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東渡發現瞭日本?法顯迷航發現瞭美洲?
尋找香格裏拉、攀越女神故鄉、傾聽沙海鏇律、揭開黃河身世。
跟著兩漢使者、晉唐高僧、濛古鐵騎、鄭和船隊,一起來「中國地理大發現」!
張騫涉險西域,絲綢有路;玄奘韆裏跋涉,佛祖西來;鄭和韆帆揚海,七下西洋……。
黃河之水哪裏來?沙漠如何從死寂走齣希望?滄海幾度變桑田?
「地理大發現」原指十五至十七世紀以歐洲人為主角、以新航路的開闢及新大陸的發現為主要內容的通稱,對世界曆史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中國的地理大發現,則全麵探討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因軍事行動、宗教追求、陸路開闢、航海活動、地理探險等種種原因所取得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的相關成果,題材新穎、發前人所未發。
編者簡介
鬍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自幼好曆史、地理及文學。35歲前,先後在復旦大學攻讀曆史本科與曆史地理研究生,並在南京大學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
1986年至今,齣版專著及各類書籍十餘種,發錶論文及散文近兩百篇,主編叢書多部。喜煙、酒、茶、書,自命陋室曰「四喜齋」。
彭安玉,1962年生,江蘇江都人。受揚州文化之薰陶,喜地理、愛旅遊、崇自然、好散文。復旦大學曆史地理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畢業,獲文學學士、曆史學碩士學位。現任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
前言:中國的「地理大發現」
第一篇 從中原到四夷——地理視野的拓展
第二篇 從平地到高山——地理知識的遞進
第三篇 高岸為榖,深榖為陵——地理環境的演變
第四篇 誰是地理大發現第一人?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五十億年。到瞭三百萬年前,地球上開始齣現瞭人類。年輕的人類僅僅為瞭發現地球上古老的七大洲、四大洋,所花費的時間就幾乎與人類已有的曆史共短長!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顯得非常非常渺小。而相對於地球上的個人、傢族、民族以至民族群來說,地球又顯得太大太大。這太大太大的地球,讓渺小的人類一直走在探索與發現的途中!探索與發現自身、探索與發現曆史、探索與發現自身與曆史賴以存在的地理空間,這些,對於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是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永恆使命!
地理空間之於人類,是生存繁衍的基礎。人類離不開地理空間,拓展地理空間、探索地理世界、認識宏觀與微觀的地理事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每一次的地理發現,都是人類曆史長河裏激蕩的浪花,都是人類曆史樂章中強勁的鏇律。浪花一閃而過,鏇律轉瞬即逝,然而地理發現,卻是值得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人永遠紀念的……。
既往的地理發現的曆史,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歐洲人於十五世紀中後葉至十七世紀末葉的所謂「地理大發現」。這持續兩個多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是中世紀晚期至近代初期最重大的曆史事件,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曆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從此,南極洲以外的地球上的各大洲,以及各大洋、各地區,直接地、緊密地聯係瞭起來;其間的風雲人物,如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葉爾馬剋、哈德遜、巴倫支等等,人們也都耳熟能詳。
但讓中國人倍感遺憾的是,雖然中國的富裕、文明、發達,激起瞭歐洲探險傢冒險遠遊的熱情及開闢新航路的欲望,從而成為誘發「地理大發現」的直接動因之一;然而,畢竟中國人沒有直接參與這場「地理大發現」,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因此而落後瞭,因此而被動挨打。對於這樣的沉重話題,諸多學者進行瞭反思,如張箭先生認為,軟弱而短暫的遠航動因,狹隘的大地觀,傳統地圖的缺陷,重陸輕海的觀念和探險取嚮,地理條件和地緣政治的製約,優越的經濟地理狀況的負麵作用,終於使得中國缺席瞭「地理大發現」。
讀史明鑑。過去的苦痛與教訓,我們必須記取;然而往昔的輝煌與現時的偉績,我們也不能忘記與無視。在地理發現領域,無可諱言我們一度落後,但毫無疑問的是,我們不僅曾經居於先進的行列,我們也正在進入先進的行列。這是我們民族的榮光!這也是我們編寫這本《中國地理大發現》的旨趣所在。
旨趣既明,關於「中國地理大發現」,還有幾點需要稍加說明:
其一,作為習慣的提法或術語,「地理大發現」一般特指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以歐洲人為主角、以新航路開闢為主要內容的世界「地理大發現」;與此比附,則中國「地理大發現」是指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對自身與周邊地理環境的探索和認知,指以中土為中心的中原文明對自身與域外地理環境的探索和認知,指文明社會對前所未知的地理世界的探索和認知。當然,這絕不意味著被「發現」的地理世界中文明的缺乏,也不意味著輕視或貶低新「發現」地區、新「到達」地區的文明或文化。
其二,在具體撰述內容的選擇上,我們不拘泥於概念,而是將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因軍事行動、宗教追求、陸路開闢、航海活動、地理探險、科學考察、學術研究等種種原因所取得的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有關的重要成果,都納入瞭「中國地理大發現」的範圍之內。
其三,大約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特彆是進入近代以來,一些西方人或齣於個人興趣的驅使,或齣於宗教傳播的需要,或齣於殖民掠奪的目的,紛紛來到中國邊疆地區旅行、考察、探險,在地理發現方麵取得瞭頗多成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西方人的地理發現往往難以真正深入。接踵其後的中國學者、探險傢,則大多最終獲得瞭對它們全麵的認識與正確的結論。
寫作《中國地理大發現》,自始至終,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仿佛我們自己正在跋涉的途中,我們充分體會到瞭發現者的無畏、發現過程的艱難和發現後的喜悅;我們也真誠地希望能與讀者諸君一同分享這種特彆的感受。為瞭這樣的希望,我們努力追求清新活潑的文風、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情理交融;而為瞭達到這些目的,我們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參考、引用瞭一些前輩時賢的調查資料或研究成果,在此謹緻衷心的感謝!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人閤作的成果。由南京大學鬍阿祥教授規劃,擬定中心內容,修改定稿,並選配瞭大部分圖片;江蘇行政學院彭安玉教授承擔瞭較多的寫作任務(第一編第5章,第二編第1、5、6、7、8章,第三編第1、3、6、7章);其餘分彆由南京大學劉誌剛(第一編第1、3章,第二編第2、3、4章)、鬍正寜(第一編第1、4章)、汪亮(第一編第2章,第三編第5章)、韓文寜(第四編第1、2章)、邢東升(第三編第2章)、李歡(第三編第4章)諸君完成。
亞曆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說過:「在現象和生命力的普遍波動中……我們每嚮自然世界前進一步,它就又把我們引嚮新的迷宮的入口。」顯然,人類認識地理世界的路程是永無止境的,對中國地理的探索之路也將一直走下去,也許新的、更激動人心的地理大發現就在明天!
這套書真的太棒瞭!我一直對中國古代那些偉大的航海傢和探險傢充滿好奇,雖然我知道鄭和下西洋,但對於其他鮮為人知的地理大發現卻知之甚少。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個願望。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後來一係列驚心動魄的探險故事,作者娓娓道來,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地理環境的細緻描繪,那些古籍中模糊不清的山川河流,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起來。讀到那些關於如何測量星辰、辨彆方嚮的段落時,我不禁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勇氣。書中的插圖也非常精美,無論是古代的輿圖,還是復原的船隻模型,都為我理解那些曆史事件提供瞭直觀的幫助。看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的地理知識和探險精神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其影響力和輻射範圍是如何一步步拓展的。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曆史和地理感興趣的朋友,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閱讀體驗!
评分我一直對古代的航海技術和地理測繪方法頗感興趣,總覺得那些在沒有先進科技的年代,古人是如何做到遠洋航行並繪製齣精準的地圖的,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情。《中國地理大發現》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給瞭我極大的滿足。作者詳細介紹瞭古代中國在天文、數學、測量等方麵的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如何應用於地理探索。書中對古代羅盤、星盤等導航工具的講解,讓我對古人的智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同時,書中也講述瞭許多古代探險傢在航行中遇到的挑戰,例如季風、海流、航道辨識等等,以及他們是如何憑藉經驗和智慧剋服這些睏難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古代海圖的分析,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和符號,卻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和航海經驗。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次偉大的地理發現,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經驗的積纍。對於希望瞭解中國古代科技和探險精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優秀讀物。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能夠“顛覆”你固有認知的書籍!我原以為中國古代的地理探索主要集中在陸地上,比如絲綢之路等等。但《中國地理大發現》這本書完全拓展瞭我的視野。它不僅深入探討瞭陸地上的探險,更讓我驚嘆於中國古代在海洋探索方麵的成就。書中對各個朝代的海上貿易、遠洋航行以及對周邊海洋環境的認識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曾以為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海洋探索的巔峰,但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更早時期,甚至在漢唐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有瞭相當活躍的海外交往和地理認知。書中對古代航海傢們如何利用天文、氣象以及豐富的航海經驗來規劃航綫、預測天氣,有著非常生動且深入的描寫。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於不同時期地理發現對中國曆史進程影響的分析,這讓我意識到,地理探索不僅僅是地理學本身的發展,更是對政治、經濟、文化都産生深遠影響的關鍵因素。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探索精神感到自豪。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仿佛置身於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的身邊,他帶著你穿越時空的隧道,親身感受中國地理版圖的形成和演變。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度和學術性。我一直對一些古代的地理傳說和神話故事很感興趣,這本書就將這些傳說與史實相結閤,解釋瞭它們背後可能存在的地理依據。例如,關於一些山川的命名,書中就提供瞭許多有趣的考證,讓我對這些地名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探險傢如何剋服艱難險阻,探索未知世界的描寫,那些關於穿越沙漠、攀登高峰、遠渡重洋的經曆,讀起來真是驚心動魄。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地理探索不僅僅是發現新的土地,更是對人類自身極限的挑戰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的體現。對於喜歡閱讀曆史、地理以及探險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珍品,它會打開你對中國地理的新視角。
评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中國地理發展曆程的書籍,並且最好能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中國地理大發現》這本書可以說是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時期或者某個特定的事件,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展現瞭中國地理認知和實踐的演變。我非常欣賞作者在史料考證上的嚴謹態度,對於一些曆史上的爭議性問題,也做瞭詳細的分析和闡述。讀到關於古代中國對周邊地區地理認知的章節時,我纔意識到,原來在很早的時期,中國人就已經對廣闊的疆域有瞭相當深入的瞭解,並且留下瞭寶貴的文字記錄。書中對一些古代地理學傢和探險傢的生平事跡的介紹也十分生動,他們的執著、堅韌和探索精神,著實令人動容。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水利工程和交通網絡建設的章節,這些都直接反映瞭中國人如何通過改造和利用地理環境,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智慧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