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猛獅智狐爭霸戰 兇猛的獅子,智慧的狐狸
在中國曆史上,最有趣也最偉大的競爭對手,莫過於項羽和劉邦瞭。
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名政論傢馬基維利,在其名著《霸術》(The Prince)中寫道:
一個勝任的君王,必須擁有獅子般的兇猛,和狐狸般的狡詐。有獅子般的凶猛,纔不會被豺狼欺負;有狐狸般的狡詐,纔不會掉入獵人的陷阱。但若是兩者不能得兼,寜可擁有狐狸般的特色……。
獅子象徵兇猛,狐狸代錶智慧。
秦王朝崩潰後,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和劉邦──的創業個性及爭霸過程,正是馬基維利這段名言的最好詮釋瞭。
這兩個人都是道道地地、從零開始的創業者,他們生逢亂世,環境惡劣,本身條作又不是很好,但這兩個敢於做大夢的男人,不怕睏難,不畏艱辛,對自己的事業和理想執著到底。
在司馬遼太郎的這部《項羽對劉邦:楚漢雙雄爭霸史》中,項羽與劉邦兩人鬥智、鬥力過程中的策略和權術就已經夠看的瞭;更值得我們效法的,是他們敢為自己爭天下、為萬民爭太平的那種猛獅和智狐的氣魄與精神。
做為一個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自信和熱情,當年的曹操和劉備,一個正麵臨大敵挑戰,朝不保夕,一個走投無路,寄人籬下。但這兩個人在青梅樹下,煮酒論天下英雄時,身為主人的曹操卻慨然地大膽斷言道:「論天下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指曹操自己)耳。」
共同的創業個性
的確,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情,超凡的執著和專注,纔能讓創業者有力量去忍受無數的挫摺和睏境,在不斷的輸輸贏贏中,奮發再起,堅持到底,屢敗屢戰,永不氣餒。
項羽和劉邦在這方麵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項羽對劉邦:楚漢雙雄爭霸史》這部書中,我們可以發現,項羽和劉邦具有以下共同的創業個性:
第一,敢作大夢的大器量。
當以武力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空前龐大的巡幸隊伍,路經過他們故鄉的時候,身為楚國祕密反抗軍小頭目的項羽,大膽地直接錶示:「彼可取而代之。」齣身平民的沛縣亭長(當時的派齣所主管)劉邦,則感嘆地錶示:「大丈夫當若是。」
這的確是不閤身份的狂言,但有誰能像他們一樣認真去實行這年輕時代的夢想呢?
第二,不世乎世俗評價的大膽行為。
項羽年輕時,缺乏耐心又不肯用功,因而經常顯得眼高手低。不過他自信心極強,做事積極,擁有強烈的事業企圖心。《史記》上記載,他讀書半途而廢,學劍也缺乏耐心。叔父項梁非常不高興地責債他,項羽卻自我辯解道:「讀書最多祇能記幾個沒啥意義的名詞,學劍也祇能對付一個人而已,都沒有什麼好學的,我要學的是萬人敵的本事。」
於是,項梁教他學兵法,項羽頗能領悟,也很喜歡,但仍祇略知其意而已,不肯真正深入研究。不過,項羽做事積極、睏敢,能言善辯,因此項梁「深奇之」,認為是優秀的領導人纔。
劉邦齣身低微,是貧農子弟,他個性豁達,對任何地位高的人從未放在眼裏,我行我素,不事生産,喜歡吹牛,不過他慷慨好施,不計錢財,非常善交朋友,雖是一副浪蕩子模樣,大傢卻都很喜歡他。
當沛縣亭長時,有德高望重的名人來縣中訪問,沛縣官吏、地方長老為他舉辦歡迎宴會。由於參與的人太多,負責宴會接待的主吏蕭何,特彆公布:「贈禮金韆錢以上的人,纔可以坐在上堂位。」沒有錢的下吏們,祇好望位興嘆瞭。劉邦聽到瞭,卻大膽地錶示:「賀金萬錢!」然後大搖大擺地坐在上堂座位上,其實他是一毛錢也沒,有卻絲毫也沒有不好意思的樣子。
就是這股豪氣,不但嚇住蕭何,也把呂公給震懾住瞭,當場站起來玫意,最還把女兒嫁給劉邦。
第三,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
創業者的最大特色是:麵臨睏境,勇往直前,絕不猶豫。
項羽在項梁戰死後,一度陷入內憂外患中,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力量大增,諸侯國反抗軍幾乎被各個擊破,連集結都相當的睏難。楚軍指揮權又落入宋義手中,項傢軍反成瞭非主流派。但在救趙的行動中,項羽藉口宋義違反楚國利益,率領數十人,發動軍變,襲殺宋義,取後楚軍領導權。並且以敢死隊精神,以少擊眾,展開钜鹿決戰,一口氣擊敗章邯,成反抗軍的領袖。他掌握機會,冒險犯難,孤注一擲的精神,是一個成功創業傢的典範。
劉邦在這方麵雖然機會較小,但他的膽識可不小於項羽。他本來以亭長身份,監押囚徒到驪山陸工作,道途中逃亡者頗多。劉邦眼見無法交代,乃召集剩餘徒眾錶示:「你們乾脆也全逃亡算瞭,看樣子我也祇好棄職潛逃瞭。」一下子,由派齣所主管變成通緝犯,劉邦的放得開,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我們相信劉邦絕不是沒有能力控製逃亡者,而是他掌握時代脈絡,知道天下將亂,這種「非人性」的亭長任務,已不值得留戀,因此可放棄而去追求更多的機會。
第四,過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
項羽雖然兇猛,其實也很懂得為天下人的包容力,鴻門宴中他堅持不害劉邦,倒王是像錶麵所稱的「不忍心」,也不是看不齣劉邦對他可能威脅(否則便不用將劉邦調到漢中瞭)。他硬忍下來,主要是顧及自己形象,及為天下留纔的意念。
劉邦的包容力及忍耐力幾乎是中國曆史上僅見的,他忍受項羽威脅烹其父的恥辱,忍受韓信要求封王的壓力,忍受多次敗戰。雖然讀書不多,他卻是少數能領悟太公兵法陰柔功夫的領導者,難怪中國曆史上首席天纔之一的張良,都會感嘆道:「沛公纔是真正的天子呀!」
湯恩比眼中的大政治傢
不過,誠如馬基維利的預,言當獅子碰到狐狸的時候,的確經常是「柔弱勝剛強」的。有力量的創業者能夠開創時局;但最後的勝利,則大多屬於能真正掌握時代脈動的智慧者。
不少的史學傢,包括《史記》作者司燛遷及本書作者司馬遼太郎,都以同情「悲劇英雄」的心態,給項羽較多的正麵評價;相反地,對劉邦的看法,就顯得不公平多瞭。他們大多認為劉邦的成功,除瞭機運,就在於他用對瞭人。其實從營層麵觀之,即使沒有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劉邦仍然會贏過項羽的。
英國大史學傢湯恩比便認為,如果要從世界史上找齣兩位最卓越的大政治傢,一個應屬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個便是創建大漢帝國的劉邦瞭。
項羽最大的失敗,是在政治經營層麵。他體認齣秦國以武力統一天下在策略而言是錯誤的,以玫造成短期內的迅速崩潰,因此他想恢得周王朝的封建製度。但他忽略瞭封建製度也是造成春鞦戰國亂世的主因之一,秦國統一的成功,除瞭軍事力量外,民心厭亂,需求和平的心理,其實纔是最主要的原因。
項羽沒有到時代脈搏,他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連周天子的閤法地位也沒,有充其量祇是齊桓、晉文之輩而已,徒留給野心份子動亂的藉口和力量。尤其襲殺已逐漸建立閤法公信力的懷帝,更直接破壞自己所建立的天下秩序。
劉邦便是利用這個罅隙,聯閤眾諸侯的武力公然對抗項羽,並利用消耗戰術,以政治的力量彌補瞭他軍事上的弱勢。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的作戰天纔,曆史上少見。但如同一位祇會開發業務的經營者,成天南徵北討,忙著「打勝戰」「拼業績」,卻缺乏全盤經營的規劃,不但疏忽打仗最重要的兵源和糧秣補給問題,更忘掉爭天下時最重要的長期形象戰;祇著眼在享個彆戰後勝利的趣味,自然難免陷入《六韜》的讖言:「百戰百勝者其必亡。」
劉邦就比項羽要「政治」得多,擊敗項羽、分封功臣時,由於自己力量尚不以「統一」,他便完全不依照自己的希望和方便來分封,反而偏重既有勢力的承認。
但劉邦的分封,卻不像項羽般的恢復封建製度。他接受文官幕僚建議,以那些武夫諸侯無法瞭解的方法,在賦稅、經濟及行政上,參照瞭秦國的邵縣製度,以逐漸建立長治久安的精神,創立瞭所謂的「郡國製度」。
接著劉邦逐漸利用各種藉口,削除諸侯實力,建立中央權威。聽從蕭何建議,營造未央宮,以豪華建築讓天下諸侯肯定其皇權;定京城名為長安,建立起皇帝權威的禮儀製度;最後更訂下「非劉氏者不王」的誓約。這些,都在警告野心份子,時代變瞭,亂世也過去瞭,所以絕對不可蠢動,否則天下共擊之。
劉邦唯一的真心話
不但在製度上逐漸穩住長治久安的態勢,在自我形象的扭轉上,劉邦也非常懂得建立獨一無二的威權,以做天命所歸的自我肯定。
史籍記載,有一天,劉邦置酒於雒陽南宮,問諸功臣道:
「吾所以有天下者項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長期跟隨劉邦左右,對他爭天下過程頗為瞭解的王陵,立刻錶示:
「陛下對人其實常怠慢而輕忽,不像項羽的熱情而重禮。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時,卻能慷慨地把利益和彆人分享,是以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卻怕部屬獲得的比他多,所以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也不與人分享,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聽瞭,立刻反駁道: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韆裏之外,吾不如房。領國傢,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運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擒也。」
憑心而論,在楚漢爭霸期間,與人共分天下,如同王陵所言,纔是劉邦成功真正竅訣。但劉邦聽瞭卻不承認,反而拿重用三傑來反駁,主要原因是天下已安定瞭,今後的工作是要把分齣去的天下設法要迴來,所以他絕不能承認與他人共分天下的法理根據。反正蕭何、張良、韓信,天底下就祇有這三個人,彆人想模依他重用這三個人也是不可能的人。
這也正是劉邦高明的地方,讓大傢摸不到他的底細,光講些打高空的高調。不過,他這段誑言,也的確把不少治史者騙瞭幾韆年。
看《史記.高祖本紀》中,最有趣的是:從頭到尾劉邦從沒講過一包真心話。他虛張聲勢,口齣粗話,經常說些齣自肺腑的「不負責任大話」。祇是由他講齣來的,卻常顯得自然、純真,令人不覺得討厭,這怠許纔是劉邦最天纔的地方呢!
其實,劉邦並不如錶麵的輕佻和膚淺,他對位部屬都瞭解頗深,祇是平常態度不嚴肅,使部屬不會特彆的去防他而已。
晚年劉邦因作戰重傷,臨危時,呂後問道:
「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
劉邦答道:
「曹參。」
問其次,劉邦又說:
「王陵可,但王陵較憨直,可用陳平幫助他。陳平智有餘,但意誌力不足,難以獨任。周勃做事持重,不喜歡錶現,但真正有實力安劉氏天下者,必周勃也,可任為太尉(最高軍事首長)。」
呂後再問其次,劉邦說:
「以後的事,我也不知道。」
從這對話中,可以看齣劉邦非常懂得觀人,他看得非常深入,絕非一般主管祇喜歡「會錶現」的部屬。韓信稱贊他善於將將,的確有其道理。不過,臨終前這段話,卻也是<高祖本紀>中劉邦唯一的真心話瞭,真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矣!
陳文德
導讀者簡介
陳文德,颱北市人,一九四六年生,政大政研所碩士,並赴日本愛育醫院潛修幼教。曾任聯廣公司經理,颱視、中視製作人,社會大學教授,北京醫科大學感覺統閤教室指導人,高雄縣政府顧問,教改會委員,奇德兒幼教科技董事長,創辦八傢直營幼兒園,二百餘傢教學聯盟。現已退休,專心教學研發、寫作及講學的工作。
著有《霸術》、《亂世經營術》、《秦公司興亡史》、《北宋危機管理》、《曹操爭霸經營史》、《策略規劃傢:諸葛亮大傳》、《戰國寡頭競爭》、《一八九五年‧決戰八卦山》、《弱勢大贏傢:劉邦大傳》、《陶硃公傳奇》、《鄭芝龍大傳》、《孫子兵法經營學》、《如何激發幼兒潛能》、《學習睏難兒童指導手冊》、《點亮孩子的智慧明燈》、《嬰幼兒感覺教育指導手冊》、《用新教孩子》、《綠色南國──餘政憲的高雄縣政經營》、《數位易經》、《數位易經談感情》、《無為大智》、《易經危機智囊》、《老子‧莊子‧孫子》等書(以上均由遠流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