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得再遠,也會回去的地方,叫做家。』
為了完整一個家庭,他們即將失去彼此。
為了最終的和好,他們必須先練習仇恨。
家庭總會傷人,親情卻將撫癒所有傷口。
在候鳥來的季節裡,讓我們溫柔又體貼地,
把讀這本小說當成藉口,好好哭一次,
然後學會愛。
你有多想家人,就有多想讀這本小說!
候鳥移棲,是場冒險的旅程,沙塵逆襲,海上暴雨,只有通過考驗的候鳥,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愛,也是。
兄弟應是天秤平衡的兩端,但當父親講出改變兩人命運的一席話,兩人注定一世尷尬矛盾;對家民、含櫻而言,醫院是羞辱的代名詞,哀忿裂傷,危顫的愛選擇只能出走;她有海慶,他念著幸梅,心有所屬千里跨洋聯姻,愈是傷不起,愈被現實狠狠掠獵。
候鳥來的季節,也是這個家庭支離破碎之際,有些,來了又走,更有些,放不下心底的愛,就留了下來,再也不走了。
作者簡介
彭心楺
寫劇本,曾獲金鐘獎迷你劇集編劇獎。寫小說,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出過一本書,《嬰兒廢棄物》(寶瓶文化)。是個產量很少,生產力緩慢,卻活得很自在的人。
E-mail:pengshinrou@hotmail.com
蔡銀娟(劇本原創)
臺大社工畢業,曾待過靈骨塔、美術館、製片公司等五花八門的機構,也做過馬戲團專案助理、社工員、中學教師、刊物編輯、配音員等千奇百怪的職務,似乎永遠都在不務正業。
舉辦過數次個人畫展及亞太女畫家聯展,著有繪本《我的32個臉孔》、《夏綠蒂的愛情習題》。歷年來得過拍臺北劇本首獎、十大傑出女青年獎、臺北國際書展十大繪本、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臺北美展、打狗文學獎、竹塹文學獎……等各種劇本、美術、文學等獎項。
《候鳥來的季節》是她的原創劇本,也是她第一次執導電影長片。片中那些畫風奇特的油畫與母女圖,都是她自己的作品。這部電影描繪著家人之間的愛與犧牲,呈現了兄弟間那種說不出口的親情,劇情感人肺腑,不但獲得「優良劇本獎」的肯定,也入圍了「臺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
晴朗天空下,一片雲也沒有。偌大草原上,孩童們正在打棒球。嘻笑喧鬧聲隨著球棒擊中棒球的鏗鏘聲,此起彼落。一臉稚氣的家民與家雄,也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在陽光下燦爛綻放。家民站在投手丘,投出一個變化球,身材微胖人稱小胖子的男孩,不但揮棒落空,連球棒都飛了出去。一旁負責看守又看熱鬧的其他孩子笑鬧著。
「下去了、下去了,換家雄練習了啦!」叫做瘦皮猴的小孩說。
小胖垂頭喪氣下到場邊,輪換家雄上場。他揮了揮球棒,擺出自信表情,露出潔白牙齒對家民微笑。
「喂,家民,不要看到你弟就放水喔。」瘦皮猴說完,還把屁股朝向家民。孩子們又被惹得哈哈大家,還有人吹口哨助陣。家民也笑了,然後他屏氣凝神,把球投出去。球在空中自由的飛越墜落,家雄用力一揮,球被擊到萬里無雲的高空。孩童們個個都瞪大了眼睛,抬頭仰望天空,露出佩服的笑容。家民與家雄交換了默契的笑容,便跑向樹叢深處尋找棒球。高聳的老樹之間,枯籐蔓延。家民踩在草梗枯葉上,沙沙沙響著。
他仔細在草叢裡搜尋棒球,卻遍尋不著。他焦急了起來,不斷地撥開長得極高且會刺人的雜草,忽然發現棒球躺在草堆裡,鬆了一口氣,蹲下身撿球。
棒球被一隻更大的手撿起來。
草叢裡,穿著球衣的高大身影,撥開草叢往回走。他穿過枝幹交纏的百年巨大老樹,走過荒煙蔓草,回到草原。放眼望去,一個影子也沒有。
高蹺警戒的叫聲,不停在天空響徹。家民困惑地走到投手丘,球棒和手套遺留在地上。他四處張望,不停地喊,家雄、家雄、家雄……。空曠草原,杳無人跡。高蹺盤旋天際,再次發出警戒的叫聲。家民抬起頭,強烈陽光刺得他睜不開眼睛,他雙眼瞇成一條線,眼前卻是一片白光。
家民覺得眼前亮白一片,視網膜上的光點,布滿童年裡的記憶。他心慌地四處尋找家雄身影,卻被尖銳鳥鳴聲打斷。恍惚中,他睜開雙眼,轉頭發現含櫻和女兒在一旁沉沉入睡。家民關掉鬧鐘,這才發現剛剛是一場夢。他翻身面向熟睡的女兒及含櫻,忍不住看著她們,嘴角泛起微微幸福的笑容。含櫻也醒了過來,睡眼惺忪地看了家民一眼,然後望著熟睡的女兒,眼神流露光芒。陽光從窗外照進臥房,沐浴在明亮光塵裡的身影,在鳥叫聲中緩緩甦醒。
三年前。
關渡平原一片碧綠濕地,河水與潮水匯聚,育含豐富天然資源,以及營養物質。隨著時序入冬,從北方飛來的科、鷸科等候鳥會最先抵達,其次是鷺科、鶯科、鷲鷹科以及雁鴨科等其他鳥類。牠們把這裡當作中繼站,或度過漫長冬季。家民帶領學員,沿著步道走。淡藍色天空掛著厚厚雲層,陽光照射濕地裡滿布的水塘。清澈透明水面反射亮光,候鳥倒影減弱光的強度,鳥鳴聲穿透周遭人聲兀自鳴響。一行人走過賞蟹平臺木橋,駐足在濕地田埂中央。家民要學員仔細觀察環視周遭候鳥,並將視線停在遠處。當他用手指著遠處時,學員一個接著一個,拿起望遠鏡觀望。
「你們看前面那群候鳥,牠們是高蹺,每年都會千辛萬苦飛到臺灣來過冬,所以一到冬天,就是我們賞鳥最好的季節。結訓之後,各位會成為關渡自然公園的導覽義工,負責整個濕地的導覽工作,屆時,你們要引領更多人認識這些美麗的生命。」家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