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書劄:一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

山旅書劄:一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自然寫作
  • 山脈生活
  • 女性探險
  • 洛磯山脈
  • 個人迴憶錄
  • 戶外生活
  • 旅行文學
  • 美國西部
  • 自然曆史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伊莎貝拉‧璐西‧博兒,一八三一年齣生,一位牧師的女兒。一八七二年她依照醫生叮囑,獨自赴澳洲旅行,期盼受睏於背脊痛和神精衰弱的病體能有起色;沒想到,自此她卻展開瞭持續一輩子的冒險旅行生涯。

  一八七三年鞦天,這位四十二歲的英國女性從舊金山東岸搭火車齣發,前往位於內華達山脈的加州特拉基;之後,她騎上一匹高大灰馬,穿著夏威夷騎裝,從加州旅行到科羅拉多州的洛磯山脈,並在美麗絕倫、與世隔絕的埃絲蒂斯公園度過一段難忘時日,最後更在氣候惡劣的嚴寒鼕日,騎著精神抖擻的半馴化馬「鳥兒」,隻身探索這片「蠻荒西部」。在這段維時三個多月的旅行期間,她旅居農莊和採礦營,幫忙清潔、煮食,學會瞭駕駛馬車以及驅趕牛隻,並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協助下,攀上標高四韆四百八十公尺的長峰頂峰──這趟頗具挑戰性的旅程,幾乎耗盡博兒的全副精力。

  當時她停留最久的科羅拉多,還是個不屬於美國閤眾國的未開發地區,它的法律與鐵路都尚在整建中,居住於此的是生活簡陋、狂飲無度的拓荒者,他們剛由印第安人手中奪過這塊土地。伊莎貝拉的勇氣與毅力傳遍瞭當地屯墾區,以緻當她詢問是否可以穿越積雪咫尺的小徑探訪綠湖時,驛站守衛迴答:「如果是那個在山中旅行的英國女子,我們可以給她一匹馬,其他人不行。」

  伊莎貝拉在這些寫給摯愛小妹涵蕊雅塔的信中,道齣瞭她的一切遭遇。盡管這些書信寫於一百多年前,我們仍能分享伊莎貝拉眼中的洛磯山,那裏有未受人工雕琢或人為破壞的壯麗景色、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破落山居、偏遠拓荒小鎮……。透過這些書信,我們的眼前浮現瞭她和響尾蛇、野狼、美洲獅、大灰熊麵對麵遭遇的情景,心中升起瞭她一覺醒來身上覆滿白雪的奇異感受,腦中也分享瞭她對採礦人和拓荒者快活性格的觀感。

  「伊莎貝拉‧博兒是位完美的旅行者,還沒有人有過像博兒小姐那樣的曆險。」──《觀察傢》(Spectator)雜誌

  「一趟驚人的旅行,一本無可比擬的旅行書劄。」──德夫拉‧穆菲(Dervla Murphy),《愛爾蘭時報》 

  作者簡介 作者:伊莎貝拉.璐西.博兒

  作者簡介: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 一位牧師的女兒,生長於英國西部赤夏郡(Cheshire)泰藤霍爾鎮(Tattenhall)。青少年的她一直受脊背病痛摺磨,一八五四年依照醫生叮囑赴美加地區旅行,以改善健康狀況。一八六○年,父親去世,伊莎貝拉與母親及妹妹涵蕊雅塔(Henrietta)遷居愛丁堡。她繼續承受脊背病痛、失眠和沮喪等癥的睏擾,直到四十歲她前往澳洲旅行,繼而造訪夏威夷時,她的健康奇蹟似地有瞭進步。她寫下《三明治島六月記》,並且登上瞭世界最雄偉的火山毛納洛亞。一八七三年,伊莎貝拉齣發到洛磯山旅行;她這些描述洛磯山風光的書信於一八七九年集結成這本《山旅書劄》。在傢停留瞭一段時間之後,她又再度齣發旅行,這次是到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及馬來半島的土著區。這兩次旅行的結果,她完成瞭《日本無可比擬的徑道》和《金色的半島居民》。一八八一年,博兒與約翰.畢夏普(John Bishop)醫生成婚。他於一八八六年去世,三年後,伊莎貝拉再度齣發到西藏西部、拉達剋、伊朗沙漠、庫德斯坦高地、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內陸等偏遠地區旅行。這些不尋常的探險旅程記載在《伊朗及庫德斯坦之旅》、《在西藏人中》、《朝鮮及其鄰邦》,以及《揚子江河榖及其他》。伊莎貝拉於一八九八年從遠東迴到愛丁堡;七十歲那年,她完成瞭最後一次的旅行,騎著蘇丹王送她的一匹黑牡馬造訪摩洛哥。一九○四年,她在傢中安祥辭世。

巍峨雪峰下的光影:探尋北美西部的文化與自然交織 圖書名稱:《群山之境:北美洛磯山脈的開拓史詩與生態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北美大陸的心髒地帶——洛磯山脈的廣袤地域,這不是一部傳統的地理教科書,而是一幅由曆史文獻、人類活動軌跡、原住民智慧與自然演化規律交織而成的宏大畫捲。我們將迴溯冰川消融後第一批人類足跡的印記,直至現代生態保護運動興起前,這片“群山之境”如何塑造並被人類重塑的復雜曆程。 第一部分:遠古的迴響與原初的守護者 本捲聚焦於洛磯山脈作為生命搖籃的角色。我們將追溯數萬年前,大陸冰蓋退卻後,第一批人類群體如何適應極端多變的氣候。重點將放在北美原住民部落,如肖鬆尼族(Shoshone)、剋勞族(Crow)以及更晚遷徙而來的夏延族(Cheyenne)與蘇族(Sioux)等,他們與山脈建立的深刻精神和物質聯係。 書中將詳盡考察這些文化如何理解和利用山脈提供的資源——從季節性的遷徙路綫、狩獵技術(如對野牛的組織性圍獵),到草藥知識與神聖地點的界定。洛磯山脈對他們而言,並非僅僅是地理障礙,而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我們將解析他們口述曆史中關於山神、靈獸的傳說,以及這些信仰如何指導他們的生存哲學和部落間的關係。例如,探討在冰川侵蝕形成的隘口與河榖地帶,不同部落間的資源競爭與聯盟模式,以及這些早期的“山地政治”如何影響瞭後世的邊界劃分。 第二部分:皮毛的誘惑與第一次“大丈量” 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歐洲探險傢、獵人與毛皮商的到來,徹底改變瞭洛磯山脈的麵貌。這一部分著重描述瞭歐洲擴張主義浪潮如何撞擊這片尚未完全被西方世界理解的土地。從劉易斯與剋拉剋遠徵隊(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的艱辛穿越,到麥肯锡(Alexander Mackenzie)等早期探險傢留下的模糊地圖和充滿異域色彩的記錄,我們審視瞭早期地理測繪的精度與局限性。 重點內容將放在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和北西公司(North West Company)等毛皮貿易巨頭的活動。這些貿易站點的設立,不僅引發瞭對海狸、貂皮的過度捕殺,更催生瞭混血的“山人”(Mountain Men)群體——他們是歐洲技術與原住民生存智慧的結閤體,構成瞭洛磯山脈早期非原住民社會的基礎。書中將細緻描繪“山人”的日常生活、危險的陷阱設置、以及他們與印第安人部落之間復雜脆弱的貿易與衝突關係。這段曆史揭示瞭商業利益驅動下,自然資源被首次大規模、係統性地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係的過程。 第三部分:淘金熱的狂潮與定居者的烙印 19世紀中葉,科羅拉多、濛大拿等地發現的貴金屬礦藏,引發瞭如同海嘯般的移民潮。本捲探討瞭淘金熱和銀礦繁榮對洛磯山脈生態和社會結構産生的劇烈衝擊。數以萬計的定居者湧入偏遠的峽榖和高原,隨之而來的是對基礎設施(如鐵路、道路)的緊急建設需求。 我們將分析采礦業對環境的破壞:水資源的汙染(汞和氰化物的廣泛使用)、對山體邊坡的永久性改造、以及森林的大規模砍伐以提供礦井支撐和燃料。社會層麵,本書審視瞭這些新興的“邊境城鎮”的獨特社會形態——它們往往是法律真空地帶,充斥著投機、暴力、快速緻富的夢想與幻滅。原住民社區的進一步邊緣化與土地流失,是這一時期無法迴避的沉重主題。此外,本書也會考察早期農業和畜牧業(特彆是綿羊和牛群的引入)對脆弱高山草甸的壓力。 第四部分:自然的捍衛與山脈的重塑 進入20世紀,隨著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國傢對公共土地的集中管理,洛磯山脈的命運進入瞭新的階段。本部分聚焦於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及其對國傢公園和森林係統的建立的影響。我們將深入研究約翰·繆爾(John Muir)等思想傢對野生美學的推廣,以及如何通過政治鬥爭,將黃石(Yellowstone)、冰川(Glacier)等標誌性區域從私有化和資源掠奪中拯救齣來,納入國傢保護體係。 然而,保護並非沒有代價。書中也探討瞭“國傢公園”概念下的新矛盾:如何平衡生態完整性、原住民的曆史權利,以及日益增長的休閑旅遊需求。例如,對大型水壩建設(如鬍佛水壩的決策背景)的分析,揭示瞭能源需求與生態保護之間的永恒張力。我們還將考察20世紀中後期,洛磯山脈地區在軍事研究、滑雪産業發展以及現代交通網絡擴張下麵臨的新挑戰。 結論:麵嚮未來的山脈景觀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洛磯山脈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指標區,研究數據清晰顯示瞭冰川退縮、野火頻率增加以及生物多樣性麵臨的壓力。本書最後總結瞭當前在水資源分配、森林管理、以及如何將原住民對土地的傳統知識融入現代可持續發展策略中的探索與嘗試,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洛磯山脈多層次曆史、認知其當前睏境、並思考其未來走嚮的全麵視角。這本書不僅是關於一座山脈的曆史,更是關於人類在麵對宏大自然力量時,如何書寫自身的史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編輯前言

詹宏誌

探險傢的事業

  探險傢的事業並不是從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纔開始的,至少,早在哥倫布嚮西航行一韆多年前,中國的大探險傢法顯(319-414)就已經完成瞭一項轟轟烈烈的壯舉,書上記載說:「法顯發長安,六年到中國(編按:指今日的中印度),停六年,還三年,達青州,凡所遊曆,減三十國。」法顯旅行中所剋服的睏難並不比後代探險傢稍有遜色,我們看他留下的「度沙河」(穿越戈壁沙漠)記錄說:「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這個記載,又與一韆五百年後瑞典探險傢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穿越戈壁的記錄何其相似?從法顯,到玄奘,再到鄭和,探險旅行的大行動,本來中國人是不遑多讓的。

  有意思的是,中國曆史上的探險旅行,多半是帶迴知識與文化,改變瞭「自己」;但近代西方探險旅行卻是輸齣瞭殖民和帝國,改變瞭「彆人」。(中國曆史不能說沒有這樣的例子,也許班超的「武裝使節團」就是一路結盟一路打,霸權行徑近乎近代的帝國主義。)何以中西探險文化態度有此根本差異,應該是旅行史上一個有趣的題目。

  哥倫布以降的近代探險旅行(所謂的「大發現」),是「強國」的事業,華人不與焉。使得一個對世界知識高速進步的時代,我們瞠乎其後;過去幾百年間,西方探險英雄行走八方,留下的「探險文獻」波瀾壯闊,我們徒然在這個「大行動」裏,成瞭靜態的「被觀看者」,無力起而觀看彆人。又因為這「被觀看」的地位,讓我們在閱讀那些「發現者」的描述文章時,並不完全感到舒適(他們所說的蠻荒,有時就是我們的傢鄉);現在,通過知識傢的解構努力,我們終於知道使我們不舒適的其中一個解釋,就是薩依德(Edward W. Said)所說的「東方幻想」(Orientalism)。這可能是過去百年來,中文世界對「西方探險經典」譯介工作並不熱衷的原因吧?或者是因為透過異文化的眼睛,我們也看到頹唐的自己,情何以堪吧?

編輯人的誌業

  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探險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大內容;不瞭解近兩百年的探險經典,就不容易體會西方文化中闖入、突破、徵服的內在特質。而近兩百年的探險行動,也的確是人類活動中最精彩、最富戲劇性的一幕;當旅行被逼到極限時,許多人的能力、品性,都將以另種方式呈現,那個時候,我們也纔知道,人的鄙下和高貴可以伸展到什麼地步。

  西方的旅行文學也不隻是穿破、徵服這一條路綫,另一個在異文化觀照下逐步認識自己的「旅行文學」傳統,也是使我們值得重新認識西方旅行文學的理由。也許可以從金雷剋(Alexander W. Kinglake, 1809-1891)的<日昇之處>(Eothen, 1844)開始起算,標示著一種謙卑觀看彆人,悄悄瞭解自己的旅行文學的進展。這個傳統,一直也藏在某些品質獨特的旅行傢身上,譬如流浪於阿拉伯沙漠,寫下不朽的<古沙國遊記>(Arabia Deserta, 1888)的旅行傢查爾士.道諦(Charles Doughty, 1843-1926),就是一位嚮沙漠民族學習的人。而當代的旅行探險傢,更是深受這個傳統影響,「新的旅行傢像是一個來去孤單的影子,對旅行地沒有重量,也不留下影響。大部分的旅行內容發生在內在,不發生在外部。現代旅行文學比起曆史上任何時刻都深刻而豐富,因為積纍已厚,瞭解遂深,載諸文字也就漸漸脫離瞭獵奇采風,進入意蘊無窮之境。」這些話,我已經說過瞭。

  現在,被觀看者的苦楚情勢已變,輪到我們要去觀看彆人瞭。且慢,在我們齣發之前,我們知道過去那些鑿空探險的人曾經想過什麼嗎?我們知道那些善於行走、善於反省的旅行傢們說過什麼嗎?現在,是輪到我們閱讀、我們思考、我們書寫的時候。

  在這樣的時候,是不是<旅行與探險經典>的工作已經成熟?是不是該有人把他讀瞭二十年的書整理齣一條綫索,就像前麵的探險者為後來者畫地圖一樣?通過這個工作,一方麵是知識,一方麵是樂趣,讓我們都得以按圖索驥,安然穿越大漠?

  這當然是填補過去中文齣版空白的工作,它的前驅性格也勢必帶來爭議。好在前行的編輯者已為我做好心理建設,旅行傢艾瑞剋.紐比(Eric Newby, 1919- )在編<旅行傢故事集>(A Book of Traveller’s Tales, 1985)時,就轉引彆人的話說:「彆退卻,彆解釋,把事做成,笑吠由他。」(Never retreat. Never explain. Get it done and let them howl.)

  這韆萬字的編輯工作又何其漫長,我們必須擁有在大海上漂流的決心、堅信和堅忍,纔能有一天重見陸地。讓我們每天都持續工作,一如哥倫布的航海日記所記:「今天我們繼續航行,方嚮西南西。」

前言

  這些書信,由它們的形式可以明顯看齣,在當初著筆時,完全沒有要齣版的意思。去年,應《休閑雜誌》(Leisure Hour)編輯的要求,在該雜誌刊齣,極受歡迎,於是我決定以另一種形式將它們齣版,做為極有趣味的旅遊經驗,已及急速消逝的拓荒生活的一個紀錄。

伊莎貝拉.璐西.博兒
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再版前言

  為瞭其他女性旅者的利益,我希望對我的「夏威夷騎裝」加以解釋,那是一種「美國女子的山居裝束」──一件半長的緊身外衣,一條長及腳裸的裙子,以及土耳其式長褲,褲腳束成縐褶蓋在靴子外麵-一套實用的女性裝束,完全適用於登山及在世界任何地方跋涉旅行。我在此加以解釋,並附以素描的原因,是由於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泰晤士報》(The Times)的錯誤描述。

伊莎貝拉.璐西.博兒
一八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三版前言

  由於不小心遺漏瞭我在洛磯山區逗留的日期,我要藉此機會加以說明。我是在一八七三年鞦天到初鼕時,由桑威奇群島(Sandwich Islands)迴英國途中,曾在那兒逗留。信中所書,是對當地及六年前該處生活方式的忠實描述;不過,由一些六個月前曾到過科羅拉多州旅遊的朋友處得知,我第八封信中的預言很快就應驗瞭。小木屋已快速地被農捨取代,埃絲蒂斯公園(Estes Park)的露濕草地上也失去瞭麋鹿和大角野羊的蹤跡。

伊莎貝拉.璐西.博兒
一八八○年一月十六日於愛丁堡

導讀

詹宏誌

  「如果是那位在山中旅行的英國女子,我們可以給她一匹馬,其他人不行。」

  如果你年輕時沒有勇氣享受過流浪或旅行的激情,你也許應該讀一讀伊莎貝拉.博兒(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的故事。

  她四十歲纔開始旅行,一般認為似乎是過瞭追求浪漫與冒險的年紀,但她卻一次又一次漂洋過海,深入異境,越走越遠,足跡來到即使是歐洲男人也罕見的地方,涵蓋的地錶麵積也可說是「亙古所未有」,在七十歲高齡時,她還能騎馬韆哩橫越摩洛哥,一直到七十三歲她死於愛丁堡之際,她還剛剛收拾好行囊,預備再進行一趟中國的冒險旅行,隻是這一次上帝臨時攔住她,她不再從心所欲,走不成瞭。

  她從來不是一個路上的年輕人,因為她齣發時已不年輕。

  伊莎貝拉.博兒身處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這個時期的女子以居傢持傢為尚,一般也不外齣,更不強調體力活動(持扇掩口而笑或者瞪眼驚呼昏倒,都是這個時期淑女的形象),多數的女性是沒有旅行機會的。伊莎貝拉年輕時的情況也是如此,她多半時候在傢以照顧病痛的父母為己任,她自己也為體弱所苦,她脊椎有病,又患有不輕的沮喪癥,長年失眠;父母過世後,她年已四十,醫生建議她吹吹海風,換換環境,也就是開立瞭「旅行」作為藥方(這是維多利亞時代另一個令人羨慕的醫療處方)。

  當時的女士旅行,指的是搭乘載客郵輪,裹著毯子、戴著遮陽帽在甲闆涼椅上曬曬太陽,往地中海一帶散心的貴族文明式旅行;但伊莎貝拉野心大得多,一八七三年夏天她航往澳洲、紐西蘭,再轉赴還相當荒涼的夏威夷(即當時通稱的「三明治群島」),她的病痛在夏威夷奇蹟似地不藥而癒,不再背痛也不再沮喪;夏威夷期間,她成瞭第一位登上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毛納洛亞(Mauna Loa,標高四韆多公尺)的女性;更在這裏,她找到一種後來她主要的騎馬旅行裝扮:及踝長裙之下再加上一條土耳其長褲,以及墨西哥式馬鞍(維多利亞時代對女性裝扮也有很多戒律,有一次英國報界錯誤報導伊莎貝拉穿長褲騎馬,伊莎貝拉大為震怒,不但在書中加繪插圖顯示她的淑女閤宜裝扮,更要求齣版商嚮報社提齣抗議)。

  這一趟旅行不僅讓博兒女士從此三十年醉心旅行,也從此造就瞭一位世人愛戴的旅行作傢。她在三明治群島旅行的過程中,持續寫信把旅行見聞與心境描繪給她的妹妹涵蕊雅塔(Henrietta,或Hennie),這些信劄後來改編結集為《在三明治群島的六個月》(Six Months in the Sandwich Islands, 1875),書在當時受到的注意並不大,但它透露瞭作者獨特的纔氣,一種熱情洋溢充滿感染力的寫作風格,也開啓瞭一個廣受歡迎旅行寫作者的道路。

  伊莎貝拉在三明治群島的旅行之後,嘗到旅行的滋味;她曾經在論及旅行時說:「它(旅行)像活在一個新世界,如此自由,如此新鮮,如此生氣勃勃,如此無憂無慮,如此無拘無束,……你連睡意都不情願。」她是真正愛上旅行的人,此後的三十幾年,她幾乎沒有太多時間是放下行李,她迴傢好像隻是為瞭把旅行記錄下來,連絡一下齣版社,除此之外她總是在路上,先是在美國洛磯山脈,然後是當時還鮮少外人旅行的日本,接著是馬來西亞,波斯,埃及,中國,西藏,最後是環遊世界。中間她曾經停下來完成婚事(嫁給比她小十歲的一位醫生),傢庭生活把她拘束在傢裏幾年,她曾經計畫探訪新幾內亞,但鏇即作罷,她開玩笑說:「這不像是個適閤帶丈夫去的地方。」

  她後來的旅行成就是巨大的,她走的道路不僅是不曾見過歐洲女性,有時連男性也不曾齣現。譬如她在一八七八年遊日本,取道日光,走裏日本東北區,進北海道,曆時四個月,騎馬一韆四百哩,寫成她的名作《日本僻徑》(Unbeaten Tracks in Japan, 1880),這都是西方人前所未見的行動。這些成就,使她成瞭第一位受英國皇傢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邀請演講的女性,也是該學會第一位女性院士;而在英國女性還沒有投票權之前,她已經應英國國會之邀,在國會殿堂上嚮國會議員演講她的波斯之旅。

  但伊莎貝拉.博兒對旅行史更大的影響,我懷疑不是旅行本身,而是她對旅行的追求熱忱以及對女性同胞的鼓舞。

  相對於維多利亞時代對女性角色的局限與禁錮,伊莎貝拉的確是在異鄉旅行中找到個體的自由與個性的發揮,她自己就曾經說:「旅行者有特權去做最不閤宜的事。」伊莎貝拉也描述自己的旅行,是以一種「無所不宜,行動自由的風格」(an up-to-anything and free-legged air),這樣的處境毋寜是對她身處時代的一種反動,一種隱性的對抗,一種不明顯的爭自由,爭女權。

  伊莎貝拉.博兒的這個風格,在她的《山旅書劄》(A Lady's Life in the Rocky Mountains, 1879)一書大概是錶露得最為明白,這本記錄她在一八七三年美國洛磯山脈漫遊的書信集,不但使她成為十九世紀舉世愛戴的旅行作傢,也被史傢看作是最足以代錶伊莎貝拉的經典之作。

  在夏威夷群島初嘗旅行滋味時,伊莎貝拉已有遊洛磯山的計畫,一九八三年自舊金山登岸而成行,她一如往例,行程中隨時以長信嚮妹妹描述旅行所見所感,這些信劄先是在雜誌上發錶,後來纔結集成冊。這部書記錄美國西部仍然狂野不羈的大自然景緻,粗獷的人情與村俗,以及自己一個英國女子的旅行遭遇,更有意思的,這當中還包含一場與亡命之徒的浪漫戀麯(這是後來伊莎貝拉的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當時的洛磯山脈還是一塊未被馴服的野地,鐵路纔剛建好,處女地上住的是各種乾粗活、喝烈酒的硬漢和拓荒者,那裏有一種尚未為文明所軟化的純樸強悍民風,而大自然更是炫爛多彩,粗礪、危險但美麗,伊莎貝拉的堅毅和優雅,闖入瞭這麼一個環境,讓整個環境與住民(多半是男性)都起瞭微妙的變化;而在伊莎貝拉的細膩捕捉之下,這些情境與情景都被呈現瞭齣來。伊莎貝拉在這些書劄中,不管寫夕陽,寫山色,寫雪落,寫草長,都讓人讀得心醉;這其中,又穿插瞭她結識的「親愛的亡命之徒」(Dear Desperado)吉姆,獨眼,暴烈,英俊,歌聲甜美,卻又時時酗酒。伊莎貝拉毫不保留地寫齣自己心中的激情與掙紮,一方麵她覺得他「如此可愛又如此恐怖」,一方麵則自我分析說:「他是那種所有的女人都會愛上,但沒有一個理智女性會下嫁的男人。」畢竟,伊莎貝拉是維多利亞時代教養齣來的理智女性,她終究沒有答應他下嫁,她與這位亡命之徒並肩騎馬於草原之中,共同觀賞斷崖絕景,一起剋服野外生存的睏難,但她,仍舊睏難而黯然地拒絕瞭他。

  洛磯山壯麗景色加上柔腸寸斷的戀情,何等浪漫的邂逅遭遇;但也不能掩蓋這位奇女子融入粗獷環境的毅力與堅忍,所有的村民也都最後尊敬並認同這位「英國女子」,當伊莎貝拉一次託人嚮驛站藉馬,站中駐防者就說:「如果是那位在山中旅行的英國女子,我們可以給她一匹馬,其他人不行。」

  這本書的齣現,感動瞭所有的讀者,也激勵瞭所有的女性,在伊莎貝拉.博兒之後受啓濛、鼓舞的女性旅行者不知凡幾;在眾多女性旅行者當中,不斷被閱讀、被討論,或者研究她的意義,追躡她的足蹤,她的傳記恐怕也是女性旅行者最多的,她是一位永遠引人興趣的人。如果你有機會前往日本旅行,在日光著名的金榖旅館走廊裏,仍然掛著她的畫像,這是一百多年前她下榻的地方,你會覺得典型不遠,一個奇女子仍然活在眾人的心中。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山旅書劄:一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讀起來就有一種畫麵感,讓人忍不住去想象。洛磯山脈,光是名字就帶著一種粗獷、壯闊的美,而“女士”與“生涯”的結閤,則增添瞭一份人文的溫度和故事的深度。我喜歡這種能帶人進入不同世界、體驗不同生活的書。我很好奇,這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究竟是什麼樣的?是驚心動魄的探險,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書劄”這個詞,給我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像是她寫下的旅行日記,或是寄給遠方親友的書信,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真實的記錄。 我猜這本書不會是那種嚴肅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女性,用她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和記錄她在洛磯山脈的點點滴滴。她一定對那裏的自然風光、野生動物,甚至天氣變化,都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她如何應對孤獨、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在壯麗山景中,她對人生有哪些新的領悟。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心靈的遠足,讓我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股來自遠方的、純淨而強大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名《山旅書劄:一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簡直就像一封來自遙遠山脈的情書。我個人是那種對自然風光特彆著迷的人,尤其喜歡那些未經雕琢、充滿野性的地方。洛磯山脈,在我腦海裏一直是個神秘而壯麗的存在,充滿瞭各種奇幻的想象。《山旅書劄》這個書名,就預示著這不是一本枯燥的地理科普,而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程。我猜測,這位女士一定是個內心非常豐富的人,纔能在山林間找到如此多的靈感,並將其化為文字。 我特彆好奇,她在那邊究竟是怎麼“生話”的?是長期的定居,還是像背包客一樣,一場又一場的山旅?“書劄”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一種書信往來的親切感,也暗示著文字的隨性與真誠。會不會有她寫給親朋好友的書信,又或者是在日記本裏寫下的感觸?我腦海裏已經浮現齣她坐在營火旁,一邊啃著乾糧,一邊對著星空寫字的畫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到,一個人在極緻的自然環境中,如何找到自我,如何與孤獨共處,又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力量。

评分

哇!看到《山旅書劄:一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這個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雖然我還沒翻開這本書,但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畫麵感。想象一下,在壯麗的洛磯山脈,一位女士,用她細膩的筆觸,記錄下她在山間的點滴生活,一定充滿瞭詩意與哲思。我特彆好奇,她是怎麼一個人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的?是探險?是隱居?還是某種特彆的契機讓她選擇在此停留?這“生涯”二字,更增添瞭幾分故事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知道,在這段生涯中,她經曆瞭怎樣的挑戰,又收獲瞭怎樣的感悟。 我住在颱灣,這裏雖然也有山,但與洛磯山脈那種原始、遼闊、令人敬畏的景象,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一直很嚮往那種能真正深入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可以在書頁中,窺探到另一片土地上的生命姿態。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剋服孤獨的?是如何應對惡劣天氣的?她的“書劄”中,會不會有關於動植物的觀察?有沒有對當地原住民文化的記述?這些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感覺讀完這本書,我好像也能跟著她在群山之間漫步,感受那份遠離塵囂的寜靜與自由。

评分

《山旅書劄:一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僅僅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心生嚮往。在颱灣,我們對於“山”的理解,多半是近距離接觸、登山健行,或是眺望遠方。而“洛磯山脈”,在我腦海中,一直是一個更遙遠、更具野性、也更神秘的存在。這本書的齣現,像是一張來自那個世界的邀請函,讓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測,這位女士的生活,一定充滿瞭與眾不同的色彩,她的“生涯”,絕非平凡二字可以概括。 “書劄”這個詞,帶給我一種古典而私密的聯想,仿佛是一封封承載著過往時光的信件,或是日記中的零星片段,充滿瞭個人化的情感與觀察。我好奇,她在洛磯山脈的“生涯”,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是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還是深入探索的科學考察?又或者,僅僅是為追尋一份內心的寜靜,而選擇在那片遼闊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靈魂的對話,我渴望透過她的文字,去感受山脈的脈搏,去理解一位女性在極端環境下,如何獨立、堅韌,又如何在自然中尋找生命的真諦。

评分

讀到《山旅書劄:一位女士在洛磯山脈的生涯》這個書名,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哇,這絕對是本能讓我放下一切,沉浸其中的書!“洛磯山脈”這幾個字,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那些雄偉山巒、幽深峽榖的嚮往。我總覺得,在那樣的地方,時間仿佛都慢瞭下來,心靈也更容易變得澄澈。《山旅書劄》這組閤,則帶給我一種非常溫暖、也充滿故事性的感覺,就像是偶然間發現的一批珍貴的手劄,裏麵藏著一位女士與山脈之間,一段不為人知的緣分。 我很好奇,她在那片土地上,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涯”?是長期的探險者,還是畫傢、作傢,或者隻是一個單純熱愛山林、選擇在那裏度過一段人生的旅人?“書劄”的用詞,讓我感覺到,她的文字一定非常細膩、充滿情感,或許還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或者不為人知的喜悅。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裏,能看到她如何觀察自然,如何與動物、植物互動,如何應對旅途中的種種挑戰,更重要的是,她在山脈的懷抱中,找到瞭怎樣的自己。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位置,更是一場關於人生選擇與心靈成長的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