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

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逆嚮工程
  • 軟件安全
  • 係統分析
  • 漏洞挖掘
  • 調試技術
  • 程序分析
  • 二進製分析
  • 惡意代碼分析
  • ARM
  • x86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內容共計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簡單介紹逆嚮工程與自動化光學檢視技術重點,第二章介紹光學量測技術係統會使用到的各種基本元件,第三章介紹二維量測技術及其應用,第四章介紹三維量測技術及其應用,第五章介紹量測資料的後處理技術,第六章則為處理後資料的快速成型技術及係統,本書較一般逆嚮工程書籍更具廣度與深度,務求讀者能透過本書與其他相近係列書籍的融會貫通。

本書特色

1.涵蓋目前最熱門之逆嚮工程及自動化光學檢測(AOI) 領域所需之技術與知識。
2.由元件至係統、由2D到3D量測技術、由量測數據軟體處理技術至快速成型技術等,均有完整介紹。
3.深淺適中,除理論建構解說詳盡外,均配閤列入實際案例說明,為目前相關領域技術介紹最完整之書籍。
4.配閤産業需求製作,為技職院校與綜閤大學機械相關科係與光機電整閤研究所應必備之基礎知識。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章 概 論
1-1 逆嚮工程緒論
1-2 逆嚮工程係統介紹
1-3 逆嚮工程量測係統
1-4 量測係統之優缺點比較
1-5 麯麵重建
1-6 CAD/CAM快速成型技術簡介
1-7 快速成型之製程簡介
1-8 模型建構與分析係統流程簡介
第2章 光電量測元件
2-1  影像感測元件
2-1-1 影像感測元件常用基本名詞
2-1-2 影像感測器結構
2-1-3 影像感測器分類
2-2  影像擷取係統
2-2-1 鏡頭
2-2-2 影像擷取裝置
2-2-3 影像擷取卡
2-3  光源
2-3-1 非同調性光源
2-3-2 部份同調性光源
2-3-3 高同調性光源
2-3-4 光源架設
2-4  其他光學元件
2-4-1 光柵
2-4-2 光學尺
2-4-3 濾光片
習題
第3章 影像處理技術與二維量測
3-1  影像處理之原理
3-1-1 灰階值
3-1-2 灰階亮度統計圖
3-2  灰階亮度統計參數
3-3  基本點素運算
3-4  空間運算
3-5  轉換運算
3-6  鍊碼
3-7  背光闆光場自動視覺檢測分析
3-7-1 背光闆光場檢測介紹
3-7-2 導光闆與背光闆影像亮度分析
3-7-3 被加工材料錶麵品質之探討
3-8  雷射二極體模組特性量測係統
3-8-1 半導體雷射特性檢測介紹
3-8-2 半導體雷射數位影像量測係統
3-8-3 雷射光束特性量測
3-8-4 特性量測
3-8-5 係統軟體規劃
習題
第4章 三維輪廓光學非接觸式量測技術
4-1  光學非接觸式量測技術簡介
4-1-1 三角法
4-1-2 飛行時間法
4-1-3 乾涉法
4-1-4 疊紋法
4-1-5 光照度法
4-1-6 透鏡焦點法
4-2  三角法量測技術
4-2-1 主動式三角法量測
4-2-2 被動式三角法量測
4-3  飛行時間法量測技術
4-3-1 光雷達測距
4-3-2 相位差測距
4-4  疊紋法量測技術
4-4-1 投射疊紋法
4-4-2 移相乾涉術
4-4-3 投射疊紋掃描量測技術
4-5  鏡頭成像模式
4-5-1 針孔模型
4-5-2 軸對稱相差模型
4-5-3 Tangential像差校正模式
4-5-4 對映函數法成像原理
4-5-5 三維對映函數法成像原理
4-6  三維量測實例
4-6-1 足部掃描儀
4-6-2 以投射掃描疊紋法量測覆晶錫點
習題
第5章 電腦輔助逆嚮工程設計
5-1  緒 論
5-2  麯麵重建技術
5-2-1 麯麵模型(Surface-based Model)
5-2-2 實體模型(Solid Model)
5-2-3 網格模型(Polygon-based Model)
5-2-4 三角網格模型(Triangulated Model or STL Model)
5-3  網格模型的建構
5-3-1 掃瞄綫點資料的三角網格化
5-3-2 無順序性點資料的三角網格化
5-4  網格實體模型的建構
5-4-1 初始定位(Initial Registration)
5-4-2 精確定位(Precision Registration)
5-4-3 網格模型的整閤(Integration)
5-5  網格資料的處理
5-5-1 網格點資料特徵分析
5-5-2 網格資料簡化
5-5-3 網格資料雜訊濾除
5-5-4 網格資料細分
5-5-5 網格資料修補
5-5-6 網格資料的偏置(薄殼化處理)
5-5-7 網格資料的布林運算
5-6  麯麵模型與三角網格模型的轉換
5-6-1 麯麵模型轉換成三角網格模型
5-6-2 三角網格模型轉換成麯麵模型
第6章 快速原型係統與製程技術
6-1  緒論
6-2  素材光照射成型
6-2-1 雷射切割
6-2-2 雷射燒結成型
6-2-3 光照射硬化
6-3  復閤式成型加工法
6-3-1 OBJECT係統
6-4  素材黏閤成型
6-4-1 噴黏著劑成型
6-4-2 噴擠熱塑性材料成型
習題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實在是讓我太驚喜瞭!身為一個在軟體開發領域打滾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對底層的運作機製充滿好奇,而逆嚮工程無疑是解開這些奧秘的金鑰。這本書的標題就抓住瞭我的目光,它不像坊間許多軟體開發書籍那樣隻停留在高層次的架構設計或 API 調用,而是直搗核心,探討軟體是如何被「拆解」與「理解」的。我當初購買它的原因,主要就是想深入瞭解各種二進製代碼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透過這些工具來剖析現有的軟體,找齣其中的潛在弱點、優化空間,甚至是學習其中的設計思路。 更吸引我的是,書名中的「係統」二字,暗示著它不隻是針對單一程式的逆嚮,而是將眼光放到瞭更廣闊的係統層麵。這讓我聯想到,在實際的軟體專案中,我們往往需要處理複雜的係統整閤,而對底層係統的透徹理解,對於除錯、效能調校、甚至跨平颱移植都至關重要。我一直希望有這樣一本紮實的參考書,能夠係統性地介紹逆嚮工程的原理、方法論,以及在不同係統環境下的應用。例如,在處理遺留係統、安全性漏洞分析、或是開發客製化驅動程式時,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逆嚮工程能力。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這方麵的知識缺口,讓我對如何更有效地分析和理解複雜的軟體係統,有瞭更清晰的藍圖。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對於「實踐」的重視。我常覺得,許多技術書籍雖然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卻缺乏足夠的實操練習,讀者讀完後仍然不知道如何將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從簡單的 C 語言程式到更複雜的係統組件,都提供瞭詳細的逆嚮分析過程。它不僅僅是展示結果,更重要的是剖析瞭整個思考過程,包括如何選擇閤適的工具、如何識別關鍵的程式碼片段、如何推斷變數的意義等等。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的對比與結閤。動態分析部分,書中介紹瞭如何使用偵錯工具(如 WinDbg, GDB)來觀察程式的執行流程、記憶體變化,以及寄存器的狀態。而靜態分析部分,則展示瞭如何透過反組譯器來解讀二進製代碼,並利用圖形化介麵來輔助理解程式結構。更重要的是,書中強調瞭兩者如何互相印證,例如透過靜態分析找到可能的斷點,再透過動態分析來驗證假設。這種方法論的介紹,讓我在麵對實際問題時,能夠更有係統地進行分析,而不是漫無頭緒。

评分

《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現的「分析思維」與「解謎精神」。逆嚮工程並非隻是單純地對著代碼進行掃描,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解謎過程。你需要運用邏輯推理,結閤對係統架構的理解,逐步剝開程式的外層,最終找齣其內在的運作機製。書中對於如何設定偵錯環境、如何觀察記憶體、如何追蹤程式執行流程的細膩指導,都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實操經驗。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技術,更是在培養讀者一種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麵對一個陌生的二進製檔案時,你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但透過書中所介紹的分析方法,你可以逐步地建立起對它的理解。這讓我意識到,逆嚮工程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獲取資訊,更在於提升我們對軟體係統的洞察力,以及培養我們在複雜環境下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這本書,絕對是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

评分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這本書在安全性領域的應用探討。逆嚮工程早已不再是學術上的研究,而是安全攻防領域的重要武器。書中對於漏洞挖掘、惡意軟體分析等主題的介紹,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為宏觀的認識。我過去對駭客攻擊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錶麵,但透過這本書,我瞭解到攻擊者是如何利用逆嚮工程來分析目標係統,找齣其弱點,進而發動攻擊。 書中對於常見的惡意軟體傢族進行瞭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透過逆嚮工程技術來解密惡意軟體的行為模式、通信協議,甚至是如何植入後門。這讓我意識到,掌握逆嚮工程技術,不僅僅是為瞭理解軟體,更是為瞭保護自身免受潛在威脅。同時,書中也探討瞭防禦者如何運用逆嚮工程來分析惡意軟體,開發齣更有效的防禦機製。我認為,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資訊安全領域的大門。

评分

我一直認為,軟體開發的最高境界,在於對底層機製的深刻理解。而《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這本書,正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達成這個目標。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情有獨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涵蓋的廣度與深度。它不僅僅介紹瞭諸如 IDA Pro、Ghidra 這樣的重量級逆嚮工程工具的使用技巧,更深入地探討瞭作業係統內部的運作原理,包括記憶體管理、進程調度、係統呼叫等等。這些都是理解軟體行為的關鍵要素。 在實際工作中,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追蹤的 Bug,它們往往隱藏在程式碼的深處,或是與作業係統的特定行為有關。過去,我隻能仰賴大量的日誌輸齣和斷點調試來進行推測。但自從閱讀瞭這本書之後,我對於如何利用逆嚮工程的技術,直接分析二進製檔案,甚至是在記憶體中尋找線索,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於不同架構(如 x86、ARM)的指令集進行瞭詳細的介紹,這對於理解不同平颱上的軟體行為至關重要。同時,書中也觸及瞭惡意軟體分析、漏洞挖掘等進階領域,這讓我知道,逆嚮工程的應用範圍遠比我想像的要廣泛。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無疑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技術寶典。我一直對係統底層的運作機製充滿濃厚興趣,而逆嚮工程正是窺探這些奧秘的最佳途徑。書中對於各種二進製可執行檔格式(如 PE, ELF)的深入剖析,以及它們在記憶體中的載入過程,都讓我大開眼界。我過去在調試一些跨平颱應用程式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奇特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往往與不同作業係統對可執行檔的處理方式有關。 這本書透過豐富的圖解和清晰的文字,將這些複雜的概念一一呈現。例如,書中詳細解釋瞭導入錶(Import Table)和匯齣錶(Export Table)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在程式間進行函數調用的時候扮演關鍵角色。我也瞭解到,許多 DLL 文件的載入和解析,都依賴於這些結構。這讓我在理解外部庫的調用機製,以及如何處理依賴關係時,有瞭更為紮實的基礎。我認為,這對於開發者來說,尤其是在進行係統級開發或調試時,是非常寶貴的知識。

评分

《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深刻理解到「抽象」在軟體工程中的重要性。我們日常開發,往往是在較高的抽象層次上進行,例如使用高級程式語言、框架和 API。但逆嚮工程,則是將我們拉迴到較低的抽象層次,讓我們能夠直接麵對機器的語言,也就是彙編代碼。書中對於不同處理器架構(如 x86, ARM)的指令集進行瞭詳細的介紹,這讓我明白,即使是同一段邏輯,在不同的架構下,其底層的執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狀態機」和「流程圖」的運用,來輔助理解複雜的彙編代碼。透過將一係列的彙編指令,轉化為更易於理解的圖形化錶示,我能夠更清晰地把握程式的執行邏輯和控製流。這對於分析一些非結構化的代碼,或者是在代碼中尋找特定的行為模式時,尤為有效。我認為,這種將複雜問題視覺化的方法,是逆嚮工程技術的核心之一。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長久以來對於作業係統內部運作的箇中奧秘,都充滿瞭渴望。而本書中關於係統呼叫(System Calls)和中斷(Interrupts)的詳盡闡述,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在進行係統級程式開發時,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行為,例如程式為何會突然終止,或者為何無法存取某些資源。 書中清晰地解釋瞭,當一個使用者模式的程式需要請求作業係統的服務時,就會觸發係統呼叫。而係統呼叫的過程,涉及瞭使用者模式到核心模式的切換,以及權限的驗證。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許多底層操作都需要特殊的權限。同時,書中對於中斷的介紹,也讓我理解瞭硬體事件(例如鍵盤輸入、定時器)是如何觸發CPU執行特定的中斷處理程序。這種對於作業係統與硬體交互機製的深刻理解,無疑能極大地提升我在係統程式設計和除錯方麵的能力。

评分

《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這本書,讓我對軟體的世界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我過去一直認為,寫齣好程式的關鍵在於優秀的設計和優美的代碼,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解程式是如何被「反」過來的,同樣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為關鍵。書中對於「抽象層次」的討論,讓我明白不同的工具和技術,在不同的抽象層次上進行工作,而逆嚮工程就是要能夠在這些層次之間自由切換。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程式碼混淆」的討論印象深刻。在我們實際開發過程中,有時會需要對程式碼進行混淆,以保護智慧財產權。而逆嚮工程技術,正是對抗這種混淆的利器。書中介紹瞭常見的混淆技術,以及如何運用逆嚮工程的手段來解除這些混淆,進而分析齣原始的程式邏輯。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一種思維上的較量。我認為,能夠理解程式碼的「被保護」與「被揭示」的過程,對於開發齣更安全、更健壯的軟體,有著深遠的意義。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與係統》實在是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它對於學習麯線的考量。坦白說,逆嚮工程這個領域聽起來就讓人覺得相當硬派,常常會讓人聯想到一堆看不懂的十六進位代碼和彙編指令。但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卻相當親民,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複雜的概念,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狀況。從最基礎的二進製錶示法、記憶體結構,到處理器的指令集,都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透過許多實際的範例,一步步展示如何從一個簡單的 C 程式,透過編譯、鏈接,最終生成可執行檔,然後再一步步地解析這個可執行檔的結構,以及其中包含的程式邏輯。 這種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講解方式,讓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受用。尤其是我過去在學習一些進階技術時,常常因為一開始就接觸到過於艱澀的內容而感到挫摺,但這本書卻巧妙地避開瞭這個問題。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知道如何將複雜的概念分解成小單元,讓讀者能夠逐步消化吸收。即使是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逆嚮工程的初學者,也能夠透過這本書建立起紮實的基礎。而且,書中還會穿插一些「為什麼要這麼做」的說明,解釋每個技術背後的原理和應用場景,這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