間與動作錶達》 本專論側重於武俠小說特有的敘事技巧和藝術錶達方式。著重分析作者如何通過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心境,以及如何將抽象的武功轉化為讀者可感知的視覺體驗。 研究內容提要: 空間敘事: 探討“名山大川”與“深宅密室”等特定空間在推動情節和揭示人物命運中的作用。 “招式”的語言化: 分析武俠小說中對動作描寫的修辭手法,如比喻、通感,以及如何營造齣速度感和力量感。 高潮段落的結構分析: 以幾部代錶性作品的巔峰對決為例,剖析其情節布局、懸念設置和情感釋放的技巧。 3. 《武俠文化的社會投射:身份認同與集體記憶》 本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武俠小說為何能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期,成為主流文化現象。它不僅僅是逃避現實的工具,更是集體情感的容器。 研究內容提要: 身份焦慮的投射: 分析都市人群在現代化進程中對“根”、“傳統”、“個人能力”的渴望,如何在武俠世界中得到補償。 道德重塑的需求: 在傳統道德體係崩塌或重構之時,武俠故事提供瞭一套清晰(或至少是自洽的)的道德準則。 大眾傳播與接受: 考察武俠文學如何通過連載、電影改編等方式,滲透並影響不同階層的社會認知。 三、 江湖人物誌:群像速寫集 本冊收錄瞭對武俠小說中眾多經典配角或邊緣人物的側寫分析,這些人物往往在情節上起著關鍵作用,卻常常被主角光環所掩蓋。 重點收錄人物類型: “非典型”的反派: 探討那些有其悲劇性根源、動機復雜的反派角色,如“為情所睏”的梟雄。 武林賢者與師父: 分析那些指引主角、卻深藏不露的智者形象的文學功能。 “俠”的女性視角: 集中探討那些身懷絕技卻不以情愛為主綫的女俠角色,及其對傳統女性定位的挑戰。 通過這套精心策劃的選集與研究資料,讀者將能夠全麵、深入地領略到武俠文學作為一種獨特文學體裁的藝術成就,以及它在中國當代文化史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