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城市建築:香港曆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

消失中的城市建築:香港曆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曆史
  • 城市景觀
  • 建築
  • 懷舊
  • 圖像
  • 攝影
  • 文化遺産
  • 曆史變遷
  • 殖民地時期
  • 記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香港有不少建築物陪伴著我們成長,但為瞭配閤都市發展的需要,各類充滿特色的樓宇,包括稱為「行」的辦公大樓、酒店、茶樓、戲院、西式大宅、彆墅、唐樓,以至渡輪碼頭、車站及各類攤檔,紛紛被拆卸、改建及重整,不單改變瞭我們的生活習慣,亦把大部分在我們成長期間所經曆過的珍貴迴憶抺走。
 
  本書精選瞭過百張由一八八零至一九九零年代的曆史圖像,部分更是難得一見。縱然大部分舊建築已經消失,但透過此等圖像,不僅可窺見這個繁榮都會的舊日風貌,也可勾起我們對昔日情懷的眷戀。
《光影流轉:倫敦百年城市變遷檔案 1850s-1950s》 一、引言:時間的切片與城市的脈搏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照片,而是試圖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方式,重新挖掘並梳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倫敦這座“永恒之城”在劇烈社會、技術與政治變革浪潮下的城市肌理變遷。這是一個關於“消失”與“重塑”的故事,聚焦於那些被時代洪流淹沒的街景、被技術進步所取代的建築風格,以及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日常市民生活。我們選取瞭1850年代維多利亞鼎盛時期的蒸汽與煤煙彌漫的景象,直到1950年代戰後重建初期的灰燼與希望,力求通過視覺證據,捕捉倫敦從“世界工廠之都”到現代大都市轉型的關鍵十年。 本書的視角嚴格限定在泰晤士河兩岸的核心區域,通過精心挑選的、以往鮮少公開或經過嚴格學術考證的圖像資料,展現一個多層次的倫敦。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工業革命對城市形態的初期塑造、交通係統的革命性變革(尤其是地下鐵路的擴張)、兩次世界大戰對城市結構的永久性創傷,以及隨之而來的現代主義思潮對傳統景觀的挑戰與融閤。 二、第一部分:蒸汽時代的雄偉與陰影 (1850s - 1880s) 維多利亞時代是倫敦的黃金時代,也是其矛盾最尖銳的時期。圖像資料清晰地勾勒齣一個雙重麵貌的城市:一方麵,是宏偉的公共工程和代錶帝國榮耀的建築奇跡;另一方麵,是底層民眾在擁擠、汙染環境中掙紮的生存狀態。 碼頭與帝國物流樞紐: 本部分重點展示瞭東區碼頭區(如倫敦港、聖凱瑟琳碼頭)的繁忙景象。蒸汽起重機、巨大的貨船與堆積如山的貨物,是全球貿易網絡的核心節點。我們收錄瞭若乾張描繪碼頭工人裝卸場景的照片,其光影對比強烈,凸顯瞭體力勞動在當時經濟中的中心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罕見的早期照片揭示瞭當時碼頭工人居住區——如白教堂(Whitechapel)——的狹窄與擁擠,這些區域的建築結構往往是臨時性和功能性的堆砌。 交通革命的開端: 1863年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的開通徹底改變瞭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本節收錄瞭早期蒸汽火車進齣地下車站的影像,並輔以地麵街道上,馬車與新興的公共馬車(Omnibus)爭奪有限空間的照片。這些圖像記錄瞭城市噪音和空氣汙染的急劇加劇,也預示著垂直空間(地下)的開發潛力。 新古典主義的宣言: 這一時期的政府建築、銀行和博物館體現瞭對古典傳統的迴歸與強化。例如,大英博物館擴建部分和新蘇格蘭場的設計,展示瞭帝國對穩定和權威的訴求。我們細緻對比瞭這些永久性建築與周圍快速生長的、通常是磚石結構的中産階級排屋的並置關係。 三、第二部分:鍍金時代的繁榮與摩登的萌芽 (1890s - 1914) 隨著電力和新材料的應用,倫敦的麵貌開始嚮“摩登”過渡,盡管這種過渡是緩慢且不均衡的。愛德華時代的享樂主義與社會改革的呼聲同時高漲。 電光下的劇院與商業中心: 威斯敏斯特和西區(West End)成為瞭展示財富和娛樂的場所。我們呈現瞭第一批大規模使用電力照明的街道場景,如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在夜晚的景象,其霓虹初現的光芒與周遭昏暗的側街形成瞭鮮明對比。商業廣告牌開始占據建築立麵,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標誌著廣告文化對傳統美學的侵蝕。 功能主義的先聲: 隨著辦公樓需求的增加,早期的鋼結構框架建築開始齣現,盡管其外立麵仍常常被裝飾性的石材包裹。本部分著重展示瞭金融城(The City)中早期高層辦公建築的設計特徵,以及它們對傳統天際綫(如聖保羅大教堂的穹頂)構成的視覺挑戰。 公園與公共空間的界限: 城市規劃開始關注“綠肺”的概念。海德公園和攝政公園的影像記錄瞭中上層階級在規劃完善的自然空間中休閑的場景,與緊鄰的貧民區(如東倫敦)的密集居住環境形成瞭鮮明對照。這些照片揭示瞭城市空間分配的不平等性。 四、第三部分:戰火洗禮與破碎的景觀 (1915 - 1945)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是軍事衝突,更是對城市空間最劇烈的物理重塑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痕跡與戰後重建的嘗試: 盡管倫敦本土的破壞不如歐洲大陸嚴重,但空襲對特定區域(如船塢和東部工業區)造成瞭結構性損傷。我們展示瞭戰時設置的防空洞入口、臨時性的軍工設施對尋常街道的侵占,以及戰後早期短暫的、嘗試恢復“美好往昔”的重建努力,這些努力往往在經濟壓力下迅速停滯。 二戰的毀滅性衝擊: “閃電戰”(The Blitz)在1940-1941年間對倫敦的心髒地帶造成瞭不可逆轉的改變。本節的圖像觸目驚心:聖保羅大教堂被火焰包圍的經典畫麵,與被夷為平地的街區形成鮮明對比。特彆關注被夷平的區域,這些“廢墟景觀”(Rubble Scapes)成為瞭戰後城市規劃者介入的巨大空白地帶,為未來現代主義的全麵推行提供瞭“契機”。 臨時性的生存狀態: 戰爭期間,許多建築被徵用,城市被臨時的軍事設施、物資堆放場和緊急住房所占據。這些照片捕捉瞭倫敦市民在持續的動員和不確定性中維持日常生活的韌性。 五、第四部分:現代性的介入與未完成的未來 (1946 - 1959) 戰後重建初期,倫敦麵臨著巨大的住房短缺和被摧毀的基礎設施修復壓力。此時,以勒·柯布西耶為代錶的現代主義規劃理念獲得瞭前所未有的推行空間。 “推倒重來”的規劃哲學: 本部分聚焦於戰後初期對被毀區域的處理方式。我們對比瞭戰前擁擠的“棋盤式”街區與戰後規劃藍圖中設想的、寬闊的林蔭大道和高層住宅塔樓的初步建設場景。這標誌著城市曆史紋理的斷裂。 功能分區與空間疏離: 引入的新型材料和預製構件開始在社會住房項目(Council Estates)中應用。通過細緻的圖像分析,我們探討瞭這些新建築如何試圖解決擁擠問題,但同時也如何無意中創造瞭新的社會和空間隔離感,與老城區的街道尺度和鄰裏關係産生疏離。 最後的舊日景象: 在許多核心區域(如西敏或切爾西),戰前的建築風格仍在頑強地存留。本節的最後幾張照片捕捉瞭戰後初期,尚未被大規模拆除的、充滿細節的愛德華或維多利亞式店鋪門麵,它們正處於被拆除前的最後寜靜時刻,象徵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結語:未竟的遺産 《光影流轉》試圖展示,倫敦的城市形態並非是綫性的發展結果,而是一係列劇烈的物理乾預、社會需求、技術突破和災難性事件相互作用的産物。我們所見的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都背負著百年前的蒸汽、電光、硝煙與水泥的味道。本書通過這些圖像,邀請讀者不僅看到“消失瞭什麼”,更要理解“消失的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這座城市的基本骨架與精神氣質。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鄭寶鴻
 
  明信片、錢幣、郵票、舊照片及文獻票據等收藏傢;現為香港曆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以及香港收藏傢協會名譽顧問。著有《圖片香港貨幣》、《香港明信片精選1890’s–1940’s》(閤編)、《圖片香港郵票》、《圖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郵藏品》、《街道百年》係列、《香江風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場所》、《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電車路風光》、《百年香港中式飲食》等多本著作。
 
閤編者簡介
 
佟寶銘
 
  明信片、舊照片和郵票收藏傢,曾在香港兩傢博物館任職考古工作七年之久,後移居紐約從事金融工作,二零零七年迴流香港。著有《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香港明信片精選 1890’s–1940’s 》(閤編)及《九龍街道百年》(閤編) 。
 
巫羽階
 
  現職食環署清潔部門,香港收藏傢協會會員。著有《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 。
 
陳立明
 
  懷舊店東主。明信片、舊票據收藏傢,尤喜五十年代明信片及與火車有關的藏品。
 
唐卓敏
 
  公立醫院核療主管,香港收藏傢協會主席。著有《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 及《香港日佔時期》(閤編) 。
 
張順光
 
  顧問公司工料測量師,香港收藏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郵學會及香港郵學會會員。著有《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香港明信片精選1890’s–1940’s》(閤編) 及《香港電車》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每一個在香港生活過或對香港曆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我尤其震撼於1980年代,那是一個香港經濟騰飛、文化多元的時代,高樓林立,霓虹閃爍,但也夾雜著一些即將消失的老街區,它們在時代的洪流中顯得有些局促。看到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如今已被現代建築取代的老建築,心中不免升起一絲惆悵。書中對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呈現,從殖民時期的巴洛剋式、新古典主義,到後來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都有非常直觀的展示。我能清晰地看到香港如何一步步地從一個殖民地港口,演變成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评分

當我翻到1990年代的照片時,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熟悉卻又有些陌生的香港。那個時候,很多我童年時見過、甚至去過的老地方,還在那裏,但空氣中已經彌漫著一種“迴歸”的氛圍,一種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期待交織在一起。照片中,新開發的區域與保留下來的舊建築並存,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視覺張力。我看到瞭那些高聳入雲的新建築,也看到瞭那些低矮、樸實的唐樓,它們共同譜寫著香港這座城市的復雜樂章。這本書不僅僅是建築的照片,更是香港社會變遷的縮影,它記錄瞭這座城市的“生長”與“蛻變”,也記錄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喜怒哀樂。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令人著迷的復古感,深沉的藍色背景搭配泛黃的舊照片,仿佛自帶瞭時間的濾鏡。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張1880年代的香港街景,細密的綫條勾勒齣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的輪廓,蒸汽火車在遠處緩緩駛過,馬車在鵝卵石鋪就的街道上顛簸。我幾乎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海風、煤煙和淡淡的殖民地香料味道。然後,時間綫開始嚮前推進,每一頁都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我看到1920年代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它們在當時一定代錶著香港的現代與繁榮,但也讓我隱約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滄桑,仿佛它們已經承載瞭太多故事。1950年代的照片中,齣現瞭熱鬧的街市,穿著旗袍的女士們在擁擠的人群中穿梭,小販們吆喝著,空氣中彌漫著煙火氣。

评分

我承認,我對曆史建築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消失中的城市建築》恰恰滿足瞭我對香港老建築的無盡好奇。書中的圖像質量非常高,即使是百年前的照片,細節也依然清晰可見。我特彆留意那些在照片中齣現的細節,比如舊時的招牌、街道上的標語、行人的穿著打扮,這些都像是曆史的碎片,組閤在一起,就構成瞭一幅生動的曆史畫捲。當我看到一些現在已經完全消失的建築時,心中不免有些惋惜,它們曾是香港曆史的一部分,但如今隻能存在於這些珍貴的圖像中。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每一座建築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街區都承載著一段記憶。

评分

這本書不隻是給建築愛好者看的,我認為任何對城市發展、曆史變遷或者人文攝影感興趣的人,都會從中獲益匪淺。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選擇照片時的眼光,他們不僅僅選取瞭那些宏偉壯觀的建築,也捕捉瞭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比如一個老舊的茶餐廳,一個充滿年代感的牌坊,一個在街邊擺攤的婦女,這些都是構成香港曆史肌理的重要元素。它們共同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奮鬥和情感。這本書讓我對香港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情感連接,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傢園。

评分

我之前對香港的印象,大多來自於電影和流行文化,總覺得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現代感的城市。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它嚮我展示瞭一個更加深沉、更加多元的香港。我看到瞭一些非常古老的寺廟和宗祠,它們在現代高樓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寜靜而有曆史厚重感。我也看到瞭那些曾經作為殖民者居所的洋房,它們如今可能已經被拆除,或者被改造成瞭博物館,但它們曾經的存在,無疑是香港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香港,不能隻看它的現在,更要深入它的過去。

评分

閤上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做瞭一場漫長的時光旅行,香港的過去在眼前一一閃過。我看到瞭它從一個小小的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國際大都會的曆程,看到瞭它的輝煌與變遷,也看到瞭它的溫情與韌性。那些消失的建築,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消失”,它們以另一種方式——圖像——留存下來,成為我們認識過去、理解現在的寶貴財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部濃縮的香港史,一本充滿情感的時代迴憶錄。它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也更加期待香港的未來,因為我知道,那些過去的印記,將永遠是它最深沉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記錄性”。它以圖像的方式,為我們保存瞭大量珍貴的曆史資料,這些資料彌足珍貴,尤其是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建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瞭,而這本書就像一個守護者,將它們定格在永恒的瞬間。我特彆喜歡那些對比強烈的照片,比如一邊是正在施工的現代化建築工地,另一邊則是古老的街區,這種強烈的對比,生動地展現瞭香港城市發展的速度和變化。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城市是一個不斷生長和變化的有機體,而曆史建築則是這個有機體中承載記憶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

這本畫冊真的讓我對香港這個城市的演變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我尤其喜歡那些展現普通市民生活的照片,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比如一張1960年代的屋邨照片,孩子們在狹窄的走廊裏玩耍,晾曬的衣服隨風飄動,即使是簡陋的生活條件,也難掩他們眼中的快樂。這樣的畫麵,讓我想到瞭自己的成長經曆,也讓我思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那些默默無聞的個體是如何構築瞭這座城市的靈魂。書中對於一些標誌性建築的早期影像也極為珍貴,比如天星碼頭、舊匯豐銀行大廈,在它們還年輕的時候,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承載瞭怎樣的時代記憶?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偵探,通過這些泛黃的圖像,一點點地拼湊齣香港的過去。

评分

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穿越指南”。每一頁都讓我感到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年代,感受著那個時代的氛圍。我能想象到,在1930年代的香港,維多利亞港邊停泊著無數的貨船,工人們忙碌地搬運著貨物,遠處的高樓大廈閃耀著現代化的光輝,而街頭巷尾,又是另一番市井的景象。這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書中對不同區域的建築特點也有所體現,比如早期發展的中環,後來崛起的九龍,再到新界的一些鄉村風貌,都通過圖像得以展現。這讓我對香港的地理和曆史有瞭更立體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