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居住長達十一年的美國人保羅?索魯,準備用一種不同的方式探索英國。
英國是世界上被書寫得最多的國傢,但保羅.索魯說,他所知道的英國都是從書上看來的,他必須承認英國是「異國」。
因為習以為常的慣性,因為理所當然的懶惰,英國?就是那個想像中的樣子嘛,就是聽彆人說、從書上看來的樣子。
一個佈滿交通工具與步徑的古老國度,似乎英國境內的每個地方都有人跡,到底有什麼好玩的?
保羅?索魯說,正因為我們知道的英國都是聽彆人講的,其實我們對英國一無所知,所以,他決定選擇瞭一條嶄新路綫:環繞海岸綫一周。「每個英國人吹的牛都不一樣,而每一哩都有其特色」,有什麼比環遊海岸更能看清楚一個島?
海水會侵蝕陸地,人們會填海造地,在海浪推拉之間,保羅.索魯走的是海岸綫,但他看的方嚮是內陸:看起來平靜的英國城鎮正是隨著時間,實則毫無止盡的改變著──這正是這趟旅行的趣味所在。
他的旅遊路徑是這樣的:英格蘭肯定是像一隻豬;鼻子在西南方的威爾斯,伸齣去的腳是康瓦爾,而臀部是東安格裏亞,整個英國就像是一個女巫騎著一隻豬,而這輪廓--臀部、鼻子和女帽,以及蘇格蘭西部那張愁容,就是此次旅遊的路綫。
當時,正值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剋蘭戰役,保羅.索魯預備「親自」遊覽英國,好好探查英國人的想法:這場環繞海岸綫之旅,不是體力極限大挑戰,而是在慢步之中,與每個人說說話,仔細觀察一切,一探大英帝國的真正麵貌。
作者簡介
保羅.索魯
齣生於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旅行工作,先到義大利、非洲,於馬拉威的叢林學校擔任和平團教師,並在烏乾達的大學擔任講師。1968年,應聘前往新加坡大學,任教於英文係。這段時間,將短篇故事及為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並著手數篇小說,包括(方與印地安人)、(嬉戲的女孩)、(叢林戀人)等,這些小說收錄於<大裂榖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魯與傢人移居英格蘭,隨後遷往倫敦,在英國居住瞭十多年。這段時期,寫瞭幾部評價甚高的小說及多篇廣受歡迎的旅遊文章,<漫遊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書即由這些旅遊文章精選編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國定居,仍前往各處旅行。馬可孛羅曾經齣版<赫丘力士之柱>、<老巴塔哥尼亞快車>、<維迪亞爵士的影子>中文版。
譯者簡介
鬍洲賢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曾赴美國加州濛特利半島Language Studies Division of The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進修翻譯。除用本名翻譯外,也用筆名齊萱寫作,平日住在山明水秀的颱東,嗜書成性,賣文維生,熱愛悠閑自在的生活,作品纍計兩百餘本。
著作有:《一樣的月光》(麥田齣版)、《言歡記》(聯經齣版)。譯作有:《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金色船隊》、《撒哈拉》(以上均由馬可孛羅文化齣版)、《造雨人》、《麥剋.喬丹自傳》、《蝴蝶君》、《流浪者之歌》、《誰搬走瞭我的乳酪:青少年及兒童版》等書。
第一章 十一點三十三分到馬格特
第二章 晚班車到
第爾
第三章 哈斯丁支綫
第四章 下午六點十一分到波格諾裏治
第五章 早班車到懷特島
第六章 一二五市內綫到普利茅斯
第七章 康瓦爾的探索
第八章 班斯塔普支綫
第九章 西索美塞特鐵路
第十章 下午四點二十八分到坦比
第十一章 十點三十二分到剋裏席爾斯
第十二章 晚上八點二十分到蘭迪德諾聯軌站
第十三章 下午四點一分到南港
第十四章 西坎布裏亞綫
第十五章 港口聯運火車到烏斯特
第十六章 十點二十四分到倫敦德裏
第十七章 下午三點五十三分到貝爾發斯特
第十八章 火車到馬纍格
第十九章 快船到拉斯角
第二十章 下午兩點四十分到亞伯丁
第二十一章 九點五十一分到琉查爾斯聯軌站
第二十二章 最後一班車到惠比
第二十三章 廢棄的鐵道
第二十四章 北諾福剋綫
第二十五章 炫目的紹德森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體驗它的生活,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直接告訴你“你應該去哪裏玩”,而是通過作者的觀察和感悟,讓你自己去發掘那些隱藏的魅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社區”的描寫,那種鄰裏之間的溫情,那種互相幫助的氛圍,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溫暖、更加有人情味的英國。它讓我意識到,無論在哪裏,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都是至關重要的。另外,書中關於“創新”的討論也讓我耳目一新,英國不僅僅是曆史悠久,它在很多領域也展現齣瞭驚人的創造力。作者用生動的例子,展現瞭英國人在不同領域如何突破傳統,勇於創新。這本書讓我對接下來的英國之行充滿瞭期待,我知道,我不僅僅會看到那些著名的景點,我還會去用心感受那些隱藏在城市角落的細節,去發現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掃視。這本書,無疑是我這次“心靈旅行”的最佳伴侶。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體驗”。它沒有那些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而是用一種平實、真誠的語言,娓娓道來。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和你坐在咖啡館裏,一起分享他所見所聞的知心朋友。他筆下的英國,不是教科書上的樣子,而是充滿煙火氣,有喜怒哀樂,有平凡的幸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傢”的描寫,無論是在鄉間的農捨,還是在城市的公寓,那些溫馨的傢庭場景,都讓我感受到瞭英國人對傢庭生活的重視。還有那些關於“天氣”的段落,總是帶著一種特殊的韻味,仿佛天氣本身就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影響著人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和傢人、朋友之間的關係,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它讓我意識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樸素、最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關於英國的知識,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我非常享受這種被文字所觸動,被情感所感染的過程,它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瞭片刻的寜靜和力量。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英國的書籍太多瞭,我怕又會是一本韆篇一律的介紹。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一本老朋友的手記,字裏行間都透露著真誠和熱情。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時而像一個嚴謹的觀察者,剖析著英國文化的深層邏輯;時而又像一個感性的詩人,描繪著英國生活中那些動人的瞬間。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曆史”的解讀,它不是枯燥的年代記述,而是將曆史融入到當下的生活場景中,讓你感受到曆史的鮮活和溫度。讀到這些部分,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那個時代的英國,也更加理解瞭今天的英國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也讓我對“變化”有瞭新的認識,英國一直在變化,但它的根基卻從未動搖。它讓我意識到,保持傳統的同時,也要擁抱未來。我非常享受這種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知、不斷激發思考的過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關於理解、關於成長的旅程。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視角真的非常獨特,它沒有落入俗套地去講述那些大傢都知道的旅遊景點,而是深入挖掘瞭英國文化中那些更加內在、更具生命力的部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能輕易地捕捉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東西。我最欣賞的是書中關於“幽默感”的探討,英國人的那種冷幽默、自嘲式的幽默,確實是他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本書則對此進行瞭非常精彩的解讀。我讀的時候,時不時地會心一笑,甚至還會停下來,迴味那些有趣的段子和觀點。除瞭幽默感,書中對“禮儀”的描述也讓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繁瑣的規矩,背後其實蘊含著對他人尊重的深刻理解。我常常在想,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是不是越來越缺少這樣一種對細節的關注和對他人感受的體諒。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英國。它沒有強迫你去喜歡,而是用一種溫柔的方式,讓你去理解和欣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英國的認識上升瞭一個層次,不再是那個隻知道大本鍾和白金漢宮的遊客,而是能夠去體會他們文化精髓的“有心人”。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心頭好”!我花瞭足足一個周末的時間,完全沉浸其中,那種感覺就像是親身經曆瞭一場奇妙的旅程。我一直都對英國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看不太真切。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嚮導,用最生動、最接地氣的方式,一點點揭開瞭英國的麵紗。它沒有那些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調,而是從最細微的生活細節入手,描繪齣英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的關注,比如一杯下午茶的講究,一個雨天裏人們的悠閑,還有那些隱藏在古老建築背後的故事。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倫敦的街頭,聞到瞭新鮮齣爐的麵包香,聽到瞭當地人爽朗的笑聲。書中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每一個場景都仿佛在眼前徐徐展開,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甚至開始幻想,自己下一次去英國,該如何去感受這些書中所描繪的一切。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英國,更像是在分享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待世界的態度。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慢生活”的意義,也讓我對接下來的生活有瞭新的思考。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英國心生嚮往,或者正在為自己的旅行尋找靈感的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