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散文
  • 遊記
  • 東南亞
  • 棕櫚島
  • 人文
  • 風情
  • 自然風光
  • 個人隨筆
  • 度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五十週年紀念版 世紀百強力作
  五十年前開創留學生文學的經典代錶作,半世紀後仍然震撼。
  六○年代颱灣文學中流浪者的認同與離散,半世紀來依舊低迴。
 
  這個夜景,這輛夜行車,車裏的夜行人,他似乎都見過,又似乎是第一次。
  兩排棕櫚樹,他熟稔得知道它有幾棵,但又一點也記不起來瞭。
  一切帶著恍惚,一切又使他覺得他從不曾離開過。
  在這裏,即使是不苦,還是想齣去,
  在那邊,即使太苦,還是不想迴來。
 
  我是一個島,島上都是沙,每顆沙都是寂寞……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於梨華精選集」的首部作品,也是於梨華第六本單行本,第三部長篇小說,1965年動筆, 1967年由颱灣皇冠齣版社上市,成為「留學生文學」經典之作,並於同年榮獲嘉新文學奬,也激發瞭60年代颱灣文學中流浪者認同與離散的主題,至今半世紀仍舊低迴。1999年6月被《亞洲周刊》選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簡稱「世紀百強」)之列,是華人世界知名小說。五十年來,《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除瞭作者授權繁體字版之外,有無數種未經授權的簡體字版與網路電子版流竄,句讀、分段、體例差異很大,為保存作品原貌,今經作者重新校訂後以饗廣大讀者。

  六○年代颱灣的典型人物:齣生於中國、因戰亂遷颱,大學畢業留美成瞭颱裔美國人。牟天磊就是這麼一個角色,畢業於颱大,趕著當時「齣國熱」,赴美深造。遠離故鄉,一切嚮往的美好遠不如現實生活的殘酷。他在美國打工苦讀,端盤子、洗碗、跑堂、當貨櫃司機,雖然取得博士學位,生活的孤寂與失落迫使他對未來充滿睏惑。去國十年為瞭終身大事迴颱探親,牟天磊赫然發覺自己不僅僅在美國是客居;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隻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颱灣的,那個年代的人都有。美國不是故鄉,颱灣不想迴,大陸又迴不去……」

  然而,牟天磊的失落與寂寥不為傢人朋友們所理解,尤其,通信兩年的女友期盼著兩人成婚後赴美展開天堂般的人生,可是牟天磊無法說服他們,陷入留下與離去,無傢可歸的兩難處境;他有滿腔熱血想追隨颱大恩師報效國傢,但女友結婚的前提是去美國。故事就在牟天磊最後抉擇前打住,留給讀者無限揣想空間。

  於梨華說,這本書對當時赴美留學生起瞭一定的作用,故事後麵的事實令人思索︰到美國去讀書、進修、做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惱的,「牟天磊的經驗,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許許多多年輕人的。他的『無根』的感覺,更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共同感受的。」

  「一九六七年的牟天磊有他無傢可歸的睏難,但一九八○年的年輕人是不會有的,他們有傢,學成瞭迴傢,他們有國,學成瞭歸國。如果是因為不滿現實而齣國,齣國後更應該有能力迴去改善那個現實;如果是嚮往美國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夠年輕人瞭解它到底是怎麼迴事。現在很多留學生把『利』看得比『名』重要,畢業後留在學界的也並不多。」

本書特色

  「於梨華精選集」由於梨華親自選入十八部作品,預計自2015年六月開始陸續齣版,至2018年全數問世。精選集的所有作品也經於梨華親自修訂、校對,每一部作品都是絕無僅有的精彩代錶作,典雅清新的圖書設計由兩屆金鼎奬圖書設計奬得主楊啓巽操刀,蒐藏價值無限。

  該本精選版《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首度收錄瞭於梨華應文訊雜誌之邀撰寫的〈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一文,解答當時未完的結局。書中並有諾貝爾奬得主楊振寜推薦專文,以及文學評論傢夏誌清細膩的導讀。

名人推薦

  夏誌清:「於梨華善於復製感官的印象,還給我們一個真切的、有情有景的世界。」
  白先勇:「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李敖:「如果要做女作傢,要做於梨華式的女作傢。」
  王鼎鈞、王德威、施叔青  大力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於梨華

  
  浙江省鎮海縣人。1931年生於上海。抗戰期間因父親職務關係,曾舉傢四處遷徙,居住過福建、四川成都、上海等地。1947年底因父親奉派到颱灣接收糖廠,隔年於梨華也跟著遷颱並轉學到颱中女中就讀。當時,於梨華開始寫作,第一篇作品是評論瀋從文《邊城》。1949年於梨華考入颱灣大學外文係,後轉入曆史係。大學時間於梨華創作不懈,初期小說多發錶於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並獲得夏誌清矚目。嘗以筆名方莉夏、鴻鳴投稿,文章散見《文學雜誌》、《自由中國》、《現代文學》、《文壇》、《野風》等刊物,當時有幾篇小說,如〈鞋的憂喜〉、〈無腿的人〉、〈殞落〉、〈埋葬〉和〈追不迴的幸福〉已嶄露光芒。

  祖籍浙江鎮海,1931年生於上海。1947年,舉傢遷往颱灣,就讀颱中女中。畢業後考入颱灣大學外文係,隔年轉入曆史係,1953年畢業。同年9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文係就讀,後轉入新聞係,1956年獲新聞學碩士學位,曾以英文短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獲米高梅電影公司文藝奬首奬。1968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Albany)分校執教,教授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報刊雜誌選讀,1977年還擔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僅一學期),1977-1978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1980年兼任交換計畫顧問。1983年夏被Yaddo Colony(耶都藝區)邀請為寫作區員。1984至1985年得富爾布萊特奬(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與作傢交流。2006年獲佛濛特州Middlebury College榮譽文學博士。1993年退休移居舊金山灣區,現居馬裏蘭州。文體精緻,被譽為颱灣六○年代現代主義代錶作傢之一,也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
 
  於梨華作品年錶
  1956〈揚子江頭幾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又名「揚子江頭的嗚咽」)
  1963《夢迴青河》(長篇小說)、《歸》(短篇小說集)
  1965《也是鞦天》(中篇小說集)、《變》(長篇小說)
  1966《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說集)
  1967《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
  1968《柳傢莊上》(中短篇小說集)
  1969《白駒集》(短篇小說集)、《燄》(長篇小說)
  1972《會場現形記》(短篇小說集)
  1974《考驗》(長篇小說)
  1978《誰在西雙版納》(遊記)、《傅傢的兒女們》(長篇小說)
  1980 《記得當年來水城》(散文集)
  1988《尋》(短篇小說集)、《美國的來信》(書信集)
  1989《三人行》(長篇小說)、《相見歡》(短篇小說集)、《情盡》(短篇小說集)
  1996《一個天使的沉淪》(長篇小說)
  1998《屏風後的女人》(中短篇小說)
  2000《彆西冷莊園》(散文集)
  2002《在離去與道彆之間》(長篇小說)
  2008《飄零何處歸》(散文集)
  2009《彼岸》(長篇小說)、《鞦山又幾重》(中短篇精選集)

圖書目錄

自 序‧一封信
推薦序/夏誌清
推薦序/楊振寜
編輯室的話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跋‧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
附錄一‧曆久彌新的「牟天磊」
    ──緻《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五十週年精選版/於幼華
附錄二‧於梨華作品年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夏誌清
(撰於 颱北,一九六六年八月)
 
  颱灣的文壇我不太熟,同旅美的作傢倒有好幾位還保持通信的關係,其中最有毅力、潛心求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頌讀的作品的,我知道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
  梨華拿到碩士後即同一位原很有作為的物理博士結瞭婚,生活不成問題。隨瞭她先生,她先後住在普林斯登、芝加哥附近的艾文斯登(Evanston,西北大學所在地)──兩座梨華的讀者所熟知的小鎮──去年遷居紐約市昆士區。但在美國,親自照料孩子,每天煮飯洗碗是比念學位、寫論文更不利於創作的一種生活。佳利在《又見棕櫚》裏憤憤地說:「……孩子生下來之後,起碼交給他五年的時間……」,梨華帶老大老二兩個小孩時候,寫作較少,但絕沒有輟作。近三、四年她創作很勤,但她的動機絕不如佳利所說的:「……等到孩子上瞭學校,手上有一大堆空的時間,但是已沒有當年打天下的雄心,怎麼辦呢?隻好把自己的牢騷和希望用筆寫下來,好像洩恨,又好像找個事情做做。」梨華要寫,因為這樣纔對得起她天賦的創作纔能。

  十年來寫小說,她各方麵都有不斷的進步,但她最卓越的成就是在她文字上的成就。梨華還不能算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傢,雖然在《又見棕櫚》裏,她的小說藝術已進入瞭新的成熟階段,但無疑的,她是近年來罕見的最精緻的文體傢。她描寫景物的細膩逼真,製造恰當意象時永遠不落俗套的苦心,在《又見棕櫚》裏更有超前的錶現。一個深夜,剛迴颱北沒幾天的天磊從小提箱裏把佳利的照片拿齣來,「靜靜的看」,同時他把立在書桌上的那張陳意珊的五彩照片「輕輕覆在玻璃上」。佳利是他在美國曾一度熱戀過的有夫之婦,意珊是他靠通信維持相當感情而返颱後纔見麵的女友。天磊接著把這兩個女子的相貌做瞭個對比,這段文字很能代錶梨華擅用比喻,著力描繪的特殊風格:

  「那是張和意珊的完全不同的臉。意珊的臉像太陽,耀眼的亮,耀眼的令人注意,你知道它在哪裏。而這個女人的臉是一片雲,你覺得它存在,但是你追隨不瞭它;它是輕柔的,但又似沉重,它不給任何光亮,但你忍不住要去探索它;它的顔色,它的形狀。它給人一種美的感覺,美在何處,可又無從分析。太陽使人看到,而雲片是隻令人感到的。那是一張矛盾的叫人不得不多看幾眼的臉,她的眉毛是開朗的,而眼裏充滿瞭成熟之後,經過痛苦之後的憂愁。她的鼻子是堅決的,而熱情聚在那兩片抿著的唇。一個小圓的下巴帶著一股抑壓不住的任性往前微翹,唇邊兩條細細的紋路卻說明瞭她是如何在抑壓著自己的任性。不是一個美麗的女人,甚至不是好看的,卻是一個引人注意,令人探索,叫人迴味的女人。她已不年輕,而有一股青春少女所沒有的成熟的韻味。照片是黑白的。她穿瞭件黑旗袍,身上耳上沒有一件飾物,卻在左耳上方的頭發上,彆瞭一枚銀亮的珍珠,把頭發、旗袍及眼睛襯的更黑,而使嘴唇的綫條更柔瞭。」

  一年來和梨華談話所得的印象是:近年來她對西洋近代的小說和戲劇花瞭很大一番功夫研究。在《又見棕櫚》裏提到的歐美小說傢、劇作傢有亨利.詹姆斯、伊德絲.華頓、卡夫卡、海明威、福剋納、阿塞.密勒、諾門.梅勒、哈洛.平德諸人,這些我想一大半是梨華愛讀的作傢。《又見棕櫚》有好多節故事的進展,全憑兩個人的對話,這些對話的布排自然且引人入勝,我想同梨華多讀西洋劇本不無關係。攻讀西洋小說在梨華文字上直接的錶現,是她造句的用心。中國人很少有耐心讀亨利.詹姆斯,而佳利(可能代錶作者說話)卻說她喜歡他最獨特的,沒有一個人學到的他的風格。梨華沒有學亨利.詹姆斯,他們的文體是迥然不同的。(正如佳利所說,「……他形容一個女人,從不寫她眼睛怎樣,鼻子怎樣,隻讓讀者感到她的樣子……」,而我們讀瞭前麵所引的那段文字,不僅感覺到瞭佳利的樣子,也看到瞭她的眼睛、鼻子、嘴唇、下巴),但值得注意的是,《又見棕櫚》裏不斷有超過普通長度的句子齣現。這些句子,在結構上老是翻花樣,從不給人纍贅沉重的感覺;句法是歐化的,而從不給人歐化的印象。

  我們再細讀形容佳利的那段文字,隻覺得這是六〇年代中國人應該都會應用的一種白話,而普通人絕對不會寫的白話。梨華能錶達天磊極復雜的心境,一半是因為她多少年來在造句上花的苦工,而《又見棕櫚》裏所錶現的已是熟練的境界。但梨華文字最突齣的地方是在於她擅於復製感官的印象,還給我們一個真切的、有情有景的世界。

  梨華知道文字錶達感官經驗最後的憑藉是人類或一般人共有的迴憶(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我們無法對他解釋「紅」的意義)。在她小說裏,雖然不少場麵有音樂的伴奏,尤其是一對相愛的男女在一起的時候,但他們聽到的都是一般大中學生所熟知,一直流行著或早幾年前流行的中外名麯,這些麯子,不必費力描寫,而能引起我們無限的感觸。天磊有一次到佳利傢去,聽瞭一張中國唱片,都是些舊歌:「……第四支古老遙遠的《蘇武牧羊》,這支歌使他尖銳的憶起小時候,他母親在燈下一麵縫衣服,一麵哼『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他坐在一邊,一麵聽,一麵做功課的情景。突然,手指擋不住,掌心盛不住的眼淚匆促的奔流下來。……」

  在梨華的小說中,假如音樂是情感的速記,凡用筆墨可描摹的形色,她都盡力描摹,從不放過。她所描摹的不是一個地區不變的小世界:她到過不少地方,所看到的一切,她都能憑她超人的視覺記憶,記載在紙上。好多梨華的讀者,沒有到過美國,但他們在梨華的書上聞到瞭美國的氣息,看到瞭美國真正的形象。《又見棕櫚》的故事在颱灣展開,但憑天磊的記憶憧憬所及,小說包括瞭美國、中國大陸。我們跟著天磊開卡車從三藩市到卡美爾,乘坐從柏城到芝加哥的高架電車,車內見到的是「車裏肥胖呆木,翻著厚唇的黑女人,多半是在芝加哥北郊森林湖或微而美一帶給有錢的白人做打掃洗刷的短工的。此外還有醉醺醺、臉上身上許多毛的波多利加人,以及手裏一本偵探小說,勾鼻下一支煙的猶太人。當然還有美國人,多半是去密西根大街裝潢華麗的時裝公司搶購大減價的中級傢庭主婦。還有,分不齣是日本還是韓國還是中國的東方人」。車外見到的「都是大建築物的背麵、大倉庫的晦灰的後牆、一排排快要倒坍而仍舊住著貧苦的白種人或生活尚過的去的黑人的陳舊的公寓的後窗」。我們也跟著天磊搭飛機到瞭金門,望著對岸廈門「模糊的房屋」,隨著天磊的聯想,迴到瞭他童年的景象:「戰前小鎮裏寜靜的單調的沒有柏油的大街,街邊的雜貨店,雜貨店的櫃颱上排著的玻璃瓶,瓶裏的橄欖、冰糖、生薑糖、黏在一起的牛皮糖,站在櫃颱前,矮小的像從小人國裏來的自己,自己抬著的臉,臉上那雙貪饞的眼睛望著櫃颱後的掌櫃,一個瓜皮帽上的一粒紅絨球,一根旱煙管,一副黃黑的牙,一雙混濁的眼睛,望著店外麵靜的完全睡著瞭的午後的太陽。」(抄瞭一大段,不妨加兩句評語:這一連串名詞靜語,是作者在造句上努力創新得到顯著成功的一個例子。同時,也隻有一個真正的小說傢纔會記清楚一個饞嘴的男孩站在雜貨店櫃颱前所看到的一排玻璃瓶,瓶裏的橄欖、冰糖、生薑糖、黏在一起的牛皮糖。)
  在形式上,《又見棕櫚》是近乎遊記體的小說。天磊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做事教書,「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十年後返颱省親,也可能同意珊結婚。一到傢,舊感新觸交集於胸,但腳踏的是颱灣土地,交談的是在颱灣的中國人,口嘗的是在颱灣做的中國飯菜小吃,因之作者對颱灣的聲色型態,風土景物,描寫得最是詳盡,復製瞭她自己在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那年看到、聽到、嗅到的一切。我第一次讀到《又見棕櫚》時,還在紐約。剛來颱北不到三、四天,在中山北路一傢小旅館又把三個月積著的剪報一口氣讀完。那時我已上瞭幾傢菜館,走瞭不少街道,再讀梨華的小說,真覺得她把颱北的形形色色寫絕瞭。我在上海住過好多年,也讀過不少以上海為背景的小說,但從沒有得到過這種地方性的真切感。

  梨華在題材上、技巧上都自闢新徑,但在另一方麵她延續瞭、發揚瞭中國文學上有高度成就的一種特殊傳統。鬍適在宣導文學革命的時候,寫瞭一首詩,錶示自己不再悲鞦,不再傷春,好像一個作傢要對季節的變化無動於衷,纔能寫齣有益於社會國傢的作品來,梨華的作品打碎瞭功利主義文學的信條,恢復瞭「風花雪月」的尊嚴。她證明瞭假如一個作者對自然界的景物,真有所托,「春花鞦月」是避免不掉的抒情題材。李後主、李清照善用少數自然界的意象來托齣亡國後,喪夫南渡後生活的寂寥無寄;在她的小說裏,梨華不時假藉中國詩詞中所少見的美國花草,來象徵寄居美國,沒有根的一代的苦惱。

  因為梨華賦予瞭天磊她自己的和中國傳統的感傷氣質,他雖然麵臨著當今歐美作傢所最關心的「隔閡」問題,他們的作品中絕少可以看到像他這樣充滿人情味的人物。梨華所觀察到的中國人,不論在颱灣在美國,還沒有傳染到在歐美流行的現代病,那種人與人隔緣的絕癥。卡繆的《異鄉人》可算是第二次戰後有代錶性的歐洲小說,那位異鄉人收到母親去世的電報後,無動於衷,也裝不齣母親死後一個人子應有的感情。下午獨自看瞭場電影,在影院搭上一位不相識的女子,晚上同她睡覺,早晨走後,她在他心上也不曾留下一條痕跡。這位異鄉人的行徑,自有他可怕的真實性:一種人與人間不能建立關係後的真實性。而梨華所要錶達的真實,相反的是建立於人與人間有情感聯係可能的基礎上。

  天磊和眉立、佳利的兩段戀愛故事,雖然文筆比以前更細膩瞭,仍有一貫作者感傷氣質的作風。在天磊和意珊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一些對人生更尖銳的觀察:愛情不再是雙方一見傾心,意氣相投,要滿足飢渴想望的過程,愛情也是雙方意誌的角力賽,在美的吸引、性的需要、生活空虛的填補的種種實際考慮以外,每個人還想保持自己的誌趣和理想而不斷考察對方的談判。
  這一則不太溫馨而充分象徵時代苦悶的戀愛故事,是梨華小說藝術已臻新階段的明證。意珊這個人物的刻劃更是齣乎我們意外的成功。我們預期梨華會把佳利、天美、眉立寫得很好,因為她比較偏愛她們的性格。但梨華雖討厭俗人,意珊卻俗得可愛而可憐,她對生命的企求,一心要往美國跑的打算,並不因為她的淺薄而失去瞭我們的同情。梨華把一個和她本人脾氣、性格、誌趣完全不同的女子寫活,這是她同情心的擴大,也是她對人生瞭解,離開瞭個人好惡更高層智慧的錶現。

──節錄自本書「推薦序/夏誌清」
 
推薦序二

楊振寜
(撰於 七九年夏於日內瓦)
  
  在颱、港留學生的書架上常常看到於梨華的小說。談天的時候,大傢也常常提到她書中的人物。她擁有這麼多的讀者,當然不是偶然的。我想大傢喜歡她的作品,原因恐怕不盡相同。我自己喜歡看她的書,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方麵我欣賞她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況的細緻的觀察,另一方麵我很高興她引入瞭不少西方語言的語法和句法,大膽地創造齣既清暢可讀又相當嚴謹的一種白話文風格。我覺得在這兩方麵,她的成就都超過瞭許多三○年代的作傢。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文學的定義有瞭新的認識。它不是那種炫技式的寫作,也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非常真誠的方式,觸動人心。作者的文字,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帶著一種溫暖而堅韌的力量,讓你讀著讀著,就感覺自己被擁抱瞭。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情感的細膩描寫,那種細微的變化,那種隱藏的關懷,都讓我感到非常溫馨。書中的角色,也設計得非常巧妙,他們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但也正因為如此,纔顯得如此真實可愛。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情節時,會忍不住笑齣來,也會被某些感動的情節弄得眼眶濕濕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人生的體驗,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评分

我最近真的是被《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給徹底迷住瞭,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把我牢牢地吸瞭進去,讓我無法自拔。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把最平淡的生活,描繪得像一首動人的詩。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那種細膩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能窺探到角色們內心最深處的秘密。而且,書中的情節發展,也設計得非常巧妙,總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給你帶來驚喜。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很多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問題,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文學、熱愛生活的朋友們,你們絕對不會後悔的。

评分

我必須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某些文學作品的刻闆印象。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追求快速刺激的風格,而是一種溫柔而有力的鋪陳,讓你不知不覺地被捲入其中。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自己會跟不上作者的節奏,畢竟它的文字風格我之前比較少接觸,但越讀越覺得,這就是它獨特的魅力所在。作者對於情感的描繪,尤其是那種淡淡的哀愁和隱藏的愛意,處理得非常到位,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能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情節時,眼眶會不自覺地濕潤,不是因為悲傷,而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交織,一種被理解的感動。書中的場景轉換,也描寫得非常生動,我彷彿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那裡的陽光、空氣,甚至微風中的氣味。這本書就像一幅精緻的畫捲,每一個筆觸都充滿瞭故事,每一個色彩都飽含瞭情感。它讓我重新思考瞭很多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問題,也讓我更加懂得去欣賞生命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這是一本需要時間去沉澱,去體會的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深入閱讀。

评分

這本《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真的帶給我太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它就像一個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寶藏,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挖掘齣它的真正價值。我一開始拿到書時,隻是被書名吸引,覺得有點詩意,但真正讀進去之後,纔發現這背後的故事有多麼豐富和深刻。作者在敘事上非常有技巧,他不會一次性把所有東西都攤開給你,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讓你對情節發展充滿好奇,也對角色的內心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者一段短暫的對話,看似不經意,但卻蘊含瞭許多未說齣口的情感和意涵。這些細節加起來,就勾勒齣一個個立體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覺得他們不再是紙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實存在。而且,書中傳達的價值觀,那種對生命、對情感的尊重和珍惜,也讓我深受啟發。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邊的人和事,而這本書提醒瞭我,要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邊的溫暖。總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它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心靈的滋養,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說實話,《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我真的是一翻開就停不下來,那種引人入勝的魅力,讓我完全忘記瞭時間。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不是蓋的,他能用最簡單的詞語,描繪齣最深刻的意境。我特別喜歡書中那些對於人物內心獨白的描寫,那種細膩的觀察,那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真的讓我感到驚為天人。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作者是不是在我心裡裝瞭監視器,怎麼能把我的想法和感受都寫得那麼準確?書中的情節發展,也很有張力,雖然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大起大落,但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讓你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而且,書中傳達的那些人生哲理,也是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的問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豁然開朗,對很多事情都有瞭新的看法。這本書就像一個心靈的導師,引導我走過迷霧,看到更遠方的風景。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深度閱讀、喜歡探討人生意義的朋友們,你們絕對不會後悔的。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是被《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給完全地震撼到瞭。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可以隨隨便便翻翻就過去的讀物,它有種沉甸甸的分量,彷彿裡麵藏著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等著我去探險。作者的文字功力實在是沒話說,那種細膩的描寫,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景物,到瞭他筆下都活瞭起來,你會不自覺地跟著他的視角,去感受那陣風吹過臉頰的微涼,去聞到空氣中淡淡的泥土與草木的氣息。故事的推進,也不是那種急急忙忙趕進度,而是像一條蜿蜒的小溪,時而平緩,時而激盪,讓你完全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人物情感的刻畫,那種藏在心底深處的思念、遺憾,以及生命中那些不經意的溫柔,都描寫得 so real,彷彿這些人就生活在我身邊,我親眼見證瞭他們的喜怒哀樂。每次讀到一個關鍵的轉摺,我都會停下來,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繼續往下讀,因為我害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害怕那些情感的餘韻會在下一秒就消散。這本書讓我想起瞭很多過去的片段,那些被遺忘的時光,那些曾經擦肩而過的人,彷彿都在這本書的召喚下,重新變得鮮活。我隻能說,這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最觸動人心的作品之一,它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體驗,一種情感的洗禮。

评分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真的是我近期閱讀的最大驚喜,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書本上的文字。作者的寫作風格,有一種樸實卻充滿力量的美感,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注入我的心田。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絆,那種欲語還休的情感,都寫得 so real,讓我忍不住迴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經歷。書中的角色,也塑造得非常成功,他們不是完美的聖人,也不是臉譜化的壞人,而是有著各自的掙紮、迷茫和成長。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而且,書中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也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一個平凡的早晨,一次偶然的相遇,都能被作者寫得充滿詩意,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评分

這本《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真是我近期閱讀的最大亮點,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書本上的文字。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有辨識度,那種樸實卻充滿力量的語言,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注入我的心田。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絆,那種欲語還休的情感,都寫得 so real,讓我忍不住迴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經歷。書中的角色,也塑造得非常成功,他們不是完美的聖人,也不是臉譜化的壞人,而是有著各自的掙紮、迷茫和成長。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而且,書中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也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一個平凡的早晨,一次偶然的相遇,都能被作者寫得充滿詩意,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评分

天啊,《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我真的要給它一百個讚!它就像一本打開我內心深處的鑰匙,讓我看到瞭很多從未留意過的美好。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溫柔的力量,它能輕輕地觸動你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情感的描寫,那種細膩、真實,彷彿能讓你感同身受。書中的情節,也不是那種平鋪直敘,而是充滿瞭戲劇性,讓你欲罷不能。而且,書中傳達的價值觀,也讓我深受啟發。它讓我更加懂得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去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心靈的昇華。我真心推薦給所有想要尋找感動、尋找力量的朋友們,你們一定不會失望的。

评分

這本《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真的讓我驚喜連連,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不經意間闖入瞭我的生活,並留下瞭深深的印記。作者的文筆,有一種歲月沉澱後的醇厚感,讓人讀起來格外舒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時間流逝的描寫,那種淡淡的懷舊,那種對往昔的追憶,都寫得 so poignant,讓我忍不住迴想起自己的過去。書中的角色,也充滿瞭生命力,他們不是那種完美的偶像,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和掙紮,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纔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情節時,會會心一笑,也會被某些感人的片段弄得潸然淚下。這本書,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我會將它珍藏在我的書架上,並時常迴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