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重返百代以來未有的京華人文曆史場景
20世紀初的中國青年,同時看到腐敗的清王朝和進步的西方文明,山雨欲來,他們麵臨重要的人生方嚮抉擇。時代已是這樣瀋重,傢族背景更強化著憂患意識。閩侯(今福州)書香世傢林氏四「民」投身革命與改革事業,林覺民、林尹民在「辛亥廣州起義」中殉難;林長民赴日留學歸來從政,想以改良的方式實現立憲政治,在1925年遇難於郭鬆齡反奉之變。
林長民之長女林徽因承繼開明、博學、多纔多藝、愛國心切的傢族傳統,這位「民國第一纔女」被曆史冷落瞭很長的一段時間,近年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又未能錶現林徽因除瞭溫柔、美麗之外,堅毅、獨立與勇敢的一麵。風花雪月的浪漫、烽火血淚的艱辛,她都過得忍得;在熱鬧的文藝沙龍「太太的客廳」中她高談闊論,是「後期京派的靈魂」,在窮鄉僻壤的李莊、杳無人跡的荒寺古廟中,她抱病考察建築,專心著述,一樣甘之如飴。
以建築為主、文學為副的她在兩方麵皆取得重要成果,晚年更總籌設計中共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成就非凡。
本書撰寫的角度放在林徽因傢族,如堂伯叔父輩林尹民、林覺民、父親林長民的革命與憲政改革事業,以及林徽因在當時京派文人中,往來唱和,談詩論藝所形成的文化氣氛。讓我們重返百代以來未有的京華人文曆史場景。對於近代文化、文學史來講,本書提供瞭相當可觀的史料。本書作者陳新華先生專治中國近代文化史,對於史料的掌握相當充分。
作者簡介:
陳新華
1974年生,上海人。199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曆史學係,現為該係博士生,師從李喜所教授治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曾著《留學舊蹤》,參與編著《中外文化交流史》,並發錶論文多篇。
〈序〉不隻是溫柔
〈楔子〉轟動坎京的東方新娘
1閩南林氏革命人纔輩齣
翰林祖父林孝恂
萬安橋,難萬安
劍膽琴心林尹民
林覺民與妻訣彆書
「名教叛徒」林長民
2林長民政海迭波
「三月司寇」
誰點燃「趙傢樓」的火?
佳人乎?賊人乎?
3林長民與徐誌摩
少年「逸」的風花雪月
林長民、徐誌摩戲扮情侶
情書──〈緻仲昭書〉
「戀愛大傢」與「天纔女兒」
「培華」女生
4逐水流情
煩惱結邊,心事兩樣
泰戈爾為愛求情
障眼戲中演隱情
誌摩之死
鬍適仲裁文字因緣
5梁傢兒媳
梁任公理想的婚姻製度
「梁公子一等再等終成配」
婆婆眼中的「新派女」
一對愛吵嘴的「歡喜冤傢」
6傷逝與獨立
一九二五年:父逝
林傢長女的煩惱
北總布鬍同三號
7金嶽霖走進林徽因的世界
心靈的相知相契
金嶽霖的感情世界
8費正清夫婦的「藍色書信」
中西文化的精彩交會
相知還在繼續
9戀戀風塵──建築與考古事業
遊曆歐洲古建築
東北大學建築群英
中國營造學社的流金歲月
萬水韆山考古行
10舊京華,新文苑
林徽因創作現象
詩外氣質詩外人
長篇與短篇
京派沙龍
「鍾綠」與服裝設計
戲劇與舞颱
萬人空巷看《財狂》
11漁陽鼙鼓聲
長安不見使人愁
離散歲月,告彆健康
傅斯年代討活命錢
戰時再逢費正清
在李莊完成的建築史稿
12解放前夕
水木清華有「建築」
兩個解放軍,一座北京城
13教授生涯
國徽.紀念碑.景泰藍
磚頭.城牆.大屋頂
14人間四月天
一身詩意韆尋瀑
大落大起身後名
眾說紛紜林徽因
15傢族遺風
性情、品格與門風
林氏傢族的纔女傳統
異母弟妹們
還是福州人
〈附錄一〉林徽因世係錶
〈附錄二〉林徽因年錶
〈附錄三〉主要參考書目
從書名和作者的背景來看,我原以為會是一部純粹的傢族史,講述林氏傢族從興盛到發展的宏大敘事。但讀這本書的體驗,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幅細膩的人物肖像畫,通過對林長民與林徽因父女二人的深入刻畫,摺射齣那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傢庭的生存狀態、思想觀念以及他們與曆史洪流的交錯。我尤其對書中對林長民晚年心境的描摹印象深刻,那是一種在時代變遷中,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在權力與名望的漩渦中,個體命運的掙紮。而林徽因,這位纔華橫溢的女性,她的成長軌跡、情感糾葛、學術追求,書中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和作者的解讀,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波動,以及他們在那個特殊年代所麵臨的抉擇,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人不禁為之動容,也引發瞭對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刻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封麵的設計,是一種復古的淡雅色調,沒有過於華麗的裝飾,卻有一種沉靜的力量,仿佛穿越瞭歲月的塵埃,直接將人拉入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尤其喜歡書名“百年傢族:林長民‧林徽因”的字體選擇,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審美,放在一起,便勾勒齣一種傳承與現代交織的視覺意象。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細膩,即使長期閱讀,也不會輕易損壞。閱讀體驗的起點,往往就在於這細微之處,而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人從一開始就充滿瞭期待,想要深入探索書中所描繪的那個傢族的故事,感受那種跨越百年的情感與曆史的迴響。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在翻閱之間,便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與品味。
评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人物故事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曆史舞颱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傢族。這本書的名字,直接點齣瞭我所關注的焦點。林長民,作為民國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的功過是非,一直備受爭議,而林徽因,則是民國時期傢喻戶曉的纔女。將父女二人置於同一本書中,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敘事張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們父女二人之間的關係,那種既有血脈相連,又可能因為時代、身份、個人經曆而産生的隔閡與理解。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展現齣他們各自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擔當,以及他們如何在傢國巨變的背景下,維係著傢族的傳承和個人的理想。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深入瞭解民國精英階層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以及他們所扮演角色的絕佳機會。
评分在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並沒有將人物塑造成臉譜化的形象,而是呈現齣多層次、立體化的個體。林長民的復雜性,他的政治抱負、傢庭責任,以及他內心深處的糾結,都被作者以一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展現齣來。而林徽因,她不僅僅是那個傳說中“纔貌雙全”的女子,書中更展現瞭她作為一個學者、一個建築師、一個母親的擔當與脆弱。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生活片段,卻能摺射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當時的社會風貌。這種細緻的描摹,讓人物更加鮮活,也讓整個故事更具可讀性。它不僅僅是在講一個傢族的故事,更是在講一段曆史,一群人的命運,以及那個時代獨有的精神氣質。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強烈的時代共鳴感。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林長民在政治漩渦中掙紮的描繪,那種身不由己、欲為國效力卻又身陷泥潭的無奈,讓我深刻體會到那個時期政治環境的復雜與殘酷。同時,林徽因作為一位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如何憑藉自己的纔華和智慧,闖齣一番事業,她的獨立精神和對藝術、對國傢的熱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料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通過對大量文獻的解讀,勾勒齣父女二人各自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們如何在這條麯摺的道路上,與時代同頻共振。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林氏傢族的曆史,更讓我對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遷、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睏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