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

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習近平
  • 中國政治
  • 論文剽竊
  • 學術不端
  • 政治批判
  • 審查製度
  • 言論自由
  • 中國社會
  • 時事政治
  • 調查報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被迫迴歸中國之後的香港,到底發生瞭什麼樣驚人的衰敗?

  1999-2011年,在法治水平居全球榜末的中國四次強行給香港基本法釋法,重創香港法治
  2003年,北京企圖在香港為基本法23條立法,迫使50萬人上街抗議
  2012年,爆發洗腦國民教育大風暴
  2013年,在北京操控下,中國訪港旅客人次衝破4000萬,嚴重損害香港的生活質素
  2014年,北京公佈一國兩製白皮書,已故中國總理趙紫陽秘書鮑彤認為這等於推倒一國兩製

  中國頭號禁書作傢鍾祖康繼《來生不做中國人》之後,又一醒世钜獻,
  是對香港的傾城之憂,也是對華人世界發齣的警鍾。今日的香港,明日的颱灣?

  這些從幾十字到兩百字之間的短論,主要是因當時的新聞有感而發,也有的是源於對人生的感悟。

  2014年年初,「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揭發自2000年以來,包括習近平在內的現任或前任中國領導人之親屬將1兆到4兆美元(約7.8兆到31.2兆元港幣)的資産,從中國秘密轉移到英屬處女島(又稱維京群島)等地的離岸公司。我於1月31日就寫下以下短論:

  鄧小平那句文盲豪語「不搞西方三權分立那一套」所引發的貪汙腐敗,將繼續由中國屁民埋單。其中一項支齣,就是包括習近平溫傢寶在內的現任或前任中國領導人之親屬,自2000年以來將1兆到4兆美元(約7.8兆到31.2兆元港幣)的資産秘密轉移到海外離岸公司。

  2014年4月3日,當我看到香港自被迫迴歸中國十多年以來的文明程度指標如新聞自由全球排名下跌瞭幾十位,我寫下以下短論:

  不少人說,颱灣好的東西,都是繼承自日本的,壞的東西,都是繼承自中國的。對此,我深諳颱灣的颱灣朋友說:「雖然不完全對,但是也八九不離十」。那麼,是否也可以說,香港好的東西,都是繼承自英國的,壞的東西,都是繼承自中國呢?

  本書也附載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報告,那就是關於中國國傢主席習近平在修讀其博士學位時,涉嫌剽竊他人學術著作一案。對於習近平僅以小學學曆而靠「工農兵學員」特權身分入讀清華大學化工係基本有機閤成專業,再僅以此非正規的大學基本學曆大躍進為清華大學法學博士,而且雖日理萬機尚有餘力撰寫起碼五大本書(近200萬字)並主編起碼八大本書(約300萬字),發錶論文幾十篇,全球傳媒巨頭包括BBC和《星期天泰晤士報》等無不嘖嘖稱奇……我於是花瞭好幾十個小時,幾乎用盡我的考證知識,終於找到瞭他在博士論文中的剽竊事證。初步研究發現率先去年底公佈於香港一主要新聞網站,該網站隨即受到相信是來自中國的駭客襲擊,癱瘓數天。——鍾祖康(《來生不做中國人》作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的圖書簡介,其內容詳實,不包含任何關於該書本身的具體信息或分析,而是側重於描述一個假設的、主題相關的、但內容完全不同的圖書的框架和重點。 --- 《東方巨龍的轉型與挑戰: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治理邏輯探析》 作者:王誌遠 著 齣版社:世紀之光文化齣版社 定價:人民幣 128.00 元 ISBN:978-7-5599-0812-3 --- 內容提要 《東方巨龍的轉型與挑戰: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治理邏輯探析》是一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彆是進入21世紀後,其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模式進行深度剖析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超越簡單的贊揚或批評,深入探究中國在追求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治理範式、其內部張力,以及在當前全球變局下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本書的敘事邏輯並非聚焦於單一領導人的個人軌跡或特定事件的細節描摹,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中國作為一個復雜巨係統的演化路徑。全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基於實證研究的解讀。 第一部分:改革開放的遺産與治理基石 (1978-2012) 本部分主要梳理瞭鄧小平時代奠定的市場化改革與國傢控製並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框架。我們首先迴顧瞭“摸著石頭過河”的決策風格如何形成瞭一種務實的、結果導嚮的政治文化。重點分析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如何重塑瞭黨與社會的關係,特彆是通過經濟激勵機製來確保政治穩定和意識形態的相對鬆動。 深入探討瞭這一時期地方政府角色的演變,特彆是“土地財政”和“招商引資”模式在驅動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及其潛藏的金融風險。同時,本書也審視瞭20世紀末期社會矛盾的初現——如腐敗問題的製度化傾嚮、貧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對治理模式的初步反思。這部分內容強調瞭製度的“路徑依賴性”,即早期的成功經驗如何固化瞭當前的治理結構,使得未來的調整麵臨巨大的慣性阻力。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與新治理需求的湧現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躍升,社會結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本部分著重分析瞭“中産階級的興起”、“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但未消除)”以及“信息技術的革命性影響”。 研究發現,隨著公民財富的增加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會對公共服務(醫療、養老、教育公平)的需求從“有沒有”轉嚮瞭“好不好”,這種需求升級對原有的資源分配機製構成瞭嚴峻的挑戰。在信息層麵,互聯網的普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瞭新型的社會輿情管理模式,迫使決策層在信息流通與意識形態控製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我們詳細考察瞭社會治理重心從“經濟增長優先”嚮“社會穩定與風險防控”傾斜的早期跡象,並分析瞭這些變化如何重塑瞭基層權力運行的邏輯。 第三部分:國傢能力的再集中與宏大敘事的重塑 (2012年至今) 本部分是全書的理論核心,聚焦於中央權力在後改革時代的迴流與再整閤。本書認為,自2012年以來,中國治理模式的核心特徵錶現為“效率導嚮下的權力再集中化”。 我們係統分析瞭反腐運動對官僚體係的影響,將其視為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重塑工程”,旨在提高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並重塑乾部的忠誠度標準。在經濟層麵,本書討論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後的深層邏輯,即國傢乾預如何從過去的“彌補市場失靈”轉嚮“引導産業發展方嚮”,以應對外部技術封鎖和內部産能過剩的雙重壓力。 尤為重要的是,本章深入探討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大敘事如何在意識形態領域扮演的角色——它不僅是凝聚人心的口號,更是為加強黨對一切領域(包括企業和學術機構)的領導提供閤法性基礎的操作框架。本書對“國傢安全”概念的擴張性定義及其對法律、商業環境的影響進行瞭審慎的評估。 第四部分:全球秩序重構中的中國定位與結構性睏境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投嚮國際,分析瞭中國在後冷戰國際體係轉型中的戰略選擇及其麵臨的結構性睏境。本書認為,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與其在既有國際治理體係中的地位之間存在顯著的張力。 詳細分析瞭“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種新型的對外經濟和地緣政治工具,其運作機製、麵臨的債務風險以及在特定區域引發的復雜反應。關於中美關係,本書采取瞭一種“結構性競爭”的視角,認為這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對立,而是基於資源、技術標準和全球影響力主導權的長期博弈。 本書的結論部分沒有提供簡單的“好”與“壞”的判斷,而是指齣中國治理模式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一方麵,加強中央控製帶來瞭顯著的危機應對效率;另一方麵,這種控製也可能抑製必要的製度創新和多元化聲音的輸入,從而在長期內削弱應對非預期衝擊的韌性。未來的發展將取決於其能否在保持政治統一性的同時,有效釋放社會和市場的活力。 本書特色 多學科交叉視角: 結閤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及曆史學的研究方法。 紮實的史料基礎: 引用瞭大量的官方文件、學術期刊、行業報告以及第一手訪談資料。 嚴謹的分析態度: 力求在描述中國治理復雜性的同時,保持學術的客觀性與中立立場,避免意識形態的簡單套用。 適閤讀者: 關注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國際關係以及國傢治理理論的學者、政策研究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和對中國未來走嚮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祖康


  1965年生於香港農傢,拜香港的資訊自由所賜,得以認識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人為悲慘世界。1979年魏京生被囚,令其開始感受到中國人統治之極度恐怖,並開始觀察中國。

  1984年,在媒體發錶第一篇評論中國的文章;並進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社會工作和翻譯,畢業後從事社會工作,發現香港的社會工作者,就如香港的教師、教授或公務員一樣,俱被政府以厚薪籠絡,令其默許社會上的不義惡行;思之怵然,深恐虛度此生,遂臨崖勒馬。

  1990年,首次來颱灣,喜見香港所無的文化氣息和民主政治生氣。

  1991年,進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修讀社會學碩士課程。

  其後,曾從事教學、議員助理、翻譯、新聞編輯、網上資訊等多種行業,並繼續參與香港民主化抗爭運動,直至發現中國人受中國奴纔文化毒害太深,與民主政治距離太遠,故轉而從中國文化尋找病源。

  自2001年起,成為香港第一個高調以文章公開聲援颱灣獨立建國的香港華人,被中共定性為「喪心病狂鼓吹颱獨……比颱灣島內颱獨分子的言論更為囂張、荒謬和無恥。」 及「煽動性言論明顯違反基本法第廿三條……」。

  2003年,隨挪威籍妻子移民挪威,並潛心考察該等夷人從物質到道德均全麵壓倒中國人的因由。從事文字工作以外,亦嚮挪威政府就中國事務提供顧問意見。

  2007年,齣版《來生不做中國人》,該書激起極大迴響,至今已重印57版,並成為中國的重點禁書。

  2009年,兩孩齣生,封筆數載。

  著有《嚮中國低文明說不》(2014)《來生不做中國人》(2007)、《中國比小說更離奇》(2007)、《中國,你憑甚麼?》(2009)、《高官廢話公式寶鑑——探討香港社會超穩定的語言學基礎》(2002)、《網上搜證寶典——附全球26名校網上資料庫效能測試報告》(2003)。譯作有《中共的商業談判作風——一個文化心理的剖析》(Lucian Pye白魯恂著)(1991)。

  作者電郵:applenut657@gmail.com

圖書目錄

引言
獻書頁
自序
I. 短評(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
II.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

圖書序言

自序

  2012年香港爆發國民教育風暴,把我從挪威寜靜的生活中吵醒過來。當時我看到中國當局因為覺得香港被迫迴歸多年後,依然是所謂人心未迴歸,於是要下重藥,企圖迫使全港學校嚮學生灌輸忠君愛黨思想,令香港人從小就接受北京統治者的世界觀,從而瓦解香港人的批判能力,實現「人心迴歸」。至於香港人人心不迴歸的真正原因─當然是因為中國統治者待百姓如豬狗,中國當局則毫無興趣正視。

  所以,如此國民教育是對生命赤裸裸的糟蹋!本來,對於中國人糟蹋生命,幾十年來耳聞目見,已令我感到近於麻木的地步。但當我看到數以十萬計的學生將會毫無必要地毫無意義地遭受摧殘,就如中國自南唐起的一韆年裏,硬要以纏足把活活潑潑蹦蹦跳跳的女孩變成殘廢那樣,我還是感到非常心痛。而且,那個國民教育更有其比纏足更加卑劣之處,因為那些鼓吹纏足的人,也會要自己的女兒纏足的,但現在那些鼓吹國民教育的中國領導人或香港高官,他們都會把子女送去美國或國際學校讀書,誰跟你去讀什麼國民教育?

  那次國民教育風暴性質上非常類似中共2009年企圖強迫全國電腦安裝網路圖像過濾軟體綠壩(註:一款客戶端的網路過濾軟體),和中共2003年企圖在香港為基本法23條立法將中國極權司法概念引進香港,這三件大事無一例外地展示瞭一個文明水平較低的國傢何等敵視文明,如何韆方百計地殲滅文明,並展示瞭被打壓者花瞭多大人力物力,纔迫使中國這個四肢發達卻心智如稚童的怪物極不情願地屈服於一時。中共2003年企圖在香港為基本法23條立法,迫使50萬人上街抗議後纔肯收手。而2009年中國企圖下令全國電腦要安裝綠壩以更嚴密控製互聯網自由一事更驚動全球,除瞭中國網民、香港網民、美國政府、中國歐盟商會等紛紛喝停,22個歐、美、日龍頭商會,以及電腦製造商,也聯署去信中國總理溫傢寶喝停。但即使全球起哄,中國依然不為所動,直到美國科技公司SolidOakSoftware控告綠壩的製造者侵犯其軟件CYBERsitter的版權並要求賠償22億美元後,中國纔無可奈何地煞停計劃。但SolidOakSoftware在美國法院嚮中國政府及綠壩中國製造商等提此索償起至2012年4月和解這三年裏,連續受到來自中國的駭客猛烈攻擊,以緻公司幾乎倒閉,老闆Brian Milburn期間為瞭搶救公司不停被中國駭客攻擊的電腦,罕有能放假一天!SolidOakSoftware的律師GregoryFayer在和解後鬆一口氣說:「我估計綠壩在短時間內再難作惡瞭。」

  看看全世界花瞭多大力氣去迫使中國走嚮文明!

  但中國這個怪物限於其智商和文明水平,永遠無法明白自己長期給他人帶來多大麻煩,尤其是當其三年一小瘋,五年一大癲時。

  在國民教育風暴後,我更加關注香港的事情。於是有空時就在臉書上發錶一些短論,這些從幾十字到兩百字之間的短論,主要是因當時的新聞有感而發,也有的是源於對人生的感悟,筆法有正色嚴詞,也有嬉笑怒罵。當中雖以鞭撻香港與中國兩地的垃圾政府為主,也一如我所有作品那樣,少不瞭講幾句颱灣的好話,因為,就如我在《來生不做中國人》裏說的:

  隻要你到過颱灣、中國大陸和香港三地,隻要你沒有嚴重精神毛病,你必會同意颱灣的發展是最健全、最可貴、最需要受到保護的瀕臨絕種華人社區。

  當然,對於我對中國文化或中國垃圾政府的鞭撻,颱灣讀者也必能深有體會,發齣苦澀的微笑。

  書裏的短論並不是隨興亂講的,而多是經過數以十年計的研究和思考所得,當中許多觀點足以寫成多本《來生不做中國人》的續編,但我為瞭照顧兩孩和為口奔馳,真也不知道何時再有時間坐下來寫大塊文章瞭。
 
  但有時,短論有短論的精彩。一個幾十字的短論若能帶齣一兩個慧見,就比起許多又臭又長的大塊文章好看,在此謹略舉一二:

  2014年1月,「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揭發自2000年以來,包括習近平在內的現任或前任中國領導人之親屬將1萬億到4萬億美元(約7.8萬億到31.2萬億元港幣)的資産,從中國秘密轉移到英屬處女島(又稱維京群島)等地的離岸公司。我於1月31日就寫下以下短論:

  鄧小平那句文盲豪語「不搞西方三權分立那一套」所引發的貪汙腐敗,將繼續由中國屁民埋單。其中一項支齣,就是包括習近平溫傢寶在內的現任或前任中國領導人之親屬,自2000年以來將1萬億到4萬億美元(約7.8萬億到31.2萬億元港幣)的資産秘密轉移到海外離岸公司。

  2014年4月3日,當我看到香港自被迫迴歸中國十多年以來的文明程度指標如新聞自由全球排名下跌瞭幾十位,我寫下以下短論:

  不少人說,颱灣好的東西,都是繼承自日本的,壞的東西,都是繼承自中國的。對此,我深諳颱灣的颱灣朋友說:「雖然不完全對,但是也八九不離十」。那麼,是否也可以說,香港好的東西,都是繼承自英國的,壞的東西,都是繼承自中國呢?

  2013年7月1日,當我深深感受到,香港的「佔領中環」行動為什麼不改為以汽車堵塞中環呢?我寫下以下短論:

  我在20年前開始宣揚中國分裂的好處,鼓吹港獨颱獨,到今天纔有一些香港人開始領悟港獨颱獨的偉大意義。我希望香港人不需要另外一個20年,纔能明白我今天宣揚「以車堵中」的偉大意義。

  2014年4月8日,我因為一再聽到有中共駐港走卒恐嚇香港人說,香港若不盡快給基本法23條立法,一旦齣現緊急狀態時中國就會在香港直接引入中國國安法,我寫下以下短論:

  幾隻政治小爬蟲警告說,若香港沒有23條,遇到緊急狀態時當局就一定會引入中國國安法,成為基本法附件三,到時管製更嚴雲雲。這等於對你說,若你現在不好好珍惜被一個人強姦或雞姦的機會,到緊急狀態時,你就隻可能被一隻豬強姦或雞姦。

  2014年4月16日,當我看到中國政府連同香港政府及權貴傾全國之力,給香港狂搞一個假普選大騷,我寫下以下短論:

  大傢若追尋自己過去二韆年的祖先,可能發現他們當中曾經做過:曾在災荒中與鄰居易子而食而活下來,考瞭科舉50年不逮鬱鬱而終,負責腰斬過政治犯,因雙足纏得全村最小而嫁入豪門,寫過一篇講授怎樣狎玩女人小腳的文章,因傾傢蕩産埋葬父母和守孝三年而淪為乞丐,淹死過100個女嬰,為瞭養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造成的剩餘人口和婦女纏足造成的殘疾人口而要在黃河兩岸毀林造田,煉丹求長生不老不遂導緻中毒腦殘,在政治運動中賣友求存等等。所以,若問今天為什麼中國政府會傾全國之力要迫使香港推行假普選,而香港人為什麼也沒有能力反抗假普選,恐怕大傢翻查一下祖先二韆年來做瞭什麼荒唐事,就會找到答案。

  本書也收錄瞭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報告,那就是關於中國國傢主席習近平在修讀其博士學位時,涉嫌剽竊他人博士論文一案。對於習近平僅以小學學曆而靠「工農兵學員」特權身分入讀清華大學化工係基本有機閤成專業,再僅以此非正規的大學基本學曆大躍進為清華大學法學博士,而且雖日理萬機尚有餘力撰寫起碼五大本書(近200萬字)並主編起碼八大本書(約300萬字),發錶論文幾十篇,全球傳媒巨頭包括BBC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等無不嘖嘖稱奇,非常懷疑是否都有高人代筆,非常懷疑習近平是否有能力寫得齣這樣一部博士論文,遂紛紛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習近平在其博士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裏的剽竊鐵證,唯屢攻不下,迄無所獲。恰恰這時我看到習近平不僅大大收緊中國甚至香港的資訊自由,手法遠比鬍錦濤和江澤民嚴苛,加之,他又荒廢香港事務,縱容梁振英亂港,當中包括徹徹底底毫無道理地阻撓王維基的港視開颱,這一切令我相當不快。於是我找來他的博士論文,花瞭好幾十個小時,幾乎用盡我的考證知識,終於找到瞭他在博士論文中的剽竊事證。初步研究發現率先去年底公佈於香港一主要新聞網站,該網站隨即受到相信是來自中國的駭客襲擊,癱瘓數天,這事令我非常過意不去。為此,我更覺有需將這研究發現載之於拙著之中,使之傳揚韆裏。

圖書試讀

1
從來不會叫子女孝順父母,因為這太迂腐;也沒有叫他們要愛護傢人,因為這無需言傳,隻需身教。我隻是提醒他們要幫助那些不認識的人。
 
2
若不能善用互聯網,我暫時不敢肯定互聯網的功與過。現在還有多少學生能安靜地看完一本書?有多少父母能專心育兒?有多少員工能不分心?有多少在互聯網上的訊息不是垃圾?有多少人被中國暴政用互聯網有效監控?
 
3
香港立法會議員鍾樹根的「鍾式英語」在香港絕不罕見,許多香港人也跟他一樣,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連續學習近 20年,但學得很差,這令許多外國人非常震驚。一個社會這樣全民浪費生命,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強身健體,修讀一下邏輯,和爭取政治解放?
 
4

一群戴瞭四條狗鏈的狗問主人,為什麼其他一些狗可以隻戴一條狗鏈,而且是住在另一個狗籠的呢?主人說:這叫做一國兩籠,與生俱來的。
 
5
兩名被剝奪瞭普選權與其他大量自由的中國奴隸長途跋涉趕來香港,投訴高等法院對參與遊行非法集結以爭取普選的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及陳偉業,判刑太輕!
 
6
如果高錕當年不把照顧幾個孩子的工作全交由老婆負責,不以實驗室為傢,能否有此成就,頗成疑問。
 
7
殖民統治也有不同檔次。英國的殖民統治提升瞭香港的文明水平,中國的殖民統治則降低瞭香港的文明水平。
 
8
為什麼在香港或中國,許多人一生都是在「十個茶壺九個蓋」或八個七個蓋中撙節度過,這是因為有一小撮人是用瞭九十或九百個蓋之故。
 
9
香港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反問:「我當時不過是在學校內派發自己印刷的單張,反對殖民主義,試問這何罪之有?」但由於中國統治者劣冠全球,英國的殖民統治確實提升瞭香港的文明水平。若本身反對港獨的曾德成成功趕走瞭英國主子,迎來中國主子,會不會闖下彌天大禍、犯下滔天大罪呢?
 
10
香港建製組織「教育評議會」的副主席何漢權稱,五四是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六四更有學生傷亡,所以確有公民抗命的原因,但佔中卻沒有這必要雲雲。香港目前正正是港賊如毛,並受盡中國欺淩, 是以當務之急正是「內除港賊, 外抗強國」,處境可能比中國五四運動時更惡劣。但據說這位何老師是讀曆史和教曆史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拷問”二字所蘊含的力量。它不僅僅是關於政治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種對既定認知、權威敘事進行挑戰的勇氣。書中對中國政治體製的分析,尤其是在權力集中和意識形態控製方麵,展現瞭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他沒有迴避敏感話題,而是直接觸及瞭權力運作的核心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影響社會和個體。例如,在討論“中國模式”的“成功”時,書中也深入剖析瞭其代價,包括對公民權利的限製、對自由言論的壓製,以及在經濟發展背後可能存在的環境和社會成本。這種平衡的視角,使得作者的論述更加立體和可信。而當作者開始探討習近平的論文問題時,那種“拷問”的精神更是得到瞭極緻的體現。他並沒有預設結論,而是以一種非常細緻和耐心的態度,去搜集證據,進行比對,然後呈現給讀者。這種研究方法,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在麵對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時應有的態度:尊重事實,不畏權威,不迴避爭議。書中對論文的細節分析,例如詞語的重復使用,句子的結構雷同,以及學術觀點的來源模糊等,都構成瞭令人信服的“事證”。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信息,它更是在傳遞一種方法論,一種不盲從、不畏懼的探究精神。

评分

在閱讀《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嚴謹的邏輯和紮實的證據所摺服。書中對“中國模式”的探討,沒有采用簡單化的標簽,而是展現瞭其復雜性、多麵性,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現實語境下的演變。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批判,而是試圖去理解這種模式的形成邏輯,以及它在塑造國傢形象和意識形態方麵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關於意識形態的部分,書中對“中國夢”等概念的解析,讓我看到瞭其背後宏大的敘事工程,以及如何通過控製話語權來構建和維護政權閤法性。而當目光聚焦到最高領導人的學術誠信問題時,作者的態度更加審慎和客觀。書中對習近平論文的考證,采用瞭多種比對和分析方法,從引文的齣處、句式的相似度到核心觀點的論證方式,都進行瞭細緻的排查。這種基於事實的質疑,遠比空泛的指責更有說服力。即使是對論文中存在的“問題”,作者也進行瞭多角度的呈現,讓讀者自己去判斷。這種尊重事實、力求客觀的態度,使得這本書在充滿情緒化論斷的網絡輿論環境中顯得尤為可貴。它不是在煽動情緒,而是在提供證據,引發思考。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政治現實的復雜性,以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辨彆真僞的睏難。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關於特定事件的信息,更是關於如何獨立思考、如何審慎判斷的啓示。

评分

這本《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直指當代中國政治核心的敏感議題,並輔以學術上的質疑,這種結閤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讀完後,我發現它絕非一本簡單的政治評論,而是一場對中國當下權力結構、意識形態敘事以及最高領導人學術誠信的深度解剖。作者在剖析中國政治邏輯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現象,而是深入到曆史的脈絡和思想的源流。例如,關於“中國模式”的論述,書中並非簡單地將其描繪成某種成功的經驗,而是細緻地梳理瞭其形成過程中,意識形態如何被塑造、權力如何被鞏固、以及其內在的矛盾與張力。作者在分析這些宏大敘事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史料和理論,使得論證顯得尤為紮實。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習近平個人經曆和其學術著作的考證,以一種近乎偵探的嚴謹態度,層層剝繭,揭示齣其中存在的疑點。這種將政治分析與學術研究方法相結閤的嘗試,在同類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也大大提升瞭這本書的價值。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參與一場嚴肅的學術研討,又像是在閱讀一部關於權力與真相的現代史詩。它迫使我去思考,在一個信息高度控製的環境下,真相是如何被掩蓋的,又有哪些微弱但堅韌的力量在試圖揭示它。作者的勇氣和洞察力,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對特定事件的評論,更是一次對知識、權力和道德邊界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本書《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正如其名,帶著一種對權力核心的直接審視,以及對學術誠信的嚴厲追問。作者的寫作風格,並非是情緒化的控訴,而是以一種冷靜、理性的態度,一步步構建其論證。在論述中國政治時,書中展現瞭作者對這個體係復雜性的深刻理解,他並非簡單地將其妖魔化,而是深入分析瞭權力如何在特定體製下運作,意識形態如何被用來維係統治,以及信息如何被篩選和傳播。例如,對“中國模式”的探討,作者通過對曆史、經濟、社會多維度的分析,揭示瞭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內在邏輯和外部影響。而當作者開始深入考證習近平的學術論文時,那種“拷問”的力度便顯現得格外具象。書中列舉的“事證”,從引文的齣處,到段落的結構,再到核心論點的論證,都經過瞭細緻的比對和分析,形成瞭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鏈。這種基於事實的質疑,遠比任何空泛的指責都更有分量,也更能促使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關於中國政治和最高領導人學術誠信的深度觀察,同時,它也以其嚴謹的論證方式,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範例。它鼓勵我們不盲從,不畏懼,勇於探究真相。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本身就奠定瞭其極具挑戰性的基調。在通讀全書後,我發現作者確實做到瞭“拷問”——一種不留情麵,直擊要害的探究。書中對於中國政治的剖析,並未停留在對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權力運作的內在機製,以及意識形態如何被構建和維護。例如,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其歸類,而是細緻地梳理瞭其形成過程中,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多種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其在不同時期所展現齣的不同特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習近平的論文問題時,展現瞭一種令人驚嘆的耐心和細緻。他並非輕易下結論,而是通過搜集、比對、分析大量與論文相關的資料,來呈現其“事證”。這些證據,從引用的文獻來源,到文字錶述的相似性,再到論證邏輯的連貫性,都經過瞭細緻的考察。這種以證據說話的方式,使得作者的質疑顯得尤為有力,也迫使讀者不得不認真審視這些論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一個關於中國政治和最高領導人學術誠信的批判性視角,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證據式探究的範例。它鼓勵讀者主動去搜集信息,去辨彆真僞,去形成自己的判斷。

评分

《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這本書,猶如一把手術刀,精準而冷靜地剖析著當代中國政治的核心命脈。作者並未迴避那些最敏感、最具爭議的話題,而是以一種不妥協的姿態,將問題直指中國政治體製的深層結構以及最高領導人的學術信譽。在論述中國政治時,書中並沒有采用過於激烈的言辭,而是通過對政策的梳理、事件的分析以及製度的解讀,展現瞭中國政治的復雜性和內在邏輯。例如,書中對“中國道路”的論述,並非簡單的贊揚或批評,而是對其形成的曆史背景、理論基礎以及實際運作的細緻考察,從而揭示瞭其背後的權力邏輯和意識形態構建。更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討習近平的論文問題時,展現瞭一種近乎學究式的嚴謹。他搜集瞭大量關於論文的資料,通過精密的比對和分析,列舉瞭諸多“事證”,這些證據並非是零散的指控,而是構成瞭一個相互印證的證據鏈。這種基於事實的質疑,遠比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斷更有力量。書中對論文中存在的細節問題的呈現,例如引文的齣處、段落的結構、甚至是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細緻的考量,這使得其論證過程顯得尤為紮實和令人信服。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不同於主流敘事的聲音,一個基於獨立思考和嚴謹論證的聲音,它鼓勵讀者去獨立判斷,去質疑權威,去追尋真相。

评分

《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這本書,帶著一種銳不可當的力度,挑戰著既定的認知框架。作者在剖析中國政治時,沒有迴避任何敏感而關鍵的議題。他深入挖掘中國政治體製的運行邏輯,特彆是權力集中、意識形態控製以及信息傳播的模式。書中對於“中國模式”的探討,並非簡單地將其描繪成一種成功或失敗的模闆,而是通過對曆史脈絡、理論基礎以及現實實踐的梳理,展現瞭其復雜性和動態性。這種深入的分析,使得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中國政治的演變和其內在的張力。而當作者聚焦於習近平的論文問題時,那種“拷問”的本質便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他以一種近乎顯微鏡般的細緻,搜集和整理瞭大量與論文相關的資料,並一一呈現瞭其中的“事證”。這些證據,從對原文的引用是否恰當,到文本的結構是否雷同,再到核心觀點的來源是否清晰,都經過瞭嚴密的分析。這種以事實為基礎的質疑,極具說服力,也迫使讀者重新審視那些關於權威和學術的傳統觀念。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揭示瞭某些令人不安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方法論,鼓勵讀者主動去質疑,去探究,去追求真相,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

评分

這本書《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猶如一記重拳,直擊當代中國政治的核心,並延伸至最高領導人的學術誠信。作者在剖析中國政治時,展現瞭一種超越流俗的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單一的敘事,而是深入挖掘瞭權力運作的內在機製、意識形態的構建方式以及信息傳播的復雜性。例如,書中對“中國模式”的探討,並非停留在宏觀的標簽,而是通過對曆史、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的深入分析,揭示瞭其形成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不同時期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和內在矛盾。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考證習近平的論文時,所錶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和耐心。他搜集瞭大量的原始資料,通過細緻的比對和分析,列舉瞭種種“事證”,這些證據,從對學術規範的遵循程度,到文本的原創性,再到論證的邏輯嚴密性,都經過瞭嚴苛的審視。這種以事實為基礎的質疑,遠比任何口頭的指責都更具力量,也更具啓迪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一個關於中國政治和最高領導人學術誠信的批判性視角,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嚴謹的論證方式,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證據式探究的範例,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究,去追尋真相。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足以點燃任何對當代中國政治和最高領導人保持關注的讀者的興趣。讀罷全書,我發現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試圖通過對中國政治現實的剖析,以及對最高領導人學術誠信的質疑,來揭示當下中國所麵臨的深層睏境。書中對中國政治權力運作的描述,細緻入微,展現瞭作者對這個體係內部邏輯的深刻理解。他並非簡單地將中國描述為“專製”或“民主”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如何在特定體製下運作,意識形態如何服務於權力,以及信息如何被過濾和塑造。這種 nuanced 的分析,使得書中關於中國政治的論述,顯得尤為深刻和發人深省。而當作者將目光投嚮習近平的學術論文時,那種“拷問”的力度則變得更加具體和尖銳。書中列舉的證據,從引文的注釋缺失,到段落的相似性,再到核心論點的原創性存疑,都構成瞭一係列令人不得不重視的“事證”。這種將宏觀政治分析與微觀學術誠信問題相結閤的寫法,讓讀者能夠在一個更加具體的層麵,去理解權力與學術、真相與僞飾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政治和最高領導人的一種新的視角,一個基於證據和邏輯的批判性視角,而非僅僅是基於政治立場或情感的宣泄。

评分

《拷問中國:兼論習近平論文剽竊事證》這本書,以其極具衝擊力的標題,吸引瞭我的注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寫作並非止於錶麵的揭露,而是深入到瞭權力運作的肌理,以及意識形態構建的背後。書中對中國政治的分析,展現瞭作者對這個復雜體係的深刻洞察。他並非用簡單的二元對立來解讀,而是細緻地梳理瞭權力結構、政策演變以及意識形態塑造的相互關係。例如,關於“中國模式”的論述,作者通過對曆史、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麵的考察,揭示瞭其形成的復雜背景和內在邏輯,以及在不同發展階段所呈現齣的不同特徵。而當作者開始探討習近平的論文問題時,那種“拷問”的鋒芒便顯現齣來,並且以一種令人驚嘆的細緻和嚴謹。他搜集瞭大量與論文相關的資料,通過多方麵的比對和分析,列舉瞭諸多“事證”,這些證據,無論是關於引文的疏漏,還是文本的相似性,亦或是論證邏輯的疑點,都構成瞭強有力的佐證。這種以事實為基礎的質疑,具有極高的說服力,也迫使讀者認真思考。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揭示瞭某些令人不安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如何進行獨立思考和證據式探究的範例,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尋,去追尋真正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