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圖: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

海洋地圖: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海洋地圖
  • 中國古代地圖
  • 曆史地圖
  • 航海
  • 地理
  • 中國曆史
  • 地圖集
  • 海洋史
  • 文化遺産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先人們朝嚮大海去認識世界的曆史相當悠久。他們靠著古老的傳說,靠著堅定的信念,在沒有什麼明確的標示,甚至連東西南北都無法準確定位時,仍然踏齣瞭堅實的探索之路。

  中國古代的輿地學中,海是被邊緣化的。一直到《漢書‧地理誌》,先人的地圖上纔有瞭關於大海的描繪。中國最早的航海圖齣現在宋代,如《輿地圖》上就齣現瞭海上航綫的標注,但航海功能還沒有從地圖中分離齣來,構成航海專圖。中國最早的航海專圖,應該齣現於元代。明代是中國古代航海圖的繪製高峰,《明東西洋航海圖》,《山形水勢圖冊》,與《鄭和航海圖》一起構成瞭中國古代的三大航海圖,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可以與之比肩的航海圖。

  中國的古代海圖原本就不多,曆經戰亂能夠傳世的就更少,加之學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所以普通讀者甚至連影印的古代海圖都見不到。這裏也隻能從各種發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圖集中,海外圖書館,還有民間古代地圖收藏傢手裏,把它們以海洋的名義請齣來,盡最大努力把它們的來龍去脈介紹給大傢,藉此構築一個簡約版的中國古代海圖史,或中國古代海圖思想史。

本書特色

  ※荷蘭人實測的中國島嶼圖——《澎湖島及福爾摩沙島地圖》
  ※最早的單幅颱灣地圖——康熙朝《颱灣輿圖》
  ※最大的颱灣地圖——雍正朝《颱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最精細的颱灣地圖——乾隆朝《颱灣地理全圖》
  ※最早描繪齣大海的地圖——《地形圖》
  ※最早的海疆陸界國防圖——《華夷圖》
  ※最早描繪齣流求的地圖——《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
  ※最早繪齣海上航綫的地圖——《輿地圖》
  ※最早的世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
  ※真正的海上貿易航綫圖——《明代東西洋航海圖》
  ※民間海上貿易的「舟子秘本」——《山形水勢圖》
  ※最早描繪釣魚颱的航海圖——《琉球圖說》《琉球過海圖》
  ※第一幅中文版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第一幅科學實測的全國地圖——康熙朝《皇輿全覽圖》
  ※現代海岸地圖的經典之作——《浙江沿海要口全圖》
航嚮未知:中國古代航海技術與地理認知演變史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特彆是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中華文明在海洋探索、航海技術發展以及對周邊地理環境認知方麵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它並非一部側重於地圖測繪本身的著作,而是深入剖析瞭支撐這些認知和實踐背後的技術、社會和文化驅動力。 第一部分:風與帆的智慧——古代航海技術的基石 本部分將詳盡梳理中國古代海船的設計原理、建造工藝及其在不同海域適應性的演變。我們不會探討成品地圖的展示,而是側重於如何“到達”那些海域的硬核技術。 一、造船技術的突破:從沿岸到遠洋 1. 船體結構革新: 詳細分析中國古代船隻如何從早期的單層船體發展到擁有水密隔艙的結構。水密隔艙技術,這項被譽為中國古代航海的“安全氣囊”,其發明時間、早期應用案例(如西漢的船隻遺存)及其對遠洋航行的可靠性提升的決定性作用將被深入剖析。 2. 材料選擇與加工: 研究不同曆史時期所采用的木材種類(如楠木、鬆木等)的選擇標準,以及防腐、防蛀處理技術(如桐油、石灰處理)的演變。船體連接方式(榫卯結構)如何適應巨浪衝擊,是本章的重點。 3. 動力係統的優化: 考察中國古代帆型的演變——從早期的橫帆到復雜的硬性多桅帆。重點分析中國獨有的“燕尾帆”或類似結構,如何使得船隻在逆風或側風條件下仍能有效航行,展現齣優於當時西方某些技術的靈活性。 二、導航與定位的科學 本部分重點考察古代水手如何確定方嚮和位置,而非繪製和參照既有圖形。 1. 磁羅盤的航海應用: 追溯指南針從堪輿工具嚮航海導航儀器的轉變曆程。詳細描述早期指南魚、指南龜到磁針的發展,以及水手如何利用其在陰天或夜間進行定嚮。討論羅盤技術的標準化和精確化過程。 2. 天文導航的實踐: 探討中國古代水手對星象的依賴。研究水手如何利用北極星、特定星座(如鬥宿、參宿)的高度和方位來推算大緻的緯度。考察“觀象颱”或船上簡易的觀測工具如何服務於航海目的。 3. 航位推算與“更程法”: 深入研究古代水手記錄航行狀態的實踐。講解“更程法”(記錄航行時間、速度和方嚮的纍加)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沒有精密計時和定位設備下的實際應用效果。分析水手經驗在彌補技術不足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經略四海:古代中國的航綫與交流網絡 本部分將通過對曆史文獻的梳理,重構古代中國與周邊海洋區域的聯係,側重於貿易流動、人員往來和地緣政治影響,而非地圖的具象描繪。 一、南海航綫的開闢與鞏固 1. 貿易路綫的形成: 考察秦漢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印度洋的初步接觸。重點分析唐宋時期,廣州、泉州、明州(寜波)等重要港口城市如何成為國際貿易樞紐。 2. 海關與管理體係: 探討古代政府如何建立和管理海上貿易,如市舶司的設立與職能演變。這些機構的管理模式,反映瞭國傢對海洋資源的控製力度和對航行安全的保障。 二、遠洋貿易的深度:印度洋與更遠的彼岸 1. 與南亞次大陸的聯係: 分析中國商人、僧侶(如玄奘、義淨之後)的活動範圍,以及他們帶迴的物産和文化影響。討論中國船隊抵達斯裏蘭卡、阿拉伯半島沿岸的可靠史料證據。 2. 鄭和下西洋的實踐動力: 鄭和船隊不僅僅是政治性的展示,更是古代中國航海能力的一次頂峰。本章將側重於考察其船隊的後勤保障、航行組織效率以及對所到地區(東非海岸)的物産和文化信息采集,而非其官方記錄的文獻本身。 第三部分:地理觀念的構建與知識的傳承 本部分著眼於古代士人階層和航海實踐者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結構,探討知識的傳播方式,以及地理思維是如何從傳統山川地理學嚮海洋地理學過渡的。 一、文獻中的“海洋知識” 1. 非專業史料的印證: 梳理《漢書》、《新唐書》、《宋史》等正史中關於海外國傢、風俗的零星記載,分析這些信息如何側麵佐證瞭當時航海者已經抵達的地理範圍。 2. 筆記與雜著: 考察如《嶺外代答》、《諸蕃誌》等地方誌或私人著述,它們如何記錄瞭具體的航行距離、物産信息和避險經驗,構成瞭當時最生動、最實用的“航海手冊”。 二、測繪思維的萌芽與局限 1. “圖”與“識”的區彆: 探討古代知識體係中,對“圖”的理解偏嚮於方位示意和概念象徵,而非精確的幾何投影。分析這種認知模式對早期地圖製作的影響。 2. 經驗知識的口頭傳承: 強調古代航海知識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口訣、歌謠或經驗總結的形式,在水手群體中代代相傳。這種非書麵化的知識體係,保證瞭航海實踐的連續性,但也限製瞭知識的標準化和普及。 結論:技術支撐下的海洋探索精神 本書旨在揭示,在缺乏精密工具的古代,中國先民憑藉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對造船工藝的精湛掌握以及組織大規模遠洋活動的能力,成功地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輻射至廣闊的海洋。其成就建立在堅實的技術基礎和不斷積纍的實踐經驗之上,展示瞭一種獨特的、以實用性為導嚮的海洋地理認知過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二平


  深圳特區報的高級編輯、專欄作傢,曾獲中國新聞奬、中國晚報新聞奬、深圳青年文學奬等多個奬項。早在二〇〇〇年起,梁二平先生就開始瞭古代 海上交往史的研究工作。他先後進行瞭 「重走鄭和路」「尋訪哥倫布」「尋訪麥哲倫」「從好望角到火地島」等「大航海係列」報導,並參與策劃製作瞭三部與海洋有關的係列電視專題片。作為古代海圖展的策展人。《著有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誰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國的天下觀》、《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等書。

圖書目錄

引言:中國古代海圖概說

第一章:創造曆史的大漢到濛元的海疆地圖

引言:古代海圖的起步
最早描繪齣大海的地圖——《地形圖》
最早最精確的海疆地圖——《禹跡圖》
最早的海疆陸界國防圖——《華夷圖》
最早上石全國行政地圖——《九域守令圖》
追復故疆盡歸版籍之圖——《墜理圖》
最早雕版墨印行政地圖——《九州山川實證總圖》
最早描繪齣流求的地圖——《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
以天星分地界的地圖——《唐一行山河分野圖》
以印度為世界中心的地圖——《佛祖統記》三地圖
最早繪齣海上航綫的地圖——《輿地圖》
宋代海防的點晴之筆——《定海縣境圖》
宋代昌壯國勢的圖畫——《昌國縣境圖》
濛元粗造的疆域描繪——《大元混一圖》
濛元沿海地區的統治——《南颱按治三省十道圖》
海陸擴張的版圖展示——《元經世大典地理圖》
濛元遠航的海圖綫索——清浚《廣輿疆理圖》

第二章:漢至元的海上貿易與「口岸」圖
引言:景古代的海上貿易之路
大漢開洋第一灣北部灣古港——《九域守令圖》、《墜理圖》(局部)
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廣州港——《廣東通誌初稿•廣州府地理圖》、《嶺海輿圖•廣州府輿地圖》。
唐代開啓的東方大港明州港——《鄞縣縣境圖》、《寜郡輿地圖》
宋代最興旺的口岸城杭州港——《京城圖》
宋元時期世界級大港泉州港——《泉州府圖說》

第三章大明的海上漕運圖
引言:大明的海運夢
中國最早的航海專圖——《海道指南圖》
明代覆議海運的藍圖——《新河海運圖》
明代海上漕運的實踐指南——《廣輿圖•海運圖》
懷念前朝的海運盛景——《三纔圖會•海運圖》
明末的縱貫南北的海運圖——《皇明職方地圖•海運圖》

第四章:大明的「海上絲綢之路」
引言:明代三大航海圖
中國最早的世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
真正的海上貿易航綫圖——《明代東西洋航海圖》
民間海上貿易的「舟子秘本」——《山形水勢圖》

第五章:明代海禁與防倭
引言:商貨不通,海寇不息
中國首部全麵論述海防圖籍——《籌海圖編》
集海防圖與海防理論於一圖——《乾坤一統海防全圖》
邊政地圖之集大成者——《皇明職方地圖•皇明大一統圖》
地圖符號的集大成者——《楊子器跋輿地圖》
明代描繪釣魚島的航海圖——《琉球圖說》《琉球過海圖》

第六章大明眼裏的中國與世界
引言:中國人怎樣繪製世界地圖
尚未「混一」的世界——《大明混一圖》
齣自中國的世界地圖——《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
第一幅傳入西方的中國全圖——《古今形勝之圖》
第一部綜閤性的全國地圖集——《廣輿圖》、《分野輿圖》
西南海洋鄰國圖——《安南圖》
東南陸海鄰國圖——《朝鮮圖》
東南海洋鄰國圖——《日本圖》
早期的海外專圖——《東南海夷總圖》、《西南海夷總圖》
中央之國的四海歸一圖——《四海總圖》
以大明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乾坤萬國古今人物事蹟圖》
江海關係的風水錶達——《中國三大乾圖》
大明海權思想的版圖錶達——《山海輿地全圖》

第七章西方眼中的大明與世界
引言:騎在全球化門檻上的大明王朝
第一幅中文版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世界是圓的——《東西兩半球圖》
西儒送來的世界地圖集——《職方外記.南北極圖》
西方最早繪製的中國全圖——《世界概觀•中國地圖》
葡萄牙人繪製的中國城市地圖——《澳門地圖》
荷蘭人實測的中國島嶼圖——《澎湖島及福爾摩沙島地圖》

第八章:大清盛世的疆域地圖
引言:清初三朝的中國全圖
第一幅科學實測的全國地圖——康熙朝《皇輿全覽圖》
承上啓下的大清版圖——《雍正十排全圖》
最完整亞洲大陸全圖——《乾隆十三排圖》
萬年一統的美好願景——《大清分省輿圖》《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

第九章:清代的颱灣、琉球、南海諸島地圖
引言:大清開啓的颱灣島測繪的新時代
最早的單幅颱灣地圖——《康熙朝颱灣輿圖》
最大的颱灣地圖——《雍正朝颱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最精細的颱灣地圖——《乾隆朝颱灣地理全圖》
早期的颱灣海道圖——《澎颱海圖》
清冊封的琉球國圖——《琉球國全圖》
清冊封琉球國航海圖——《針路圖》
南海諸島的海圖記錄——《四海總圖》

第十章:晚清時局與海洋格局
引言:大清的閉關鎖國
清初的全國海疆防禦圖——《沿海全圖》
日本人人摹繪的海航故道——《大清廣輿圖》
清代漕政改革的曆史畫捲《海運全圖》
近海航運指南——《江海全圖》
由生産到海防——《閩省鹽場全圖》《福建省圖》
第一部中國海口大全——《海口圖說》
伶仃洋裏看零丁——《海防總屬圖.澳門紀略》
深圳前傳新安縣
——《廣東廣州府輿圖•新安縣圖》
——《新安縣誌重印本•海防圖》
描繪殖民地的香港、九龍、新界地圖
——一八四一年《香港和附近海域專圖》
——一八六〇年《北京條約》割九龍附圖
——一八九八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附圖
現代行政地圖的經典之作——《新安縣全圖》
現代海岸地圖的經典之作——《浙江沿海要口全圖》
晚清的版圖光景——《清會典.大清皇輿全圖》
晚清被列強欺侮的政治地圖——《時局全圖》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引言:中國古代海洋地圖概說


  關於中國古代地圖的傳說都與大禹有關。一個故事說,大禹奉王命去治理水患,有位老伯在河邊撿起一片青石送給他,大禹發現那片青石原來是一幅治水用的地圖。這就是《莊子》「河伯獻圖」的故事;此外,《左傳》中也記錄瞭,禹收「九牧之金」鑄成風物九鼎的故事;但人們至今沒找到刻有地圖的夏代器物,所以,這些傳說還不能實證明中國有四韆多年的地圖史。

  關於地圖的可靠記載,應是周厲王時的「散氏盤」銘文。這段銘文記載瞭西周「散」與「矢」兩國以地圖調解土地糾紛的事:矢人將交於散人的田地繪製成地圖,在周王派來的官員監督下交接,成為矢、散兩國的正式券約。我們大體可以相信西周時,中國已有瞭很好的地圖。但真正可以觸摸到的最古老的地圖是一九七〇年代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中齣土的銅闆地圖。

  這幅戰國青銅地圖,實際上是中山王的陵園規劃圖,所以被專傢命名為《兆域圖》。不過,《兆域圖》畢竟錶現的不是一個地域的方位圖景。真正稱得上中國最古老的地圖是一九八六年天水放馬灘秦墓發掘齣的七幅木版地圖。此圖不僅繪有山川、河流、居民點、城邑,並有八十二條文字注記,而且還用「上」字,標注瞭北方為上的定位。據考,這些地圖應為秦王政八年(西元前二三九年)的物品,稱得上是現存最早的古代地圖。

  那麼,中國最早描繪海洋的地圖又是哪一幅呢?

  中國古代的輿地學問中,海是被邊緣化的。在中國最古老的地理文獻《禹貢》中,記錄的都是「禹定九州」的事,關於大海,僅止於「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的泛泛之說。直到《漢書‧地理誌》,朝廷纔首次明確瞭東北至東海,西至越南的萬裏海疆;也是在漢代,先人的地圖上纔有瞭關於大海的描繪。

  在馬王堆漢墓齣土的「地形圖」上,南海露齣瞭一個小小的「月牙」,它由此成為中國最早描海大海與海疆的地圖。此後,魏晉、南北朝戰亂不停,幾乎沒為後世留下任何地圖,包括海圖,似乎一切都在等待大宋來完成。

  本書所講的「古代海圖」,一是指廣義的涉及海洋的古代地圖;二是指以航海為目的繪製的航海專圖;三是指用於籌海海防的地圖。本書所講的古代海圖,與現代海圖有著很大的區彆。後者的英文名稱是:「nautical chart」,它的定義是:用於艦船安全航行和航海定位的海圖,按用途可分為:航海總圖、航行圖、海岸圖和港灣圖。

  西方的古代海圖與中國的大為不同。中世紀的西方海圖,被稱為「波特蘭(portolam)」,它是專供航海使用的地圖,圖上佈滿放射狀的羅盤綫,航行者藉助這些方位綫和羅經儀,可以隨時測定船隻在海洋上的方嚮。圖上詳細繪齣海岸綫、海灣、島嶼、海角、淺灘、沿海山脈以及有助於航海的地貌地物。

  中國最早的航海圖齣現在宋代,如《輿地圖》上就齣現瞭海上航綫的標注,但航海功能還沒有從地圖中分離齣來,構成航海專圖。中國最早的航海專圖,應該齣現於元代,但存世的隻有明代仿照元人繪製的航海專圖。如明初的《海道指南圖》即被稱為最早的航海專圖。

  明代是中國古代航海圖的繪製高峰,這次編寫修訂版時,特彆增補瞭近年瞭被重新發現和研究的兩件重要的航海圖,一件是現藏牛津大學博多立安(Bodleian)圖書館的《明東西洋航海圖》,另一件是現藏耶魯大學斯特林(Sterting)紀念圖書館的「山形水勢圖冊」,這兩件地圖作品,與《鄭和航海圖》一起構成瞭,明代的三大航海,或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三大航海圖,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可以與之比肩的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齣現在鄭和下西洋二百年後的《武備誌》一書中,原圖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齣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成圖時間沒有確切記錄,一般認它是根據鄭和下西洋的經驗整理而成。原圖應是一字展開式長捲,茅元儀將它收入《武備誌》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二十對頁,共四十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四幅。海圖中記載瞭五百三十多個地名,其中五分之三是外域地名。宋代發明的指南針,在十二世紀傳入阿拉伯後,又進而傳入歐洲,使西方海員在航行中獲益非淺。但在《鄭和航海圖》上,仍舊是「過洋牽星」,仍舊是「山水畫」式的對景圖,圖上沒有羅盤導航的元素,也無數學與實測基礎。

  可以和同時期西方航海圖比肩而立的是近些年來被重新發現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筆者曾親赴牛津訪問此圖,迴國後在深圳海洋文化論策劃瞭此圖的專題研討會,主持這次研討會的葛劍雄等專傢皆認真為此圖在中國古代海圖史中,具有添補空白的重要價值的意義,所以這次齣版修訂本特把它補入其中。。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反映瞭中國東南沿海民間海商的東西洋海上貿易航路,同樣反映民間海商海上活動的還有近年來再次受到專傢們關注的《山形水勢圖》。在明鈔本《順風相送》及清鈔本《指南正法》等針路簿中,都能讀到從「山形水勢圖」中轉錄下來的文字,但山形水勢圖或因刻印的原因都被刪節瞭。一九七四年在美國的颱灣學者李弘祺先生卻在耶魯大學斯特林紀念圖書館中發現瞭該館收藏的一套中國古代航海圖,冊即中國民間的「舟子秘本」。但關於它的深入研究,則是近年來纔達到高潮。這之中,有最先研究此圖的颱灣學者李弘祺、香港學者錢江,北京學者劉義傑,諸多專傢對它作瞭專題研究,認為它是明清兩代民間一直在航海實踐中應用的重要航海圖,所以這次齣版修訂本特把它補入其中,藉助專傢們的研究對此圖做一個簡單介紹。

  這次還增補瞭一部分清代的重要海圖,如《四海總圖》、《江海全圖》、《閩省鹽場全圖》、《新安縣誌重印本‧海防圖》,此外還增補瞭晚清割香港島、租新界的幾幅重要地圖,如《廣東廣州府輿圖‧新安縣圖》、《新安縣誌重印本‧海防圖》、《新安縣全圖》。

  中國的古代海圖原本就不多,曆經戰亂能夠傳世的就更少,加之學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所以普通讀者甚至連影印的古代海圖都見不到。我這裏,也隻能從各種發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圖集中,海外圖書館,還有民間古代地圖收藏傢手裏,把它們以海洋的名義請齣來,在此排排隊、亮亮相,盡最大努力把它們的來龍去脈介紹給大傢,藉此構築一個簡約版的中國古代海圖史,或中國古代海圖思想史。

圖書試讀

最早描繪齣大海的地圖——《地形圖》
 
⌇《地形圖》⌇漢文帝十二年(西元前一六八年)
 
圖1.1:馬王堆帛書《地形圖》,又稱「西漢初長沙國深平防區圖」。
 
繪製時間約為漢文帝十二年(西元前一六八年)墓主入葬之前。圖的方位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在圖的上部繪齣瞭珠江入海口的南海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繪有海岸綫的地圖。圖縱九十六公分,橫九十六公分。
 
漢代沒有留下描繪國土的全國版圖,現在我們能看到瞭漢代地圖是一九七三年湖南馬王堆三號墓齣土瞭漢代的帛地圖。雖然,僅僅是「湖廣兩省」的地圖,但人們有幸藉此看到一扇「麵朝大海」的曆史之窗。
 
馬王堆齣土的三幅帛地圖,其原圖都沒有名字;為便於後人引據,專傢們根據圖中所繪主要內容進行瞭命名。其中,與海相關的即是那幅最為有名的《地形圖》(圖1.1)。此圖的方位與現代地圖剛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圖為長、寬各九十六公分的正方形。圖的主區描述的是,漢初長沙國桂陽郡的中部地區,相當今湖南深水(今瀟水)的中上遊流域。
 
鄰區描述的是,南越王趙佗割據的嶺南地區。
 
這幅古地圖包含瞭現代地形圖的四大基本要素,即水係、山脈、道路和居民點。同時,它所繪製的河流和用閉閤的山形綫錶示山脈的起落、走嚮、山體輪廓範圍,這種類似於正形投影的繪圖法,為何後來會有十個世紀的空白,至今仍是個謎。不過,這些令人驚奇之處,並非我的著眼點。令我著迷的是主區之外,鄰區邊緣的那片月牙形的水域。
 
讓我們把目光從《地形圖》精雕細刻的主區移開,聚焦鄰區,即趙佗割據的嶺南地區。它包括今北江以西、桂江以東的珠江流域。鄰區部分比主區畫得粗略得多,既沒有標明本已納入圖中的秦南海郡,也不標注南越國都城蕃禺。鄰區中僅有今賀江流域標有兩個字——「封中」。據廣東西江的研究者考證:西江支流賀江,古稱封水。「封中」指的應是封水中部。由於「封中」與長沙國有接壤關係,故受到漢朝繪圖者的「點名」重視。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最初是被書名吸引,覺得“海洋地圖”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感和探索的意味。拿到書後,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偏嚮於圖冊的讀物,但實際內容遠超我的預期。作者在梳理中國古代海洋地圖時,不僅僅呈現瞭那些精美的圖,更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審視。例如,他們會詳細介紹某一時期朝廷對海洋管理的政策,或是海上貿易的繁榮程度,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瞭地圖的繪製和使用。我對書中關於宋元時期海圖的論述尤為著迷,那是一個中國海上貿易極其發達的時代,能夠通過地圖窺見那個時代的商業網絡和對外聯係,感覺非常奇妙。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並通過細緻的對比分析,揭示瞭不同時期海圖之間的傳承與發展脈絡,讓我對中國古代海洋地理學的發展曆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雖然有些地方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但我認為作者的闡述還是比較易於理解的,並且通過大量的圖例輔助說明,使得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在海洋領域同樣輝煌的古代中國。

评分

我是一名對曆史細節特彆關注的業餘曆史愛好者,一直覺得古代中國的疆域和對外交流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領域。當看到《海洋地圖: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這本書時,我眼前一亮。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將焦點精準地放在瞭“地圖”這一具體載體上,並且是“海洋地圖”。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對大量散落在不同文獻和機構中的古代海洋地圖進行瞭搜集、整理和辨析,這本身就是一項非常艱巨而有價值的工作。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古代海圖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辨認地名和海岸綫,而是深入到瞭對地圖所蘊含的航海知識、航綫標注、甚至是一些符號意義的考證。例如,書中會提到一些古人如何通過星象、洋流來確定航嚮,以及這些信息是如何被記錄在地圖上的。這種對細節的挖掘,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人民在麵對廣闊海洋時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和經驗積纍。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資深的曆史學傢一起,共同探索那些塵封在古老地圖中的秘密,這種感覺非常棒。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填補瞭我心中關於中國古代海洋史一個重要的空白。我一直對中國的航海文明很感興趣,但總是覺得資料分散,難以形成一個係統的認知。而《海洋地圖: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它係統地梳理瞭中國曆史上不同時期齣現的海洋地圖,並對這些地圖的特點、內容、以及其反映的時代背景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地圖背後所承載的航海實踐的解讀。例如,在討論某張宋代的海洋地圖時,書中會結閤當時的造船技術、港口分布以及對外貿易綫路,來解釋這張地圖是如何被繪製齣來的,以及它在當時的航海活動中起到瞭怎樣的作用。這種將地圖與實際航海活動緊密結閤的分析方法,讓我對古代中國人民的海洋智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一些早期地圖的考證,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地理學和測繪學的發展軌跡。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嚴謹而不失趣味,既有學術深度又具有普及性的優秀圖書,它讓我對中國古代海洋文明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海洋地圖”這種比較冷門的題材興趣不大,但被朋友推薦瞭這本書,硬著頭皮翻閱瞭一下,結果被深深吸引。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不像我之前看過的很多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作者用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瞭中國古代海洋地圖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著名海圖的介紹,比如鄭和下西洋時期的航海圖,書中不僅僅展示瞭地圖本身,還結閤當時的航海技術、貿易路綫以及沿途的風土人情進行瞭生動的描繪,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另外,書中對一些較少為人所知的古代海洋地圖的介紹,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海洋活動的廣度和深度。我認為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嚴肅的曆史研究和鮮活的故事相結閤,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瞭解中國古代在海洋探索方麵的成就。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古代海洋史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極佳的入門讀物。

评分

這本《海洋地圖: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對古代中國在航海和地理測繪方麵的成就頗感興趣,而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渴望。書中對一係列珍貴的海圖進行瞭詳盡的解讀,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圖件,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地圖繪製的時代背景、技術水平以及所反映的當時中國的航海活動範圍和對外交流情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每一幅地圖時所展現齣的嚴謹學風,他們會追溯地圖的來源,考證其繪製者的身份,並結閤史料來解釋圖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例如某個島嶼的命名、某條航綫的標記,甚至是當時的物産和風俗的描繪。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古代中國海上傳奇的壯麗畫捲,感受到瞭先輩們探索未知海域的勇氣和智慧。書中對“指南針”等航海技術的提及,更是讓我對古代中國科技的先進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不乏趣味性的佳作,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海洋史、地理學和曆史地圖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不容錯過的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