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著名/重量級小說傢、翻譯傢、學者--李永平的第一本「自選集」,從他二十世紀的作品中挑選齣重要的、精采有趣的或個人偏愛的小說篇章;從最早期的《拉子婦》,到晚近齣版的《雨雪霏霏》,迴顧兼反省,將過去三十年的寫作經驗和心路曆程,尤其是小說文字風格的演變,梳理一番,完整地、一次地呈現在華文世界的讀者眼前。
在颱灣現代小說的傳統裏,李永平其人其文都是相當特殊的例子。李永平生長於東馬婆羅洲,一九六七年負笈來颱,就讀颱大外文係。一九七二年,他憑短篇小說〈拉子婦〉贏得注意,從此創作不輟。一九八六年,他推齣《吉陵春鞦》,以精緻的文字操作,復雜的原鄉想像,引起極大迴響。但李永平真正成為一種現象是在九十年代。在一片後殖民、後現代的論述風潮中,李永平大可以成為正麵或反麵教材,好好被解讀一番。在李永平的小說中,女性的成長、墮落、與死亡往往是他的作品必須一再麵對的後果。他的中國原鄉、中國母親、中國文字形成瞭他的世界裏的三位一體。三者之間的互為代換指涉,既坐實瞭李的文學意識形態,也生齣無限空虛悵惘。原因無他,他的書寫位置本身--漂流的,邊緣的,「沒有母語的」--已經預設瞭種種的不可能。環顧當代颱灣文學,還看不齣有多少作傢顯現如此的龐大的野心與矛盾。因為颱灣,他的文字事業得以開展;也因為颱灣,他的原鄉--不論是神州還是婆羅洲--纔有意義可言。但他的颱灣書寫不必隻是一般人念玆在玆的本土寫實。恰恰相反,颱灣的重要在於提供一個(政治的,欲望的,文本的)轉喻空間,輻輳摺射,使作傢得以啓動種種有情關照。先不論李永平作品的野心,這年頭視文學為聖寵,把鐵飯碗都能扔瞭的作者,可真是不多見。為瞭創作,九十年代的李永平是漂泊的。在颱北古晉婆羅洲南洋東海中國世界裏,浪子少年心,紅塵來去,李永平深陷追逐原鄉神話與異鄉曖昧記憶中,他的小說在人性幽暗心靈尋找生命的罪與罰之救贖。
作者簡介
李永平
一九四七年生於婆羅洲。中學畢業後來颱就學。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留係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李永平,一九四七年生於婆羅州。中學畢業後來颱就學。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留係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及東吳大學英文係。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鞦》、《海東青:颱北的一則寓言》、《硃鴒漫遊仙境》及《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譯作包作《上帝的指紋》、《曠野的聲音》、《輓歌》、《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天使走過人間》、《大河灣》、《幽黯國度》等。《吉陵春鞦》英譯本即將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齣版。其小說曾獲《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強、時報文學推薦奬、聯閤報小說奬、聯閤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奬、中央日報齣版與閱讀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等。
“迫迌”,這個詞,總讓我聯想到颱灣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那種帶著點草根氣息,又充滿著闖勁和韌勁的生活態度。而李永平先生,他的文字,不正像是從這片土地上生長齣來的一樣,樸實而又深刻。《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本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這位颱灣文學大師創作生涯的迴溯。1968年到2002年,這三十多年,是颱灣社會風起雲湧的時代,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我曾被他的《大河盡頭》所震撼,被那種宏大的敘事和細膩的情感所打動;我也曾沉浸在他的《流光》中,感受那份淡淡的憂傷和對過往的追憶。他的文字,總有一種沉靜的力量,不張揚,但卻能夠直抵人心。這次的“自選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李永平先生的深度對話。我想看看,在這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自己最看重的是什麼?他想要通過這些作品傳達怎樣的思考?我期待在這本選集中,能夠重新發現那些被我忽略的文字珠璣,也能再次品味那些已經銘刻在心的經典。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時代的印記,一段文學的傳奇。
评分“迫迌”,這個詞,在颱灣人的記憶裏,總會勾起一種闖蕩江湖、不畏艱難的畫麵感。而《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個書名,就如同為李永平先生波瀾壯闊的文學人生,打上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注腳。1968年到2002年,這三十多年的時光,是颱灣文學從起步走嚮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創作的高峰期。他的文字,總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像是一汪深不見底的湖水,錶麵平靜,底下卻暗流湧動,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我曾經被他的《流光》所吸引,那種對時間流逝的感傷,對往事的迴味,總是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他的敘事,常常不疾不徐,但卻能在字裏行間透露齣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自選集”形式,讓我覺得非常珍貴,它就像是李永平先生為我們準備的一份私藏,裏麵一定是他自己最引以為傲,也最能代錶他創作理念的作品。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再次感受他文字中那份獨特的颱灣味道,也希望能從他的“迫迌”經曆中,汲取麵對生活的力量。
评分《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書名裏那“迫迌”二字,一聽就充滿瞭江湖味和人生況味,像是在訴說著一段漫長而精彩的闖蕩故事。李永平先生,這位颱灣文學的巨匠,他的文字總能帶給我一種沉靜而又厚重的感受。1968年到2002年,這三十多年,是颱灣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創作能量最為噴薄的階段。我一直覺得,他的作品,比如《吉林》、《巨獸》,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對人生、對曆史、對鄉土的一份深刻迴望。他的敘事風格,總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夠將讀者緩緩地引入一個充滿質感的世界,在那裏,人性的復雜、命運的跌宕,都得到瞭最真摯的展現。這本書的“自選集”性質,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作者自己最珍視的作品,來理解他的文學軌跡,感受他思想的演進。我期待在這本精選的篇章中,能夠再次體會到李永平先生文字中那份獨有的溫度和智慧,去重新認識這位在文學道路上“迫迌”瞭一輩子的先行者。這本書,無疑是獻給所有熱愛李永平先生作品的讀者的一份珍貴禮物。
评分《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書名一齣現,就讓我腦子裏湧現齣許多畫麵,特彆是“迫迌”這個詞,在颱灣語境裏,總帶著一股子闖蕩江湖、曆經風雨的豪情。李永平先生,這位在颱灣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文字對我來說,總有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質感。1968年到2002年,這三十多年,正是颱灣文學發展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也是李永平先生創作的豐收季節。我至今還記得讀《吉林》時的那種震撼,那種對故土、對人生的深刻描繪,仿佛能將我帶迴那個年代,與書中人物一同感受時代的變遷。他的作品,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這次的“自選集”,對我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係統地迴顧李永平先生的創作曆程,重新審視他不同時期的作品。我特彆好奇,在這三十多年的創作中,他最想強調的是什麼?他的文字風格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這本書,就像是一張藏寶圖,指引我們去發掘李永平先生文學世界中最珍貴的寶藏。
评分《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有一種懷舊的、帶著點江湖氣的親切感。“迫迌”,這個詞在颱灣的口語裏,有“闖蕩”、“冒險”、“走江湖”的意思,立刻勾起瞭我很多關於李永平先生過往作品的聯想。1968年到2002年,這三十多年,恰恰是颱灣文學從萌芽到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創作生涯中最輝煌的階段之一。我記得當年讀《吉林》、《巨獸》這些作品時,那種既帶有地域特色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字,總是有一種沉靜而又飽含力量的質感,仿佛能將你帶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這本書的選集性質,更讓我期待,能在這個精選的篇章裏,重新梳理和感受他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創作脈絡,看看他如何用文字“迫迌”人生,又如何將這份“迫迌”的經曆,轉化為文學的經典。特彆是那些尚未讀過,或是已經讀過但記憶模糊的篇章,能在這次的“自選”中再次發現,那種驚喜感,就像在老舊的書櫃裏翻齣被遺忘的寶藏一樣。我很好奇,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裏,李永平先生是如何在創作上不斷探索和突破的?他的文字風格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這本書的選集,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係統地、深入地去理解這位颱灣文學巨匠的創作曆程和文學貢獻。
评分《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迫迌”,在颱灣的語境裏,帶著一種漂泊、闖蕩、曆經世事的味道,這恰恰是李永平先生文學創作的底色。1968年至2002年,這三十多年,見證瞭颱灣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孕育瞭李永平先生無數經典的篇章。我一直覺得,李永平先生的文字,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它不像某些作傢那樣咄咄逼人,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讓你陷入沉思。他的小說,總是能捕捉到那個時代颱灣人細膩的情感和生活狀態,仿佛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共同的記憶。這次的“自選集”,意味著我們可以窺探到作者本人在創作道路上的思考,看到他眼中最重要的作品。我非常好奇,在這本精選的集子中,李永平先生會如何呈現他的人生“迫迌”之路?又會選擇哪些作品來代錶他三十多年的文學耕耘?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再次與李永平先生的文字相遇,感受那份來自土地的溫度和深沉的智慧。
评分《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光聽這書名就感覺很有重量,也很有人情味。“迫迌”,在颱灣的日常語匯裏,是齣門闖蕩、曆練人生的代名詞,這不就是李永平先生文學創作的寫照嗎?1968年至2002年,這三十多年的時光,正是颱灣社會變遷劇烈的時期,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學創作的豐厚土壤。我至今還記得初次接觸他的作品時那種驚喜,他的文字不像有些作傢那樣總是高高在上,而是充滿瞭煙火氣,帶著一種樸實而又深刻的洞察力。他的小說,常常能勾勒齣那個時代颱灣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希望。這本書是“自選集”,這意味著我們能夠讀到他自己認為最能代錶自己創作曆程、最滿意、最能錶達自己心聲的作品。我特彆好奇,在選集裏,李永平先生會側重於哪些主題?是他對故鄉的眷戀?是對人生哲理的探尋?還是對颱灣社會變遷的觀察?無論如何,我期待在這本選集中,能夠再次與李永平先生的文字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感受他作品中那份經久不衰的魅力。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學旅行,一次與大師心靈的深度交流。
评分《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書名一齣,我腦海裏就響起瞭颱灣老歌的鏇律,充滿瞭懷舊感和人生況味。“迫迌”,這個詞,在颱灣的語境裏,是齣門闖蕩、曆練人生的象徵,這不正是李永平先生的文學創作生涯的寫照嗎?1968年至2002年,這三十多年,是颱灣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我曾深深迷戀他作品中的那種細膩與厚重,仿佛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真實地活在我們身邊。他的文字,總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夠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世界,在那裏,我們能夠看到人性的復雜,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無奈。這次的“自選集”,對我來說,意味著一次與李永平先生的深度交流。我想知道,在他自己眼中,哪些作品最能代錶他,最能反映他對人生的理解。我非常期待,在這本精選的篇章中,能夠再次體會到李永平先生文字的魅力,重溫那些曾經打動過我的故事,也發現那些我尚未觸及的文學瑰寶。
评分讀到《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李永平先生那些充滿獨特韻味的作品。特彆是“迫迌”這個詞,在颱灣本土的語境下,它承載著一種曆經風雨、闖蕩四方的意味,恰如其分地概括瞭李永平先生的文學人生。1968年到2002年,這跨度三十多年的時間,是颱灣文學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創作的黃金年代。我迴想起當年閱讀《大河盡頭》、《流光》等作品時的感受,那種沉靜的敘事,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對人生、對故土的深沉眷戀,都讓我深受觸動。他的小說,不像某些作傢那樣追求華麗的辭藻或激烈的衝突,而是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在不動聲色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充滿哲思和情感的世界。這次的“自選集”,對我來說,意味著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重溫那些經典,也可以發現那些可能被忽略的佳作。我尤其期待,在這本選集中,能夠再次感受到李永平先生那種獨有的“颱灣味”,以及他如何將個人的人生經曆和時代變遷巧妙地融入到文學創作之中。這本書,不單單是一本選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李永平先生三十餘年的文學世界,感受他文字的溫度與深度。
评分“迫迌”,這個詞,在颱灣,不僅僅是“齣門去闖”這麼簡單,它還包含著一種曆練,一種在陌生環境中生存、奮鬥的勇氣和智慧。所以,《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這個書名,就立刻讓我對李永平先生的作品充滿瞭好奇與期待。1968年到2002年,這三十多年,是颱灣社會經曆巨變的時期,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學創作的黃金年代。他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特彆的韌性,就像是在土地裏紮根多年的老樹,不張揚,但卻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我曾經深深著迷於他的《巨獸》,那種對環境、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他的敘事,總能不動聲色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這次的“自選集”,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次與李永平先生的文學對話,通過他自己挑選的作品,來理解他的人生哲學和創作理念。我非常期待,在這本選集中,能夠再次感受到李永平先生文字中那份獨有的溫度與力量,重溫那些經典,發現更多隱藏的驚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