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

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媒介消費
  • 新媒體
  • 受眾研究
  • 文化研究
  • 傳播學
  • 社會學
  • 媒介文化
  • 數字媒體
  • 閱讀行為
  • 聽覺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現代公民必須同時麵對兩種環境變遷:媒介社會與消費社會,也就是公民必然同時扮演閱聽人與消費者的角色。由於傳播媒介的發展與消費資本主義之間具有密切關聯,因而凡欲瞭解現代社會的人,都必須將它們同時納入觀察與探討的範圍。

  本書主要說明媒介與消費社會的關係,包括介紹重要的消費理論、日常生活的特性、傢庭關係以及傢庭與外在社會的聯係、認同與自我、傢庭中的科技消費、閱聽人的權力、公共領域及社會參與等等。藉由說明它們與媒介消費之間的關係,本書試圖為閱聽人在當前社會中的角色與可能發展提供一個觀察與思考的背景。

城市脈搏:現代都市生活圖景與人際關係變遷 本書聚焦於當代都市生活中復雜多維的社會現象,深入剖析瞭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個體經驗的重塑、社區結構的演化以及新型人際連接的形成與瓦解。 我們將鏡頭對準鋼筋水泥的叢林深處,探尋隱藏在日常通勤、周末休閑、網絡互動背後的社會動力學。 第一部分:都市拓撲學——空間、流動與身份構建 第一章:垂直的凝視與水平的交錯:城市空間的微觀地理 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都市拓撲學”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城市空間如何不僅是物理載體,更是社會關係的編織網。我們摒棄宏大敘事,轉而關注街道的寬度、樓宇的高度、以及公共空間的設計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居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感知。 街道的意義場域: 分析商業街、居住區小巷、以及被遺忘的工業遺址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功能異化。例如,一處被重新規劃的廣場,如何從原先的社會交匯點,轉變為純粹的消費景觀,從而隔離瞭特定人群。 通勤的異化與“第二生活”: 深入探討城市通勤時間對個體生活質量的侵蝕。這種強製性的、單嚮度的流動,如何壓縮瞭傢庭和休閑時間,並將“工作身份”強行植入到個體的核心自我認知中。我們將訪談對象定位為每天往返跨越兩個小時以上通勤時間的人群,考察他們如何在車廂、地鐵中構建短暫的、非正式的“漂泊共同體”。 透明度與私密性的悖論: 在高密度住宅區中,玻璃幕牆和開放式辦公空間製造瞭一種無處不在的“被看見”的壓力。本章考察瞭這種透明性如何反過來促使居民更加精細化地管理自己的“錶演性自我”,以及在極度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人們如何發展齣高超的“物理隔離藝術”(如佩戴耳機、低頭閱讀),以維護心理上的私密邊界。 第二章:流動人口的身份張力:邊緣與中心地帶的協商 現代都市的活力建立在持續的人口遷徙之上。本章著重探討“流動人口”——無論是外來務工人員、跨國白領,還是受教育的青年——如何在新的城市環境中進行身份的“再注冊”。 “嵌入”的睏境: 城市提供瞭機會,但往往缺乏真正的包容。我們考察瞭新市民群體在獲取社會資源(如醫療、子女教育)時麵臨的結構性障礙。他們的“地方感”往往是暫時的、工具性的,而非基於深厚的情感聯結。 數字地圖與記憶地圖的衝突: 現代城市生活高度依賴導航技術,但對於長期居住者而言,他們的“記憶地圖”包含瞭曆史的層次、未被官方認可的捷徑和情感標記點。本章對比瞭這兩種地圖的差異,說明瞭身份紮根於空間記憶的重要性,以及流動性對這種紮根過程的阻礙。 第二部分:人際網絡的重構——虛擬化與情感密度 第三章:屏幕背後的迴響:弱連接的強化與親密關係的稀釋 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徹底改變瞭都市人際交往的形態。本章聚焦於“弱連接”數量的激增與“強連接”質量的下降之間的關係。 “在場”的缺席: 我們分析瞭當代聚會文化中的一個顯著特徵:身體上的同處一室,精神上的分散各處。通過對一係列商務晚宴和朋友聚會的觀察,探討人們如何將注意力不斷地在麵對麵的互動與虛擬世界的即時反饋之間切換,以及這對深度傾聽能力的損害。 “人設”的運營成本: 城市生活節奏快,要求個體具備高效的形象管理能力。本章探討瞭網絡人設(Persona)的構建與維護如何成為一種隱形的勞動,它消耗的不僅是時間,更是真實情感的投入。個體在“展示”與“真實”之間的搖擺,導緻瞭社會交往中的持續性焦慮。 情感的微粒化: 情緒的錶達不再需要長篇大論,而是被壓縮成錶情符號、簡短的文本迴復或快速的“點贊”。這種情感的微粒化是否削弱瞭我們處理復雜、矛盾情感的能力?本章通過文本分析和訪談,試圖迴答這個問題。 第四章:獨處的權利與孤獨的陷阱:城市中的“自洽”生存模式 在高度連接的都市中,獨處反而成為一種奢侈的選擇,但也常常滑嚮無法自拔的孤獨。 自願的隔離: 探討瞭都市人選擇性地退齣社會交往,以維持心理能量的策略。這包括對門禁係統的依賴、對噪音的極度敏感,以及對“不被打擾”這一狀態的病態追求。這種“自洽”模式是應對信息超載的防禦機製。 “熟悉的陌生人”: 考察瞭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基於便利性建立起來的低成本互動——如咖啡師、快遞員、樓宇保安。這些關係是功能性的、禮貌性的,它們填充瞭社交的空白,卻無法提供情感支持。我們分析瞭人們如何依賴這種“熟悉的陌生人”網絡來構建安全感,同時又刻意避免將其升級為真正的友誼,以防範潛在的失望。 第三部分:時間的碎片化與意義的追尋 第五章:效率至上與“失焦”的日常:當代時間觀的異化 都市生活是時間的精確管理和無限競爭的産物。本章從社會學角度審視時間觀念如何被“效率”單一維度所統治。 “零碎時間”的再分配: 探討瞭人們如何試圖將等待、排隊、甚至睡眠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如聽播客、處理郵件)。這種對每一秒的占有欲,剝奪瞭大腦進行“默認模式網絡”活動的權利,而這種“無所事事”恰恰是創造力和深度思考的溫床。 “慢”的抵抗: 分析瞭都市中齣現的“慢食運動”、“數字排毒”等亞文化現象,將其視為對時間商品化趨勢的一種無聲的抵抗。這些實踐試圖重新錨定個體對時間流逝的主觀感受。 第六章:意義的遷徙:消費景觀與價值重構 在傳統意義上的社區和宗教紐帶減弱後,個體如何尋找人生的意義?本書認為,在當代都市中,意義的追尋越來越轉嚮消費和體驗經濟。 “體驗”的貨幣化: 探討瞭旅行、美食、健身等體驗性消費如何被包裝成“自我實現”的路徑。這種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實際上是將尋找人生價值的過程外包給瞭市場。 “社群”的臨時性: 分析瞭基於共同興趣或短期目標(如健身課程、讀書俱樂部)形成的臨時性社群。它們提供瞭暫時的歸屬感,但其生命周期往往與興趣的保鮮期掛鈎,加劇瞭意義的短暫性。 總結:在結構與能動性之間 《城市脈搏》旨在提供一套審視現代城市社會運作的工具,它並非批判城市本身,而是試圖理解在既定的結構壓力下,個體如何在空間、時間與人際連接的重構中,努力維持其主體性和對生活意義的感知。本書的結論在於:理解城市,就是理解我們如何學習“在哪裏”生活、與“誰”互動,以及“如何”度過那被高度壓縮的時間。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i

  • 第一章 導論 1
     媒介與消費社會 2
     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使用與經驗 5
     本書的範圍 6

  • 第二章 主要的消費理論 11
     古典的消費觀念 12
      一、馬剋思 12
      二、韋伯 19
      三、偉伯倫 24
      四、齊穆爾 28
     現代與後現代的消費理論 32
      一、道格拉斯與艾秀伍德 32
      二、布迪厄 35
      三、埃利亞斯 40
      四、蓋布瑞和藍 45
      五、布希亞 53
      六、費捨史東 57

  • 第三章 媒介消費與日常生活 65
     媒介消費的日常情境 66
      一、一個研究案例:空白螢幕的收看經驗 66
      二、過度抽象與片斷的媒介消費觀 68
      三、閱聽人的定義問題 70

     日常生活的批判:勒費布耶 74
      一、日常生活的異化 75
      二、日常生活的轉化 82
     日常生活中的機巧:德賽特 88
      一、基本立場:弱者的力量 88
      二、戰術與戰略 95
      三、消費的潛能:消費令人「有力、悅誌」 98
     現代性、日常生活與媒介消費 103
      一、異化與潛能 104
      二、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消費 109

  • 第四章 傢庭與媒介消費 117
     傢庭與閱聽人 118
      一、傢庭與公╱私領域 119
      二、傢庭的變遷與多樣性 122
      三、傢庭的相關定義 126
     傢庭權力與媒介使用 138
      一、消費的傢庭脈絡 139
      二、傢庭中的權力關係 149
     傢庭中的媒介消費 163
      一、媒介╱科技的生活化 163 
      二、媒介對傢庭形態的影響 167
      三、媒介、傢庭與社會 172

  • 第五章 媒介消費與認同 181
     主體、自我、認同 182
      一、主體 182
      二、自我 191
      三、認同與文化政治 197
     消費與自我 204
      一、自我與物體 205
      二、消費與延伸自我 209
      三、消費與認同 212
      四、消費選擇與焦慮 217
     媒介與認同形構 226
      一、媒介、慾望與認同 227
      二、影像、空間與認同 234

  • 第六章 閱聽人與科技消費 245
     科技的相關論述 246
      一、科技與科技論述的變遷 246
      二、主要的科技觀點 248
     傳播科技與社會 254
      一、傳播科技的社會影響 254
      二、傳播科技與社會互動 257
      三、傳播科技與現代社會的經驗 260
     傳播科技的日常使用 262
      一、科技與傢庭 263
      二、科技的馴化 265
      三、傳播科技使用的日常脈絡 268

  • 第七章 媒介消費、權力與公共領域 273
     權力與賦權 274
      一、全敞式監視:生命—權力與規訓權力 275
      二、權力的對抗模式:「有權力的地方就有抗拒」 276
      三、知識╱權力:真理政權 278
      四、媒介消費與賦權 279
     媒介與公共領域 281
      一、媒介消費、互動與公共領域 281
      二、閱聽人與社會參與 293

  • 第八章 結論: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 311
     消費理論的再解釋 312
     媒介消費的脈絡 317
      一、日常生活╱傢庭 317
      二、自我╱認同 319
      三、科技  320
      四、權力與公共性 321

  • 參考書目 323
  •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在書店晃的時候,偶然翻到這本《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一翻開就被那標題吸引瞭。想說,現代人誰不是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電視、網路、社群媒體,每天接收的資訊量爆炸,到底什麼纔是在「消費」?什麼又是我們這些「閱聽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意思,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平常就對大眾傳播、文化研究這些比較有興趣,常常覺得為什麼同樣一則新聞,不同的人看瞭會有這麼大的反應?為什麼有些廣告會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卻一點記憶點都沒有?這本書會不會就在探討這些關於我們如何被資訊轟炸、又如何迴應的奧秘呢?尤其是在颱灣這個資訊來源多元,意見非常活躍的環境下,理解媒介消費的模式,對於我們如何在這個社會中定位自己,甚至是如何看待周遭發生的事情,一定非常有幫助。不知道裡頭會不會舉很多我們熟悉的生活例子,像是網紅現象、或是特定節慶的廣告攻勢,還是颱灣特有的「鄉民文化」是怎麼形成的?光是想像就覺得很期待,希望它能給我一些新的啟發,讓我對我每天都在做的「媒介消費」這件事,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再隻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能更清醒地去分析和判斷。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起這本《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是因為我最近正在做一個關於社群媒體影響力的報告,想找些學術性的東西來參考,順便豐富一下我的研究資料庫。聽說這本書在學術界評價不錯,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圖書館藉瞭。讀起來,我發現它確實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就能懂的書,裡頭有很多理論架構和概念,需要花點時間去消化。不過,越讀越覺得它的價值所在,特別是關於「閱聽人」的部分,它不把我們看成是被動的、傻傻接收訊息的對象,而是強調我們的主動性,以及我們如何透過自身的經驗、文化背景、甚至社會位置,來解讀和使用這些媒介。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觀點轉變。以往我比較關注媒介本身的力量,而這本書則將焦點拉迴到我們這些使用者身上,分析我們為什麼會選擇某些媒介、如何解讀其中的訊息、又如何在自己的生活脈絡中實踐這些訊息。這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接觸新聞、追蹤社群帳號時,是不是也受到瞭這些潛在的「消費」模式的影響?它也讓我對「社會」這個詞有瞭更深的連結,因為媒介消費並非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深深地鑲嵌在社會結構之中,反映著、也影響著社會的權力關係和文化價值。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比較學術的書有點抗拒,總覺得會很枯燥乏味,充滿瞭看不懂的術語。但意外的是,當我翻開《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這本書時,卻覺得它意外地貼近我們的生活。書名中的「媒介消費」聽起來就很有畫麵感,我馬上聯想到現在大傢人手一颱手機,各種APP、影音平颱、新聞App,一天下來,我們到底在「消費」些什麼?是資訊?是娛樂?還是某種生活方式的投射?而「閱聽人」這個詞,讓我思考到,我們在接收這些「消費」來的東西時,其實並不是像吸塵器一樣什麼都吸進去,而是會篩選、會比較、會被某些東西吸引,被某些東西忽略。這本書的切入點,我覺得非常巧妙,它把我們這些身處在資訊洪流中的「人」作為齣發點,去探討我們如何跟媒介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又如何形塑瞭我們的社會。尤其是在颱灣,各種意見領袖、網紅、社群論壇非常活躍,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個很好的框架,讓我們去理解為什麼某些聲音會被放大,為什麼某些話題會引起廣泛討論,甚至是一些社會現象的產生,背後可能都隱藏著某種「媒介消費」的邏輯。

    评分

    這本《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絕對是近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著作瞭。我平常就對文化理論和社會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探討現代社會中各種現象的深層原因。而「媒介消費」這個主題,無疑是當代社會最核心的議題之一。我們每天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媒介,從早晨醒來滑開手機看新聞,到晚上睡前追劇,中間穿插著無數次的社群媒體互動。這本書似乎就是試圖剖析,我們在這樣一個被媒介包圍的環境中,是如何進行「消費」的。這裡的「消費」可能不單單指金錢上的購買,更包含我們時間、注意力、情感的投入,以及我們透過媒介所建構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而「閱聽人」的角色,更是讓我感到著迷。它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會根據自身的社會背景、個人經驗、文化偏好來選擇、詮釋和使用媒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媒介」和「社會」的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這個龐大的媒介消費網絡中的位置。

    评分

    這幾天無意間在書店看到《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這本書,剛好我最近對「內容農場」和假新聞現象特別感到好奇,就順手翻瞭幾頁。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這些內容農場的東西,明明看起來品質不高,傳播速度卻這麼快?而且很多人似乎深信不疑,甚至還會轉發分享。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或許可以從「閱聽人」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是不是我們的媒介消費習慣,讓這些低品質的內容有瞭生存的空間?是不是我們在快速瀏覽資訊的過程中,對於訊息的真偽判斷能力下降瞭?而且,書裡提到的「閱聽人」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它暗示瞭我們不僅僅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的、甚至是帶有選擇性的去「聽」和「看」。那麼,我們的「聽」和「看」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呢?是尋求認同?是想獲得快速的資訊?還是隻是打發時間?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些在颱灣經常齣現的、關於假新聞和內容農場的討論,提供一些更學術、更深入的分析,讓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媒介消費機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