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上/下捲

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上/下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日本
  • 香港
  • 遊記
  • 見聞錄
  • 文化交流
  • 社會生活
  • 曆史文獻
  • 港日關係
  • 殖民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十世紀初,隨著海運交通的發達,日本人齣國外訪者日多,當中取道香港或來港工作、居住的人,較十九世紀後期大幅增加。

  《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900 – 1940);》作者陳湛頤透過港、日、圖書館的藏書、互聯網等接觸到這批材料,將該時期訪港日本人的日記、文章中談及對香港的印象或在港期間的見聞及感受等,經剪輯、翻譯後,按年編排。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至一九四一年日本進侵香港前止,共計五十一篇,再加上四篇日人以香港為題的座談會記錄,匯集成書。

  本書大部份為遊記、日記,作者既有官方人士員,也有民間人士。也有一些特彆的界彆,如十九世紀末年專營買賣婦女的村岡伊平治等,內容極為豐富,對瞭解日人在港的活動及當時的香港風貌、各階層市民的生活、經濟貿易活動的情況、中英日三國於戰前彼此關係的變化以及戰前的緊張氣氛,均極具?考價值。

好的,下麵是一份關於《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上/下捲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深入,並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AI痕跡。 --- 《東方之珠的早期鏡像: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上下捲 導言:探尋曆史的側影 本書匯集瞭跨越近半個世紀(1898年至1941年,即香港開埠不久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期間,數十位日本觀察者、商人、學者、記者乃至普通遊客留下的關於香港的珍貴記錄。在那個全球化浪潮初起、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年代,香港作為英國的“遠東殖民地奇跡”和中西交匯的樞紐,吸引瞭世界各地的目光。對於崛起中的日本而言,香港既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現代化範本,也是一個需要警惕的競爭對手,更是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東方都會。 本套書並非正統的曆史編纂,而是通過“他者之眼”——日本人的視角——來重構一個立體、多維的早期香港社會圖景。它捕捉瞭官方文獻和西方史料難以觸及的細節,展現瞭香港在維多利亞港的喧囂背後,那些更為微妙的社會肌理、文化張力與經濟脈動。 上捲:殖民地初貌與社會變遷(1898-1920年代初) 上捲聚焦於香港從割讓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關鍵時期。此時的香港,正處於製度的快速確立與人口的急劇膨脹階段。 第一部分:初識“不夜城”——維多利亞港的震撼 日本早期訪客對香港的首要印象往往是其無與倫比的港口功能與都市的繁華景象。他們詳細描繪瞭維多利亞灣上往來的蒸汽船、洋行林立的中環,以及碼頭上人聲鼎沸的景象。這部分記錄瞭日本商人對於香港作為轉口貿易中心的驚嘆,以及對英國殖民政府高效行政體係的復雜觀察。 建築與空間: 記錄瞭早期石闆街、半山區的英式洋房與山下水坑口區域的華人傳統建築之間的鮮明對比。他們記錄瞭早期的電車係統、煤氣燈以及華人社會中獨特的居住形態。 基礎設施與衛生環境: 許多日記和信函中包含瞭對香港供水係統、排汙工程的專業關注,尤其是在1900年代初期,幾次鼠疫爆發的經曆,促使他們反思殖民地城市管理的優劣。 第二部分:種族光譜與社會等級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章節之一,是對香港社會階層劃分的敏銳觀察。日本人作為“亞洲的局外人”,他們的觀察角度往往更為犀利和坦率。 英人與華人: 詳細記錄瞭英人社群的排他性、嚴格的社交禮儀,以及他們對待華人的“保護者”與“管理者”心態。同時,他們也記錄瞭早期買辦階層的崛起,以及他們如何在東西方夾縫中尋求經濟與社會地位的努力。 “第三種人”的定位: 考察瞭早期旅港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他們如何在既定的種族等級中,努力爭取與歐洲人平等的商業地位,並區彆於被視為“落後”的中國人。書中不乏關於早期日本僑民在香港的商業活動(如紡織、製衣、鍾錶業)的記錄。 第三部分:文化衝突與宗教滲透 上捲也觸及瞭文化層麵的交鋒。香港是西方宗教與中華傳統信仰交匯的前沿。訪客們記錄瞭他們參與或旁觀的宗教傳教活動,對香港人生活中的迷信色彩和對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他們記錄瞭早期的華人戲院、茶樓以及東華醫院等華人自助機構的運作模式。 --- 下捲:經濟騰飛、民族覺醒與戰爭陰影(1920年代至1941年) 下捲的時間段涵蓋瞭香港曆史上最為動蕩和充滿活力的時期,包括瞭省港大罷工、全球經濟蕭條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復雜的政治氣候。 第一部分:經濟引擎的再審視 進入20世紀20年代,香港的金融和貿易地位日益鞏固,成為日本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絕佳窗口。 金融體係的分析: 日本的經濟觀察傢們開始深入分析香港的貨幣製度、銀行業務的運作效率,以及其作為國際結算中心的地位。他們特彆關注上海的崛起對香港的衝擊與香港的應對策略。 工業化與勞工問題: 記錄瞭香港碼頭、船塢以及新興製造業的勞工狀況。省港大罷工被視為觀察中國工人運動和殖民政府應對危機能力的“試金石”。日本觀察者記錄瞭罷工對香港經濟的巨大衝擊,以及英國當局最終的妥協與強硬手段。 第二部分:本土意識的萌芽與社會變遷 隨著中國本土民族主義的興起,香港社會內部也開始齣現新的動態。 殖民地身份的覺醒: 訪客們注意到,受過西方教育的香港精英開始對“二等公民”的地位錶示不滿。書中收錄瞭他們對本地報刊、文學社團中流露齣的本土批判聲音的零星記載。 口岸城市的流動性: 香港作為“逃亡”者的避難所,其人口流動性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記錄瞭大量來自內地(尤其在政治動蕩時期)的富商、知識分子和流亡人士湧入香港的場景,以及他們帶來的不同文化和政治傾嚮。 第三部分:戰爭陰雲下的香港 1930年代末至1941年,日本與香港的關係變得空前緊張。下捲的後半部分,記錄瞭日本帝國主義勢力日益逼近時,香港社會的焦慮與準備。 戰爭前夕的軍備與民心: 記錄瞭香港為應對可能來襲的日軍而進行的防禦工事建設、物資儲備以及社會動員情況。訪客們對比瞭英方和華人的不同心態——前者是殖民地心態下的防禦,後者則充滿瞭對本國命運的憂慮。 最後的觀察: 1941年初的記錄,充滿瞭不安的氣氛。日本記者和外交人員開始對香港的戰略價值進行最後的評估,記錄瞭當時物資短缺、人心惶惶的景象,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的淪陷,提供瞭極具現場感的“戰前素描”。 結語:留存的真實片段 《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上下捲,如同一個時間膠囊,保存瞭那些不被主流史學重視的、生動的、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瞬間。它不是一部關於香港的權威曆史,而是一套關於香港如何被“看見”、如何被“感知”的珍貴檔案。通過這些來自東亞鄰國的眼睛,我們得以審視香港在“東方之珠”光環下,那段充滿矛盾、活力與不確定性的崢嶸歲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此書,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舊日香港的時光隧道。我特彆關注的是,在不同年份,這些日本旅人對香港的印象是否會發生顯著變化。1898年,新界剛剛割讓,香港正處於進一步拓展殖民地邊界的時期,彼時的香港,在日本人眼中,又是什麼樣的景象?是否還是那個以海港貿易為主,帶有濃厚東方色彩的小島?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初,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人口的激增,以及城市建設的加速,日本人的視角又會捕捉到哪些新的元素?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有對當時社會風貌的詳細描寫,比如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衣著服飾的變遷,以及人們的精神麵貌。更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們是否會記錄下一些獨特的文化現象,比如當時流行的娛樂方式,或者不同社群之間的交往模式。書中對於當時香港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貿易、金融、航運等方麵的描述,如果能觸及一些具體的案例或數據,那將是極大的驚喜。我期待著,通過這些日本人的觀察,能夠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香港的復雜肌理。

评分

初拿到這套書,就被它厚實的體積和略顯陳舊的裝幀吸引瞭。封麵上的暗色調仿佛將人瞬間拉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對香港開埠以來的發展史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跨越不同文化的視角,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洞見。這本書的副標題“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那是一段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從維多利亞時期末葉到太平洋戰爭前夕,香港經曆瞭怎樣的蛻變,又在日本人眼中呈現齣何種麵貌?我好奇的是,那些來自東洋的旅人,懷揣著怎樣的目的、帶著怎樣的眼光,在那個中西交匯的十字路口,留下瞭怎樣的筆墨?他們是否描繪瞭當時彌敦道的繁華,太平山頂的景緻,或者海港碼頭的喧囂?記錄的又是哪些平凡市井的生活片段,或是重大曆史事件的側影?我設想著,書中或許能找到對當時殖民統治下香港社會結構的細緻觀察,對華人、英國人、印度人等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動描繪,甚至是對某些曆史人物的片麵評價。我很期待那些被湮沒在宏大敘事之下、卻鮮活無比的個體體驗,能藉由這些異國他鄉的筆觸,重新鮮活起來。

评分

閱讀這本書,我最為期待的便是能夠深入瞭解那個時期香港的社會文化圖景。1898年至1941年,這不僅是香港的快速發展期,也是亞洲乃至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我特彆想知道,這些日本訪客是如何看待當時香港的多元文化融閤的。他們是否觀察到瞭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與交融?例如,他們是否記錄瞭當時港島的建築風格,是更多的保留瞭英式殖民風格,還是已經融入瞭一些東方元素?再比如,他們是如何評價當時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是否看到瞭勤勞精明的華人商販,還是優雅悠閑的英國殖民者?我對書中對當時香港的社會生活細節,比如餐飲、娛樂、交通方式的描寫尤其感興趣。如果能夠看到一些關於當時香港的市井小事,或者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風俗習慣的記錄,那將是極大的收獲。我希望能藉此書,一窺那個時代的香港,不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幾個名詞,而是充滿瞭鮮活生命的具體畫麵。

评分

在決定閱讀這套書之前,我曾對那個時期香港與日本的關係有過一些模糊的瞭解,但始終覺得缺乏具體的細節和生動的描繪。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口。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們是如何看待當時香港的社會秩序和治理模式的。在日本人的眼中,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是否展現齣瞭某種效率,或者存在某些不足?他們是否將這種觀察與日本自身的現代化進程或殖民經驗進行對比?我對於書中可能涉及的,關於當時香港的法律體係、治安狀況,以及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有著極大的好奇。如果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日本人在香港的商業活動,或者他們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場景的記錄,那將極大地豐富我對那段曆史的認知。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部老電影,為我呈現一個充滿年代感的香港,一個在特定曆史時期,被一群特殊的觀察者所記錄下的、充滿細節和故事的城市。

评分

這套書的篇幅著實令人震撼,也預示著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我一直對曆史的微觀敘事和個體視角抱有濃厚興趣,而“日本人訪港見聞錄”這個主題恰好滿足瞭這一點。我好奇的是,在1898年至1941年這漫長的40多年間,這些日本訪客所記錄的香港,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變化。他們是從哪些角度切入,去觀察和記錄的?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社會生活?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當時香港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描寫,比如海港的發展,碼頭的興盛,街道的變遷,以及那些標誌性建築的早期麵貌。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對於當時香港居民,無論是華人還是外籍人士的社會經濟地位、生活狀況的觀察,那就更具價值瞭。我期待著,通過這些來自異域的眼睛,能夠看到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的香港,一個充滿活力的、在曆史洪流中不斷前進的城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