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anne Marie Laskas
圖書標籤:
  • 美國曆史
  • 政治
  • 總統
  • 歐巴馬
  • 信件
  • 社會
  • 文化
  • 民眾聲音
  • 曆史記錄
  • 當代美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每日10信」計畫,傾聽人民心聲的公僕執政力量
一本用8,000萬封信寫成的國傢日記

  「每天讀信能讓我記得,擔任總統時重要的不是我自己。
  重要的不是華府的政治算計,不是政治分數。
  重要的應該是外麵正努力生活的人民,他們有的正在尋求幫助,
  有的則很生氣我把事情搞砸瞭……」
  ──巴拉剋.歐巴馬


  在歐巴馬執政的八年,白宮每天都會收到上萬封民眾來信;八年來,每天晚上,歐巴馬總統都會讀十封由「總統通訊辦公室」(OPC)成員選齣的的國民來信。他是首位堅持每天讀信迴信、並為此建立明確機製的美國總統。

  每天一萬封來信,是人民嚮總統求救的吶喊,也是決策者推動施政的魔法棒。

  歐巴馬自參議員時期就常收到選民的陳情信,因此固定閱讀人民信件的念頭開始萌芽,而他的得力助手彼特.勞斯瞭解,這已經不是個寫信的時代瞭,若有人還願意坐下來、認認真真的寫信給你,那你就應該嚴肅以對。於是他協助歐巴馬將這個想法化為現實,為OPC打下基礎,讓OPC裏所有的員工都知道,能夠接收全國人民心聲的自己有多幸運、多重要。

  OPC總共有50名職員、36名實習生和300多位輪值誌工,這群白宮裏的「小人物」每天閱讀從美國各地寄來的一萬多封信(紙質信件或傳真)加上無數電子郵件和社群留言,並從中挑齣十封讓日理萬機的歐巴馬過目。這就是著名的「每日十信」計畫(10 Letters A Days,10LADs)。

  這群「小人物」團隊,也因為這項計畫,成為瞭最瞭解美國的人。他們的生活産生各種變化,也時常被寄信者傳達的情緒壓垮,而支撐他們繼續閱讀信件的理由,或許是相信歐巴馬,或許是相信一己之力能産生微小變化,所有的信念,或許都隻是因為他們「在乎」。

  「我聽見你瞭。你是存在的,你是重要的,我在乎你的聲音。」

  本書收錄上百封美國人民與歐巴馬的通信,展現瞭歐巴馬執政時期的政策、影響,以及常民百態:

  有失業的老師,因為歐巴馬迴覆她「我在為你加油。」而重拾生活的勇氣;有女兒自殺的父母,因為看到歐巴馬親筆寫下瞭女兒的名字,而相信在那短暫的幾秒,自己的寶貝曾活在總統心中;有共和黨的支持者,為瞭挽救一名移民的生命,決定放下堅持寫信給總統,而總統最後並沒有辜負他的期待。

  白宮的第一要務:確保我們與人民固定保持互動

  每一天,每一封信的內容都會被OPC保留下來,製作成文字雲,並傳遞到白宮所有角落,讓白宮裏的公僕們知道,今天,美國人民在乎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吶喊的是什麼?「傢庭-孩子-恐懼」、「工作-貸款-學生」、「上帝-槍枝-黑人-美國」,一天一天,美國人民的麵貌就這樣被記錄下來。這之中,最常齣現的是「救救我」(HELP)。而這一切,白宮裏的所有人都知道。

  本書透過不同寫信人的社經背景,提供我們常民的視角,除瞭展現環繞信件的社會議題與政策過程,也描繪齣美國自我認同的努力和掙紮,更從人民與領袖之間的關係,觀看「美式民主」社會。

各界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
  瀋雲驄 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林昶佐 立法委員
  柯文哲 颱北市長
  鬍忠信 政論節目主持人、曆史學者
  鬍培菱 美國文學/文化評論者
  範琪斐 資深駐美特派記者
  範  疇   跨界思考者
  張旭成 美國賓州州大政治係榮譽教授,颱灣政經戰略研究所CEO
  張鐵誌 文化政治評論傢
  郭崇倫 聯閤報副總編輯
  陳其邁 行政院副院長
  陳鳳馨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黃益中 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蔡詩萍 作傢、政治評論傢
  蔣萬安 立法委員
  鄭文燦 桃園市長
  鄭運鵬 立法委員
  嚴震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蘭  萱   中廣《蘭萱時間》主持人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珍.瑪莉.拉斯卡斯 Jeanne Marie Laskas


  至今已撰寫過八本書,其中包括紐約時報暢銷小說《震盪效應》,該小說拍成同名電影,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獲得2015年金球奬提名。她是紐約時報的特約撰稿人、GQ雜誌特派員,曾兩度入圍國傢雜誌奬決賽。她的故事曾被刊登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與君子雜誌上。她是匹茲堡大學的英語教授,同時在匹茲堡大學的創意中心擔任創辦主任,如今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住在賓州的農場。

譯者簡介

吳光亞

  祖籍江蘇如皋,生於颱北市。颱大機械係畢業後赴美研修翻譯,目前定居美國,在全美排行前三名的一傢翻譯公司負責供應商管理事宜。

聞翊均

  淡水人,熱愛文字、動物、電影、紙本書籍。現為自由譯者,擅長文學、運動健身、科普翻譯。聯絡信箱:andorawen@gmail.com
 

圖書目錄

◆2008~2009年信件樣本
第一章ˉ信件
第二章ˉ鮑比.英格拉姆

◆2009~2010年信件樣本
第三章ˉ信件室    
第四章ˉ湯瑪士與喬安.米漢
第五章ˉ想法

◆2010~2012年信件樣本
第六章ˉ比爾.奧立佛
第七章ˉ費歐娜挑選每日十信
第八章ˉ瑪尼.黑澤爾頓

◆2010~2012年信件樣本
第九章ˉ巴拉剋.歐巴馬
第十章ˉ瑪裘瑞.麥肯尼
第十一章 紅點

◆2015年信件樣本
第十二章 信件之友
第十三章ˉ尚恩.達比

◆2015~2016年信件樣本
第十四章 撰稿團隊
第十五章ˉ唐娜.柯翠普與比利.厄尼思
第十六章 大選日

◆2016年信件樣本
第十七章ˉ薇琪.薛爾
第十八章ˉ穿牛仔褲的歐巴馬

◆2016~2017年信件樣本
後記
緻謝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跨越極端,找到同理
範琪斐(資深駐美特派記者)


  2016 年11 月8 日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那天美國選齣瞭川普當總統。
  我的人生頓時由彩色變黑白。
  有那麼嚴重嗎?
  有。

  我對川普總統的嚴重不適應癥,可能很大一部分要怪他的前任歐巴馬總統。因為歐巴馬是我最喜歡的美國總統。這不是從我90年代抵達美國開始算,是從美國開國開始算;也就是美國45 任總統裏,我最喜歡歐巴馬。歐巴馬的繼任者跟他的落差太大,大到我哭瞭好幾天。

  我很喜歡歐巴馬不是隻因為他很帥,老婆很美,腦袋很好,還有深得我心的自由派政策,雖然這些都是真的,但對我來講,最重要的是,他是個好人。

  你說我的標準很低嗎? 你去看看美國現在的白宮。
  歐巴馬就是颱語講的「人格者」。
  他從年輕時當社工到當參議員,到當瞭美國總統,到現在卸任瞭,我認為他從來沒有忘記初衷。他的初衷就是要幫助弱勢,幫助更多的人。
  所以在他當總統的時候,我可以說“I love my President.” 而且一點都不臉紅。

  但在美國卻隻有一半的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另一半的人非常厭惡歐巴馬,把他當洪水猛獸。我在住在新墨西哥州時,曾看過民眾自己花錢去租高速公路旁的大型廣告看闆,上麵大大寫著

  “Obama is the worst president, ever !”

  這當然是美國社會嚴重極化的結果。在我看《親愛的歐巴馬總統》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這本書一定大大贊揚歐巴馬,是寫給像我這種同溫層看的。但我認真看瞭之後,我覺得作者珍.瑪莉.拉斯

  卡斯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她透過給歐巴馬寫信的美國民眾的故事,來看歐巴馬,來看整個美國。

  更重要的是後者。因為拉斯卡斯訪問的這些人,並不是都寫信來稱贊歐巴馬的,很大一部分是來抱怨,來抗議的。這本書對我這種歐巴馬的粉絲來講,最大的價值,不是隻幫我瞭解我的偶像歐巴馬,而是幫我瞭解這些反歐巴馬的人,這些後來可能投給瞭川普的人,這些與我政治意見相左的人,這些在我的社交圈裏被視為怪物的人。拉斯卡斯描繪的美國人有時的確讓我覺得偏執,有時讓我覺得太意氣,有時讓我覺得太自私,但有時也讓我覺得很善良很溫暖。他們有的中年失業,有的付不起健保,他們有的在911 失去女兒,他們有的因為槍枝泛濫失去兒子,他們的憤怒有根有據,有情有理,有血有肉; 有時也許怪錯瞭人,但我對他們的挫摺很有感。在看此書時,我看到的是無數個麵孔圖譜,集閤起來的一張美國地圖。拉斯卡斯在描繪這些圖譜時,採的是工筆畫法。她會花很多篇幅很多細節來敘述這個人,這跟我當瞭30 年電視記者的寫作風格完全不同。比如有一篇是在講一個營建工人鮑比中年失業的故事,這要是我來寫,就是住在密西西比州的營建工人鮑比 在58 歲時失業,介紹完畢。但拉斯卡斯就會告訴你鮑比 最喜歡的工具是把大錘子,他最喜歡的鳥是夏天唐納雀,他最喜歡的植物是含羞草,鮑比傢的庭院裏還有烏龜,鮑比 在寫信給歐巴馬時,是一邊打字,一邊把貓抱在懷裏。拉斯卡斯把讀者跟受訪者放在同一個空間裏,讓你360 度的去看。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在颱灣有人能像拉斯卡斯這樣,願意花這麼巨大的心力,去幫政治光譜兩邊的人更互相瞭解,對對方的立場想法更有同理心;唯有透過互相瞭解,而願意在政治上各退一步,我們的民主纔有機會。

從同理心到民主的可能
張鐵誌 (文化評論傢,最新著作也是關於美國政治與文化的《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


  每天從辦公室下班時,歐巴馬總統會帶著十封民眾寫給他的信迴傢。他會在和傢人的晚飯後,在處理完公文和看完報告後,閱讀這些信並且親自迴覆部分。

  每天都有上萬封的信寄到白宮給歐巴馬,訴說他們的渴望、苦難、沮喪和憤慨,希望總統可以看到,改變他們的命運。

  「一名男人終於嚮妻子承認他是同性戀者,他想要告訴總統這件事;一名汽車代理商來信說他的銀行要讓他倒閉瞭,感謝你做的好事,總統先生;一名退役軍人不斷看到他過去在伊拉剋看到的景象,他寫瞭一封幾乎沒人看得懂的信來沒頭沒腦地說瞭一大串,卻反而讓他想傳達的訊息變得更清楚:「幫幫我。」一名囚犯承認自己販賣古柯鹼,但他希望總統知道他並不是個沒有希望的人:『我有夢想,總統先生,大夢想。』」

  這本書是關於歐巴馬與這些來信背後的故事,是關於美國民眾生活的殘酷與理想、希望與失望,也是關於一個總統的品格與政治領導,更是關於民主的意義。歐巴馬在競選時開始有這個看信的習慣,他會從信中找尋競選時演講的故事。而現在,這個習慣是要提醒他自己作為一名公僕。

  「在成為總統之後,你說話常常會變得像速記一樣⋯⋯你會養成習慣,忘記在每一個議題背後都有一個復雜的人。」「雖然當我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小圈圈中時,很難用心留意,但這些信是一扇小小的門,我可以每天透過這扇門提醒自己要留意那些良善與智慧。」

  他自己認為,這個做法背後的政治哲學來自他早期在芝加哥進行社區組織工作的經驗。「我那時做的就隻是走訪鄰裏,傾聽人民說的話,問問他們過得怎麼樣,他們覺得什麼是重要的。他們為什麼會相信現在相信的事物?他們想要把什麼東西傳承給孩子?」

  「我在那個過程中學到,隻要你夠認真傾聽,每個人都有一個值得尊敬的故事。」「隻要他們覺得你是在乎的,他們就會和你分享他們的故事。這變成建立你們彼此關係的強化劑,建立瞭信任、建立瞭社群。我的理論是,最終這將會是民主運作的強化劑。」

  這句話說得極好。民主的良好運作依賴一個活躍的公民社會,而公民社會有賴強大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亦即人群之間的連結與信任,而這又有賴不斷的對話與閤作。當代民主的問題就是社會信任的破裂與社群的崩解。知名美國政治學者羅伯.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他經典名著《獨自打保齡球》(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中詳盡分析瞭這個現象。

  上述結果是人們缺乏對彼此立場的理解,缺乏對話,隻活在自己的過濾泡泡中,這就造成黨派立場的極化。而當每個人都更為孤立時,就更容易相信具有情緒煽動性的政治領袖,民粹主義於焉崛起。而這些問題在社交媒體時代更為惡化。

  歐巴馬當然深深瞭解這些問題。他所在的這八年,正是社交媒體一步步主宰世界的關鍵時期,而他的膚色與成長過程更讓他自己從總統任期一開始就被惡毒攻擊。(川普在歐巴馬任期之初一直抹黑他不是在美國齣生。)

  作為一個生長於於白人傢庭的黑白混血兒,歐巴馬深知同理心的重要。他的傳記《歐巴馬勇往直前》一書中提到,同理心「是我的道德準則核心。」「我認為同理心這個特質,能夠理解與認同⋯⋯人們的希望與掙紮,是要做齣公正決定並獲得公正結果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同理心當然是政治領袖(與一般公民)都很需要的特質,這個看信與迴信機製也是一個政治領袖的同理心的實踐。但是他和團隊很清楚,同理心隻是齣發點,但不是結束。因為關鍵不隻是去感受,而是在於解決問題。

  「因為就算你聽見某些人的聲音,或者看見他們,他們還是有個具體的問題。他們失去房子,他們失去工作,他們不同意你對墮胎的看法。他們認為你太早讓軍隊退齣阿富汗瞭,你懂吧,他們覺得你的舉動可能背叛瞭陣亡者的犧牲。這些問題都是切切實實存在的,都是真的。」

  總之,這些信一方麵提醒瞭他人民的需求與聲音,讓他在失業率和民調等數字之外認識真實的人的故事,另方麵他也希望透過迴信讓那些民眾感受到有人在傾聽他們,而不是孤立無援的。他甚至會特彆迴信給那些反對他的保守派,而一如書中的故事,總統的迴信確實會讓這些立場相左者願意去思考和他們不同的觀點。

  歐巴馬確實有巨大的同理心,並在任內做齣瞭許多重大改革,從同婚閤法化到健保改革,他讓更多差異被尊重、讓弱勢被照顧、讓移民權利更有保障。隻是,這一切卻造成巨大的反彈,尤其是美國社會對他最大的期待—促進種族和諧—其後座力卻更是強大。因為這個朝嚮多元的改變讓許多白人不滿、甚至對自己的國傢感到陌生,因此造就瞭川普主義,一個最自戀、自傲、缺乏同理心的總統。

  曆史確實常常進一步退兩步。

  最後,這八年來的數百萬封信都送去瞭美國國傢檔案館。「這是2009 年至2017 年間,來自美國人民的聲音。這是歐巴馬執政時期的『我們』,撐過瞭經濟危機、健保改革、幾場戰爭、大規模槍殺、政府停擺、邊境危機、颶風、氣候變遷災損,還有種種睏境。這就是過去的我們,帶有些許純真,正如你迴頭檢視過去的自己時,也會發現些許純真一樣。」作者說。

  但除瞭記錄曆史,「這些信件能重新點燃想像力⋯⋯這些信件能提醒你,政府『能夠』有所作為,那些承諾要為大眾服務的人真的存在。」

  希望這些信也能警醒颱灣的政治人物要誠懇傾聽人民的聲音,提醒颱灣的人民對政治該有的期待。當然寫信之外,還要透過更多公民參與和集體行動改變民主的樣貌。

傾聽人民心聲:歐巴馬的同理心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歐巴馬總統在執政期間,平均每天都收到10,000 封來自美國人民寫給他的信,由幕僚過濾後,會挑其中的十封給他看,歐巴馬或是親自迴信、或是提示幕僚迴信的方嚮。這是美國立國230 多年、曆經43 位總統後,第一位與選民有如此親密互動的白宮主人。

  雖然這是一項創舉,但對熟悉歐巴馬從政經驗的觀察傢而言,應當不會對這項紀錄感到驚訝。畢竟歐巴馬在擔任州及聯邦參議員期間,就和他在伊利諾州的選民,有類似的互動。這點我們可以從他所寫的《無畏的希望》(中譯本名為《歐巴馬勇往直前》)(The Audacity of Hope),就不隻一次提到他收到選民來信,以及這些來信如何影響他的政治決定。即使遇到意識形態與他不同、反對他政策立場的選民來信,歐巴馬也能夠因著他們誠懇地錶述,而産生同理心(empathy)。

  根據本書作者的說法,這位美國總統在《歐巴馬勇往直前》一書中錶示,「同理心是他的道德準則核心,也是他理解黃金法則的方式—不隻是同情或施捨的行為,而是更睏難的作為,是設身處地透過他人的雙眼看待事物。」顯然,歐巴馬確實有憐憫他人的能力,而這正是他前後兩任共和黨總統、特彆是川普所欠缺的道德高度。

  讓歐巴馬選擇閱讀及迴覆這些來信的另一個原因,應當和他所代錶的民主黨基本上是一個捍衛女性、少數族裔、移民、低收入者等弱勢族群的政黨有關。這些選民在看到一位傳統上屬於弱勢的非洲裔,首次選上總統、進駐白宮,當然會懷抱希望,因此願意寫信給歐巴馬錶達他們的期許,當然也會有許多的陳情與告白,讓他能夠不忘初衷,受到激勵,繼續他所堅持的政策路綫,如全民健保(Affordable Care Act)、童年入境暫緩遣返(DACA)、及夢想法案(DREAM Act)。

  最後,歐巴馬身為第一位非洲裔的總統,他不僅兢兢業業地盡心盡意想要做好國傢領導人的職分,避免少數族群的身分成為日後曆史學傢批判的原因,也希望能夠留下一些政治遺産。在目前曆史學傢對四十對美國總統評價的排名中,歐巴馬排名第十二,而在「追求全民的公平正義」項目上,他排名第三。歐巴馬重視小市民信件的迴覆,當然也和這項評價是一緻的。

  本書並非將這些來信及迴信按照主題分類,而是從負責這項業務的總統信件辦公室(簡稱OPC)人員(50 位工作人員、36 位實習生、300 位誌工)如何挑選這十封信、及他們自身對信件選擇的考量,部分寫信者的背景、寫信的動機及通信的後續發展,甚至是與歐巴馬總統本人的訪談展開。

  當你讀到明尼蘇達州瑞貝卡.厄瑞爾(Rebecca Erler)看似平淡地敘述她的傢庭及生活,卻獲得歐巴馬邀請,成為國情谘文演說的來賓,或是紐約州始終不放棄尋求教育工作的瑪尼.黑澤爾頓(Marnie Hazelton),最終成為曾經將她解僱的長島地區羅斯福學區督學,你會為她們的境遇感到振奮。但是當你讀到因戰後創傷壓力癥候群的退伍軍人引發的傢庭暴力,或是其他退役軍人所麵臨的挑戰,你的同情心讓你不得不思考美國政府對他們的照應是否足夠?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輕易認識到美國政治中最受選民關注的議題,如全民健保、非法移民、同性戀、槍枝管製、治安與犯罪、失業與就業、學貸與房貸、退伍軍人的戰後癥候群、種族偏見與歧視等。最後一章介紹瞭薇琪.薛爾(Vicki Shearer)的傢庭,她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同性戀,另一個則是娶瞭墨西哥的移民。這個傢庭因著夫妻支持政黨的不同,特彆是當她的先生在2016 年選擇投票給川普,而産生裂痕的情形,讓我們看到政黨極化對傢庭和諧的影響,而這種傢庭中對政黨認同的差異,也常齣現在颱灣,我們應不陌生。

  過去個人在研究美國政治時,常常會思考政治人物為何總是能夠在選舉期間,說齣一些的小人物的故事,而現任總統經常會在國情谘文中,介紹一些與其推動政策有關的小市民。在原先的認知中,有些就是媒體報導過的個人,有些或許是幕僚們提供的資訊,但在閱讀這本書後,纔意識到許多相關人物的齣現,乃是因為他們主動寫信到白宮,先是讓工作人員看到心動,交給總統閱讀處理後,所導緻的結果。

  本書另一個值得閱讀之處,在於OPC 工作人員們在處理這些信件過程中,個人所獲得的一些知識及經驗,以及他們對政策認知的成長,特彆是OPC 主任費歐娜(Fiona Reeves)。颱灣不是美國,我們不知道我們總統每天會收到多少來自日常百姓的信件?總統府是否有專職的辦公室及人員負責處理這些信件?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總統是否會親自閱讀並迴覆這些信件?或許在網路的時代,總統可以從社群網站獲得一般民眾對政策的反應。不過,署名而將親身經曆嚮總統陳述的信件,還是比那些躲在不具真名的帳號後麵,隻會發牢騷或做負麵批評的錶達方式,更具有說服力。

張旭成(美國賓州州大政治係榮譽教授,颱灣政經戰略研究所CEO)

  颱灣從2018 年11 月的「九閤一」選舉後,政壇上流行的新名詞是政治人物必須「接地氣」—不可以與民間現實脫節。

  匹茲堡大學教授拉斯卡斯(J.M. Laskas)的新書「親愛的歐巴馬總統」讓讀者認識美國歐巴馬總統如何「接地氣」,他每天讀美國人民的來信,而且迴信;這些信來自三教九流,甚至小學生,中學生。

  在歐巴馬執政的八年,白宮每天都會收到上萬封民眾來信;他在任八年,每天晚上,都會讀十封由「白宮信件室」成員選齣的國民來信。該辦公室五十名職員、三十六名實習生和三百多位輪值誌工,每天閱讀從美國各地寄來的一萬多封信加上無數電子郵件和社群留言,並從中挑齣十封讓日理萬機的歐巴馬過目。這就是著名的每日十信」計畫。

  本人熱烈推薦這本書,它讓讀者更瞭解美國民主政治的運作,也啓發颱灣領導人物如何聆聽民意。

鄭文燦(桃園市長)

  傾聽民意與交流,是瞭解民生問題的不二法門,迴應民意的速度,也應該要符閤大傢的期待;我仔細走遍桃園各區,希望聽見每一個不同的聲音,讓桃園往更進步的道路前進。歐巴馬實行的「每日十信」計畫,每天閱讀十封民眾的信件,深入瞭解民眾的想法,相信已是現今的趨勢,也值得大傢一窺究竟。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信件
 
席艾拉說起信件的態度,讓我覺得這些信好像是什麼天大的祕密一樣。她希望我能瞭解這些信件有多重要,但又看起來有些沮喪,不過說不定她其實隻是纍壞瞭,像個心灰意冷的士兵,在終戰前夕繳械投降,自動交齣瞭城門的鑰匙。
 
那時是2016年10月。馬修颶風纔剛齣海離開。三星手機齣現數件意外起火事故,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在推特發文——「我從沒和這些女人有過任何關係。這都是某些人為瞭操縱選舉結果編造的鬍說八道。沒人比我還要尊重女人瞭!」——美國的文化正在經曆巨大轉變,我認為席艾拉與其他注意到這些轉變的人一樣,都在跌跌撞撞往前走的同時心懷憂思。
 
當時她已在歐巴馬政府底下任職六年,最近兩年的職位是資深顧問。我們在她位於白宮西廂的辦公室,開始在擺滿厚重三孔文件夾的書櫃中東翻西找。這些文件夾中裝著歐巴馬上任至今所收到的信件。信件來自於選民,不過是平凡的美國人民寫信給總統。「這些信儼然成為這裏的生命力。」席艾拉說。她裹著一件羊毛衫,已經脫掉鞋子,聲音沙啞,打扮像個簡樸的愛爾蘭人,讓人覺得她應該齣現在都柏林的酒吧裏擦吧颱,而不是在總統辦公室對麵的辦公室裏舒適地坐著。
 
當時希拉蕊.柯林頓的民調數字仍然領先超過兩位數的百分點,讓眾人跌破眼鏡的事在當時還是沒有人預料到。柯林頓競選團隊的工作人員都認為他們將會接管政府,都在設法謀取職位,但席艾拉並不打算參與其中:在白宮曆經兩屆總統任期已經足夠瞭。她的工作是協助主導政府的溝通策略,也就是擔任歐巴馬與寄信者之間的守門人,而這份工作顯然纍壞瞭她。她說:「我可不會想念這些人。」她告訴我,歐巴馬將在數個月後離開白宮,因此如今正是記者們大做文章的巔峰時期。他們想要做離職前訪問;想要立刻就做;想要自己的訪問是最快、最大、最沸沸揚揚的。她厭倦這些人傲慢的態度、老是重復的問題以及貧乏的想像力,而川普還在不停發推特,整個世界好像都亂瞭套。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我立刻被一股強大的真實感所包圍。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活生生的檔案庫,裏麵裝滿瞭美國普通民眾最真摯的情感與思考。我被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深深吸引,它們像是來自遙遠角落的低語,又像是響徹雲霄的呐喊。我讀到瞭來自德剋薩斯州一位農民的信,他詳細地描述瞭乾旱對他們傢庭生計的嚴重影響,字裏行間充滿瞭對政府援助的殷切期盼;我看到瞭來自加利福尼亞州一位退休教師的來信,她分享瞭自己對教育改革的深刻見解,並提齣瞭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更有意思的是,我甚至讀到瞭一封來自阿拉斯加的信,信中提到瞭一隻在後院齣現的特殊小動物,以及它給這位居民帶來的小小的生活樂趣,這讓我感受到,即使在最遙遠的角落,生活也同樣充滿瞭細微的美好與個人的關注。這些信件,以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描繪瞭一個國傢的風貌,也展現瞭人民對總統的信任與期待。它讓我意識到,在宏大的政治決策背後,每一個微小的個體都承載著各自的命運,他們的聲音,理應被傾聽,被重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真正的肌理,不是由高高在上的理論構成,而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匯聚而成。

评分

我必須承認,《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是我近幾年來閱讀過的最具衝擊力、也最讓我深思的作品之一。它以一種極其罕見的方式,將8,000萬封來自普通民眾的信件匯集在一起,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史詩”。我被那些詳實卻又充滿情感的文字所吸引,它們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們,卻共同指嚮瞭一個焦點:他們對國傢、對未來、對總統的關注與期盼。我讀到瞭來自密歇根州一位失業卡車司機的信,他詳細描述瞭經濟衰退對他們傢庭生計的巨大影響,字裏行間充滿瞭焦慮與無奈,但同時也閃爍著對未來的不屈與堅韌。我看到瞭來自波士頓一位退休曆史學傢的來信,她分享瞭她對國傢曆史發展方嚮的深刻見解,並提齣瞭對當前政策的一些建設性意見。更有意思的是,我甚至讀到瞭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信件,比如一位小女孩在信中詢問總統是否能幫助她找到丟失的寵物,這讓我感受到,即使在宏大的政治議程中,個體的生活也同樣重要。這些信件,以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展現瞭一個國傢的多元與活力,以及人民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注與期盼。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在任何一個時代,普通人的聲音都是構成國傢肌理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的經曆和思考,是曆史最真實的記錄。

评分

說實話,當我在書店第一次看到《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時,我並沒有立刻被它吸引,因為“8,000萬封信”這個概念聽起來過於龐大,我擔心它會是枯燥、堆砌的。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我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瞭。這本書以一種極其震撼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由無數普通人組成的聲音的海洋。我被那些來自不同角落、不同背景的人們所寫的信件所深深吸引。我讀到瞭一位農場主,在信中詳細描述瞭他如何麵對日益嚴峻的乾旱和不斷上漲的成本,他的文字樸實而充滿力量,同時也流露齣對政府政策的期待。我看到瞭一個高中生,在信中錶達瞭他對未來就業市場的擔憂,以及對教育體係改革的渴望。更有趣的是,我還讀到瞭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信件,比如一位退休老人分享瞭他與孫輩的日常,以及他對生活中的一些小幸福的感悟。這些信件,沒有經過任何官方的粉飾,它們是發自肺腑的聲音,真實地反映瞭當時美國社會的麵貌,也展現瞭人民對總統的關注與期盼。它讓我明白,任何一個偉大的國傢,其根基都深植於普通民眾的生活之中,他們的聲音,纔是最寶貴、最值得傾聽的。

评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拿到《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時,我被“8,000萬封信”這個數字所震撼,同時也對如何纔能將如此龐大的信息量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呈現感到好奇。然而,當我開始閱讀,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信件,它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個由無數個普通聲音構建起來的宏大敘事。我被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深深吸引,它們來自不同的年齡、背景、職業,卻共同指嚮瞭一個焦點:他們對美國總統及其政策的關注與期盼。我讀到瞭關於經濟衰退的個人經曆,那些辛勤工作卻麵臨失業睏境的傢庭,他們的文字裏充滿瞭焦慮與無奈,但同時也閃爍著對未來的不屈與堅韌。我看到瞭關於教育公平的討論,父母們對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渴望,以及對現有教育體係的擔憂與建議。更讓我動容的是,那些在信中錶達對總統個人魅力和領導力的贊賞,以及對國傢未來方嚮的堅定信念。這些信件,如同散落在廣袤土地上的星星,每一顆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匯聚在一起,便構成瞭璀璨的星河。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在龐大的政治機器背後,普通人的聲音依然至關重要,他們的生活經曆、他們的憂慮與希望,纔是構成一個國傢最真實、最生動的肌理。我開始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發齣自己聲音的證明,是對民主參與最生動的注解。

评分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簡直是一場關於“民主”最生動、最接地氣的注解。我被它所呈現的,並非官方報告或精英分析,而是來自8,000萬普通美國人的直接發聲所深深打動。我開始沉浸其中,想象著每一封信背後的主人,他們在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我讀到瞭一位退伍軍人,詳細講述瞭他在戰場上的經曆,以及退役後在融入社會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他的文字充滿力量,但也流露齣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感。我看到瞭一個年輕的單親母親,在信中訴說瞭她在養育孩子和尋求工作上的艱辛,她的字句中透露齣強烈的母愛和對社會福利政策的關注。還有許多人,在信中錶達瞭他們對環保問題的擔憂,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感,以及對政府采取更積極行動的呼籲。這些信件,真實地反映瞭美國社會的多樣性,也展現瞭人民對國傢事務的廣泛關注。它讓我意識到,民主並非隻是投票箱裏的選擇,更是日常生活中無數個個體,用自己的聲音去參與、去影響,去錶達自己想法的過程。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普通人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最真實、最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洞察。我被它所呈現的,來自8,000萬普通人的集體聲音所深深打動。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由無數個個體組成的“社會實驗室”中,每一個故事,每一個訴求,都像是一次寶貴的實驗數據。我讀到瞭來自俄亥俄州一位製造業工人的來信,他詳細講述瞭工廠倒閉給他傢庭帶來的經濟壓力,以及他對重振製造業的強烈願望,他的文字裏充滿瞭對未來的不確定,但也有一絲對希望的執著。我看到瞭來自佛羅裏達州一位醫護人員的信,她分享瞭在醫療體係中工作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她對改善病人護理的建議。更有意思的是,我甚至讀到瞭一些充滿溫情的信件,有人在信中感謝總統在睏難時期給予的鼓勵,有人則分享瞭自己通過誌願服務幫助社區的經曆。這些信件,以最直接、最樸實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個國傢的畫像,也展現瞭人民對總統的信任與期待。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任何一個國傢,其真正的力量源泉,都來自於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參與和聲音。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普通人心靈深處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力。

评分

第一次翻開《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我被它的宏大敘事所震撼,8,000萬封信,這簡直是一個無法想象的數字。然而,當我深入閱讀,我發現這並非是簡單的數字堆砌,而是一幅由無數個鮮活個體組成、充滿情感與智慧的畫捲。我被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所深深吸引,它們像是無數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美國社會最真實的麵貌。我讀到瞭來自俄剋拉荷馬州一位農場主的信,他詳細描述瞭農業生産的艱辛,以及對政府農業政策的期待,他的文字樸實而充滿力量。我看到瞭來自伊利諾伊州一位年輕母親的來信,她分享瞭她在撫養孩子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以及對教育公平的強烈訴求。更有意思的是,我甚至讀到瞭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信件,比如有人在信中分享瞭自己新養的寵物帶來的快樂,或者對某個地方的自然風光的美麗贊嘆。這些信件,以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展現瞭一個國傢的多元與活力,也展現瞭人民對總統的關注與期盼。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偉大的國傢,其根基都深植於普通民眾的生活之中,他們的聲音,纔是最寶貴、最值得傾聽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普通人心靈深處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實在是一次令人震撼的閱讀體驗,它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將普通人的聲音直接呈現在瞭讀者麵前。我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它宏大的篇幅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手中捧著的是一個國傢的心跳。然而,真正讓我駐足、反復品味的是其中蘊含的無數個細微的情感與故事。每一封信,都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普通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曆的喜悅、憂愁、睏惑與希望。有對經濟形勢的擔憂,對子女未來的期盼,對社會不公的控訴,也有對國傢政策的支持與建議,甚至還有一些個人生活的小插麯,都以最真誠、最樸實的語言傾訴齣來。閱讀的過程,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身處在那個巨大的“人民”之中,與他們一同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這些信件,並非經過精心雕琢的辭藻,卻充滿瞭生命力,它們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是曆史洪流中的一朵朵浪花。我尤其被那些充滿溫情的信件所打動,有人嚮總統分享自己傢庭的幸福時刻,有人為陌生人的善舉而感激,有人則在睏境中尋求一絲慰藉與力量。這些細微之處,構成瞭美國社會溫情脈脈的一麵,也讓我看到瞭即便在挑戰與壓力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與關懷依然存在。這本書不僅僅是給總統的信,更是人民寫給彼此、寫給未來的一份珍貴記錄,它以最直接、最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一個國傢的多元與活力,以及人民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注與期盼。

评分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令人心潮澎湃的作品之一。它的視角極其獨特,擺脫瞭通常宏大敘事的束縛,將焦點完全聚焦在基層民眾的聲音上。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對話”之中,8,000萬封信,每一封都承載著一個鮮活的個體生命和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我被那些詳實卻又充滿情感的文字深深吸引,它們真實地反映瞭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和心聲。我讀到瞭一個遠方小鎮的居民,對當地工業衰退的憂慮,以及對總統能夠帶來新機遇的期盼;我看到瞭一個年輕母親,在信中細緻地描述瞭她在撫養孩子過程中遇到的睏難,以及對社會保障體係的建言;我也看到瞭許多熱心的公民,在信中錶達對國傢政策的認同,並積極提齣建設性的意見,希望能夠參與到國傢的建設中來。這些信件,雖然有時樸實無華,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們是普通人在麵對國傢和社會變遷時,最直接、最坦誠的迴應。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經曆和想法,都是構成國傢敘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共同塑造瞭這個國傢的現在與未來。它也讓我反思,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擁有多麼強大的集體力量,盡管有時我們感覺自己微不足道,但匯聚起來的聲音,足以引起最 the highest level 的關注。

评分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傢日記》這本書,簡直是一場關於“公民參與”的百科全書。我被它所呈現的,並非是高高在上的政治評論,而是來自8,000萬普通美國人的真實聲音所深深吸引。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史無前例的全國性“民意調查”之中,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訴說著自己的生活、睏惑、希望與建議。我讀到瞭來自亞利桑那州一位老兵的來信,他詳細講述瞭他在戰場上獲得的榮譽,以及退役後在尋找工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他的文字充滿瞭力量,但也流露齣對國傢未來政策的憂慮。我看到瞭來自紐約州一位年輕創業者的信,他分享瞭他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對政府支持創新産業的期望。更有趣的是,我甚至讀到瞭一些充滿溫情的信件,有人在信中錶達對總統的個人崇拜,有人則分享瞭自己通過參與社區活動幫助他人的經曆。這些信件,以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描繪瞭一個國傢的真實圖景,也展現瞭人民對總統的信任與期待。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民主的活力,就蘊藏在每一個普通公民願意發聲、願意參與的行動之中。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普通人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