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利維坦」(Leviathan),是《聖經》中的「可怕大水怪」,也是霍布斯經典名著中用所指稱的「國傢機器」。
而對所有大人來說,嬰兒的粉嫩無辜可愛都是外錶的假象,他們是世上最可怕的超級大怪獸!
綜閤瞭《娃娃看天下》的犀利和《加菲貓》的玩世不恭,
一個知識份子尖酸刻薄的最高境界!
歡迎進入光頭小嬰兒──利維坦的異想世界!
《利維坦之書》是搖滾樂手布雷瓦的第一本著作,結集瞭布雷瓦在倫敦的「週日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上的連載。此作原本隻是布雷瓦在音樂之外的無心插柳,沒想到這一畫居然大受歡迎,受到熱烈迴響。
布雷瓦筆下的主人翁是個沒臉蛋的光頭小嬰兒,但他卻有個可怕的名字叫「利維坦」(Leviathan),取自聖經中令人畏懼的水中怪獸,也和霍布斯(Thomas Hobbes)談論國傢機器的政治學名作同名。「Leviathan」這個字在聖經中的原義是一種水中怪獸,有著如鰐魚、鯨魚或是龍的可怕形象;小利維雖然長得一點不可怕,但是喝牛奶時卻可以扯到名詩人迪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的詩,或是在路上遇見黑格爾或佛洛伊德。布雷瓦用黑白強烈的對比,簡練的綫條造型構築齣這樣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短短數格畫作,卻令人深切感到他思想上的自由不羈。
《利維坦之書》即便輕鬆幽默,但在內容思想上非常知識份子。布雷瓦完全具有現代人神經質、好分析、重視潛意識與自我辯證的特性,光頭小利維與貓的對白每每令人莞爾或啼笑皆非。而同樣在畫格分鏡上揮灑自在的布雷瓦,下筆時而率性如塗鴉、時而精美艷麗,加之以取材廣泛、想像及組閤能力又非常驚人,讓本書光是翻閱就很愉快。
作者簡介
彼得.布雷瓦(Peter Blegvad)
於1951年生於紐約市。其天賦錶現在各種不同麵嚮上:繪畫、寫作、教育、各種業餘工作,尤其是音樂。曾參與許多樂團的製作和演齣,包括Slapp Happy樂團(←搖滾樂界的亨利.盧梭)和The Golden Palominos樂團等。他也獨立製作瞭許多其他的唱片。和利維坦一樣,他目前住在西倫敦的牧叢區,並在大學教授「創意寫作」課程,及參與天纔兒童培育計畫,他同時也是英國BBC電颱Radio 3電颱節目的固定來賓,有許多死忠粉絲。
譯者簡介
黃筱茵
兒童文學工作者,現就讀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班。曾獲師大文學創作奬學金。譯有二十多本圖畫書。認為不論對於孩子或成人,故事裏都有看不盡的生命風景。希望自己一輩子都浸淫在故事帶來的感動中,找到不同階段的人生答案。
導讀1
◎小嬰兒與大海怪的衝撞力道──臥斧(文字工作者)
在漫畫常被視為不良讀物的過往,有種漫畫一直理直氣壯地存在。
這種在國外被稱為「comic strip」的漫畫型式,大多佔據報刊雜誌的固定版麵,這些作品在有限的畫格當中,精簡地呈現嘲諷幽默的內容,形式大多不復雜,卻顯齣蓬勃旺盛的創作能量。如舒茲的《花生》漫畫──這部連載長達半世紀的作品,最有名的角色,正是小狗史努比。
到漫畫創作百傢齊鳴的一九九○年代,《英國獨立報》週日版麵,齣現瞭一部奇妙的作品。
與上述comic strip相同,這部作品在報上以固定篇幅連載,但從錶現型式到內容議題,卻都獨樹一幟--這部作品敘事格數不定,有時八、九格,有時兩、三格,有一整頁的單格作品,也有一連數週接力敘述的連環故事。這部作品也不滿足於討論特定主題,於是舉凡哲學、科學、童話、曆史、繪畫、宗教、詩歌、文學、超現實主義……都可能齣現。
這部作品,名喚《利維坦》。
《利維坦》的主角,是個頂顆光頭、有對耳朵,卻沒有其他五官的小嬰兒利維,他穿著嬰兒睡衣、抱著兔子玩偶,和一隻會與之對話的貓咪,展開種種異想天外的旅程。有時他們一起進入地獄,有時遇上幽微費解的詩作,有時他們聆聽哲學大師的妄語,有時糊裏糊塗地被姊姊築牆囚禁,有時他們會在連載的時候反過來開連載型式的玩笑,有時利維甚至還打算穿齣二維畫格,進入現實世界……
畫齣這種古怪奇趣內容的作者,叫做彼得.布雷瓦。
雖然在英國的報紙上刊載,布雷瓦卻是個在紐約市齣生的道地美國人,而且正職還不是個漫畫傢,而是個創作型樂手,和幾個不同的搖滾團體閤作過,目前在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令人覺得捉摸不定的《利維坦》,是他少數的圖文作品之一。這種多樣復閤的創作身份,或許正是《利維坦》的內容跳躍難料、全然不按牌理齣版的原因。
事實上,這部作品的主角和名稱裏,有些奇妙的典故。
「利維坦」這個名字,明顯來自《希伯來聖經》裏描述的巨大海怪,在許多援引此典的神話與傳說中,有時會把牠描述成鯨魚之類的生物(也有些故事裏直接把鯨魚喚做利維坦),有時則會說牠是口吐火焰、身披硬甲,像鰐魚或巨蛇之類的怪獸。布雷瓦雖然沒有明說,但小嬰兒的名字「利維」,看起來雖然隻是「利維坦」的縮寫,卻也能在《聖經》裏頭找到對應的名字:這個角色齣現在《創世記》當中,譯為「利未」,是後來以色列利未支派的源頭──這支血脈專事管理會幕及聖殿,分開紅海的摩西便是這個支派的後裔。
雖然主要名號係齣聖典,但《利維坦》的內容極少觸及宗教。
相反地,布雷瓦放手讓利維在各式各樣的題材裏進行實驗,用一種近乎任性的方式將不同的元素翻轉嵌閤;不可思議的是,在布雷瓦巧妙的安排下,這樣不負責任的實驗結果,居然形成極具特色的閱讀體驗──沒有錶情的利維,正好包容瞭所有可能,受限於固定版麵的創作空間,正好適閤舉行大膽妄為的衝撞行動;能夠錶現高段創意的嶄新章節,於是被如此撞開。
翻閱《利維坦之書》時,布雷瓦瘋狂外放又精準機巧的創作技法,仍讓人不時覺得驚艷;《利維坦》似乎在專欄停止連載之後,仍朝著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讀者的閱讀經驗深裏,持續進行衝擊──這是名列「第九藝術」的漫畫,展現齣的創作能量,也是小嬰兒與大海怪,同時進行的衝撞力道。
導讀2
搖滾歌手另類成名法則
小嬰兒的異想世界漫畫:《The Book of Leviathan》
文MaoPoPo
假設你是個落寞搖滾歌手,混過不少樂團,齣瞭幾張專輯,作品的評價雖不差,但卻賣不瞭幾個錢,當然離齣名還有好一大段距離,那麼你還可以做什麼來挽救你已邁進中年的悲慘人生?
答案是:「畫漫畫」。
彼得.布雷瓦就是這樣一位英國搖滾歌手,他齣生於紐約,14歲時因父母不希望他和弟弟被抓去打越戰所以舉傢搬到英國。而就像所有受到披頭四和迪倫伯影響的一代,他在寄宿學校時開始和同學死黨玩樂團。但你也知道,不是隨便湊到幾個人就能變成披頭、滾石,或是綠洲、麂皮,於是在團與團、紐約與倫敦之間漂泊的布雷瓦,偶爾得靠著自己另一個天分--繪畫來混口飯吃。因而這位在高中編校刊時就畫過滿篇超現實畫作的樂手,有著其他搖滾樂手所沒有的特彆資曆:在紐約幫「史努比」(也就是「花生漫畫」)畫背景。就這麼在現實生活間輾轉,1992年他得到倫敦的「週日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一個畫專欄的機會,開始連載漫畫,沒想到這一畫反而大受歡迎,比起他長年以來的音樂作品更受到注目。
◎小嬰兒、兔子、貓貓與形上學
這一係列的漫畫便是甫結集成書齣版的《利維坦之書》。漫畫的主角是一個有著小亨利式大光頭的小嬰孩,布雷瓦從不給他畫上臉,卻給瞭他對形上學和哲學的特殊興趣;於是這位對成人行為感到不解、疑惑著一到晚上父母都跑哪去的小小利維,帶著他的玩具娃娃小兔寶寶(Bunny)和睿智的朋友貓貓(Cat)一起潛進夜晚的神秘異想世界。布雷瓦畫漫畫不按牌理齣牌,利維和貓貓的對話常常忽地跳齣故事綫外,轉而開始和讀者交談;或是畫筆一轉讓利維齣血跌齣畫框外,然後最後又跳迴「啊!原來我隻是個漫畫人物」的領悟。
布雷瓦還喜歡調侃,調侃贊助商、名人、也調侃自己,有時不僅令人莞爾,還讓人啼笑皆非。「利維坦(leviathan)」這個字在聖經中的原義是一種水中怪物,有著如鰐魚、鯨魚或是龍的可怕形象;小利維雖然長得一點不可怕,但是喝牛奶時卻可以扯到名詩人迪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的詩,或是在路上遇見黑格爾或佛洛伊德。但你也彆被嚇到瞭,小利維一點也不無聊嚴肅,他腦中的天馬行空或是和虎斑貓的對話往往結閤瞭令人捧腹的天真和一針見血的評語;這樣的作品可不是隨便的草包畫得齣來的。
◎最棒也最怪的漫畫
布雷瓦用黑白強烈的對比,簡練的綫條造型構築齣這樣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短短數格畫作,卻令人深切感到他思想上的自由不羈。紐約漫畫傢Ben Katchor說「每當我被問到文學、藝術、和詩是否可存在於漫畫之中時,我都以彼得.布雷瓦為例來迴答。」而《辛普森傢族》的作者Matt Groening對利維的評語則是:「彼得.布雷瓦的作品是我看過最棒也最怪的漫畫之一。」
那彼得.布雷瓦還寫歌唱歌嗎?當然是的,他最近一張專輯是2001年3月發行的《Choices Under Pressure》,封麵就是利維和他的小兔寶寶。而他對音樂的復雜情感可以從他一篇漫畫作品「It's all vanity.」(都是虛榮的緣故)中清楚看齣。
那麼小嬰兒利維呢?布雷瓦應該還繼續在編織他的異想旅程,等不及翻書的朋友可以先到官方網站www.leviathan.co.uk/先睹為快。
這本書,絕對算得上是一部思想的巨著。我曾嘗試著去理解一些關於“秩序”和“權力”的哲學概念,但往往會覺得它們過於抽象,難以捉摸。《利維坦之書》則用一種極為獨特的方式,將這些概念具象化,並將其置於一個宏大而又微觀的視角下進行審視。作者的敘事方式,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而更像是層層剝繭,將一個復雜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構。我發現自己時常會在閱讀時,陷入一種深深的思考之中,那些關於個體意誌如何被集體塑造,關於自由與束縛之間的微妙界限,都讓我對人性和社會産生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的某些章節,其論證的嚴謹性和深刻性,讓我感到由衷的欽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提問和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探尋真相。這種寫作方式,賦予瞭這本書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靜態的文本,而更像是一種活的對話,一種邀請你參與到思想探索中的邀請。我必須要說,閱讀《利維坦之書》,是一次充滿挑戰但又極其 rewarding 的經曆。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一種讓你在閱讀之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會發生微妙改變的體驗。
评分初次接觸《利維坦之書》,我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書中對於“權力”這一主題的深入探討,以及它如何滲透到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麵,讓我時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緊張感。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而是以一種近乎直白的語言,揭示瞭許多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動力機製。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時常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論述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件聯係起來,那些關於個體與集體的博弈,關於統治與被統治的辯證關係,都讓我對周圍的世界産生瞭新的認知。書中某些章節的論證方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一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理,將復雜的社會現象剖析得淋灕盡緻。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站在一個高處,俯瞰著人性的各種麵嚮,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以及那些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陰暗麵,都被一一呈現。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也映照齣我們所處的時代。它所引發的思考,是關於個體如何在這種巨大的、無形的力量麵前保持清醒,以及如何去理解並應對這些挑戰。我必須承認,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有時是帶著一些壓力的,因為它迫使我去麵對一些可能並不那麼令人愉快的事實,但正是這種不迴避,纔讓它的價值顯得如此珍貴。
评分這本書,真的像是一場在意識深處進行的探險。我翻開《利維坦之書》時,並沒有抱持太高的預期,畢竟“利維坦”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壓抑的意味,我猜想這大概會是一本沉重、晦澀的作品。然而,一旦我沉浸其中,我纔意識到,它遠不止於此。作者仿佛是一位潛入瞭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嚮導,他用一種近乎蠱惑人心的筆觸,描繪齣那些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卻又常常被我們忽視的巨大力量——那些塑造著我們行為、思想,甚至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的,原始而又復雜的力量。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信息,不如說是一次主動的自我剖析。我發現自己時常停下來,思考書中提齣的某些觀點,那些關於社會契約的隱喻,關於個體如何在宏大敘事中找到位置的探討,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書中的某些章節,對我而言,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扇緊鎖的門,讓我得以窺見自己內心深處從未被觸碰過的角落。它不是那種讀完後能立刻告訴你“是什麼”的書,更像是能讓你開始“思考為什麼”的書。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片迷霧中行走,時而清晰,時而又被更深的疑惑籠罩,但這種探索本身,就充滿瞭某種令人著迷的魅力。我無法用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來定義這本書,它是一種體驗,一種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對話、自我審視的體驗。
评分不得不說,《利維坦之書》在信息呈現的方式上,給瞭我一個極大的驚喜。我原本以為會是枯燥的說教和抽象的理論堆砌,但事實恰恰相反,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富有畫麵感的描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將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卻步的概念,變得生動而具象。閱讀的節奏感也掌握得恰到好處,有時候會讓我感到思緒如同被一記重錘擊中,瞬間醍醐灌頂;有時候又會讓我陷入一種緩慢而深沉的沉思,仿佛置身於一片寂靜的宇宙之中,靜靜地感受著思想的漣漪。書中的敘事結構並非是綫性的,更像是一種網狀的、多維度的展開,各個章節之間看似獨立,實則相互呼應,共同構建起一個宏大的思想版圖。我經常會發現,前一頁讀到的某個細節,會在後麵章節的某個論點中得到印證或深化,這種精妙的設計,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尋寶”的樂趣。它不是那種讓你一眼望到底的書,而更像是一個需要你耐心去挖掘,去連接,去構建自己理解的書。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帶著哲學思辨色彩的段落,它們提齣的問題,往往是那種沒有標準答案,卻能引發你長時間思考的。這種不給齣明確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行探索的寫作方式,恰恰是《利維坦之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它賦予瞭讀者極大的思考空間和自主性。
评分《利維坦之書》對我來說,絕對是一次智識上的洗禮。我以為自己已經對某些社會和政治理論有所瞭解,但這本書所提齣的視角,卻為我打開瞭全新的維度。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將抽象的概念與生動的案例相結閤,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論點,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秩序”的討論,它不僅僅是如何建立,更是如何維係,以及在維係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這種對復雜性進行細膩描摹的能力,讓整本書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卻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在閱讀時,我常常會感到一種“頓悟”的時刻,就像是原本朦朧的畫麵突然變得清晰起來。作者的語言風格,時而冷靜客觀,時而又帶著一種強烈的批判色彩,這種切換自如,恰恰展現瞭他對所探討主題的深刻理解。我曾不止一次地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試圖去理解其中蘊含的多層含義。這本書,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深入探索人類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背後的真正驅動力。它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精力去思考,去消化的書,它的價值,也正體現在這種需要讀者付齣努力去理解的過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