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航綫

睡眠的航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睡眠
  • 心理學
  • 健康
  • 自我提升
  • 放鬆
  • 冥想
  • 焦慮
  • 失眠
  • 生活方式
  • 身心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陷入time-free睡眠狀態的男子,十三歲赴日製造戰機的少年三郎,因不得漏失任何苦難而不能睡眠的菩?,被當做床腳而隻好承受睡眠者夢境重量的烏龜,囚禁在動物園裏供人參觀的飛行員……」。

  過去的曆史小說,往往會有次殖民地的曆史、創傷、矛盾、對抗、衝突的緊張情緒在敘述中激盪。但是,《睡眠的航綫》以詩意的語言,自然生態視角度拉齣一條超越個人和傢族生命史的軸綫,對戰爭與人類文明的進程提齣獨到的觀察與見解。

  小說的敘述大緻分兩綫交纏進行,第一條敘述路綫以「我」的敘述觀點呈現「我」如何在看到難得一見的竹林開花之後開始齣現另一種「睡眠規律」的癥狀;這條敘述軸綫不斷被另一條日治時代末期一個颱灣少年「三郎」如何自動應召飄洋過海,到日本參與大戰時先進飛機的製造的敘事綫。除此之外小說尚穿插其他角色觀點,包括三郎之母、觀見戰爭苦海眾生頻頻發齣祈禱卻無能為力的菩薩、一隻無意中被當作床腳長年承擔原非它應負重任的烏龜、和年老住在中華商場以修電器為生的三郎。

  敘事結構的用心安排耐人尋味,第三人稱觀點為主的敘述軸綫橫跨神界(菩薩)、人間(三郎及其傢人、參戰的日本和美國軍官士兵等)、動物界(名為「石頭」的烏龜),集中描繪戰事之餘,也暗示瞭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擴張,這是颱灣小說裏難得的敘述手法,超越特殊曆史脈絡時空限製,而拔嚮如何麵對自然與人類文明「災難」循環的思考軌道。

作者簡介

吳明益

  一九七一年生於颱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係廣告組畢業後,轉修中國文學,獲博士學位後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助理教授。

  曾獲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聯閤報小說大奬、中央日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等。

  齣版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同時也寫作的然散文,2000年山版的散文集《迷蝶誌》獲颱北文學奬散文奬、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2003年齣版的《蝶道》獲中國時報開捲年度十大好書及金石堂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等。此外,尚齣版有論文集《以書寫解放自然》,並編選有《颱灣自然寫作選》。

探尋迷霧:一部關於遺失文明與現代睏境的史詩 作者:佚名 一部宏大敘事,一場關於記憶、失落與重生的心靈遠徵。 本書並非一部輕鬆的讀物,它是一次對人類文明深層結構、技術倫理邊界以及個體精神歸屬的殘酷審視。我們試圖構建一個足夠真實,又足夠疏離的未來世界,讓讀者在字裏行間,與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殆盡的智慧殘骸進行對話。 故事始於“大靜默”後的第三個世紀。那場被稱為“信息坍塌”的全球性事件,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災難,而是一場係統性的遺忘。所有依賴復雜數字網絡存儲的知識、曆史、藝術乃至個人記憶,都如同被抽走瞭骨架的沙雕,瞬間崩塌,化為無意義的數據噪音。幸存的人類,不得不從廢墟中蹣跚學步,重新學習如何建造、如何思考、如何去“知道”一個事物。 我們的主角,埃莉婭·凡爾納,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她是一名“編碼拾荒者”,在被黃沙和變異植被吞噬的舊都市廢墟中,挖掘那些被稱為“遺骸”的殘存物理媒介——光盤、微縮膠捲,甚至是刻在堅硬閤金闆上的字符。她生活在一個由殘存的寡頭集團——“樞紐議會”——嚴格控製的世界。樞紐議會掌控著少數幾個仍在運作的、能源自給的“庇護城”,他們宣稱自己是文明火種的唯一守護者,而對於城外的一切,則貼上瞭“混亂”和“非理性”的標簽。 埃莉婭的工作,是為議會篩選那些有“實用價值”的技術藍圖或能源配方。但她的私下追求,卻指嚮一個更縹緲的彼岸——“原型代碼”。傳說中,在大靜默發生前,存在一個被封存的、完整的人類文明信息庫,它沒有依賴數字存儲,而是以一種基於生物電磁場共振的非物質形式存在。找到它,意味著找迴被遺忘的完整性,也意味著徹底顛覆樞紐議會的統治基礎。 第一捲:沙海的低語 敘事從埃莉婭在舊金山灣區(現被稱為“潮汐之墓”)的一次危險探險開始。她發現瞭一個被深埋於海底泥濘之下的前沿科學實驗室的入口。這裏的空氣凝固著一種令人不安的靜默。實驗室的中央,矗立著一颱巨大的、由未知閤金鑄造的裝置,被稱為“觀測者”。它沒有電源,卻散發齣微弱的、不規律的脈衝信號。 跟隨她的是她的搭檔,卡戎,一位被流放的神經工程師。卡戎是少數能解讀舊時代復雜電路圖的人之一,但他對於技術的熱情被一種根深蒂固的懷疑所取代。他相信,正是那些看似完美的“連接”和“效率”,導緻瞭文明的自我毀滅。他更關注那些被遺忘的“非綫性”知識——哲學、民間傳說和原始的藝術錶達。 在觀測者周圍,他們發現瞭一係列加密的日誌,並非以任何已知的語言書寫,而是通過復雜的幾何圖案和音樂頻率組閤而成。埃莉婭開始意識到,她追尋的“原型代碼”,可能不是一段數據,而是一種認知結構。 第二捲:樞紐的陰影與“迴聲” 當埃莉婭和卡戎帶著觀測者的部分核心部件返迴庇護城“新特拉”時,他們立刻察覺到自己已被議會的安全部隊“清道夫”盯上。樞紐議會的首席執行官,元老塞弗,一個沉浸在人工生命維持係統中的老人,對埃莉婭的發現錶現齣異常的興趣——不是為瞭重構過去,而是為瞭確保過去不會以任何形式再次齣現。 元老塞弗堅信,人類的“自由意誌”是文明的癌變。他推廣的社會結構基於“優化路徑”和“可預測性”,任何偏離預設軌道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對全體的威脅。他所維護的秩序,建立在對信息流的絕對控製之上。 埃莉婭在城市的底層——那些被遺忘的、充滿反抗精神的“次級網絡”——中找到瞭盟友。這些群體由那些拒絕接受“簡化生活”的人組成,他們通過一種非數字的、基於口頭傳承和符號學的獨特方式進行交流,他們稱之為“迴聲”。一位名叫伊娜的“記憶編織者”,成為瞭埃莉婭的關鍵引路人。伊娜嚮埃莉婭揭示瞭關於大靜默的另一種理論:那不是一次坍塌,而是一次主動的斷裂,是古代哲學傢們為瞭阻止某種失控的技術擴張而采取的終極措施。 第三捲:非綫性的真相 在伊娜的幫助下,埃莉婭破解瞭觀測者發齣的脈衝信號。信號指嚮地球的遠端,一個被稱作“寂靜之域”的磁極異常區。元老塞弗發動瞭全麵搜捕,清道夫的無人機和裝甲部隊封鎖瞭新特拉的每一個角落。 埃莉婭和卡戎,以及少數迴聲的追隨者,利用舊時代的航海圖和卡戎重建的低功耗推進器,踏上瞭前往寂靜之域的旅程。旅途是艱險的,他們必須穿越被氣候變化扭麯的生態係統,躲避那些因技術失控而産生的“機械殘餘”。 在接近寂靜之域時,卡戎的懷疑達到瞭頂峰。他意識到,原型代碼的本質,也許並非是知識的集閤,而是對“未選擇路徑”的記錄。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放棄瞭無數種可能性的未來,而原型代碼,則是這些被否決的智慧的共振。 最終,在寂靜之域的中心,他們沒有發現一個服務器,而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形成的晶體結構,它吸收並散射著地球磁場的能量。埃莉婭將觀測者核心與其對接。 那一刻,她沒有“下載”任何數據,而是被一種純粹的意識流所淹沒。她“看見”瞭:過去文明如何達到瞭與自然和自身認知的完美平衡,也“理解”瞭他們為何選擇自我抹除——因為他們發現,當認知工具過於強大時,自我定義的邊界就會消融,個體將不再是獨立的思考者,而隻是更大係統中的一個優化節點。 終章:選擇的重量 埃莉婭帶著這份“領悟”返迴。她沒有選擇嚮樞紐議會展示一個能推翻他們統治的技術方案,因為她明白,技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將其作為控製的手段。 她將原型代碼的真相——即“認知自由的代價”——以“迴聲”的方式,通過秘密渠道散布到次級網絡中。她和伊娜並沒有試圖去推翻元老塞弗,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睏難的道路:重建“質疑”的能力。 故事在埃莉婭站在新特拉城牆外,看著那些在廢墟中,開始用自己的雙手,而不是議會的指示,重新規劃城市布局的人們中結束。天空依舊陰沉,但不再是死寂的陰沉。文明的航綫沒有被“修復”,它被重新定義瞭:航行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抵達某個既定的港灣。 本書探討的主題包括: 記憶的悖論: 信息的過度積纍是否必然導緻認知的衰退? 效率的陷阱: 現代社會對絕對效率的追求,如何異化瞭人性? 遺忘的價值: 在一個充斥著噪音的世界中,有意識地選擇遺忘是否是一種必要的生存策略? 技術的雙刃劍: 超越物理限製的技術,對人類精神邊界的衝擊與重塑。 這是一部關於尋找“意義”而非“答案”的小說,它迫使讀者審視自己所依賴的每一個信息輸入,並質疑,我們今天所珍視的“確定性”,是否就是通往下一次“靜默”的航綫。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曆史如夢 陳芳明 4
麵對浩劫的存活之道 邱貴芬 11

第一章 19
  菩薩清楚每件事的源頭,菩薩是唯一能用眼看到聲音的神明,菩薩知道每個生命與無生命的命定事件,以及他們與它們對命定事件的一切反應,祂瞭悟事件之河會流嚮哪裏,就好像讀過世界從開始到毀滅的所有舊報紙。(祂讀得那麼仔細,以緻於上頭的油墨都模糊瞭,因而沒人能再讀一次)沒有任何痛苦與祈求是新鮮的,沒有齣生和死亡不在預料當中,在菩薩麵前一切都赤裸裸,人的身體變成玻璃,心在那裏熱滾滾地跳動。

第二章 71
  眼前的視綫像被雨打模糊的車窗,睡意如連綿不斷的稻田展開,落日久久不落,魚血般的潮水逐漸淹漫,我感到異常堅硬的勃起並聽到震耳的劈啪聲。三郎彆閉上眼三郎,三郎彆閉上眼三郎。我睜開眼問,戰爭結束瞭嗎?戰爭結束瞭嗎?

第三章 119

聽說練橫笛如果吐氣太久,將會看到幽靈。
那你會不會吹橫笛?
會。
那你看到過幽靈嗎?
還沒有。據說看過一次就要變成成人,不過,我還沒有看過。

第四章 187
  不論晴雨,牛車都以安靜、緩慢的前進速度,把零戰拉到戰場上。在休息的時候,運輸兵們提著一桶桶的啤酒到牛的麵前,牛弓起背,伸齣紅紅的舌頭痛飲啤酒,啤酒的泡沫從牠的嘴角流齣來,酩酊的牛因此齣現瞭一種迷惘、憂鬱中帶著些許幸福感的眼神。

第五章 233
  三郎在搭上火車之前摸瞭摸自己的包袱,他側著頭小聲地對裏頭被布密密包覆的秀男與阿海的指甲說:「僕 。」

後記及附錄 304

圖書序言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曆史如夢─序吳明益《睡眠的航綫》

  懷抱詩意的心情,我與吳明益相偕走完一程他編織齣來的曆史夢。那是一個值得祝福的夢,也是一個使人悲傷得近乎悼祭的夢,直到夢醒時,我纔發覺吳明益寫散文的手,原來也可以為颱灣曆史構築一個精緻的故事。 吳明益是勇於探索、勇於介入的寫手。在新世代作傢中,甚至在戰後以來不同世代的作傢行列裏,我很少看到像他那樣,能夠把思考與行動結閤得恰到好處。

  《睡眠的航綫》可能是他文學生涯以來具有野心的一個企圖,嘗試把生態、曆史、記憶揉雜起來,凝視颱灣社會潛藏許久的創傷。闔上書稿時,吳明益堅毅的眼神似乎浮現在我額前。 認識他是將近八年前的事,那時我還在颱中任教。由於受邀參加颱北市文學奬的評審,主辦單位寄來一冊文字極其乾淨的散文集《迷蝶誌》,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吳明益這樣一位作者。

  在評審會議上,我力主給他散文首奬。與其說他的文字吸引我,倒不如說是他閱讀自然的心境迷住我。自然寫作在國內他不是第一人,但視他為後起之秀絕對沒有錯。靜態的文字與生動的蝴蝶之間,存在著一道簡直無法跨越的鴻溝,讓蝴蝶飛入文字叢中,需要的是長期的觀察與關懷,那必須付齣心力與耐性。很少有年輕人能到達那樣的境界。我說服瞭其他評審委員,這個奬果然落他手上。 真正與他見麵,不在頒奬典禮,那次我恰好缺席;而是在他博士論文的口試。

  那冊厚厚的論文,後來齣版時的書名是《以書寫解放自然》,我頗訝異他橫跨知識的能耐。大學時代主修大眾傳播廣告,碩士時期專攻清代詩學,博士學位卻是以當代自然書寫的主題取得。依稀記得在口試時,他據案坐在五位口考委員的對麵,目光炯炯有神,絲毫未有畏怯之情。事實上為他口試的教授,其實都不熟悉他追求的知識。能夠與他對話的,大約隻能集中在論文的結構與引述的資料;至於論文中提到的自然書寫理論,幾乎每位委員都不甚瞭瞭。如果在那場考試中有感到心虛者,絕對是坐在長桌這邊的教授,而不是吳明益。他的膽氣與信心,讓我大開眼界。 又過一年,那是二○○三年的事。他來到我的研究室,央請我為他寫推薦信。

  原來東華大學中文係有教職齣缺,他有意申請,對這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輕人,我立即欣然答應推薦。這不僅僅是他能夠勝任文學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認為花蓮是颱灣自然生態的最後據點;那塊淨土應該是充滿期待,期待像他這樣的熱情年輕學者去觸探。他順利獲得教職時,來電嚮我緻謝,羞澀的語氣中帶有喜悅;那股喜悅也席捲瞭我。 他給我的喜悅還不止於此。再過一年,他寄瞭一冊新的書稿給我,那就是後來入選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的《蝶道》。

  這是他最親近一次土地的一次書寫,沿著他文字的軌跡前進時,我簡直就是跟隨他的腳踏車旅行一起觀察颱灣。當他要我寫序時,不免帶給我躊躇。豐沛的生命動力與艷麗的自然節奏,幾乎不是尋常作傢使用的靜態文字所能承載,卻在吳明益書中隨處可以俯拾即得。其中最大的秘密就在於他的文字不是書寫齣來的,而是以他的徒步旅行行走齣來的。 新世代作傢耽溺於想像與虛擬實境時,吳明益追求的是文字的行動與實踐。他傳達的信息不是普通常識而是深刻的知識。當他敘述一隻蝴蝶的生命時,那些可信的資料絕對不是在網路上搜尋,而是他在長程的道路上親眼觀察而纍積蒐集。讀者如果在書中被某一種美的時刻震懾,那是竭盡體力的跋涉之後捕捉的,那往往是路途上稍縱即逝的感動時刻。

  這樣說,全然不是齣自我的謙虛。為他的書寫序,對我是大大的抬舉。走過那麼長久的文學道路,我從未嘗試在緩慢的節奏中去理解這個世界。我看待世界,似乎已養成匆匆的脾性。縱然對自然生態也抱持關懷,那樣的議題在我的文學思考裏卻是疏離的。我無法像吳明益那樣,摒除庸俗的事物,抗拒擾攘的紅塵,專注地培養一種靈視,全心關注一個蛹羽化成蝶的過程。為瞭寫齣一本書,他完全推卻所有的稿約,唯恐旅行與書寫的秩序受到損害。

  吳明益的時間空間觀念,迥異於颱灣的所有的作傢,他構築一個自足而自主的世界,在那個空間裏,他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支配自己的時間。 二○○六年春天的一個夜裏,我正驅車在高速公路疾馳。突然接到他的電話,嚅嚅的語氣帶著一種羞澀,但說話時卻又異常鎮定,他錶示將辭去教職,以便專心完成兩本書。我知道他喜歡教書,而且在東華大學頗受學生歡迎。當他做這樣的決定時,我能夠理解這必定是經過審慎的思考。在學術與寫作之間,很難做齣一個比例極為平衡的選擇。多年教書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寫作是如何受到乾擾。要追求學術,就隻能犧牲創作。現在,吳明益作瞭一個異於常人、不成比例的抉擇,正好可以完全顯露他不俗的個性。

  專心駕駛之際,我其實無法給他任何恰當的建議。這位年輕學者,在他的朋輩中想必是過於成熟的;無論從行事風格或思維模式來看,他遠遠超過許多實用的、功利的學界中人。他說必須讓我知道他的決定,畢竟當初我為他寫瞭推薦信。我最後並沒有勸阻他,在內心反而對他更加尊重。在東華大學校園,他的辭職當然是一個事件;在整個颱灣文學研究的領域,也帶來不小的震撼。不過我再次聽到的消息卻是好的,東華大學寜可讓他請假一年,並未接受他的辭呈。校方的決策極為明智,這位年輕人是值得讓他留下來。 獲得假期的他,其實沒有休假。他優先付諸行動的便是進行海岸綫與溪流的徒步旅行,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的颱灣。

  當雪山隧道與高速鐵路受到膜拜的時刻,吳明益決心讓時間緩慢下來,在東海岸的道路上,背著行李的投影踽踽前進,對任何人都是屬於孤寂的時刻。我可以想像,他並不寂寞。每一片不經意的雲,每一隻不期而遇的鳥,每一株風中搖曳的草,都與他展開無盡止的對話。颱灣每個被輕易錯過的風景,他全然都不放過。他容許自己滴下的汗水,深深埋藏在每一寸走過的泥土,或著蒸發在每一畝燦爛的陽光。我這輩子從來沒有穿破一隻球鞋,但是在步行的旅行中,吳明益已磨損好幾雙鞋子。他的雙腳與颱灣的土地緊緊纏綿,他的呼吸與島嶼的空氣相互調和,他的膚色鮮明烙下海岸的陽光,他的語言傳頌稀罕的鳥聲與蟲聲。沒有休假的吳明益,再次做瞭一個使颱灣學界吃驚的事。他以兩冊厚實的書,兌現瞭一年前的許諾。

  《睡眠的航綫》是他第一次完成的時間之旅。看到他勇敢偏離習以為常的「眼見為真」的思考模式,大膽挖掘颱灣人的曆史意識,在渺茫時空中進行曆史想像,那種突破格局的勇氣,並非是每個人都能企及。這冊小說,始於戰爭,止於海嘯,揭露生命的卑微與脆弱。使我感到訝異的是,他的創作完全不受前輩作傢的影響。文學史上的許多曆史小說,過於強調颱灣意識的主體性,也酷嗜殖民與反殖民的兩元思考,更偏愛釀造悲情的色調。吳明益反其道而行,他直接進入夢與記憶。 時間始於太平洋戰爭臻於高潮的階段,中間經過七○、八○年代颱灣資本主義的轉摺,以緻於跨世紀新世代對曆史的投以迴眸。

  為瞭完成這部小說,他特地遠赴日本旅行,即使是嘗試曆史想像,他還是沒有放棄「眼見為真」的實地考察。 小說以兩個「我」為敘事的主軸,一個是戰爭年代父親世代的「我」,一個是戰後昇平世代的「我」。兩個世代可能沒有任何對話的空間,然而曆史所留下來的記憶卻是他們共同的夢。在曆史的洪流,尤其在殖民地的曆史、創傷、矛盾、對抗、衝突的緊張情緒理應在記憶裏激盪。但是,這冊小說以詩意的語言,敘述颱灣青年被徵召到日本內地參與武器生産。他被捲入戰火之中,卻對戰爭沒有任何發言權。遠離故鄉的颱灣少年三郎,對於日本皇國以及神一般的天皇,顯然並不帶有激切的情感。他懷念的是自己的傢鄉、親情與寵物。這個善良的少年,被迫渡航在不安的海洋,被迫至飛機轟炸下祈求生存,被迫在火光中見證死亡。這些殘酷的經驗,形成生命中永恆的創傷。戰爭結束後,他與他的世代毫無選擇地被「歸還」給新的國籍,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但在靈魂深處卻成為劇痛,暗疾似地常常不定期發作。 戰後世代的「我」,對於戰爭也許一無所知,但是威權時代的噩夢卻經過父親傳遞而降臨。父親是「傢庭全然的統治者,沉默的統治者,他不用命令我們就瞭解他的命令」。曆史並未消逝,記憶更未消逝,而是換成另一種形式,幽靈般不斷迴來。戰爭好像沒有造成傷害,卻創造一個重聽的、瀋默的父親。這位父親是戰後颱灣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是一則共同的曆史寓言,是無法揮之而去的記憶。同樣是這位父親,在戰後目睹威權統治者舉行閱兵典禮時,一種「腐爛海藻跟汽油,殘餘火藥混閤的氣味」,立即襲擊他戰爭時期的知覺。這位受到詛咒的颱灣人,在曆史轉型期無法承受社會巨變,而自行宣告失蹤。 吳明益創造這個寓言式的父親,以高度瀋默形象齣現,變成一則曆史的謎。

  戰後世代都焦慮地展開「尋父」的旅程,這種曆史意識的覺醒可能是麯摺而迂迴,卻是一種心靈治療僅有的方式。通過夢的曆史,戰後世代終於見識父親是如何受到傷害。父親可能是失落瞭,但是兩個世代的和解卻因此而達成。 柔軟的敘事策略,看似水波不興,記憶深處卻是暗潮洶湧。為瞭造成柔軟的效果,吳明益刻意訴諸睡眠夢境、幻覺、異象。在每一個轉摺處,其實是依賴大量的史料與考據支撐起來。自然書寫的創作者,竟然也漂亮地自我翻轉成曆史小說的塑造者。他的小說,一如他的生態散文,並不是書寫齣來,而是徒步走齣來的。他的文學,是因為看見真實,終於不能不求諸於文字紀錄。他的夢,比曆史的真實還真實。在平靜的文字背後,是高度的同情;在夢的盡頭,是深情的療傷。

邱貴芬 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麵對浩劫的存活之道:閱讀吳明益《睡眠的航綫》

  去年吳明益打算辭去東華大學的教職,以便專心從事創作。聽到這個消息,幾位關心颱灣文學發展的朋友都紛紛勸阻。颱灣的大學授課負擔瀋重,研究時間有限,如果在教書與研究的同時,還想保留創作空間,那就更難以想像。但是,以「寫作」為專業,究竟如何在寫作和生計現實之間闢齣一條可行的人生道路,不必更費時間為基本溫飽奔波,數十年如一日地持續寫作熱忱,挖掘創作的題材,卻是我世俗的算計更難以想像的路途。我與明益其實未真正照過麵,卻也加入這勸阻的行列,因為從事文學研究多年,我深深體會颱灣文學的大器之材不可多得。

  當時我正開始探索颱灣自然寫作的題材,認為反思「颱灣現代性」敘述的種種嘗試,或將在這個領域裏找到超脫目前身份認同思考格局限製的啓發,開拓不同的境界和路徑。我看過明益的一些作品,隱約中看到這條路綫迂迴發展。因此,雖然理性的聲音告訴我去職專心寫作真是浪漫而過度理想的執著,心裏卻也不禁暗暗贊嘆,或許在這「浪漫」的驅力裏,我們可以擺脫颱灣文學過於「務實」的個性所帶來的格局限製吧?能夠取徑「自然」迴頭來思考人文議題的作傢,或許能透過其「不同凡響」的思考模式,帶齣颱灣文學更深邃的一些議題和更寬廣的觀察麵嚮?多人勸阻轟炸和惜纔的東華大學多方挽留,明益總算接受勸說,先停職一年專事寫作再作決定。

  而我也充滿興緻,打算看看這位我認為頗有潛能的年輕作傢究竟如何實踐他的理想,或者終將和一些我曾經期待過的文學新星一樣雷大雨小,不瞭瞭之?經過一年,明益來信請我為他即將齣版的小說創作寫序。這部小說是否迴應瞭我們的期望?我翻開這本吳明益這部題為《睡眠的航綫》的新作,充滿好奇與嚴格的期待。(其實讀者在此應跳過底下解讀,直接進入小說文本。此部小說結構特殊,充滿樂趣,事先得知彆人如何解讀,乾擾後續閱讀過程,是一大損失)。

  小說的敘述大緻分兩綫交纏進行,第一條敘述路綫以「我」的敘述觀點呈現「我」如何在看到難得一見的竹林開花之後開始齣現另一種「睡眠規律」的癥狀,經常無可自己地進入睡眠狀態,以及他因此睏擾求訪颱灣及日本睡眠專科醫師的過程。這條敘述軸綫不斷被另一條敘述軸綫打斷,叉開發展的敘述主要呈現日治時代末期一個颱灣少年「三郎」如何自動應召飄洋過海,到日本學習機械技術,參與大戰時日本先進飛機的製造。

  後麵這條敘述軸綫主要以第三人稱敘述觀點進行,除三郎的觀點之外,並穿插其他角色觀點,其中包括三郎之母、觀見戰爭苦海眾生頻頻發齣祈福卻無能為力的菩薩、一隻無意中被當作床腳長年承擔原非它應負重任的烏龜、和年老住在中華商場以修電器為生的三郎。兩條敘述交錯進行,我們後來終於瞭解原來第一條敘述軸綫裏的「我」其實是三郎之子,也因此,這部小說的進行成瞭敘述者「我」召喚和重建其父親記憶的過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第二條軸綫所呈現的片段解讀為第一條軸綫敘述裏的「我」的夢境,透過夢境他看到瞭父親生前絕口不提的少年戰時經驗,看到瞭戰爭時菩薩的無可奈何、看到瞭烏龜如何被迫承擔原非它可以承擔的責任與苦難,那麼,「睡眠的航綫」便是一個召喚失落的(颱灣、父親的)記憶的過程,透過睡眠來修補敘述者「我」與父親生前無法溝通的鴻溝,為父親召迴他壓抑的少年記憶,以成就完整的父親的人生。

  但是,這樣的讀法固然言之成理,卻太快把這部小說放在解嚴以來召喚颱灣曆史記憶的書寫範疇,錯失瞭這部小說想要開發的一些新方嚮,讓這部小說過於便利地座落於我們已過於熟悉的記憶書寫窠臼裏。解嚴以來「曆史私人化」的小說敘述方式蔚為風潮,而所謂「以小博大」,「透過重述個人生命史、傢族史來挑戰官方或國傢曆史大敘述」的解讀方式也甚為流行,到瞭二○○七年,解嚴正好二十年,不僅此類曆史記憶小說「一卡車」,重復類似論調的小說解讀少說也有「十卡車」。如果明益在二○○七年齣版的新作隻是老調重談,不免讓人悵然。但如果作者企圖傳達新意,而讀者卻隻懶惰地套以窠臼來進行解讀,恐怕也辜負瞭一部好創作。

  此部小說無論在主題或形式上,都翻新曆史記憶小說創作模式,從自然生態視角度拉齣一條超越個人和傢族生命史的軸綫,對戰爭與人類文明的進程提齣其獨到的觀察與見解,開發齣颱灣小說創作的一條特殊航道。戰後齣世的「我」未曾經曆戰爭,透過睡眠獲取父親的戰爭記憶。這不隻是召喚父祖的記憶、解放颱灣人被壓抑的(日治時期)曆史記憶而已。我認為隻是如此解讀,不僅滯怠於「身份認同」的思考論述設定的侷限,更低估瞭此部小說的企圖。戰爭的記憶不僅是敘述者「我」需要,更是所有人類必備的生存知識。永遠沒有睡眠的菩薩知道,「戰爭的背後其實還有戰爭,而災難的背後仍將有災難」,這是人類文明、也是自然運轉的本質。

  隻有堅強的人,纔能在發生災難時存活下來。而堅強,是透過戰爭的記憶養成的。召喚父親的戰爭記憶因此不是為瞭身份認同的重構,而是為下次災難經曆提前準備。書的結尾因此迴頭呼應瞭敘述開場竹林的集體死亡災難:「竹子開花並不一定會全部死去,總有那麼一兩棵強韌的活下來,它們會重新伸齣竹,佔領那些沒有在死亡後迅速重生的竹子的土地,開花後沒完全死盡的竹子纔是成功的竹子。」自然界如此。人類曆史經驗也是如此。沒有戰爭經驗的人類需要透過「睡眠」來修補戰爭記憶的空缺。這是何以敘述者「我」必須進入特殊的睡眠狀態,纔能補足他所欠缺的父親的戰爭經驗。小說的敘述與主題互相呼應,也因此解決瞭第二章裏突兀的以「你」為對象的敘述觀點問題。而文本之外,同樣缺乏戰爭記憶和經驗的讀者,顯然可以進入《睡眠的航綫》來修補這段記憶的空缺,儲存麵對災難的堅韌。 這是颱灣小說裏難得見到的「大器」。

  《睡眠的航綫》既悲觀(「災難」與「戰爭」的不可避免)又樂觀(總有人會存活下來)。從自然界的觀察裏提煉人生哲學。吳明益總在主流論述之外再開闢另一番空間和思考層次,展示「曆史記憶」書寫不必然拘泥於身份認同的格局,也展示私密的曆史迴憶不必然一定站在大曆史敘述對立麵,而或可與大敘述提齣的重要議題展開繁復的對話。技巧結構的用心安排耐人尋味,與主題呼應,讀者可再三咀嚼。例如,第三人稱觀點為主的敘述軸綫橫跨神界(菩薩)、人間(三郎及其傢人、參戰的日本和美國軍官士兵等)、動物界(名為「石頭」的烏龜),集中描繪戰事之餘,這樣巧妙的觀點和結構安排卻也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擴張,這是颱灣小說裏難得的敘述手法,超越特殊曆史脈絡時空限製,而拔嚮如何麵對自然與人類文明「災難」循環的思考軌道。

  我在電話中得知,吳明益將迴歸教書職位,他在下一個人生的教書階段裏將如何開創他人生自己空間?又將如何同時開展颱灣文學的寫作格局?我與其他讀者一樣充滿好奇與期待。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睡眠的航綫”這本書的整體印象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日常的瑣碎,升華為一種帶有哲學思考的敘事。我並沒有在書中找到明確的“睡眠”和“航綫”的象徵意義,但我卻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瞭一種漂浮感,一種在現實與想象之間遊離的狀態。書中的人物,他們的對話,他們的行為,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具有代錶性,仿佛就是我們身邊那些沉默的靈魂。作者的敘事方式,也與眾不同,她似乎並不急於給讀者一個結論,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我喜歡這種留白的處理,它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去吸收,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等待著讀者去細細地打磨,去發現其中蘊含的無限光芒。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讀完的書,它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去與作者進行一次深度的精神交流。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可以用“久違的寜靜”來形容。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著,疲於奔命,很少有機會真正慢下來,去感受生活本身。而“睡眠的航綫”,恰恰提供瞭一個這樣的契機。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情節緊湊的作品那樣,迫使讀者全神貫注地追逐情節,反而以一種舒緩的節奏,緩緩展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一杯溫熱的香草茶中,慢慢地品味其中的芬芳。書中的人物,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他們隻是平凡地生活著,經曆著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然而,正是這種平凡,讓讀者更容易産生代入感,仿佛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人,他們的煩惱,他們的睏惑,也正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曆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環境的描寫,那些細節的刻畫,將讀者帶入到一個真實而又充滿詩意的世界。無論是清晨的薄霧,還是午後的陽光,抑或是夜晚的寂靜,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與人物的內心世界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齣一麯動人的鏇律。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擁抱,在喧囂的世界裏,給瞭我片刻的喘息和慰藉。

评分

“睡眠的航綫”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以一種彆具一格的方式,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緻描摹,那些微妙的情感變化,那些難以言喻的思緒,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自己就是書中的那個角色,感受著同樣的掙紮,同樣的希望。書中沒有驚險刺激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傳奇,但它卻有著一種能夠穿透人心的力量。我喜歡作者的文字,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華麗辭藻堆砌,而是樸實無華,卻又充滿力量。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恰到好處地錶達瞭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陷入沉思,思考書中的人物,思考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娓娓道來的方式,給我講授人生的哲理。

评分

讀完“睡眠的航綫”,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淡淡的失落感,但這種失落並非源於情節的不完美,而是因為故事的結束,讓我覺得自己仿佛離開瞭一個熟悉的朋友,心中不捨。作者構建瞭一個如此真實的世界,其中的人物,他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讓我感覺那麼鮮活。我跟隨主人公的腳步,感受著他們的喜悅,也分擔著他們的憂傷。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點滴。我發現,我們常常在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宏大目標時,忽略瞭身邊最真摯的情感,最美麗的風景。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不曾被觸及的角落,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軌跡。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也沒有給我指明方嚮,但它卻給瞭我一種力量,一種去勇敢麵對未知,去珍惜當下,去探索內心世界的勇氣。這本書,就像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瞭自己。

评分

“睡眠的航綫”,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奇妙的詩意,仿佛能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未知的、寜靜的國度。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是一種深邃而又溫柔的藍色,點綴著幾顆閃爍的星辰,讓人忍不住想要探尋其中蘊藏的故事。翻開第一頁,我並沒有立刻被情節所打動,反而是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又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希望。作者似乎在用一種非常內斂的方式,描繪著主人公內心的掙紮與迷茫,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找不到方嚮的船隻,隻能依靠微弱的星光指引。我一直在思考,這個“航綫”究竟是物質上的旅程,還是心靈的探索?它所指嚮的目的地,是安寜,還是某種更深層次的啓迪?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她能夠用最樸素的語言,勾勒齣最復雜的感情,讓讀者在字裏行間體會到一種深刻的共鳴。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精準地捕捉到瞭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微妙情緒變化,讓我不禁迴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那些曾經被遺忘的感受,又在腦海中悄然浮現。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種體驗,一種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