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學者認為,從十九世紀以後,繪畫在中國不斷重復,已耗盡創造力,持有這種看法的人數不少。本書所提供的,是一個不同的答案,其顯示的重要意義是:十九世紀的中國繪畫,終於開始有瞭曆史。
香港大學藝術學係萬青力教授以「並非衰落的百年」為題,傾數年之力完成钜著《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倡議「從中國齣發來看中國繪畫史」,並由之重建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不僅填補瞭曆史的空白,也給學術界以新的啓迪,同時也備受藝術、收藏、博物館各界的關注。全書多達十五萬字,四百餘幅精彩圖像,探源發微,揭示齣在曆史蛻變、觀念變革、社會轉型以及市場主導下,十九世紀繪畫的多元多樣的演變軌跡,為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的變因找到瞭曆史淵源。。
作者簡介
萬青力,本名萬青屴,1945年生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1968屆學士、中國畫係1981屆碩士。
曾任北京畫院專業畫傢、中國畫研究院《學報》編輯。1984年春季自費留學美國,獲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碩士、哲學博士。
1989年鞦季起任教香港大學,現為文學院教授。曾在美國舉辦個人畫展六次、香港大學、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各一次,齣版書畫圖錄四冊。近三十年發錶美術史論文百餘篇,齣版《畫傢與畫史》、《萬青力美術文集》、《李可染評傳》、《陸儼少》、《李可染的世界》等多種著作,並協助李鑄晉老師完成《中國現代繪畫史》三捲。
《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的部分內容,一九九二年開始在《雄獅美術》雜誌連載過兩年,終於在二○○四年補齊、完成、齣書,曆時十二年。
我對中國美術史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一些充滿爭議和轉摺的時期。《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這本書的書名,就讓我眼前一亮。19世紀,對於中國來說,絕對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國門被打開,社會結構劇烈動盪,傳統文化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繪畫藝術究竟是走嚮衰落,還是另闢蹊徑,展現齣新的生命力?書名中的「並非衰落」幾個字,直接點明瞭作者的觀點,這無疑激發瞭我深入探究的慾望。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從宏觀的歷史背景,細膩地切入到19世紀的繪畫創作之中。我相信,藝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對19世紀畫傢們,他們的生活經歷、創作動機、以及他們的作品在當時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深入的分析。同時,我也想知道,那些被傳統畫史所忽略的民間繪畫、地方性畫派,是否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應有的關注?畢竟,歷史的宏大敘事往往會掩蓋許多細節,而真正的藝術價值,往往就蘊藏在這些被忽視的角落。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19世紀中國繪畫的新認識,讓我看到,即使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藝術依然能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甚至孕育齣獨特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的藝術發展非常感興趣,尤其是19世紀,那是一個劇烈變革、充滿挑戰的時代。《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好奇心。「並非衰落」這四個字,似乎是對傳統觀點的一種反駁,也暗示著作者對那個時代的繪畫有著獨特的見解。我一直以來對19世紀中國繪畫的瞭解,相對比較有限,總覺得它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時期,但具體的藝術成就和發展脈絡,並不太清晰。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齣19世紀中國繪畫的真實麵貌。我希望作者能夠從多個角度,去闡述「並非衰落」的觀點。例如,在學術研究的深度上,有沒有新的發現?在藝術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上,是否依然能夠與前代媲美?更重要的是,在藝術的創新性和時代精神的體現上,19世紀的繪畫是否也展現齣瞭獨特的價值?我特別想瞭解,在西方文化強勢湧入的背景下,中國畫傢們是如何應對的,他們是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又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從而創造齣新的藝術風格。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重新認識19世紀中國繪畫的可能性,我希望它能夠引導我深入探究,那些被掩蓋在歷史塵埃中的藝術珍寶。
评分這本《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的書名,實在太讓人心動瞭。「並非衰落」這幾個字,直接挑戰瞭我對19世紀中國繪畫的既有印象。一直以來,我對那個時代的藝術,總感覺帶有一絲沒落的氣息,彷彿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走嚮沒落的背景下,藝術也隨之步入低榖。但是,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細緻地論述19世紀的中國繪畫,是如何「並非衰落」的。是說在藝術的技法上,仍然有所突破?還是說,在題材的選擇上,有瞭新的開拓?抑或是,藝術傢們在麵對時代變遷時,所展現齣的堅韌精神,本身就是一種「並非衰落」的體現?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繪畫在受到西方影響的同時,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根基,並且在融閤中尋求創新。我對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依然能夠創作齣有影響力作品的畫傢們,他們的藝術人生和創作理念,充滿瞭濃厚的興趣。我相信,歷史的評價並非總是那麼絕對,尤其是在藝術領域,往往存在著許多被低估的價值和被忽略的閃光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為豐富、更為立體的19世紀中國繪畫世界,讓我重新認識那個時代藝術的真實麵貌,並且為那些在逆境中堅持創作的藝術傢們,送上我由衷的敬意。
评分《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這個書名,一看到就讓我眼睛一亮。19世紀,對中國來說,絕對是一個充滿動盪與變革的時代,從內部爆發的農民起義,到西方列強的入侵,這個時代的歷史刻痕深刻而沉重。我一直以為,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期,藝術的發展可能會受到嚴重的衝擊,甚至走嚮式微。然而,書名裡的「並非衰落」幾個字,卻提齣瞭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這立刻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學術的角度,去論證19世紀中國繪畫「並未衰落」的。是說藝術的技法上,依然有傳承和創新?還是說,藝術傢們在麵對社會巨變時,所產生的新的創作題材和錶達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活力的體現?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窗,讓我看到,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國的畫傢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傳承與變革之間尋找平衡。我希望這本書能介紹一些我不太瞭解的畫傢,以及那些可能被傳統史學所忽視的藝術作品,讓我看到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元、也更加充滿生命力的19世紀中國繪畫圖景。
评分我拿到這本《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之後,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書名,有種振聾發聵的感覺。「並非衰落」這幾個字,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好奇心。19世紀,對中國人來說,絕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內憂外患,各種劇變接踵而至。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藝術,特別是繪畫,真的能夠「並非衰落」嗎?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命題。我一直以為,在那個時代,藝術的發展可能會因為社會動盪而受到很大的限製,甚至走嚮衰微。但是,如果這本書能夠證明「並非衰落」,那麼它一定會揭示齣一些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層麵。我對書中如何闡述「並非衰落」感到非常好奇。是說藝術的質和量都依然保持著一定的水準?還是說,藝術在這種變革的年代,反而找到瞭新的生命力?我期待在這本書裡看到,19世紀的畫傢們是如何應對時代的衝擊,他們的作品是否在題材、風格、錶現技法上有所創新?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傳入,對中國繪畫是否產生瞭積極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窗,讓我重新認識那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世紀,也重新審視那個時期中國繪畫的價值和意義。我甚至想,或許「衰落」隻是一種狹隘的定義,而真正的藝術生命力,往往能在最艱難的時刻爆發齣來。
评分老實說,我對19世紀的中國繪畫,以前的印象比較模糊,總覺得那個時代似乎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期,但具體有哪些亮點,有哪些藝術傢,我的知識儲備非常有限。所以,當我看到《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它吸引住瞭。尤其是「並非衰落」這幾個字,讓我產生瞭強烈的好奇。19世紀,對中國來說,可謂是風雲變幻,內憂外患不斷,傳統社會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繪畫藝術真的能夠「並非衰落」嗎?這本身就充滿瞭探討的價值。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學術的角度,來論證19世紀中國繪畫「並未衰落」的。是不是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畫派,有哪些被低估的藝術傢,他們的齣現,為那個時代的繪畫注入瞭新的活力?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藝術案例,讓我看到,那些畫傢們是如何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堅持自己的藝術創作,甚至在挑戰與睏境中,開創齣新的風格和題材。我特別想瞭解,那些與西方文化的接觸,是否也為中國繪畫帶來瞭一些新的靈感和技法?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對中國美術史充滿興趣,但又知識相對匱乏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填補我在19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的知識空白,並且顛覆我以往可能存在的刻闆印象。
评分拿到《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這本書,我心裡真是百感交集。書名「並非衰落」幾個字,就像一顆小石頭投進瞭我平靜的思緒湖麵,激起瞭陣陣漣漪。19世紀,對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多事之鞦,內亂外患,社會變革劇烈。傳統的秩序被打破,外來的影響日益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繪畫藝術能「並非衰落」嗎?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點,也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運用豐富的史料和獨到的分析,來證明19世紀中國繪畫並沒有走嚮衰亡,反而可能在變革中孕育齣新的生機。我期待在這本書裡,能夠看到一些我之前並不瞭解的畫傢群體,他們的創作理念,他們的作品風格,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我想瞭解,那些看似傳統的畫種,在19世紀是否也注入瞭新的元素,有瞭新的錶現手法?而那些被視為「西化」的繪畫,又是否與傳統繪畫產生瞭有趣的對話?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一直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啟迪,它讓我看到,歷史的判斷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藝術的生命力也總是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韌性。
评分拿到這本《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我心裡是既興奮又帶著一絲質疑。書名裡「並非衰落」這四個字,實在太有衝擊力瞭。19世紀,對中國來說,絕對是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內憂外患,社會經歷瞭巨大的變革。在這個時期,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繪畫,怎麼可能「並非衰落」呢?我一直覺得,藝術的繁榮往往需要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提齣這個觀點,又是如何用史實來支撐它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這本書中尋找答案。我希望作者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19世紀的中國繪畫。也許,傳統的史學觀點太過於強調「衰落」,而忽略瞭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藝術所展現齣的獨特性和生命力。我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我不太熟悉的畫傢和作品,讓我知道,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依然有人在默默地耕耘,甚至在創新。我也想知道,西方文化的傳入,對19世紀的中國繪畫產生瞭怎樣的影響,是全盤接受,還是有選擇地融閤?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19世紀的中國繪畫史產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能藉由它,打破我原有的認知,看到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元、也更加充滿韌性的19世紀中國繪畫圖景。
评分說實話,我對19世紀中國繪畫史的瞭解,一直停留在一些比較零散的印象中。腦海裡大概有幾位比較有名的畫傢,但總覺得他們的作品離我有點遙遠,甚至有些枯燥。這本《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的書名,倒是挺吸引人的,尤其「並非衰落」這四個字,讓我有種顛覆傳統認知的期待。我一直覺得,19世紀對中國來說,是個充滿危機的年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瞭國門,傳統的社會結構也在崩解,在這樣的亂世,藝術真的能「並非衰落」嗎?這讓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論證這個觀點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有說服力的案例,告訴我19世紀的畫傢們,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找到自己的創作空間,又有哪些新的題材、新的錶現手法齣現。我特別想瞭解,那些傳統的畫種,例如山水、花鳥、人物畫,在19世紀經歷瞭怎樣的演變?有沒有一些畫傢,他們的作品能夠巧妙地融閤傳統與創新,既保留瞭東方韻味,又帶有一些時代的新意?而且,我一直覺得,歷史的記錄往往會聚焦在一些「大事件」和「大人物」身上,那些默默無聞的畫傢,以及那些未被主流認可的作品,是不是也被忽略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發掘一些被遺忘的藝術寶藏,讓我看到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19世紀中國繪畫圖景。
评分哇,拿到這本《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我真的是既好奇又期待。19世紀啊,對中國來說,絕對是一個充滿劇變、動盪不安的時代,從內部太平天國的烽火,到外部列強的入侵,這歷史的洪流裹挾著一切,藝術又怎能倖免?我一直在想,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繪畫會走嚮何方?是走嚮式微,還是能在逆境中孕育齣新的生命力?書名裡的「並非衰落」,讓我眼睛一亮,這難道暗示著我們對19世紀中國繪畫的傳統認知可能存在偏差?我對此非常感興趣。我一直覺得,歷史的發展往往不是直線式的,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轉摺和迴響。尤其是在藝術領域,它往往是時代精神最敏感的載體。太平天國的興起,是否在民間繪畫中留下瞭痕跡?那些被視為「正統」的畫派,在經歷瞭戰亂和社會結構的劇變後,又呈現齣怎樣的樣貌?而隨著西方傳教士和工業文明的進入,繪畫的技法、題材、審美觀念是否也因此受到衝擊,進而產生新的融閤?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對這個時期繪畫史認識的空白,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那些被歷史洪流沖刷的藝術碎片,如何在這位作者的筆下重現光彩,又如何在「並非衰落」中展現齣獨特的韌性和生命力。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衰落」的?是從學術聲望、市場價格,還是從藝術創新的角度?這其中的判斷標準,本身就值得深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