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將館藏1884-1885年清法戰爭期間隨軍徵戰的醫官何內‧科邦(René Coppin)的日記、書信手稿輯錄成《北圻迴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884–1885》(Souvenirs du Tonkin: La Guerre franco-chinoise et Formose, 1884–1885),進行翻譯齣版。這本纂輯日記和書信的迴憶錄,講述隨軍徵戰之何內‧科邦的見聞。科邦醫官手寫的書信和日記,兼容周遭海員親曆戰爭現場的見聞以及攝影師獵奇目光的經驗,钜細靡遺地呈顯歐洲人窺探神秘遠東的姿態和應對,呈現齣好奇、激情的敍述筆調,堪稱迴溯該曆史事件的最佳路引。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著一張老舊地圖的底紋,仿佛能聞到曆史的塵埃。書名“北圻迴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884-1885”,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期待著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然而,我並沒有在內容中找到我預期的具體戰役細節、人物傳記或是政治博弈的深入分析。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空靈、更具哲學意味的思考,仿佛作者通過對那個時代的描摹,實則在探討個體與曆史洪流的關係,以及記憶的模糊與固化。書中的許多段落,都像是作者在深夜裏對著星空低語,充滿瞭對命運的感嘆,對戰爭的荒誕,以及對和平的渴望。這種處理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陷入沉思,但也偶爾會感到一絲疏離。我本以為會讀到關於北圻和福爾摩沙(颱灣)具體的地理描寫、人文風情,甚至是當時人們的生活片段,但這些內容似乎被一種抽象的敘事所取代。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作者對曆史的某種獨特理解,而非一份詳實的史料。它的意境深遠,但若讀者期待的是一本硬核的曆史讀物,可能會略感失望。
评分這是一本齣乎意料的“迴憶錄”。我原本以為它會像一本紀實文學,充滿瞭具體的事件、人物對話、地理坐標,甚至是當時的社會風貌的細緻描繪。例如,我希望能瞭解到當時北圻和福爾摩沙的民眾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他們的生活受到瞭怎樣的影響,有沒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我也期待能讀到關於這場戰爭中關鍵人物的視角,他們的決策過程,以及他們內心的掙紮。然而,書中的敘述方式卻非常獨特,更像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探索。作者似乎並不關注事件的“是什麼”,而是關注事件“如何被感知”以及“如何被遺忘”。那些具體的曆史場景,在書中更多地被轉化為一種象徵,一種對時間流逝、記憶消退的隱喻。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在書中找到關於1884-1885年清法戰爭在北圻和福爾摩沙的具體軍事行動、外交斡鏇、或是雙方簽訂的條約的詳細記載。相反,作者的筆觸常常遊走於曆史的邊緣,關注的是戰爭留下的痕跡,以及這些痕跡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印記。這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解讀,充滿瞭詩意的想象,但對於我這樣更偏愛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多少有些難以把握其核心脈絡。
评分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時,是帶著一種探究曆史真相的嚴謹態度,期望能從“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884-1885”這個明確的標題中,找到關於那場衝突的詳實敘述。我期待著關於軍事策略的分析,關於外交談判的細節,關於戰役的關鍵人物的傳記,以及戰爭對當時中國和法國政治格局的影響。我甚至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北圻和福爾摩沙的地理、曆史背景的介紹,以便更好地理解戰爭發生的根源和影響。我試圖在書中找到對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民生民情,甚至是戰爭造成的具體傷亡和損失的記錄。我想要知道,那些曆史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與我最初的預期有著巨大的差異。它並沒有提供我所期望的那些具體的曆史信息。書中的敘述方式顯得格外疏離,仿佛作者隻是站在曆史的遠處,用一種近乎旁觀的姿態,去捕捉一些模糊的意象和象徵。我沒有讀到任何關於戰術、部署、或者戰役進程的描寫,更不用說對當時決策者的深入剖析。這讓我對這本書的“迴憶錄”性質産生瞭疑問,它更像是一種對曆史片段的碎片化感知,一種對過往的迴響,而非對事實的係統性梳理。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裏勾勒的畫麵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是殖民者與當地居民的衝突,是那個時代中國麵對西方列強的無奈與抗爭。我對“北圻”和“福爾摩沙”這兩個地名充滿瞭好奇,想象著它們在那段曆史時期獨特的地理風貌和人文風情。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當時法軍的戰略部署,清軍的抵抗情況,以及戰爭對當地經濟、社會結構帶來的具體衝擊。我想知道,在這場被曆史教科書簡單概括的戰爭背後,究竟有多少普通人的命運被改變,有多少被遺忘的故事。但遺憾的是,我並沒有在這本書的文字中找到這些期待的答案。這本書的風格齣奇地寫意,它更像是在描繪一種“氛圍”,一種“情緒”,一種對過去的迴響,而不是對過去事實的清晰復述。作者的語言極富感染力,但這種感染力似乎將我帶入瞭一個更為抽象的場域。我讀到的不是曆史的事件本身,而是曆史事件在作者心中蕩漾開來的漣漪,是那些模糊不清的、難以名狀的情感。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感到一種文學性的美感,又不禁開始思考,這本書的“迴憶錄”究竟是指什麼?是作者的個人迴憶,還是對一段集體記憶的詩意化重塑?
评分當我翻開《北圻迴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884-1885》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曆史書中那些關於帝國主義擴張、殖民衝突的冰冷字句。我期待著能通過這本書,觸摸到那些真實的曆史脈絡,瞭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是如何在東南亞擴張其勢力,以及中國在那段屈辱的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能夠讀到關於這場戰爭的具體過程,例如,當時法軍在北圻的軍事行動是如何展開的?他們在福爾摩沙(颱灣)的戰役又是如何進行的?清朝政府又是如何應對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場被後人銘記的戰爭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有哪些被曆史洪流所掩埋的人物故事。我甚至希望能從書中看到當時當地民眾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戰爭對他們命運的真實影響。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並沒有如我所願地呈現齣這些具體的曆史畫麵。它的敘事方式更像是一種內省式的錶達,一種對時間、空間、以及人類情感的哲學性探討,而那些原本我以為會占據篇幅的曆史事件,似乎僅僅成為瞭作者進行這些探討的引子,或者說,是一種隱喻。我沒有找到任何關於戰鬥細節、政治決策、或是在地文化習俗的描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