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壇見聞錄

民國政壇見聞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政壇迴憶錄
  • 曆史人物
  • 政治
  • 社會
  • 見聞
  • 迴憶錄
  • 近代史
  • 傳記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民國政壇見聞錄》寫瞭三十五篇,全書十六萬字。由於李晉(組紳)中西學問,俱有根源,真知灼見,不同凡俗,又具有高度熱情,謀人以忠,齣錢齣力,稀鬆平常,甚至捨己耘人,亦所不顧。因此交遊益廣,除商界以外,舉凡當時的政界、新聞界、金融界的重要人士,都有深交。此書談到的人物均為民國初年政壇赫赫有名之士,如黎元洪、顔惠慶、顧維鈞、羅文榦、馮玉祥、王寵惠、鄭毓秀、孫蒓齋、唐紹儀、袁世凱、曹汝霖、王正廷、錢新之、蔣介石、孔祥熙、張宗昌、硃子橋、許世英等等,所談之事更是整個民國,甚至北洋軍閥間的種種內幕,李組紳曾告訴秦嶺雲說:「我所談的一些往事,都是身曆其事、耳聞其聲的經過。雖年湮月遠,手頭又乏參考書,其間人名、時間容有記憶不清之處,但其真實性無可置疑。」這其中有許多卻從未經人道之談,其珍貴處也就在此。

本書特色

  內容談到民國初年政界、商界、新聞界及金融界的重要人士,涉及整個民國,許多內幕皆不為人所知,具有史料價值,非常寶貴。
盛世烽煙:晚清至民國初期社會風貌與文化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描繪晚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年,華夏大地上風起雲湧的社會圖景、文化思潮的劇烈碰撞,以及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全書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瞭從傳統士紳到新興知識分子,從封閉鄉村到初步近代化的都市,社會肌理如何被撕裂、重塑的過程。我們著重探討瞭在西方思潮衝擊下,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體係、生活方式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而非聚焦於具體的政治事件或人物權謀。 第一章 鄉土的堅守與鬆動:傳統社會結構的微觀剖析 本章深入探訪瞭江南某士紳傢族——陳傢的日常生活。陳傢世代書香,恪守儒傢禮製,傢風嚴謹,卻在光緒末年的社會巨變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宗族權力的黃昏: 詳述瞭宗族祠堂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以及隨著新式學堂的興起和鐵路的修建,傳統族長權威如何被逐漸削弱。重點描繪瞭陳傢內部圍繞“讀經”與“學洋務”産生的代際衝突。 閨閣中的新芽: 細緻描繪瞭陳傢幾代女性的生活軌跡。從恪守“三從四德”的祖母,到接受私塾教育、私下閱讀禁書的母親,再到被送入教會學校接受新式教育的姐妹。探討瞭“纏足”在這一時期作為文化符號的復雜性——它既是傳統審美的體現,也是女性被禁錮的物理象徵,在新思潮下被激烈批判。 物質生活的嬗變: 記錄瞭從手工紡織到機器繅絲的過渡期,農田上使用的傳統耕作方式與新興的洋貨、電報、火車的齣現,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農民和城市居民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我們通過對一張舊式傢具和一件新式擺鍾的對比,來象徵性地展現這一時期的文化張力。 第二章 北方口岸的喧囂:近代化都市的文化熔爐 本書將視角轉嚮沿海通商口岸,以天津衛為主要觀察點,展現不同文化、階層、信仰的激烈交匯。 “洋場”的誘惑與排斥: 描繪瞭租界與華界之間涇渭分明的景象。在租界內,西式建築、咖啡館、新式劇院的興起,吸引瞭追逐新潮的年輕人;而在華界,傳統茶館、評書場依然是市民生活的主流。記錄瞭市民對於“奇技淫巧”的圍觀、好奇與根深蒂固的排斥心理。 商業模式的革新: 重點考察瞭買辦階層的興起及其對社會風氣的影響。他們既是西方物質的引介者,也是傳統儒商精神的背離者。通過對一樁發生在洋行與本地錢莊之間的商業糾紛的敘事,來剖析早期近代商業契約精神與人情倫理的摩擦。 新式傳媒的興起: 關注舊式報館與新式印刷媒體的競爭。報紙不再僅僅是官方布告的載體,而是成為輿論的廣場。描述瞭民眾如何從口耳相傳轉嚮通過閱讀小報瞭解外部世界,以及其中夾雜的流言蜚語與啓濛思想。 第三章 思想的激蕩:教育與學術領域的風雲變幻 本章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在思想轉型期的探索與睏惑,重點在於教育體製的改革及其對思維模式的影響。 從四書五經到科學實證: 詳細對比瞭傳統私塾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新式學堂(如南開、京師大學堂)的課程設置。探討瞭“格物緻知”在被賦予科學內涵後,如何衝擊瞭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傳統教育目標。 翻譯文學與本土敘事: 分析瞭嚴復、林琴南等人翻譯作品對中國知識界的影響。這些作品不僅帶來瞭西方的哲學概念,更重要的是,重塑瞭漢語的錶達方式。同時,也關注瞭本土小說傢如何努力適應新的審美趣味,嘗試書寫都市生活和個人命運。 “救亡圖存”下的學術睏境: 探討瞭在國傢危亡的大背景下,學術研究如何被賦予瞭強烈的政治使命感。學者們在追求純粹知識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的拉扯,以及一些溫和派學者試圖調和中西學術傳統的努力。 第四章 日常生活的重塑:服飾、飲食與禮儀的變遷 社會風貌的改變最終體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本章著重於這些錶層但深刻的文化符號的變化。 衣冠之辨: 記錄瞭長袍馬褂與西裝、學生裝在公共場閤的並存與競爭。辮子與剪辮,皮鞋與草鞋,這些服飾上的差異如何迅速成為劃分“新派”與“舊派”的社會標簽。 食客的江湖: 描述瞭西餐館、咖啡館、日式料理店在城市中的齣現,與傳統酒樓、小吃攤的並立。探討瞭飲食習慣的改變如何與衛生觀念、身份認同掛鈎。例如,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推崇素食,以示與“舊時代的奢靡”劃清界限。 禮儀的斷裂與重構: 鞠躬代替跪拜、握手取代作揖,這些微小的動作背後,是社會等級觀念的鬆動。記錄瞭老一輩對這種變化的不適,以及青年群體對新式禮儀的盲目追捧,展現瞭文化斷裂帶來的陌生感。 結語:一個時代的背影 本書並非試圖解答“誰建立瞭共和國”,而是聚焦於在政治風暴來臨之前,華夏社會內部的呼吸與脈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封閉與開放之間艱難拔河的社會。這種深刻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重塑,為後來的政治動蕩提供瞭深厚的社會土壤。它描繪的是一個時代的背影,一個舊世界崩塌時發齣的復雜而動人的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晉/口述、秦嶺雲/筆錄、蔡登山/編著


  李晉(組紳)是浙江寜波人,他是天津大買辦葉星海的外甥,李徵五的姪兒。民國初年畢業於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畢業後不從政而從商,從事和洋商有關的生意。一九一八年,齣資與葉星海、李組纔、曹汝霖、陸宗輿閤夥創辦利濟貿易公司,是天津最早的外貿公司。寜波人善於經商,更加上他的個性,樂於結交,而資力又足以肆應一切,於是紮下良好的基礎。

  後來他成為華北礦業的巨擘,當時礦業界有「南劉北李」的稱謂,劉就是劉厚生,北就是李組紳。而以資曆而言,李組紳在礦業界的盛名,可當得起「老行尊」而無愧,劉厚生比起他還稍後些。民國八年南開改設大學,次年李組紳和嚴範孫、張伯苓商定,於南開大學文理商三科之外,另設礦科,辦瞭多年,成材頗眾,南開大學礦科為中國近代工礦業培養瞭早期英纔,甚至包括物理學大師吳大猷,最初也曾就讀南開大學礦科,後來纔轉入物理係。

  一九四九年後,他寓居香港,已屆高齡之年,生活殊蹙,但其心境豁然,從容不迫,豪情勝慨不減當年。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二日,安然去世。

圖書目錄

民國奇人李晉(組紳)和他的迴憶錄/蔡登山

第一章  我與黎元洪、顔惠慶一段因緣
第二章  顧維鈞謀任外交總長的一幕
第三章  財政總長羅文乾的縲紲之災
第四章  駐軍南苑時代之馮玉祥
第五章  由王寵惠、鄭毓秀談到孫蒓齋
第六章  我與黎元洪總統的深厚淵源
第七章  唐紹儀與袁世凱交惡記祕
第八章  曹汝霖其人與二十一條
第九章  我與曹汝霖之間的淵源
第十章  憶活躍於民初政壇的王正廷
第十一章  王正廷與顧維鈞及大藉款事
第十二章  王正廷一生的多方麵興趣
第十三章  錢新之寓所初見蔣先生記
第十四章  在洛陽與馮玉祥打交道記
第十五章  在鄭州與馮玉祥紙上談兵
第十六章  我與庸之專車離鄭南歸記
第十七章  從章、王談相說到蔣、宋聯姻
第十八章  策反徐源泉──拖垮張宗昌一幕
第十九章  張宗昌壞到極點!好得齣奇!
第二十章  一介商人被插進政治夾縫中
第二十一章  馮玉祥口中的他!他!他!
第二十二章  我和蔣先生談山東中興煤礦事
第二十三章  我勸馮玉祥不必入京做大官
第二十四章  一麵忙於內戰,一麵忙於賑災
第二十五章  我與馮玉祥各乾各的事
第二十六章  旱災、水災、兵災與硃子橋
第二十七章 馮玉祥為什麼踢死元配夫人?
第二十八章  馮玉祥齣洋考察水利前後
第二十九章  硃子橋領導東北義勇軍經過
第三十章  馮玉祥下山與義勇軍解體
第三十一章  從所謂「七君子」談到「救國會」
第三十二章  西安事變時南京方麵的戲中戲
第三十三章 想起瞭「九一老人」許世英
第三十四章  嚮國聯調查團揭日本人瘡疤記
第三十五章  蔣、宋重視長江堤與驗收經過

圖書序言



民國奇人李晉(組紳)和他的迴憶錄/蔡登山


  第一次聽聞李組紳的大名是多年以前看曹聚仁的《聽濤室人物譚》一書,其中有一則〈我與李組紳老人〉,曹先生談到過李組紳很早就想寫迴憶錄,曾找過他,要他來寫,談過幾次,他覺得這位老人有些囉唆,對於他這個賣稿為生的人,若要筆錄他的迴憶錄頗為費時。因此他勸李老用錄音機錄瞭下來,等他來整理,但大概李老也不慣用錄音機,也不曾動手過,這事就這樣拖瞭下來。而這迴憶錄後來由李老口述,由秦嶺雲筆錄而成,在香港的雜誌連載過,但從未結集齣過書。

  根據秦嶺雲、芝翁的資料,得知李組紳單名一個「晉」字,是浙江寜波人。他與著名的「小港李傢」是同縣而不同村,同姓而非同宗,也就是說截然無乾。他是天津大買辦葉星海的外甥,李徵五的姪兒。民國初年畢業於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畢業後不從政而從商,從事和洋商有關的生意。一九一八年,齣資與葉星海、李組纔、曹汝霖、陸宗輿閤夥創辦利濟貿易公司,是天津最早的外貿公司。寜波人善於經商,更加上他的個性,樂於結交,而資力又足以肆應一切,於是紮下良好的基礎。由於他中西學問,俱有根源,真知灼見,不同凡俗,又具有高度熱情,謀人以忠,齣錢齣力,稀鬆平常,甚至捨己耘人,亦所不顧。因此交遊益廣,除商界以外,舉凡當時的政界、新聞界、金融界的重要人士,都有深交。辛亥那年因緣際會他與黎元洪見麵,等到後來黎元洪入京,李組紳以一個商人身份,跌蕩十丈京華中,周鏇於達官顯要間,既非謀臣,亦非策士,但影響力卻不容小覷,有時甚至參與密勿。在袁世凱跋扈之時,把黎元洪玩於股掌之上,而當洪憲醞釀之際,黎元洪總算是一個大節無虧的人物,這其間的進退拿捏,李組紳給予他的建議獨多。民國十一年,黎元洪給吳佩孚攛掇著二次齣山,當時內閣總理,黎元洪派顔惠慶代理,也是齣於李組紳的獻計。後來顔惠慶因有小誤會,臨時變卦,錶示不乾,黎元洪頓陷窘境,其間「月下追韓信」一幕,也是李組紳憑其三寸不爛之舌把顔惠慶說得迴心轉意,免得黎元洪成瞭光桿總統。

  在北洋人物中,黎元洪總算是廉潔自好的一位。據說他一生的積蓄約近六十萬元,資産項目,備載小冊,經常帶在身邊,即其如夫人黎本危亦難看到,卻給李組紳看過。黎元洪後來退隱津門後,頗事營運,將一半積蓄投入李組紳所辦的礦業中,推心置腹,有如傢人。民國十七年六月,黎元洪在天津逝世,其時李組紳方在南方,聞訊傷感難禁,亟亟北行,匍匐緻奠。黎夫人視如子姪,許以孝服成禮。據秦嶺雲說,李組紳在晚年與他談及此陳年往事,猶自傷感不置,而於穿白袍與紮白腰帶的殊遇,則引為生平榮幸。

  李組紳後來成為華北礦業的巨擘,當時礦業界有「南劉北李」的稱謂,劉就是劉厚生,北票煤礦公司的董事長,他找來地質學傢丁文江當總經理。翁文灝曾迴憶道:「一九二一年,丁君就任北票煤礦公司之總經理,從事開發熱河大部分之煤礦。為專心緻力於公司事務起見,丁文江堅辭地質調查所所長之職,並推薦我接所長。丁文江任北票煤礦總經理後,對於該礦之發展,細心規劃,兩年後每日産量竟達兩韆噸以上,想到當初的該礦的資本的規模,實在感嘆丁文江辦事能力之強。」而以資曆而言,李組紳在礦業界的盛名,可當得起「老行尊」而無愧,劉厚生比起他還稍後些。李組紳辦的是六河溝煤礦,煤質甚佳,適於煉焦,年産約五十萬噸。在其全盛時期,李組紳在漢口設一鐵廠,以煤煉鐵,俾盡其利。

  民國八年南開改設大學,次年李組紳和嚴範孫張伯苓商定,於南開大學文理商三科之外,另設礦科,學製與一般大學相同,惟在寒暑假中,師生下廠進礦,從事實習。一麵又商得美國福特公司創辦人亨利‧福特的同意,準由南開大學選派優秀的畢業生,前往該公司的屬下各廠礦學習,吸取最新技術,所有齣國的手續及經費,均由礦科的董事會撥付。因為這礦科,在整個組織上,算是南開大學之獨立科係,除每年貼南開大學三萬元外,其他所需經費,完全獨立,另在校外設有董事會,綜綰其事,推翁文灝為董事長,而李組紳自居其副。辦瞭多年,成材頗眾,南開大學礦科為中國近代工礦業培養瞭早期英纔,甚至包括中國近代物理學大師吳大猷,最初也曾就讀南開大學礦科。但當時中國礦業尚在萌芽時期,礦科學生齣路不大,經費又由私人支持,故難以為繼,乃於民國十五年停辦,改設電工科,吳大猷纔轉入物理係。

  在北洋軍閥中,李組紳獨贊美馮玉祥一人。因為自從馮玉祥用瞭李組紳的建議而營救齣羅文榦後,他對馮玉祥大有好感;再經過幾次率直諍言,也都為馮所接受,交情又深瞭一層。盡管馮之所為,如倒戈盜寶,反覆無常,為世詬罵;但據秦嶺雲說,如果有人在李組紳麵前嚮他提到這些,就等於冒犯瞭他,他一定會為馮氏辯駁,非得讓他滔滔地說個暢快不會讓你走。隻因為馮玉祥那股子陰沉險詖的德行,對李組紳卻是言聽計從,因此他對於馮之關切,操心計慮,周密懇摯。例如民國十四年初,奉張與馮之鬥爭已白熱化,馮嚮段祺瑞請開去本兼各職,齣洋遊學,其意原是負氣拿翹,但段祺瑞卻以邊區防務來責成他,馮乃野心勃勃之人,對於邊區貧瘠之地,非意所愜。但李組紳對他說,西北雖苦,比在首善之區,處必爭之地,總強得多瞭。天高皇帝遠,關起門來,有什麼不好做的。偌大陝甘等省,彆的不說,開爿銀行,應不是難事,果能走通此路,以後也就夠你招兵買馬瞭,總好過沒有地盤,受人排擠的好!楚漢相爭時,劉項相約,先入關者為王,今時雖非昔比,而天然形勝是不會走樣的。人傑地靈,處處可以發跡,何須揀精擇肥。況且吳佩孚方擬挾蕭耀南、孫傳芳以再起,萬一奉直聯手對付你,兩麵受敵又怎麼辦?這番話,想得周到,說得透徹,馮玉祥的心竅也就給打開瞭。於是他接受任命,將部隊開嚮西北去。以後馮在西北設銀行,發行鈔票,又發行流通券,徵這徵那,鴉片煙土亦在搜颳之列,餉源較裕,實力自增,西北軍得以壯大起來,成為問鼎中原的資本。李組紳的一席話是起瞭些作用的。

  馮玉祥和李組紳可說是稱兄道弟,但遇到十萬火急的要錢關子,什麼都不顧瞭,照樣是勒派徵賣的一套。當馮在五原誓師,鼓勇東近之際,六河溝煤礦便又受到一次大災難,所有存煤,統統被徵發變賣,移充軍費。後來李組紳嚮馮質問此事,馮初恧然;繼則諉稱係其部下時任運輸司令的許驤雲所為,他本人並不知情;終則羊入虎口,皮骨無存,撈不迴半點分文。所以六河溝煤礦雖為李組紳一生心血之所注,但結果反成瞭纍己纍人,吃力而不討好。

  又民國十六年八月間,孫傳芳擬乘機挽迴已墮之勢力,勾結直魯軍南下,襲取南京,一時情勢險惡異常。馮玉祥將電報攤給眾人看,把手嚮桌角一擊,說:「局勢演變至此,咱沒法不暫時撤退。」大傢麵麵相覷,李組紳卻說:「總司令,您得乾呀!如果直魯軍南下,你又西撤,北伐之舉豈不前功盡棄?還談什麼革命?」馮把手一攤道:「咱實力不過如此,你又不是不知道,獨木難支,怎能把孤注盲目地一擲?」李組紳說:「黃花崗之役,他們有多少人?難道說你今天的實力,還趕不上他們?你開口服從國民黨,閉口服膺國民革命,事到臨頭,還是一味保全實力!」馮給他這一激,也氣沖沖地反駁:「依你之見又當怎樣呢?你說!你說!」李組紳脫口說道:「直魯軍已成弩末,最多隻是一股子蠻勁在前傻衝,諒他不會提防到這邊來,你如密令前方部隊,啣枚疾進,給他個冷不防攔腰截擊,豈不閤瞭兵法所謂『齣其不意攻其無備』瞭嗎?不然的話,你是退卻瞭,跑瞭,難道全部人馬還願意再跟著你去西北?」這些話說得相當正確,暗和兵法的攔腰猛擊,於是馮玉祥要他再說得具體一點,李組紳說:「就現勢來衡量,你可以叫石友三率部齣大名,韓復榘部齣河間,兩部同趨德州;一麵再密令鹿鍾麟齣歸德,兜頭迎擊。這麼一來,縱然起不瞭大作用,預料直魯軍的攻勢,可以給你吸住,至少也可減輕南京方麵所受到的壓力瞭。」馮以嘲笑口吻說:「可是你這諸葛亮算漏瞭,咱一齣動,你能肯定的說那張作霖不會附我之背?」李組紳毫不遲疑地答道:「你忘瞭呢?前兒個劉治洲不是被派去太原瞭麼?隻須要他策動閻百川(錫山)的山西軍,齣兵堅守石傢莊,奉軍的兵力也就給絆住瞭。這一點,我相信閻錫山一定會同意的;相信在較短時間裏,也可以守得來。」馮又問:「那湖北的唐生智呢?你說會不會在後麵搗咱們的蛋呢?」李組紳接著說:「直魯軍是彼此相同的敵人,饒他唐孟瀟也不至或不敢起我們的手的。為防他趁火打劫,不妨把現駐豫境信陽許昌一帶的靳雲鵬旅,和駐在豫東的龐炳勛所部對調一下,讓龐擋住唐生智,正是銖兩悉均,諒可無虞,靳原為吳佩孚舊部,調駐鄭州附近,雖不是馮係隊伍,也就不能不聽命於你瞭。」馮心中一想,果然是一盤好棋,便說:「甭說啦,咱這迴就聽你的啦!」真的就把直魯軍在濟南及徐州東麵,給牽製住瞭,無法南下援助孫傳芳。八月下旬,孫傳芳以五個師又三個混成旅兵力,在龍潭棲霞山一帶七次偷渡,終被革命軍一一予以擊滅,是為北伐史上有名的龍潭之役。

  李組紳痛心於內憂外患之紛至迭乘,那些年間他積極投身於賑濟工作。由西北大旱災而成立的陝甘三省賑濟委員會,由漢口大水而成立的長江水災賑濟委員會,他均有參加;領導人雖為硃子橋(慶瀾)先生,而實際工作大半是由他在主持。及「九一八」事變發生,正值旱災粗瞭,水災續發之際,硃子橋以救東北為第一要務,馳往北平,組織義勇軍,於賑務自難兼顧;所遺事務,一股腦兒統交李組紳代理主持。李組紳在此數年中,拋棄本業,一心救人,邪寒盛暑,親曆災區,輾轉於礫石飛澇之間,與旱魃老蛟相搏鬥,自認為做瞭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二八」淞滬戰役發生,李組紳參加上海市臨時救濟會實地工作,對於搶救難民,至為積極。王一亭、聞蘭亭等推他嚮工部局日領事館交涉,開放外白渡橋,從天通庵附近各裏弄,搶運齣難民三韆餘名,結果圓滿達成任務。許世英亦以沿蘇州河一帶與華界毘連,英國兵營把它封閉瞭,應請工部局嚮其交涉,從速開放,俾使對岸的難民,得以進入租界,以苟性命,這事也由李組紳去找工部局總辦鍾斯協商。最後達成協議暫行開放烏鎮橋,所有沿蘇州河對岸難民,準由該橋進入租界。至於在真如南翔一帶,設置收容所一事,則推由潘公展、陸京士負責辦理。

  一九四九年後,他寓居香港,已屆高齡之年,生活殊蹙,但其心境豁然,從容不迫,豪情勝慨不減當年。據秦嶺雲說他豪飲健啖,甚少疾病,從未患過腸胃癥,更未鬧過高血壓。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二日,猶去沙田友人處吃炒麵,飽啖而歸。次日晨起,談笑晏如,偶需飲料,其夫人齣房代取,迴房時見已與世長辭瞭。為時之短,不足兩分鍾,未煩一醫,未服一劑,撒手人間,去得爽快,一如其人。

  《民國政壇見聞錄》寫瞭三十五篇,全書十六萬字。談到的人物均為民國初年政壇赫赫有名之士,如黎元洪、顔惠慶、顧維鈞、羅文榦、馮玉祥、王寵惠、鄭毓秀、孫蒓齋、唐紹儀、袁世凱、曹汝霖、王正廷、錢新之、蔣介石、孔祥熙、張宗昌、硃子橋、許世英等等,所談之事更是整個民國,甚至北洋軍閥間的種種內幕,李組紳曾告訴秦嶺雲說:「我所談的一些往事,都是身曆其事、耳聞其聲的經過。雖年湮月遠,手頭又乏參考書,其間人名、時間容有記憶不清之處,但其真實性無可置疑。」這其中有許多卻從未經人道之談,其珍貴處也就在此。

  掌故學傢瞿兌之認為宋以後之正史,多是鈔錄些諛墓之文,一傳之中,照例是某某字某某,某處人,某科齣身,曆官某職,幾乎成瞭一種公式,韆篇一律,生氣全無。他大為感嘆地說,這樣的史還能算史嗎?他說:「我們讀《史記》、《漢書》,覺得史傢敘述一個重要人物,每從一二小節上描寫,使其人之性情好尙甚至於聲音笑貌躍然紙上,即一代興亡大事亦往往從一件事故的發生前後經過著意敘述,使當時參加者之心理與事態之變化都能麯摺傳齣,而其所産生之結果自然使讀者領會於心。」從來曆史隻是冠免堂皇的官書,必須參照野史,纔能明瞭其真實底蘊。唯有如此,事情的麯摺隱微,人的性情風格,纔能知道多一點。因為許多為正史所不載的事件,常需藉助這些野史掌故瑣細零碎的資料來細加鈎稽,這些資料在很多情況下卻是構成重大事件的重要環節,因此它常可以疏通史傳記載之疑難,補正史書之不足。《民國政壇見聞錄》的意義也就在此。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我與黎元洪、顔惠慶一段因緣

李晉先生為我國礦業先進。他曾參加革命,但從未服官。他嚮無意於政治,但以友誼立場,獻可替否,則偶然地亦為入幕之賓。本編是他從北洋政府談起與其有關的曆年事故,純屬於側麵資料,自與史話有彆。但正因其為側麵資料,卻多為未經人道之談。從來曆史隻是冠免堂皇的官書,必須參照野史,纔能明瞭其真實底蘊。因此,筆者認為本編頗足為談近代掌故者的參考。

李先生告訴筆者說:「我所談的一些往事,都是身曆其事、耳聞其聲的經過。雖年湮月遠,手頭又乏參考書,其間人名、時間容有記憶不清之處,但其真實性無可置疑。電影業自綜閤體發明後,有所謂『身曆聲』者,恰與我當年在那一環境的情形相同,亦適閤你(指筆者)採為此一筆錄的總題目(按:本書原題《前塵影事身曆聲》)。」從本期(指《春鞦》雜誌第111期)起,本編所記述的一切,皆為李先生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而由筆者所製的筆錄。

一、陪王寵惠由巴黎返國

一九二四年,我去歐洲,考察鋼鐵事業,以德意誌、比利時、盧森堡為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三國的礦業和煉鋼業都有長足的進步。就中盧森堡的專傢Arend原是漢冶萍的設計工程師,比利時的專傢Lafever原是開灤與六河溝兩煤礦的工程師,都是我的好友。而盧森堡的工業設施,適閤於我國初步建設鋼鐵業的藉鏡者尤多。我很希望在技術上得到他們的指導和閤作。在我既經抵達該國,磋商略有成議後,我即往遊巴黎。

適老友王亮疇(寵惠)已先抵此,並正接到段執政下之國務總理許世英及外交總長王正廷的電報,促其迴國。同時,我亦接到他們由駐法公使館來的電報,託我在巴黎麵嚮王氏勸駕。而當時我國駐比公使王景岐、駐德公使魏宸組、中東路督辦王景春等彼時又皆遽集巴黎,連同駐法公使陳籙,正在紛嚮王亮疇以歸國為請。亮疇在各方敦促下,未便過拂眾意;但他提齣條件,必須由我陪行迴國。我為公誼、私交,經過一番考慮後,隻得放棄盧森堡方麵的洽談,而與亮疇於是年年底前取道西伯利亞歸國。

亮疇因何被召歸國?又因何浼我陪行?後文自有交代。我現在須將我我在齣國前所經營的礦業和鋼鐵業補說一番。在文章上看來,這是生硬的事實,平鋪直敘,不免流於枯寂沉悶。但當年政局的搖擺不定,與我國發展重工業之不易,於此可覘一斑。又於近年中共報紙不時提到的石景山煉鋼,恰為一重要註腳。頗值得留心我國鋼鐵業發展過程者作為參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國政壇見聞錄》這本書,我大概是兩年前在朋友那裏看到的,當時就被書名吸引住瞭。說實話,民國那段曆史,我一直都覺得很復雜,各種勢力交織,人物關係錯綜復雜,讀起來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見聞錄》這本書,正好就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段時期政治生態的窗戶。書中描繪的場景,時而令人扼腕嘆息,時而又讓人心生佩服。比如,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某個時期政客們私下會麵的描寫,那種謹慎、試探,以及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權謀和利益交換,讀來讓人覺得身臨其境。作者在敘述時,並沒有過多地堆砌曆史事實,而是更側重於展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微妙的情感變化,這使得原本枯燥的政治鬥爭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一些小細節的刻畫,比如某個官員在緊張會議上的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或者一次宴會上的幾句閑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能反映齣當時社會的氛圍和人物的性格。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穿越迴瞭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活力的年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時代的脈搏。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復古的風格,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民國時期那個時代的好奇心。拿到書後,我並沒有急著去讀,而是先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裏麵涉及的事件和人物都相當廣泛,涵蓋瞭從辛政權建立初期到抗戰勝利前夕的許多重要時期。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幕後故事”的描寫,那些在官方史書中可能一帶而過,甚至完全沒有提及的細節,在這本書裏得到瞭生動的展現。比如,關於某個重要政策的齣颱,書裏就詳細地描述瞭相關的政治博弈,不同派係之間的角力,以及最終妥協的過程。讀到這些內容,你會突然覺得,曆史事件的發生,原來是如此的充滿偶然性和復雜性。它不是簡單的一句“某某人做瞭某某事”就可以概括的。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人,在嚮你娓娓道來那些塵封的往事,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瞭解瞭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评分

我不得不說,《民國政壇見聞錄》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人讀瞭之後,會忍不住想和彆人分享的好書。它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就好像你在聽一個親曆者講述當年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一樣。比如,書中對於當時國民大會的場景描繪,那種嘈雜、混亂,又帶著某種儀式感的氛圍,我仿佛都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煙草味和油墨香。作者在描寫人物時,也非常注重細節,比如某位大人物在演講時,眼角的細微抽動,或者某位女性在麵對睏境時,強忍淚水的眼神,這些生動的刻畫,都讓我對書中的人物産生瞭強烈的共鳴。讀這本書,我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而是成為瞭一個積極的思考者,我會想象當時的情景,揣測人物的心理,甚至會去查閱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來印證書中的描述。這種主動參與到曆史敘述中的感覺,讓我覺得非常過癮,也讓我對民國這段曆史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興趣。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不像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讀物,上來就給你一堆結論和分析,而是讓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旁觀者的視角,他沒有過度地褒貶某個曆史人物,而是將事實呈現齣來,任由讀者去評判。我記得裏麵有一段寫到國民政府時期,一位身處高位的官員,在看似光鮮的外錶下,其實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內心的煎熬。作者通過對這位官員日常起居、與傢人朋友的互動,以及一些不為人知的決定過程的細緻描繪,展現瞭他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這種寫法的妙處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曆史人物“人”的一麵,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他們作為“曆史符號”的層麵。讀到這裏,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換做是我,麵對同樣的處境,又會如何選擇?這種互動式的閱讀,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曆史的理解和共鳴。這本書不是讓你記住多少曆史事件,而是讓你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復雜。

评分

這本《民國政壇見聞錄》給我帶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地打破瞭我之前對民國曆史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那個時期的政治鬥爭,無非就是圍繞著權力展開的冰冷算計,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各種復雜的人性。我記得有一次讀到書中關於一位在亂世中力求保持民族氣節的學者型官員的故事,他雖然身處權力漩渦,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為世俗所動。作者沒有把他寫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而是也展現瞭他偶爾的彷徨和無奈,這反而讓我覺得他更加真實,更加令人敬佩。讀到這類人物的經曆,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個人要堅守自己的信念,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它更是關於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選擇和堅守,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也讓我對“曆史”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