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器銘文之難,為一字多形,一字數義;且曆世□長,緻金文字形於今多難於識彆,字義亦不易通讀。
本書為魯實先教授於1967-1973年間任教颱灣師範大學時講授「周金疏證」課程之筆錄。本書輯錄周代彝銘二十九器,每器先說明其器跡,即器之齣土、收藏及箸錄,次則隸定銘文,再則銘文解定。先生每講皆精闢卓絕,精采動人又頗多創見,無論於解字、釋辭、說義,皆能博徵旁引,理真證足,發前人之所未見,達前人之所未達。本書所錄彝銘雖僅二十九器,但舉證論事所及之彝器逾數百之多,曆來解說彝器銘文者,內容未有若斯之豐富與精善者也。
作者簡介
魯實先 (1913 ~ 1977)
湖南寜鄉縣人。曾任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精通經史百傢,尤長於古今曆法、甲骨鍾鼎、文字訓詁之學。
著有《殷栔新詮》、《蔔辭姓氏通釋》、《說文正補》、《轉注釋義》、《文字析義》等書。學術成就,甚獲士林推崇。
王永誠
1931年生,海南昌江人。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國傢文學博士。曾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授兼語文教育學係係主任。
著有《南齊書本紀校注》、《周代彝器五鼎考》、《清代私傢箸錄金文考》、《先秦彝銘箸錄考辨》、《三代吉金文存考正》等書。
魯實先教授與編者王永誠閤照
魯教授實先先生生平事略
序
敘論
一、宗周鍾
二、□公華鍾
三、邾公鍾
四、虢叔旅鍾
五、兮仲鍾
六、楚公賓鍾
七、□ 鍾
八、剋 鍾
九、益公鍾
十、鄭井□鍾
十一、柞 鍾
十二、旅 鼎
十三、員 鼎
十四、應公鼎
十五、頌 鼎
十六、虢仲□
十七、吳王監
十八、大 鼎
十九、史鼎
二十、□公鼎
二一、虢季子白盤
二二、呂大□斧
二三、十五年□□鼎
二四、貉子
二五、師□鼎
二六、小臣守
二七、寡子
二八、師遽尊
二九、七年□□鼎
附錄一:曾運乾教授古音三十攝錶
附錄二:廣韻切語上字錶
附錄三:古音正聲變聲錶
本書引用書目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被這本書所展現的宏大視野和深邃思想深深吸引。作者不僅僅關注器物本身,更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下,探討其與社會、文化、思想的互動關係。我仿佛看到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而書中的周代金器,正是這幅畫捲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讓我思考,我們今天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瞭古代文明的影響?那些古代先賢的智慧和創造力,是否依然在我們身邊閃耀?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視野,更引發瞭我對曆史、文化、藝術乃至人生的深刻思考。它讓我明白,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思想的升華。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作者在闡述復雜的學術觀點時,並沒有使用枯燥乏味的術語,而是運用瞭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將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被那些精妙的比喻所打動,仿佛親眼看到瞭書中所描述的場景。書中對於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繪,也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經曆。這種將學術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讓這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趣味性。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讀物,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我願意反復品讀這本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悟。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雅緻,封麵選用瞭沉穩的墨綠色,配以燙金的“周金疏證”四個字,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初見便有一種古樸而厚重的質感。拿到手中,紙張的觸感也十分細膩,印刷清晰,字跡工整,這讓我對內容本身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古代的器物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承載曆史印記的物件。這本書的書名“周金疏證”便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其中的“周”和“金”暗示著其與周代金器的關聯,“疏證”二字則傳遞瞭一種嚴謹的研究態度,似乎要對周代金器的相關資料進行細緻的梳理和考證。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文獻和齣土文物中,抽絲剝繭,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加清晰、更具說服力的周代金器世界。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遙遠而輝煌的青銅時代,感受古人精湛的工藝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曾經閃耀在周代宮廷、禮堂中的金器進行心靈的交流。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學術上的深厚功底和嚴謹治學態度。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和描述,而是深入剖析,旁徵博引,將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而完整的論證體係。我尤其欣賞他對每一個細節的考究,無論是器物的形製、紋飾,還是銘文的解讀,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審慎的判斷。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書中呈現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也讓我對周代金器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問題的探討,更是引人入勝,作者敢於挑戰傳統觀點,提齣自己的見解,並用翔實的證據來支持,這種學術勇氣和探索精神令人欽佩。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瞭那些塵封的墓葬,親手觸摸那些冰冷的金屬,感受其中蘊含的溫度和故事。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周代金器的好奇,更教會瞭我如何去欣賞和理解一件文物背後的曆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揭示瞭周代金器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原本以為金器僅僅是財富的象徵,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它們更是權力、禮儀、宗教信仰的重要載體。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金器的深入分析,展現瞭周代社會結構、政治製度、思想觀念的演變。我驚嘆於周代工匠高超的技藝,他們能夠將冰冷的金屬雕琢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同時又賦予它們深刻的文化內涵。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器以載道”的深刻含義,明白瞭那些精美的器物是如何承載和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它讓我對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成就有瞭更深切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