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糧荒及糧價高漲等問題,重新引起全球性地對農業、農村與農地的重視。在國內,一方麵經由休耕奬勵、小地主大佃農、農村再生等措施來解決當前問題,並且由農政單位召開各項全國性會議,提齣對策;另一方麵則因為農地廢耕、違規使用、徵收農地、農捨豪宅林立、農戶所得偏低、農村仍然相對衰敗等,引發民怨及社會衝突。麵對全球性及國內特有的農地及農村問題,本書引介瞭新農業體製(包括後生産論及多功能農業)、農村發展的第三條路及規劃理論等,用以詮釋、檢驗現有國內的處境,並且提齣新的觀點和對策。本書為農業、農村發展、農地政策、農村規劃及地理等相關領域,教學、研究及考試必要之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李承嘉
現職
國立颱北大學不動産學與城鄉環境學係教授
學曆
德國多特濛德大學空間規劃工程博士
經曆
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係副教授
國立颱北大學地政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國立颱北大學不動産與城鄉環境學係教授兼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專長
土地政策、鄉村研究、土地經濟、規劃理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農村的界定及類型
第二節 章節內容大要
第二章 農業體製變遷
第一節 後生産論
第二節 多功能農業
第三章 新農業體製競爭及我國農業(地)政策走勢
第一節 後生産論及多功能性之競爭與連結
第二節 我國農業(地)政策走嚮
第四章 我國農地功能與使用方案選擇
第一節 多功能性的觀念路徑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AHP的調查與結果分析
第五章 我國民眾對農地功能認知及空間差異
第一節 相關調查迴顧及本研究調查方
第二節 調查結果分析
第六章 外國多功能農業與農地規劃案例—瑞士
第一節 農業(地)政策與法製體係
第二節 直接給付措施
第三節 農地規劃管理
第七章 戰後農村發展策略:外生、內生與第三條路
第一節 農村發展策略
第二節 農村發展第三條路的理論構成與應用
第八章 農村發展第三條路的觀察—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發展為例
第一節 個案研究架構及個案地區發展曆程
第二節 發展模式及ANT分析
第九章 農村發展的權力分析—ANT與製理性的比較
第一節 ANT與治理性權力運作的內涵與命題建立
第二節 個案觀察
第三節 個案觀察結果分析
第十章 新體製下的農村空間轉變—農村仕紳化
第一節 基礎文獻迴顧
第二節 個案觀察
第三節 個案研究發現與檢討
第十一章 新農業體製下的農地使用規劃
第一節 規劃理論的演進
第二節 地方農地利用規劃的理念
第十二章 近年颱灣農地政策評議
第一節 颱灣當前農地政策評議
第二節 研究總結
參考文獻
對於《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製下的轉嚮》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提供一種關於“鄉村振興”的實踐指南,而非空泛的理論。我希望它能夠深入剖析,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如何真正激發農村內生動力,促進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如何在堅持傢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穩慎推進農村土地製度改革,以及這如何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相結閤?我尤其關注關於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以及如何通過政策傾斜,吸引年輕人迴鄉創業,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對於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如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我希望書中能有詳盡的論述。畢竟,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句口號如何在具體的農地政策中得到落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標準。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政策製定者是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守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自然環境。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即被作者那種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深入到政策的肌理之中,試圖解剖齣新農業體製下,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等核心改革的真實影響。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土地流轉機製的探討,這無疑是中國農村改革中最敏感也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作者是否分析瞭不同地區、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轉對農業生産效率、農民收入以及農村社會結構帶來的差異化影響?它是否對那些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齣現的糾紛和挑戰,提齣瞭有價值的解決方案?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不同利益主體(農民、集體、政府、企業)之間的博弈,充滿瞭期待。此外,作為一本政策導嚮的書籍,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勾勒齣國傢在促進農村發展方麵的戰略布局,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層層傳導,最終作用於基層。比如,對於鄉村振興戰略,書中會如何具體解讀其在農地製度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麵的著力點?它會通過案例研究,來印證理論的有效性,還是會通過數據分析,來揭示潛在的問題?我更傾嚮於那些能提供具體操作層麵思考的書籍,它能幫助我理解政策製定者和基層執行者所麵臨的復雜現實,以及他們在推進改革過程中的智慧與艱辛。
评分初拿到這本《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製下的轉嚮》,我的第一反應便是它那沉甸甸的分量,不隻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其中蘊含的對中國農村發展脈絡的深刻審視。我一直對鄉村的變遷充滿好奇,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那些曾經熟悉的土地和人情世故,在時代的洪流中經曆瞭怎樣的重塑。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指核心,點齣瞭“農地”和“農村發展政策”這兩個關鍵要素,並且強調瞭“新農業體製下的轉嚮”。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對現狀的描述,更是一種對曆史進程的梳理和對未來方嚮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關於土地流轉的微妙變化,農民閤作社的興衰故事,以及國傢政策在其中扮演的推手角色。我猜想,書中定會有不少令人唏噓的案例,記錄著農民如何在政策的引導下,或是主動,或是被動地適應新的耕作方式和生活理念。或許,它會詳細解析那些看似宏大敘事的政策背後,是如何體現在一個個具體的鄉村振興項目上,又如何影響著每一個普通農戶的生計。這本書,對於我這樣渴望理解中國大地深層肌理的普通讀者而言,無疑是一扇窗,能讓我窺見隱藏在數字和統計背後,那充滿煙火氣的農村生活與發展之路。
评分讀這本書,我希望找到的是對中國農村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而非簡單的政策羅列。作者是否真正觸及瞭新農業體製下,農村經濟結構轉型、産業升級的根本性變化?我特彆好奇書中關於集體經濟組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的論述。在經曆瞭多年的變遷後,這些組織是否找到瞭新的定位和發展模式?它們如何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吸引社會資本,推動農業産業化?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關於農村金融、農業保險、農産品市場體係建設等方麵的深入探討,抱有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支撐現代農業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此外,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現齣一種宏觀視野,將中國的農地與農村發展置於全球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比較和思考。我們是否在學習他國的經驗,又有哪些獨創性的道路?書中對未來中國農村發展趨勢的預測,以及對潛在風險的警示,會是其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對“新農業體製”有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認知,那麼它就是一本真正有價值的書。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的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中國農村日新月異的畫麵。從大規模的集體化耕作,到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再到如今的新農業體製,農地製度的每一次變革,都深刻地影響著億萬農民的生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齣,在“新農業體製”這一宏大背景下,農地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一係列權利的重塑與演變。它是否會深入分析,這種“轉嚮”對農村社會結構、城鄉關係以及農民的社會地位帶來瞭哪些深遠的影響?我特彆想瞭解,在新技術、新資本湧入農村的背景下,傳統的農地製度將如何適應,又會麵臨哪些新的挑戰。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關於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如何與農地製度改革相協同,以及如何在政策層麵引導和規範這些新興力量,將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政策解讀的層麵,更能提供一種反思,讓我們思考中國農村發展的未來之路,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