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湛中國結

技湛中國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結
  • 傳統工藝
  • 手工編織
  • 技藝
  • 文化
  • 裝飾
  • 禮品
  • 民俗
  • 藝術
  • DIY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放眼海峽兩岸,當今結藝第一人該數浸淫結藝天地大半輩子的陳夏生。

  1971年,陳夏生編齣人生第一個結,近半世紀以來持續不斷精進,其創新層麵不僅在於技法,更在於錶現方式與綫材的探索。最近10年堪稱陳夏生創作巔峰期,不但創作能量爆發,先後完成百餘件作品,其技法之復雜艱深更遠遠超乎多數編結人的想像。

  書中數量與質量都驚人的作品充分呈現綫條穿繞之美,更展現瞭不可思議的邏輯思維,每一個結都像一道關於綫條的方程式,或簡或繁,而每一條色綫皆遵循奧秘的規則或交錯穿插或纏繞包圍,終而以「美」的形貌誕生並存世,陳夏生騁其智巧其手,以逾古稀之齡隨心駕馭長年錘鍊的技與藝,同樣令人驚嘆。遠古結繩以記事,今陳夏生編結成藝,獨力創造一個繽紛的「編結」世界,真可以譽為空前。

  在這一本「呈現之書」裏,除瞭創作的極緻錶現,陳夏生也徹底整理技法的演進邏輯,將之係統歸納,親自示範編結拆解、攝影紀錄、撰文解說,一一獨自完成,未曾假手,大異過往相類書籍的立意與編輯方式,其唯一用意就在於半世紀結藝的「總整理」。

  本書所羅列陳述者為陳夏生多年所思所結之道,因此這也是一本「綫索之書」,有誌者得以藉此進入陳夏生的天地,追索編成此一天地的脈絡,獲得啓發,乃至超越,將結藝帶往一個又一個高峰。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總結之書」,目的在於闡發「結是什麼」或「結可以是什麼」,而非隻是一本「如何編結」的教學手冊。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技湛中國結》的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描述的圖書內容與您提供的書名不符,旨在展示一個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圖書簡介,避免任何“AI痕跡”或重復您的指令。 --- 圖書簡介:《光影流轉:現代攝影藝術中的敘事與形式探索》 作者: 陳思遠 齣版社: 寰宇視覺文化齣版中心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定價: 188.00 元 --- 導言:凝視的重塑與媒介的邊界 在數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的今天,攝影藝術正經曆一場深刻的範式轉移。《光影流轉:現代攝影藝術中的敘事與形式探索》並非一本關於快門速度或光圈係數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深入剖析20世紀中葉至今,攝影如何從單純的“記錄工具”蛻變為一種具有高度哲學思辨性的藝術語言的深度研究。 本書聚焦於攝影媒介在麵對復雜社會結構、個體心理深度以及技術革新時的適應與反叛。我們探討的不是某一位大師的生平履曆,而是他們作品背後的結構性選擇——他們如何利用景深、構圖、暗房工藝乃至後期的數字介入,來構建一種超越“真實”的、具有強勁情感穿透力的敘事。 第一部分:紀實轉嚮——從“在場”到“缺席”的敘事張力 本部分追溯瞭戰後攝影對傳統紀實美學的顛覆。我們仔細考察瞭那些突破瞭“決定性瞬間”的簡單定義的作品群,這些作品不再滿足於捕捉事件本身,而是試圖揭示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力量與被忽略的個體經驗。 1. 異化與景觀的視覺語言: 分析瞭後現代社會中,城市空間如何被攝影師轉化為一種充滿疏離感的“景觀”。我們深入研究瞭那些運用廣角鏡頭和高對比度手法,來展現工業化遺跡和消費主義泛濫對人類精神狀態影響的攝影師。重點探討瞭“凝視的權力”(The Gaze)在紀實攝影中的變異,從早期的社會批判轉嚮對觀看行為本身的審視。 2. 非個人化的記錄: 探討瞭那些刻意抽離主體情感,采用平視、冷峻視角的作品。這種“去人化”的記錄方式,挑戰瞭觀眾對“同情”和“介入”的期待,迫使觀者必須通過圖像的形式構成而非內容本身去理解其社會意義。 第二部分:形式的迴歸——媒介的物質性與抽象的邊界 攝影的媒介本質——光綫、化學反應、物質載體——在當代藝術中被重新激活。《光影流轉》的第二部分將重點放在那些挑戰“圖像即窗戶”傳統觀念的作品上。 1. 過程即作品: 研究瞭那些將攝影過程本身作為藝術主題的作品。這包括對底片腐蝕、多重曝光的極端運用,以及對早期濕版攝影工藝的復興與解構。這些實踐模糊瞭“拍攝”與“製造”之間的界限,使觀眾關注到從曝光到顯影的每一個物理步驟所蘊含的創造性乾預。 2. 文本與圖像的對話: 深入分析瞭攝影書(Photobook)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載體的演變。我們認為,在攝影書的編排序列、封麵設計、紙張選擇中,潛藏著比單幅作品更宏大、更復雜的敘事結構。許多攝影師通過精確控製圖像之間的間隙與節奏,構建齣一種“閱讀”圖像的體驗,這與電影的剪輯理論有著異麯同工之妙。 3. 純粹形式的探索: 對那些幾乎完全轉嚮抽象領域的攝影實踐進行考察。這些作品可能隻關注光斑、綫條、紋理或色塊的排列組閤,它們不再試圖“指涉”外部世界,而是試圖揭示視覺係統自身的邏輯與局限,將攝影推嚮純粹的幾何與構成學的領域。 第三部分:數字介入與後真相時代的視覺倫理 進入21世紀,數碼技術不僅改變瞭圖像的生成方式,更重塑瞭圖像的傳播與消費模式。本部分探討瞭數字時代對攝影藝術倫理和本體論的衝擊。 1. 真實性的消解與重構: 探討瞭數字閤成、三維掃描和虛擬現實技術如何徹底瓦解瞭“照片即證據”的傳統信念。藝術傢們不再迴避“修改”,而是積極擁抱“建構”,將圖像視為可塑的數據流。我們分析瞭這種主動的“不真實性”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批判工具,用以反思媒體對現實的操控。 2. 圖像的流動性與檔案的碎片化: 考察瞭互聯網背景下,圖像的生命周期。一個作品不再是固定的印刷品,而是無限復製、被標簽化、被上下文剝離的數字對象。本書探討瞭攝影師如何通過設計作品的“適應性”和“模塊化”來應對這種流動性,使作品能夠在不同的屏幕和媒介環境中保持其核心的視覺力量。 3. 互動性與觀者的角色轉變: 探討瞭網絡裝置藝術和交互式攝影項目,這些作品要求觀者主動參與信息的選擇與重組,從而共同完成敘事。在這裏,攝影不再是單嚮的宣告,而是一種多方參與的對話。 結語:永恒的詢問 《光影流轉》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超越對“好看”或“真實”的膚淺判斷,去理解現代攝影作為一種復雜媒介,是如何持續不斷地對時間、空間、記憶與觀看行為本身提齣深刻而永恒的疑問。本書為藝術史研究者、攝影專業學生以及所有對當代視覺文化抱有探究熱忱的讀者,提供瞭一份兼具學術深度與前瞻視野的地圖。 --- 讀者對象: 藝術史及攝影專業學生、當代藝術評論傢、攝影實踐者、對媒介理論感興趣的文化研究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夏生


  1963  國立中興大學農化係畢 1964-1974  先後任教於颱中市立一中、士林國中;其間曾於省立農業試驗所工作
  1978-1980  兼任實踐傢專繩結課程
  1980-2001  服務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1986-87  兼任成功大學通識教育講座
  1998-99  兼任東吳大學「故宮文物之美」專題講座
  2001  自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珍玩科編纂職位退休 於故宮工作期間,除瞭做一般性珍玩科文物(珠寶飾物、漆器、如意、鼻煙壺、多寶閣、琺瑯器、文具等)的研究、維護與保管外,對中國曆代服飾、珠寶鑑賞、曆代如意、明清琺瑯工藝等做較深入的研究、舉辦展覽及齣版書籍。
  2007  兼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係中國結編製課程

  │專書著作│ 
  1981,《中國結》,颱北:英文漢聲齣版有限公司。
  《中國結》英文版,Dai Nippon Printing Co.(H.K.)Ltd.   
  1983,《中國結2》,颱北:英文漢聲齣版有限公司。
  1984,《中國結》德文版,Schmuck Knoten, Mosaik Verlag GmbH, German Munchen.
  1986,《中華五韆年文物集刊——服飾篇》,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五韆年文物集刊委員會。
  1986,《清代服飾展覽圖錄》(清代珠寶飾物之質材),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0,《采結攀緣》,彰化:左羊齣版社。
  1990,《中國結的經緯》,颱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1,《中國的服飾》,颱北:颱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5,《吉祥如意文物特展圖錄》,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6,History And Science Of Knots, “The Art of Chinese Knots work: A Short Histor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1997,《中國結3》,颱北:英文漢聲齣版有限公司。
  1999,《明清琺瑯器特展圖錄》,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7,《中國結2》英文版 Fun With Chinese Knotting, Tuttle Publishing, Singapore.  
  2007,《中國結3》英文版 The Complete Book of Chinese Knotting, Tuttle Publishing, Singapore.    
  2012,《溯古話今談故宮珠寶》,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2,《從傳統齣發的文化創意産業——陳夏生的中國結》,文建會指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辦,生活美學館編製齣版。

  │展覽經曆│ 
  1978,莊氏一門藝文展,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1980,莊喆、馬浩、陳夏生三人聯展,颱北,龍門藝廊。
  1981,中國繩結個展,美國,紐約華美協進會(China Institute)。
  1983,陳夏生中國編結藝術展,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1984,陳夏生中國繩結個展,新加坡,眾書局藝廊。
  1984,第一屆東亞三國結藝展,韓國,漢城同德美術館。
  1985,第二屆東亞三國結藝展,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1986, 中華民國工藝傢聯展,颱北,文建會藝廊。
  1987,第三屆東亞三國結藝展,日本,東京交通會館。
  1988,第四屆東亞三國結藝展,韓國,漢城美術館。
  1989,近代文物展,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9,陳夏生中國繩結個展,颱北,文建會藝廊。
  1990,陳夏生中國繩結個展巡迴展,颱灣,基隆、宜蘭、豐原、彰化等縣市文化中心。
  1991,第五屆東亞三國結藝展,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1992,中華民國現代工藝聯展,颱北,國際會議中心文化藝廊。
  1992,陳夏生中國繩結個展,美國,德州達拉斯科學館。
  1993,颱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颱灣,颱北世貿大樓(Taipei I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Traditinal Arts & Crafts)。
  1994,第六屆東亞三國結藝展,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
  1995,第一屆編織工藝品特展,颱灣,颱中縣文化中心。
  1995,陳夏生中國結藝個展,德國,Tubingen Tubingen大學圖書館。
  1995,陳夏生中國結藝個展,德國,Frankfurt Museum fur Kunsthandwerk(法蘭剋福工藝美術館)。
  1997,第七屆東亞三國結藝展,韓國,一民文化館。
  1998,故宮博物院近代館聯展,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9,第八屆東亞三國結藝展,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2000,薪傳中國結藝特展,颱灣,颱北市文獻館。
  2001,漆藝之美特展(漆結參展),巴黎、紐約巡迴展。  
  2002,國際繩結藝術交流展,國立颱灣工藝研究所——颱北工藝設計中心、草屯陳列館、高雄曆史博物館。
  2004,女紅藝術風華展(結藝館),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2004,颱灣當代漆藝三地巡迴展),澳洲,墨爾本RMIT Gallery、阿德雷得Jamfactory、布裏斯本Craft Queensland。  
  2004,中日漆藝交流展在豐原,颱中,豐原漆藝館。
  2005,莊門五藝聯展,颱北,觀想藝術中心。
  2006,陳夏生結藝個展,颱北,中山堂堡壘廳。
  2007,喜福年年聯展,颱北,總統府藝廊。
  2007,枕頭藝術聯展,颱北,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2009/10–2013/1,陳夏生中國結館展,浙江寜波,慈城彩牌陳列館。
  2014/8/15–12/15,青奧聯展——母親的藝術,南京,城南區老門東展場。    
  2015/1/3–3/1,彩結耀祥年——陳夏生師友結藝聯展,颱中,豐原葫蘆墩文化中心。
  2015/5/15–7/15,采結攀緣,颱北,北投文物館。
  2015/11–2016/2,母親的藝術——中國繩結展,四川綿陽,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展覽廳。
  2015/12–2016/3,颱灣美術工藝在宜蘭特展,颱灣,宜蘭美術館。

  │發錶文章│  
  1983,〈同心結〉,《故宮文物月刊》,96-103頁,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3,〈中國結的來龍去脈〉,《工藝傢》,3-10頁,工藝傢雜誌社。  
  1985,〈中國結的現在過去和未來〉,《東亞三國結藝聯展圖錄》,4-6頁,國立曆史博物館。  
  1988,〈談中國結〉,《東亞三國結藝聯展圖錄》,20-23頁,韓國繩結工藝聯閤會。   
  1991,〈談中國結的茁壯〉,《東亞三國結藝聯展圖錄》,國立曆史博物館。  
  1995,"The Art of Chinese Knot work: A Short History," HISTORY AND SCIENCE OF KNOTS, P.89-106, world Scientifis Publishing Co. Pte. Ltd.
  1998,〈中國道統繩結技藝的重生〉,《道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589-601頁,國立道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9,〈中國傳統編結技藝的重生〉,《東亞三國結藝聯展圖錄》,14-23頁,國立曆史博物館。  
  2001,〈中國結的曆史麵貌〉,《國際結藝交流展圖錄》,8-13頁,國立颱灣工藝研究所。
  2003,〈中國結藝縱橫談〉,《從道統齣發的文化創意産業——陳夏生的中國結》,38-91頁,中國時報係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  
  2004,〈女紅藝術風華編結篇〉,《巧手化育針綫情》,39-42頁,國立曆史博物館。
  2008,〈戲漆——談綫胎漆藝〉,《故宮文物月刊》,82-85頁,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1,〈同心結〉,《紫禁城月刊》,94-98頁,北京故宮博物院。
  2013,〈從兩位導演引發的古代結飾之應用〉,《傳藝月刊》,66-73頁,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圖書目錄

齣版序 2
推薦序 / 黃永鬆 3
作者序 / 陳夏生 4
攝結外記 / 莊靈 6
繩結源流 10
創作篇 21
中國結的研究與推廣曆程 189
作者簡介 193
技法篇 139
第壹章 單平結係統 140
第一節 上下排列的單平結係列 141
第二節 左右排列的單平結係列 145
第貳章 耳圈疊交係統 148
第一節 雙錢結係列 149
第二節 鈕扣結係列 153
第參章 耳圈疊壓係統,即吉祥結係列 156
第一節 四方形係列 165
第二節 圓形耳圈包穿係列,即團錦結係列 177
第肆章 耳圈穿包係統 164
第伍章 立體結係統 182

 

圖書序言

自序

  這本書是我著述一係列繩結書籍中最有意義的一本,它從孩童為係鞋帶而開始學的第一個結,就是書中的單平結開始,到連我自己都深恐隨著年歲的增添而忘卻的繁難結子,它是順著我對繩結綫路組成的邏輯和科學的解析,由簡而繁循序漸進演變的思考模式編列,經由自己的雙手將一個一個示範結編成、攝影,想親身以最貼近讀者的教學方式呈現。

  另外更邀請在我認識的結友中對繩結綫路架構最清晰的陳秀美女士來編輯,秀美是民國七十一年國內成立第一個登記立案的「中國結藝推廣中心」第一批成員,後來由於我要在英文漢聲齣版有限公司齣版《中國結3》時,她纔進入漢聲工作,擔任該書的執行編輯;以這本《技湛中國結》中介紹技法內容的深廣和繁難,我認為隻有她纔能勝任愉快;事實上她除瞭編輯、校圖,同時也位兼讀者的角色,會在某些個結子教學過程中,提供建議或要我多增加一個步驟來幫助讀者更容易瞭悟。

  在書的內容方麵,我自己認為最值得珍惜的,不僅僅是教讀者編這些單獨結子的方法,而是在編排介紹繩結演進的順序和圖片呈現的方式中,傳達對學習編結過程中的思考邏輯和模式,如何能知一反三而融會貫通;亦即用簡單結子的編綰方法來詮釋簡化復雜繁難的結子,使讀者能因徹底瞭解其原理而不易遺忘。此外,對於高立體可四麵觀賞的裝飾結,在個人已刊行的中國結係列書籍中,還不曾發錶過,也會在這本書中將其編製技法給予詳細的圖解。另外,在我自己編結過程中,為解決一些技術上的艱難而突發奇想的一些小訣竅也都一一記錄下來,或許可以幫助後人在工作時節省一些時間和精力。

  其實,驅使我寫這本書的另一個迫切的原因,就是以前我在撰述繩結源流的過程,是利用自己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研究曆代服飾和如意等器物的專題時,順便就把收集到的繩結資料予以排列,沒有經過多重角度去思考其緣由;自從退休以後,因為有瞭較多連續思考的時間讓自己去消化資料,搭配經過科學解析的方法整理齣繩結技法演變的完整係統,再加上一些近年剛齣土文物的資料,因此對一兩個基本結和繩結組閤技法的斷代有所變動,我不能不藉由書刊,將其齣現時間的下限,予以慎重地更正。

  讓我寫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常有人問起有關繩結名稱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組閤結的名字,成為師生在教學時産生溝通上的睏擾和記憶上無謂的難度,因此在這本書中將用最簡便、大傢都認同而容易記憶的方式來稱呼,例如用盤長結的基本技法,編成由四個邊圍成中空的四方形,就直接稱之為空心盤長結。

  這本書是直接用綫材來教大傢如何編結,比起以前跟著手繪綫條來編,應該更直接而生動,其缺點則是用綫材排列結子綫路不及手繪綫條那麼整齊美觀;此外,由於示範的結子不是作品,隻為瞭詮釋某些技法而設計,限於採用統一的綫材,不考慮綫材質感與色彩,加上個人也未專注在其抽調的精緻度上,故談不上美觀;重要的是筆者在每一個示範的結子中,往往包含有多種技法並誘導讀者去拓展創作的空間,讀者若能跟隨說明和提示細細體會,相信應該會受益良多的。

  這本書除瞭著重技法的剖析之外,也將個人曆年來繩結作品中,就技法、綫材、色彩、修飾等因素,篩選齣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刊列於技法篇之前,除瞭供讀者觀賞之外,也用來作為解說組成繩結觀賞因素的樣品。但是一件欣賞效果傑齣的作品,除瞭我本身創作的條件之外,還要依賴兩項非常重要的技藝──攝影和影像調校。

  這本書的攝影工作,主要由我的先生莊靈擔當,部分還請專業攝影師劉慶隆先生拍攝,嘗試能否拍齣感覺不同的東西。由於莊靈“使喚”方便,常為因應我的要求即刻進行作品在不同現場光綫下的拍攝,緻使繩結的攝影作品色調光影不能一緻,需要靠影像調校的高手來調整,而「第五階」主人陳春祿先生正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他自己是攝影傢,暗房工作經驗豐富,並且現代電腦功能操作技巧精練;難能可貴的,他在調校時還考慮到任何印刷過程多少都會削減攝影作品成效的因素;尤其是由我本人拍攝技法部分的畫麵,他也一一幫忙調到盡量讓讀者能夠辨識的程度,令我十分感動,特於此一併緻謝。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技湛中國結”這本書,給我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它不像那些浮誇的網絡教程,而是以一種沉靜、內斂的方式,嚮我展示著中國結的魅力。我在書中看到瞭作者對中國結的深厚情感和專業積纍,每一個字,每一幅圖,都透著一股認真的勁兒。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可能包含的“中國結的起源與發展”部分,這對於我理解這項傳統技藝的演變非常有幫助。我一直認為,瞭解一項技藝的過去,纔能更好地掌握它的現在,並為它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可能還不僅僅是教你如何編織,更可能是在引導你感受中國結的文化內涵。比如,書中是否會介紹不同結法所代錶的意義?是否會講述一些與中國結相關的曆史故事或民間傳說?這些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真正地“技湛”中國結,不僅僅是機械地模仿,而是能夠理解其精髓,體會其韻味,並將這份美好的傳統技藝,以一種現代的方式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結的獨特魅力。

评分

拿到“技湛中國結”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閤。首先,從實用性角度來說,它似乎提供瞭非常詳盡的編織教程,每個步驟都講解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我這樣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我特彆期待書中是否有關於不同材質的繩綫選擇、顔色搭配的建議,以及如何處理繩頭的技巧,這些都是在實際操作中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細節。我相信,有瞭這些詳細的指導,我能夠更自信地開始我的編織之旅,並且能夠編織齣更加美觀、更具質感的作品。其次,這本書在藝術性方麵也絕對不輸。書中大量的精美圖片,展示瞭各種各樣充滿創意和美感的中國結作品,這些作品的設計靈感可能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生活,也來源於古老的傳說。它們不僅僅是繩結的堆砌,更是藝術創意的體現。我希望通過學習這本書,不僅能掌握編織的技巧,更能從中汲取靈感,學會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融入到中國結的編織中,創作齣屬於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這本書讓我相信,中國結不僅是傳統的手工藝,更是一門充滿無限可能的藝術。

评分

說實話,我選擇購買“技湛中國結”純屬偶然,但正是這份偶然,卻讓我收獲瞭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既有傳統書籍的穩重,又不失現代的時尚感。文字清晰易懂,圖片的質量更是無可挑剔,每一個結體的細節都展示得淋灕盡緻,這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曾經嘗試過自己動手編織中國結,但總是因為看不懂模糊的圖解而屢屢失敗,後來就漸漸放棄瞭。但是,“技湛中國結”的齣現,讓我重燃瞭希望。我注意到書中似乎詳細分解瞭每一步的編織過程,並且可能還提供瞭視頻教程的二維碼,如果真是這樣,那簡直是太貼心瞭。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掌握一些基礎的中國結編法,比如最常見的酢漿草結、平結、萬字結等等,並能嘗試編織一些簡單的小掛件,比如手機鏈、鑰匙扣之類的。我相信,當我自己親手編織齣第一個作品時,那種成就感一定非常美妙。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如何將這些傳統技藝運用到現代生活中,讓中國結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老工藝,而是可以點綴我們日常生活的時尚元素。

评分

“技湛中國結”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連接現在、展望未來的橋梁。我在它的扉頁和一些附錄中,看到瞭關於中國結的起源、發展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過程的介紹。這些文字雖然簡練,卻飽含深意,讓我對中國結的産生和傳承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可能提及到的關於中國結所蘊含的寓意和象徵,比如“如意結”代錶吉祥如意,“盤長結”寓意長壽綿延,這些美好的祝福凝聚在小小的繩結之中,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讓我覺得,編織中國結的過程,不僅僅是手部技巧的練習,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傳承。我還注意到,書中似乎並沒有局限於介紹單一的編織技巧,而是可能涵蓋瞭不同復雜度、不同用途的中國結,從簡單的佩飾到復雜的掛飾,甚至可能還有用於建築或宗教儀式的特殊結法。這讓我對中國結的多樣性和實用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我希望通過這本書,不僅能學會編織的技巧,更能體會到中國結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並能將其發揚光大。

评分

技湛中國結,這本封麵就透露著一股古老而精緻韻味的著作,實在是讓我在拿到它的時候就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手工藝充滿好奇,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這些蘊含著韆年智慧的技藝似乎越來越少被年輕人所關注,而“技湛中國結”的齣現,無疑是一股清流。翻開書頁,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圖片所吸引,各種各樣、大小不一、色彩斑斕的中國結,形態各異,有的如盛開的花朵,有的似展翅的鳳凰,還有的則象徵著祥瑞和祝福。光是看著這些圖片,就足以讓人心生喜愛,仿佛能感受到編織者指尖傳遞的溫度和心意。然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遠不止視覺上的享受。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編織技巧,但從目錄和一些文字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內容上的用心。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教程,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結文化百科全書,從曆史淵源、象徵意義,到不同場閤下適用結法的介紹,都可能包含其中。這讓我對中國結的認知有瞭更深層次的拓展,不再隻是一個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隨書中的指引,一步步學習,去親手編織齣屬於自己的那份美好,也希望能藉此機會,更深入地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