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以自身倡導的文獻學與哲學分析雙軌並進的方法研究唯識學的典範之作,其對象是安慧的唯識學。篇幅雖不算多,但內容涉及唯識學與現象學兩大哲學理論體係,跨越中、英、德、日、梵、藏六種語文,作者已為此而殫精竭慮,精力幾乎耗盡。
最堪注意的是,安慧的唯識學沒有傳入中土,隻傳入西藏,此書是作者直接運用梵文資料來作現象學的研究,為安慧的唯識學建立唯識現象學,並在相關之處,將安慧唯識學與護法唯識學加以比較論述,特彆是對『識轉變』一觀念的解讀上。在學術性方麵,作者以批評的態度,盡量理解、消化、吸收現代特彆是日本方麵的研究成果,並提齣自己的確定見解。此種研究方式,在國際佛學研究界來說,可謂前所未有。
這本書的齣版,對許多在颱灣學術界或對佛教哲學有興趣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個大消息。我們都知道,唯識學是一門非常精微的學問,常常需要反覆研讀纔能體會其奧妙。而安慧菩薩作為唯識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貢獻不容忽視。這次能有專門探討安慧思想的著作,而且還結閤瞭「現象學」的視角,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嘗試。現象學的「還原」方法,對於我們理解意識的本質,或許會有全新的解釋。例如,我們通常認為「我」是一個穩定的主體,但唯識學和現象學都挑戰瞭這種直覺。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透過分析安慧的論述,來探討「我」是如何由種種「法」所構成,又如何在經驗中不斷流轉變化的。這種將東西方哲學思維結閤的處理方式,不知道會碰撞齣怎樣的思想火花?颱灣的學界對這類跨學科的研究一直很重視,相信這本書能為我們帶來很多討論的空間。特別是安慧對「現量」、「比量」等認識論的闡述,如果能用現象學的「意識的意嚮性」來比對,那將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不同於傳統講述的視角,讓我在理解唯識時,能有更開闊的視野。
评分哇,這本《唯識現象學(二)安慧》的封麵設計就很吸引人,那個暈染的墨色,很有東方禪意,又帶點現代設計感。我一直對唯識宗的學說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有點難入門,尤其是一些比較深的理論。看到這本書齣瞭第二部,而且聚焦在安慧菩薩,我真的是非常期待。安慧在唯識學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梳理安慧的思想脈絡,以及如何將其與「現象學」這個概念做結閤。現象學強調經驗的直接性與結構,如果能用這樣一個西方哲學的視角來解讀唯識,那肯定會帶來很多新的啟發。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不會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來解釋唯識的「識」是如何運作的?例如,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喜怒哀樂、看到的風景、聽到的聲音,在唯識學中是如何被歸類的?還有,對於「空」的理解,不同學派、不同論師的觀點往往有差異,安慧菩薩在這方麵的見解會不會在這本書中得到更清晰的闡述?總之,從書名和初步印象來看,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的著作,希望讀完能對唯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拿到《唯識現象學(二)安慧》這本書,第一眼就被書名和作者的名字吸引住瞭。安慧在唯識學史上的地位,我想不用多說,是大傢公認的大師。但「現象學」這個詞,就顯得比較現代,也比較偏嚮西方哲學。這兩者的結閤,讓我感到非常好奇,也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唯識學雖然博大精深,但有時候在闡述意識的運作時,會比較抽象,有時候會讓我有點難以捉摸。而現象學,它強調的是一種經驗的直接性,一種對事物「如其所是」的描述。如果能用現象學的方法,去解析唯識學中關於「識」、「境」、「見」、「相」等等概念,那會不會讓我們更貼近實際的體驗,更能理解我們內心的運作機製呢?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種跨學科的對話,是將安慧的論點融入現象學的框架,還是用現象學的工具來解讀安慧的著作?我特別希望書中能有對安慧重要論點的深入剖析,例如對「三性」、「八識」的解釋,以及他對於「唯識」是如何從「有」到「空」的轉變的論述。如果能用現象學的「意嚮性」、「態度轉換」等概念來輔助理解,那絕對是會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评分這本《唯識現象學(二)安慧》的書名,讓我在書架前停瞭好幾秒。唯識學本身就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而「安慧」,更是唯識學史上一位繞不開的重量級人物。我平常有涉獵一些佛教經典,但坦白說,唯識學的體係龐大,術語又多,常常會覺得讀起來有些吃力。這次看到書名中結閤瞭「現象學」,我覺得這可能是個突破點。現象學強調對意識經驗的直接描述,對「心」的運作進行細緻的探究,這和唯識學關注的「識」的種種作用,似乎有著天然的契閤之處。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否藉由現象學的視角,將安慧菩薩那些複雜的理論,轉化為更易於理解的、更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闡述。例如,我們如何感知世界?我們的思維是如何產生的?這些在唯識學中都有詳盡的解釋,但如果能用現象學的「存有」與「現象」、「意嚮性」等概念來輔助說明,我想對於理解「識」的運作,會有全新的體悟。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針對安慧的某些重要著作,如《大乘唯識論》、《三十論疏》等,進行深入的分析,並探討其思想在唯識學發展中的關鍵地位。
评分這本《唯識現象學(二)安慧》光是書名就讓我產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颱灣,雖然佛教文化底蘊深厚,但許多深奧的佛學理論,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還是有點距離感。安慧菩薩的唯識思想,更是被譽為「如來藏」的精髓,是理解佛教後期發展的重要環節。而「現象學」作為一種當代哲學思潮,強調對經驗世界的細緻考察,特別是對意識的主觀體驗的關注。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巧妙地將安慧的唯識學理論,與現象學的分析方法結閤起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將能從一個全新的、更具體、更貼近個人體驗的角度,來理解唯識學中的「識」、「相」、「空」等概念?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安慧對「見」、「相」、「境」等問題的獨特見解,並藉由現象學的「意識流」、「經驗結構」等概念,來解析這些理論。我想,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與我們日常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聯繫起來,那將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閱讀價值。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樑,讓更多人能夠跨越學術的藩籬,領略到唯識學的智慧之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