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成書的歐洲通史書籍為數不少。本書原來於1953年以德語寫成,1966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史傢英譯,俟今始由華人曆史學、宗教學者趙復三教授在眾多歐洲曆史書中選齣,並花上前後十年時間中譯成書,可謂一本曆久不衰的史學經典著作。
坊間歐洲通史以政治或哲學思想史為多,前者以王朝或地域為中心,且重點以西歐為主,後者則重視個人思想貢獻為多。本書特點正好補以上之不足:作者以宏觀的態度坦誠地從歐洲史源流展開討論,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及後來與迴教思想的糅閤,追尋近世歐洲思想的源流,提供今日「全球化」格局的思索。
譯者參閱過原來德文版本,並在翻譯過程中對史事及人物補加瞭大量的註釋,又將資料來源及腳註翻譯,以供日後學者研究之用。
作者簡介
弗裏德裏希.希爾Friedrich Heer (1916–1983),奧地利曆史學傢、文化評論傢。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38年在維也納取得博士學位,投身反對納粹統治,直至二次大戰結束。本書初稿因被納粹統治者沒收,作者再次撰寫。戰後,希爾主編文化政治刊物《犁溝》,並主持齣版天主教左翼刊物《論壇》,書稿又遭到奧地利的蘇聯當局沒收,為此第三次重寫,終於1953年齣版。1962年起,擔任維也納大學思想史教授。著有《歐洲的升起》(1949)、《神聖帝國的悲劇》(1952)、《神的初戀》(基督徒與猶太人關係兩韆年史) (1967)、《為奧地利文化特性而戰鬥》(1981)等書。
譯者簡介
趙復三,祖籍江蘇寶山,1926年生。少從周一良先生、王守惠先生讀中國古典文學。1943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從徐懷啓先生讀哲學、神學;1946年聖約翰大學畢業。1947年歐遊歸國,任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學生部主任,從事基督教學生團契及學生救濟工作。1949年受聘為北京基督教聯閤會乾事,支持中國基督教會走自立、自養、自傳道路。1953年在中華聖公會按立牧職,在燕京協和神學院任基督教倫理學副教授。1964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以莫須有罪名被控,隔離審查十年。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被聘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長,主張宗教為各民族文化一部分。1980年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從事國際學術交流工作。1985年,被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主張以蔡元培思想,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辦院方針。1989年退職移居國外,在法國、美國、加拿大執教八年,獲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97年退休,從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我的興趣點一直比較廣泛,從藝術史到社會學,再到心理學,我試圖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人類的復雜性。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歐洲思想史》時,立刻就被它所吸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串聯起我對不同學科知識的理解。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那些在藝術作品中體現的審美情趣,是如何源於哲學思辨;那些社會現象背後的驅動力,又是如何與曆史上的思想潮流息息相關。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個體”與“社會”關係的探討,以及這些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演變的。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文化,最終要理解其核心的思想體係。歐洲作為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文明,其思想史無疑是理解西方世界乃至世界格局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構建起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讓我能夠更係統地梳理和整閤我已有的零散知識,並且從中發現新的聯係和洞見。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盼。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完全擊中瞭我一直以來想要探索西方文明精神內核的渴望。拿到《歐洲思想史》的那一刻,我並沒有立刻翻開,而是花瞭好幾天時間來感受它的厚重感,想象其中蘊含的智慧。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地方的思想體係,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我特彆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古希臘的理性光輝,感受中世紀的信仰沉思,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覺醒。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曆史事件和人物,更能深入剖析那些思想是如何孕育、演變,又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和日常生活。我曾讀過一些零散的歐洲曆史片段,但總感覺缺乏一條清晰的脈絡,就像在迷宮裏打轉。這本書的名字,預示著它將為我構建一幅宏大的圖景,讓我能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曾經塑造瞭我們現在世界的偉大思想。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看似遙遠的哲學思辨,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我們當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中的。這種跨越時空的思想鏈接,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在商業領域摸爬滾打的人,我總是習慣於從功利性的角度去審視事物,但內心深處,我對那些超越物質層麵的價值有著強烈的求索。讀到《歐洲思想史》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個能夠滿足我這種“精神飢渴”的寶藏。我期望它能帶我走進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的心靈世界,理解他們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提煉齣永恒的真理。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思想火花,是如何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又是如何最終改變瞭人類的命運。我一直認為,一個時代的思想,往往是其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最深刻的反映。這本書,應該能幫我理解這種內在的聯係。我更希望它能幫助我跳齣“現在”,去理解“過去”,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在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有時候會感到迷茫和焦慮,我希望這本書中的思想能夠給予我一些啓示,幫助我找到內心的寜靜,以及在復雜局麵下做齣更明智的判斷。這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渴求,更是對人生智慧的追求。
评分我對曆史的興趣,更偏嚮於那些能夠引起我情感共鳴的故事和人物。在我的認知裏,曆史不僅僅是冰冷的事件堆砌,更是無數鮮活生命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探索和創造。拿到《歐洲思想史》,我懷揣著一種激動的心情,期待它能讓我“聽見”那些思想傢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當時的激情與睏惑。我希望它能讓我不僅僅是瞭解“什麼”是歐洲思想,更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思想,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人物身上,通過他們的生命體驗而得以實現的。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偉大的思想,在誕生之初,是否也曾麵臨過質疑和反對?它們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接受、被傳播,最終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我希望這本書能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敘事,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碰撞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這種情感上的連接,是我對這本書最深的渴望。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文明的關鍵在於理解其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歐洲思想史》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我一直想要探究的核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揭示歐洲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價值取嚮和思維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我尤其想瞭解,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理性、自由、個體、社會等核心概念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理解的。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歐洲的思想會呈現齣某種獨特的邏輯和發展路徑,以及這些思想在麵對挑戰和變革時,是如何不斷自我更新和演進的。在當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理解不同文明的思想根源,對於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和理論框架,幫助我更深入地認識歐洲思想的獨特性,以及它對世界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對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