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有作者撰寫的八篇論文,以在日本殖民統治的最後八年度過青少年期的「戰爭期世代」為研究對象。第一、二篇分彆探討他們所熟知的美談人物──詹德坤和莎勇,第三篇比較颱灣和韓國的皇民化運動,第四篇析論颱灣人第一次的「國語」(日語)運動,第五篇以颱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為主體,第六篇探討戰爭語言的問題,最後兩篇論文分彆分析公學校教育主要科目「國語」和「修身」的教學內容及其影響。
作者透過史實重建、比較研究、問題分析等方法,試圖重現日治末期颱灣人的集體精神麵貌,並探討和當代颱灣息息相關的重大曆史問題。日本殖民統治最後的八年(1937-1945),是颱灣殖民期曆史的終篇,但曆史的長流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這八年是關鍵的八年,為爾後的颱灣曆史譜下瞭基調。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以日治末期為中心的論集,對我們瞭解一九四五年以後的颱灣,將有莫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
周婉窈
颱灣嘉義大林人,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一九九一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並在國立颱灣大學和清華大學講授颱灣曆史。著有《日據時代的颱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89)、《颱灣曆史圖說》(1977),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另譯有《史傢的技藝》(布洛剋原著1989)。
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供更具象化曆史體驗的讀物,而《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颱灣史論集》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將曆史人物和事件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經濟發展模式時,沒有迴避其背後的剝削與不公,同時又承認瞭某些技術引進和基礎建設帶來的客觀影響。這種辯證的視角,使得對殖民時期經濟的研究更加立體和真實。書中關於社會結構變遷的部分,也揭示瞭殖民統治如何重塑瞭原有的社會階層,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瞭當時人們的生活軌跡。讀到那些關於知識分子、農民、甚至底層民眾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和睏境的描述時,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情。這本書讓曆史不再是遙遠的塵埃,而是觸手可及的、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它提醒我們,任何曆史時期,都有無數普通人的生活在其中展開,而這些生活,纔是曆史最真實的肌理。
评分這本《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颱灣史論集》當我第一次翻開時,就被它充滿詩意的書名所吸引。“海行兮”三個字,似乎就勾勒齣瞭一幅在茫茫大海中前行的畫麵,而“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颱灣史論集”則清晰地標示瞭其探討的核心主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其中的個體命運。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在時代巨變下,颱灣人民所麵臨的掙紮、妥協與反抗。無論是對日據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還是對文化政策影響的探討,都顯得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人文關懷。特彆是一些關於當時教育體係、語言政策以及民間信仰變遷的論述,讓我對殖民統治的深遠影響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寶貴的史料,更在於它啓發我們去思考曆史與現實的連接,去理解那些塑造瞭當下颱灣的復雜因素。那種身處時代洪流中的無力感,以及在睏境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韌性,都讓我深思。
评分當我拿起《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颱灣史論集》時,我期待的是一份嚴謹的曆史梳理,但它帶給我的,卻是一場關於時間、空間與人性的深刻對話。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地方在一段特定時期的曆史,更是在探索那個時期的人們是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與環境互動、以及他們所經曆的身份認同的變遷。作者在分析殖民政策的影響時,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社會結構、經濟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的各個層麵,展現瞭殖民統治對颱灣社會産生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讀到關於當時社會群體之間張力,以及在內外壓力下,颱灣人民所展現齣的復雜情感時,我常常會陷入沉思。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超越瞭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去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睏境與掙紮,以及他們在那片土地上所留下的獨特印記。
评分《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颱灣史論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曆史研究,不如說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它以一種極其紮實的研究方法,帶領讀者走進日本殖民統治末期的颱灣。作者對於史料的考證之嚴謹,對於細節的捕捉之敏銳,都讓我嘆為觀止。書中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層麵的變遷,更重要的是,它關注瞭當時社會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比如基層社會的組織形態、民間信仰的演變、以及女性在特殊曆史時期的角色等等。這些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曆史的圖景變得異常豐滿和真實。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復雜互動關係的論述所吸引,這種關係並非簡單的壓迫與反抗,而是充滿瞭妥協、融閤、以及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能夠聽到那個時代不同聲音的迴響,感受到不同群體的生活軌跡,從而對這段曆史有瞭更加立體和 nuanced 的理解。
评分第一次接觸《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颱灣史論集》,我曾以為這會是一本偏重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預期。本書的魅力在於其能夠將宏觀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經驗巧妙地結閤起來。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政策和事件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宏大敘事背後,普通颱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以及他們所做的選擇。那些關於文化認同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揭示瞭在語言、教育、乃至日常習俗的潛移默化中,殖民者是如何試圖重塑被統治者的身份認同,以及颱灣人民又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既受到影響又保持著自身的文化韌性。書中關於藝術、文學在殖民時期扮演的角色分析,也讓我看到瞭在壓抑環境下,思想與創造力依然能夠以各種方式得到錶達和延續。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身走進瞭那個時代的街頭巷尾,看到瞭人們的麵孔,聽到瞭他們的聲音,理解瞭他們的心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