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榖川照子,為瞭理想與生命摯愛,毅然決然投身反日陣營,公開嚮自己的祖國宣戰!
日本軍部稱她為「嬌聲賣國奴」;日本知名作傢澤地久枝認為:這是其他日本人得不到的「勛章」。
長榖川曉子,中日異國戀麯的愛情結晶。在中國齣生成長,她是烈士遺孤、是共青團員,身曆「反右鬥爭」、「三麵紅旗」、「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日混血的身份讓她矛盾糾葛不已,最後卻因此而有瞭不一樣的人生。一個共産黨哺育成人的烈士遺孤,為何最終選擇「復籍」為日本國民?
這對母女的故事,除瞭是現代中國的苦難寫照,更是中日關係史的見證者。
「日本侵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是二十世紀發生在亞洲的兩大悲劇,它們記載著中日兩國近代的苦難。人們需要重溫過去的教訓,需要思索自身的不足。我懷著對兩個祖國未來的祈望記下那一時代的真實。
~ 長榖川曉子
作者簡介
長榖川曉子
1946年4月14日齣生於東京奉天(現在的瀋陽)
1952年至1964年(鞦)於哈爾濱就讀小學、中學、高中
1964年(鞦)至1969年於唐山鐵道學院電力機車係攻讀供電專業
1970至1989年間,先後任中高、高等數學教師,期間於1984年10月至1986年3月在東京調布電氣通信大學和奈良女子大學留學
1986年4月至1989年3月再次赴日於福島大學留學
1986年4月至1989年3月再次赴日於福島大學留學
1990年4月至現在於京都學園大學、神戶學院大學及同誌社大學(三校)擔任兼任講師
引子 001
第一章 遙遠的記憶 009
母愛 010 時代的幸運兒 015 伴隨幸福的迷霧 018
第二章 光影交錯之中 039
新的生活 040 嚴鼕的錘鍊 051 「大躍進﹒大煉鋼鐵」的狂騷 063 兄妹重逢 066 紅色衝擊 076 十四歲的反抗 086
第三章 平穩的高中時代 095
忘恩負義的反省 096 血氣方剛的先祖們 107 父母的生涯 118 一陣微波 138
第四章 蹉跎歲月 145
流放西北 202 理想的實現 209 中日友好熱 219
動盪的青春 146 扭麯的校園 153 悲慘的貢品 166
哥哥的鬥誌 185 佳木斯之旅 189 內心世界的解放192
第五章 走嚮自由 201
流放西北 202 理想的實現 209 中日友好熱 219
第六章 第二人生 237
長榖川照子遺孤的糾葛 238 告彆「日本之情」251 美好的相識 257 奈良的日夜 263 兄妹的抉擇 273 再渡東瀛 287 「小日本」的成長 297
終章 兩個祖國 315
後記 337
序
人在身感幸福的時刻,或在倖免災難之際大都不忘感激能獲得幸福的機遇,感謝幫助自己免遭苦難的人們。
我更是如此。我於1946 年齣生在大陸,在那裏經曆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為擺脫貧窮落後,全國人民團結一緻的輝煌時期;也目睹瞭令數百萬真心決意為祖國獻身的人們失望痛苦的「反右鬥爭」;同時我本身也做為純真的愛國少女熱切投入過「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運動之中。
然而,更令我難忘的是五十年代後期發生的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大飢饉。而在那傷感的餘痕還沒完全消失時,我又被捲入「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場把人們內心的美好部分踐踏蹂躪瞭的荒謬運動。
中國近代史上人民遭受的肉體和精神苦難究竟是誰造成的?當我意識到那正是自己的養育父母--中國共産黨的時候,我陷入矛盾、迷茫和痛苦。
我齣生後不久就失去瞭雙親。在戰亂的貧睏和不安中,由於父母在抗日戰爭中作齣貢獻,所以我一直享受著「烈士子女」的優厚待遇,受到善良、熱心人們的關愛和保護,並得到當時很多同齡人難得的良好教育。我的一生盡管談不上美滿富有,但比起同時代人們應該說幸福得多,至少我自己滿足如意。
我感謝養育自己的中國,感謝在繈褓中給予我溫暖、在成長中給予我友情、在貧睏苦難中給予我保護的人們。
當自己的人生將到達終點之時,我意識到是該報恩的時候瞭。
我的能力是微薄的,平素能做的隻是以此維係生活基本條件的工作。如何報答養育自己的中國人民,如何錶達對嚮自己伸齣熱情雙手,使我實現在自己的另一個祖國度過後半生這一願望的日本友人的感激, 我決定留下「自傳」,因為我認為這是自己能付齣的最高報答。
衆所周知,「日本侵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是二十世紀發生在亞洲的兩大悲劇。
它們記載著中日兩國近代的苦難; 刻印著釀成苦難的民族的固有缺欠;印記著苦難期間國民的怠慢和失責。正因如此,人們往往設法迴避,試圖忘卻。然而,為瞭美好和平的未來不能忘卻。人們需要重溫過去的教訓,需要思索自身的不足。我懷著對兩個祖國未來的祈望記下那一時代的真實。
自傳日文版於2012 年一月發行瞭,而我最期望的中文版發行並不那麼幸運。其實,大陸簡體字原稿早在2002 年就已完成,我曾三次去北京走訪數傢齣版社,受到的接待是熱情的,編輯負責人也都認真閱讀瞭我的原稿。但幾乎每傢齣版社的答覆都是「若刪除『六•四天安門事件』部分可考慮立即發行」。理由是「六•四事件」至今仍是齣版界的禁區。
我本身並沒參與那一事件,但我認為「六•四天安門事件」是被專製禁錮數韆年的中華民族渴求民主自由的最強吼聲;原稿中提及的信件又是體現亡兄精神境界頂峰的一段。我不忍割捨,為此,大陸齣版遙遙無望。
上世紀末,大陸的經濟飛躍發展,國民的民主意識逐步提高,可望有朝一日「六•四事件」開禁。然已近垂暮之年的我沒有更多的等待時間瞭。
今年三月,我到颱灣走訪,尋求齣版機會,幸得博客思齣版社張加君女士和郭鎧銘先生的鼎力協助,人生的最終願望得以實現,我對張加君女士和郭鎧銘先生的感激之念難以用三言兩語錶達盡緻,但它確實凝聚在我颱灣版的自傳中。
2013 年五月 於大阪 長榖川曉子
**第三段:** 初見《望鄉之星: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這個書名,便被它所散發齣的那種濃鬱的、仿佛裹挾著淡淡憂傷的詩意所吸引。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敘事類書名,而是像一首未曾吟唱的歌謠,引人遐想。“望鄉”,這個詞語本身就承載瞭太多深沉的情感,有對故土的眷戀,有對過往的追憶,更有對未來的期盼。而“星”,則為這份思念賦予瞭光芒,仿佛在漆黑的夜空中,指引著迷航的旅人,也可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美麗。“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則將這份抽象的意境,拉迴到瞭一個具體的人物身上。這暗示著,這本書將要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人生故事,從起點到終點,承載著傢族的印記,也摺射齣時代的變遷。我猜測,長榖川照子這個名字,可能是一位母親,或者是一位在主人公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她的影響,或許是深遠的,或許是潛移默化的。而“女兒的一生”,意味著這不僅僅是主角個人的奮鬥史,更可能是一段關於女性成長、傢庭關係、以及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個體生存狀態的細膩描繪。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體驗到一種細膩的情感觸動,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深刻反思,以及一種對“望鄉”這一永恒主題的獨特解讀。
评分**第二段:** 在浩瀚的書海中,一本名為《望鄉之星: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的書,宛如一顆劃破夜空的流星,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它的標題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獨特的詩意與宿命感。“望鄉”,是遊子內心最深沉的呼喚,是靈魂深處不滅的牽掛;“之星”,則將這份情感升華,賦予瞭它一種指引、一種希望、甚至是一種孤獨的光芒。而“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則將這份抽象的情感,落到瞭一個具體的人物身上,一個在時間長河中留下印記的個體生命。我好奇,這位長榖川照子的女兒,她的人生是怎樣的跌宕起伏?她的“望鄉”究竟指嚮何方?是故土難離的鄉愁,還是對某個理想境界的追尋?書名中透露齣的濃鬱的日本元素,也讓我聯想到細膩的情感錶達、深沉的文化底蘊,以及可能存在的東方哲學式的思考。我想象著,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個體命運的故事,更可能是一幅關於時代變遷、文化碰撞、以及人性深處情感交織的畫捲。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如何在現實的泥沼與理想的星空之間掙紮、飛翔,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望鄉”的意義。
评分**第四段:** 《望鄉之星: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僅憑這個名字,就足以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它不同於那些直接點明主題的圖書,而是更像一個謎語,一個引人入勝的序章。我首先會被“望鄉”這個詞深深吸引,它訴說著一種根植於心的情感,一種對遙遠故土或心靈歸宿的嚮往,其中蘊含著復雜的情緒,或許是思念,或許是遺憾,又或許是執著。“星”則為這份“望鄉”增添瞭幾分浪漫與渺遠,仿佛是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照亮瞭漫漫長路,又可能代錶著某種難以企及的美好。“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將這份意象化的情感,落到瞭一個具體的人物身上,一個擁有特定姓名和生命曆程的人。這讓我好奇,長榖川照子這位母親,她的人生又是怎樣的?她的女兒,在怎樣的環境、怎樣的時代背景下,承載著怎樣的期望,又經曆瞭怎樣的人生起伏?我預感,這本書並非簡單的傳記,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心靈探索,它可能會展現一個女性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在情感的羈絆中,在對“望鄉”的追尋中,塑造自己的生命軌跡,綻放齣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
评分**第五段:** 初翻開《望鄉之星: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這本書記,最先映入腦海的,便是那書名自帶的濃鬱詩意和淡淡的宿命感。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知內容的書籍,而是像一扇徐徐開啓的窗,讓我窺視到一個充滿故事的世界。“望鄉”,這兩個字瞬間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那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牽掛,一種對根源的追尋,可能包含瞭對故土的眷戀,對過往歲月的追憶,又或者是對某個理想境界的執著嚮往。“之星”則將這份情感升華,賦予瞭它一種指引、一種希望,也可能是一種孤獨而閃耀的存在。“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則將這份抽象的意境,落到瞭一個具體的人物身上,一個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獨特印記的生命。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這位長榖川照子的女兒,她的人生軌跡是怎樣的?她的“望鄉”究竟指嚮何方?是地理上的故鄉,還是心靈的彼岸?長榖川照子這位母親,又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生平,更可能是一幅細膩描繪女性成長、傢庭關係、以及時代變遷下的個體命運的畫捲。我期待著,在翻閱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情感共鳴,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及一種對“望鄉”這一永恒主題的全新理解。
评分**第一段:** 這本書的書名就自帶一種宿命感和鄉愁,"望鄉之星"聽起來就充滿瞭遙遠的呼喚和未竟的思念。而"長榖川照子女兒的一生",則將這份思念具象化,指嚮瞭一個具體的人物。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好奇心。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讓一個人的生命能夠被冠以“望鄉之星”的稱號?她的故鄉是哪裏?又是什麼樣的“鄉”讓她如此地“望”?是地理上的故鄉,還是心靈的歸宿?而“長榖川照子”這個名字,透著一股日本的味道,這是否意味著故事會發生在那個遙遠的國度,或者與日本文化有著深刻的聯係?“女兒的一生”則預示著這是一段漫長而細膩的敘事,可能包含瞭童年的純真,青春的迷茫,成年的掙紮,以及暮年的迴響。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一個人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在個人的命運軌跡裏,不斷地尋找,不斷地失去,又不斷地重塑自我。我想象著,或許會有動人的親情,或許會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或許會有令人扼腕的友情,又或許,更多的是孤獨的探索和內心的成長。這本書,仿佛是一顆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迷失的方嚮,也承載著無盡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這位“望鄉之星”的腳步,去探尋她生命的光芒,去感受她那份遙遠的鄉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