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植物是歐洲人生活的一部份,就像呼吸般平常必要。路邊的花攤好似街角的春天,讓忙碌的城市人嗅到一絲自然的氣息,簡單大方的花束包裝提供隨手可及的方便;住傢的陽颱無論大小,永遠花花綠綠,招蜂引蝶。
本書所介紹的十二傢頂尖花坊更是色彩性格獨特鮮明,讓花店不隻是間店舖,而成為個性化空間,乃至於一件大型的裝置藝術。他們皆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藝術涵養,錶現在裝潢陳設、花禮的挑選紮製和經營待客理念上,甚至是時尚潮流的創造者。
作者在園藝係畢業之後,赴英修習花卉學,返國後任職於花藝界。在本書精彩圖文的引領下,各具特色的花店風景一一呈現眼前,讓人驚嘆原來花店可以有如此風貌,扮演如此吃重的角色!下次到歐洲時,不妨來趟花店之旅,看他們如何透過花卉藝術成功地結閤生活美學和商業,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愛。
作者簡介
蘇蕓加,文化大學園藝係畢赴英於Cambridgeshir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Horticulture攻讀花卉學 (Floristry)
曾任職花卉進齣口貿易公司執行秘書、《花生活》雜誌總編輯兼副社長、財團法人花藝文教基金會、《四季》雜誌總編輯、現任職觀想藝術中心 。
九歲時對著植物說故事,心情不好對它哭訴;上中學時,摘校園的野花插在小瓶子裏放書桌上伴讀;大學考上心目中的第一科係心懷感激,天天過著撚花惹草的日子;一位對植物比對人有耐心的女子邀您與她共遊歐洲的花卉版圖,一座座落入凡塵的花園天堂,一起分享天賜般的幸福感受
在喧嚷的都市裏,我們需要一座天堂,一座花園天堂;在颱北生活,我總試著去抓些大自然的律動,握在手中,放在心裏。
我喜歡在塞車或紅綠燈多的路段,選擇靠內車道來開。當車暫停,搖下窗戶,看看安全島上的綠物,你會發現颱北市的行道樹錶情多樣豐富。有的很浪漫,像苦楝樹,滿樹密密麻麻淡紫色的細細小花與她名字一樣,有著讓人遐想的空間;相反地,有的樹剛正不阿,像小葉欖仁,直挺挺衛兵似地站著,主枝條與次枝條間的關係隻有九十度,絕沒有曖昧的斜綫齣現。還有火焰木,名符其實,花朵的形狀很像正在燃燒的熊熊火焰,再加上她的花都長在樹冠頂端,大紅色火辣辣的,隨風搖擺,遠遠看去還以為樹頂上著火瞭呢。
還有的樹性情頑皮,像我喜歡的木棉,三月盛開時,熾熱的桔色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掉下來嚇人,然後再滾動她圓肉肉的身體,跑開瞭;有時咚一聲正掉在引擎蓋上,如果我是那幸運的人,趕緊開門下車——被我逮到瞭哦——撿一朵放在擋風玻璃前,竊笑地佔為己有,載著它,蹓蹓逛逛。
如果在木棉花盛開的季節,你在路上發現有輛車軟禁瞭幾朵木棉花,那可能就是我啦!
那是九歲的時候,父親第一次送我的植物。一盆小小的茉莉花。
排行老麼的我,一、二年級半天課,下午哥哥姊姊都還在學校,再加上三年級身體不好休學一年,父母親忙著打拚事業,所以有好一段時間是我獨自在傢。記憶中我似乎活在一個人自言自語的王國裏,不過那時候我可覺得自己很忙:有時玩扮老師又當學生的傢傢酒來過癮,或是鬍亂彈彈媽咪送我的大鋼琴,製造一些噪音來打破週遭的寂靜;不然就會來到我這小窗颱邊,蹲坐在床上,對著這株茉莉花說個大半天的鬍言亂語。
記得有次,全傢齣遠門,過瞭幾天迴到傢裏,我那株寶貝茉莉花竟然史前未有地垂頭喪氣,哇一聲!我的淚佈滿瞭我的臉,自責得要命,一直對她說對不起,一邊流淚,一邊澆水,花盆裏的水,分不清是我的淚水,還是自來水。隔天她又直挺勇敢起來瞭。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相信植物有感情、有聽覺,她真聽懂我的話,接受瞭我的道歉,原諒瞭我,讓我又迴到快樂無憂的我。
後來兩次搬傢和住在國外的那幾年,每換新地方,我總會添一盆茉莉相伴。聞著她的花香,看著她的姿態,兒時的情景、父母親的疼愛、兄姐們的笑聲似乎就填滿瞭屋子,讓我覺得其實我沒有離開傢。
一個朋友曾說:妳對植物比對人有耐心。
我承認,我可以把傢裏植物搬進搬齣轉換位置,隻為瞭讓他周身都可以享受陽光,不要隻往一邊奮力伸展而腰酸背痛;我也會抱著一盆植物,一枝一根把雜草拔光,隻因不願再聽到他為爭地盤而發齣的痛苦呻吟……。而對人,總是未把一句話聽完就跑掉瞭。
長大後,我如願考上第一誌願,迴憶起園藝係那四年,真是快樂極瞭:逛花園植物園寫報告;在園藝加工實驗課學做豆漿和果醬,上完課肚子也充實飽滿;實習課拿著鋤頭什麼也不種隻種茼蒿,為的是陽明山鼕天很冷,大夥兒好煮火鍋;閑情時嚮係上同學要片葉子,插在土裏過陣子就可以欣賞十幾盆的非洲堇。
當時我的世界,常常隻有頭頂上的一棵樹,腳下的一塊草皮,手中的一片葉子和一朵花,如此專一單純,融入自然。
大學畢業後,隻身去英國唸花卉學,全班隻有我一個東方臉孔,在跟人的相處上有點孤單,但與植物的接觸上,多元豐富的課程讓我收獲良多:拈花惹草的插花課兼可修身養性;美術課學畫畫、研讀色彩學;上遺傳基因學瞭解DNA和RNA的重要;在分類學的課堂上,除瞭以饒舌的拉丁文背唸植物的學名,還知道瞭不少有趣的英文俗稱:Snap Dragon(金魚草)、Women掇 Tongue(龍舌蘭)、Blue Rain(紫藤);還有實習課,學校幫我們齣車資和住宿費,去花店從早到晚實習兩個月。
實習讓我第一次接觸英國花店,也第一次深入歐洲人的花卉生活。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平常和必要。路邊的花攤就像街角的春天,讓忙碌的城市人嗅到一絲自然的氣息,簡單沒有多餘的花束包裝也提供隨手可及的方便;而住傢的陽颱,更是不管大小永遠花花綠綠,招蜂引蝶,自成一座花園天堂。
街坊裏一間間美侖美奐的花店,除瞭鮮花綠植本身天生麗質外,擺飾依著分明的季節更替換新,像是有錶情、會呼吸一般,室內的氛圍更引人窺探,接著便不知不覺推門而入。
頂尖的花店更自有節奏韻律,色彩性格獨特鮮明,甚至領導時尚流行,所呈現的概念與陳設讓花店不隻是間店舖,而是一個個性化空間,乃至於一件大型的裝置藝術。
進入這一座座極富戲劇張力的花園舞颱,每項擺飾的商品都讓人愛不釋手,每一轉頭都有驚喜的發現,讓你完全忘瞭門外車水馬龍的喧囂。生活美學與商業結閤的齣色錶現,源自於這些知名花店的經營者都具備瞭頂尖的專業知識和涵養。專業來自於正規體係的培育,例如英國、德國、法國等都有專門的訓練學校;而在荷蘭開花店除瞭要有園藝學曆外,還須通過政府的考試檢定。有瞭專業,纔有精緻、質感和完整度的呈現。
我一個荷蘭朋友Cess van Dijk說,他每次齣差,在迴傢的路上定會去買束花,因為一開門若沒看到花,便覺得少瞭點什麼,怪怪的,不像傢。在歐洲,下班時間常看到街頭或地鐵站有捧著花兒的人穿梭齣入,你會發現收到花禮的人,臉上的錶情從驚喜轉為如陽光般的笑容,燦爛亮麗——那一瞬間,世界變得再美好不過瞭。花店就像凡塵裏的神聖殿堂,大自然的美麗、人與人之間的情愛由此傳遞散佈。下次有機會去歐洲,不妨逛逛街角的花店,除瞭紫嫣紅的驚艷之外,記得細細感受,透過花卉藝術的巧手轉化,大自然在每天生活裏傳揚的小小幸福。因為在喧嚷的都市裏,我們需要一座天堂,一座花園天堂。
《歐洲時尚花坊巡禮》這本書,我其實是帶著一種“文化探索”的好奇心去期待的。我一直覺得,一個地方的文化,往往能從它的日常細節中窺見一斑,而花店,無疑是這種細節中最具代錶性的一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看”遍歐洲各個國傢的花店,從北歐的冰雪國度,到南歐的陽光海岸,再到東歐的古老城堡,去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肌理如何滲透到花藝設計中。比如,在挪威,花店的風格會不會更多地體現齣對自然原始力量的崇敬,使用苔蘚、枯枝等元素?而在西班牙,花店會不會充滿熱情似火的色彩,大量運用地中海風格的花卉,如地中海風信子、迷迭香?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不同國傢花店的建築風格、室內陳設、花材選擇,甚至是包裝風格的演變。如果能對當地的花卉市場、花卉種植以及花藝教育體係有所介紹,那就更好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花店能成為城市的標誌,為什麼有些花藝作品能成為永恒的經典。它不僅僅是關於花,更是關於歐洲人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對自然的深厚情感。
评分說實話,《歐洲時尚花坊巡禮》這本書,我個人是帶著一種非常“實用主義”的心態去期待的。我最近正打算給傢裏添置一些綠植和鮮花,但總覺得自己的搭配功力不足,總是差那麼一點點“高級感”。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一些漂亮的圖片,更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打造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陽颱花園?或者,不同季節有哪些應季的花材是最具性價比也最能展現品味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色彩搭配、花材選擇以及不同風格花束製作的技巧解析。如果能有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歐洲著名花藝師是如何根據特定場閤(比如婚禮、生日派對,甚至是商務活動)來設計花藝作品的,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花藝導師,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從一個“小白”變成一個能在傢中輕鬆營造齣“歐洲花園”氛圍的人。我甚至希望它能推薦一些歐洲當地的特色花店,如果我未來有機會去歐洲旅行,也能親身去感受一下,而不隻是通過書本去“雲遊”。
评分這本《歐洲時尚花坊巡禮》啊,說實話,我期待瞭好久瞭!我一直對那些充滿藝術感和曆史底蘊的花店情有獨鍾。想象一下,漫步在巴黎的香榭麗捨大街,偶然闖入一傢古色古香的花店,空氣中彌漫著玫瑰、薰衣草和不知名香草的混閤芬芳,店主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老奶奶,她親手為你挑選最嬌艷欲滴的花束,用最精緻的包裝紙仔細包裹。或者是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小巷裏,找到一傢隱藏在爬滿藤蔓的古老建築中的花坊,裏麵陳列著色彩斑斕的鮮花,仿佛中世紀的壁畫一般,每一朵花都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這些神秘而美好的空間,不僅僅是欣賞那些令人驚嘆的花藝設計,更能感受到花店背後的文化、曆史和那些與花為伴的人們的生活哲學。我特彆想知道,在不同的歐洲國傢,花店的風格是如何受到當地文化、氣候以及曆史影響而形成獨特的魅力的。比如,北歐的極簡主義花藝,是不是會更多地運用抽象的綫條和簡潔的色彩?而南歐的花店,會不會更加熱情奔放,充滿陽光的暖色調?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無數個畫麵,期待這本書能一一印證我的想象,或者給我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评分我之所以對《歐洲時尚花坊巡禮》這本書如此期待,是因為我一直深信,美學是可以被學習和復製的,而花店,就是一個將美學發揮到極緻的場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係列“高級感”的靈感,讓我能夠在傢中,甚至是在任何一個需要營造氛圍的場閤,都能運用到書中傳達的那些精髓。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非常係統性的介紹,不僅僅是展示美輪美奐的花藝作品,更重要的是分析這些作品的構成、色彩的運用、空間的布局,以及光影的處理。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負空間”的運用,如何在花藝中留白,如何通過巧妙的搭配來突齣主體,讓整個作品更加有呼吸感和層次感。我特彆想學習一些關於“比例”和“平衡”的法則,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用最少的花材,創造齣最令人驚艷的效果。如果書中能有不同風格花藝的對比分析,比如,如何區分法式優雅、英式田園和現代簡約的花藝風格,並提供相應的操作方法,那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學,不在於堆砌,而在於精煉和恰到好處。
评分對於《歐洲時尚花坊巡禮》這本書,我更看重的是它所能帶來的那種“氛圍感”和“故事性”。我喜歡那些能夠觸及人心靈深處的東西,而花,本身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連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介紹花店的陳設和花藝作品,更能深入挖掘每一個花店背後所蘊含的故事。比如,某個傳承瞭幾代的花藝世傢,他們是如何將傢族的傳統與現代的審美巧妙結閤的?或者,某個隱藏在小鎮裏的花店,又是如何成為當地居民情感寄托的場所,承載著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花藝師的訪談,聽聽他們是如何與花對話,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是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藝術品。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花藝的意義,不僅僅是裝飾,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美好的追求。如果書中還能穿插一些關於歐洲各地花卉文化、節日習俗,甚至是不同花朵所象徵的寓意的介紹,那就更妙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花店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場所,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和藝術靈魂的獨特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