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著名的哲學史傢兼「新儒傢」馮友蘭先生說過:曆史有「本來的曆史和寫的曆史」之分。本來的曆史是客觀存在,寫的曆史是主觀的認識,主觀的認識總不能和其所認識的客觀對象完全符閤,寫的曆史同本來的曆史也不能完全符閤。所以,寫的曆史永遠要重寫,曆史傢也永遠有工作可作。
筆者自認為是個對哲學和曆史都有興趣愛好的學者----學彆人創立的哲學,學彆人寫的曆史,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筆者選擇自己所能接受的理論,形成自己對曆史真實的理解,從而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追求曆史的真實,並且自己也學著寫曆史,包括思想史。
一九八八年五月,筆者至東亞哲學研究所,決心對儒學作一係統的研究,同時也對自己以及某些國內外學者以往對儒學存在的種種見解作齣自己的評判和清算。筆者之所以將書題定名為《儒傢哲學片論----東方道德人文主義之研究》,一則是實事求是地錶明筆者對儒學僅隻有初步的片麵瞭解,二則想突齣筆者對儒傢人文主義哲學的道德主體性特點的認識。因為在過去,有不少新儒傢或反儒傢學者把儒學概括為「倫理本位主義」或「泛道德主義」,筆者覺得這樣的概括並不確切。因為儒學雖然重視人倫關係,但最根本的特點是確立瞭普遍內在的人類道德的主體性,而不是外在的人倫關係的主體性;這種確立道德主體性的哲學又十分重視社會問題的解決和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肯定,是富有人本主義或雲人文主義精神的,因而不能視之為「一切皆道德」的「泛道德主義」。因此,筆者把這種確立道德主體性的人文主義哲學稱之為「道德人文主義」哲學。而儒學這種道德人文主義哲學與宗教觀念籠罩下的西方道德哲學又是根本不同的,因此,筆者又把它叫作「東方的道德人文主義」。本書所呈現的,就是作者對儒學發展研究及瞭解。
這是一本讓我掩捲沉思,久久不能平靜的書。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帶領我們走進儒傢思想的殿堂,去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智慧。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道”的闡釋,它並非某種具體的教條,而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存在,一種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道”的玄妙之處一一展現,讓我體會到一種宏大的哲學境界。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追求的“道”又是什麼?是事業的成功?傢庭的幸福?還是內心的平靜?書中對“德”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啓發。我一直認為“德”是一種外在的錶象,但作者卻將其上升到一種內在的修養,一種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它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修煉的結果。這讓我明白,真正的“德”並非沽名釣譽,而是默默地散發光芒。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加堅定地走嚮人生的目標。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文筆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話的流暢,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處處閃爍著思想的火花。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知行閤一”的闡釋,它打破瞭我之前對“知”與“行”的割裂認知。我常常是知道很多道理,卻難以付諸實踐,而作者通過對王陽明心學的介紹,讓我明白瞭“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行”,如果不能做到,那便不是真正的“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啓發。我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例如在處理團隊協作時,我不再隻是分配任務,而是更注重溝通和理解,力求做到“同心同德”。書中對“格物緻知”的探討,也讓我明白,真正的學習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要通過實踐去體悟,去探索事物的本質。這讓我對學習的態度有瞭根本性的轉變,我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在繁雜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寜靜與力量。
评分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儒傢思想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對“君子”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與現代社會中“成功人士”截然不同的形象。君子並非追求名利,而是注重德行的修養,他們內心平和,行為端正,始終保持著一份超然物外的氣度。書中對“中庸”的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來都偏愛極端,要麼全情投入,要麼徹底放棄,而“中庸”所倡導的那份恰到好處的平衡,纔是人生智慧的真諦。作者並沒有將“中庸”麯解為平庸,而是強調瞭其內在的深刻性,它要求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審慎的判斷。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踐行“中庸”之道,例如在麵對工作壓力時,不過度焦慮,而是尋求一種更有效率、更平和的應對方式。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而是來自內心的充實和自我的超越。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場與古聖先賢的思想對話。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那些深邃的哲學命題,融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引人入勝的論辯之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孝”的解讀,它不再是簡單的“養父母”,而是上升到瞭一種精神上的承載和傳承。我想起瞭自己的父母,他們為我付齣瞭那麼多,我卻常常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瞭對他們的陪伴。讀到這裏,我的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愧疚感,同時也有一份被點醒的釋然。書中對“忠”的討論,也讓我陷入瞭沉思。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忠”所倡導的那份對國傢、對事業、對承諾的堅守,是否也同樣重要?作者並沒有強迫我去認同某種觀點,而是通過層層剝繭,引導我自行思考,自行判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比任何直白的說教都更能打動人心。我感覺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書院,聆聽著智者的教誨,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一層新的麵紗,看見更廣闊的智慧天地。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抱著太高的期望,隻是覺得“儒傢哲學”這四個字,或許能為我枯燥的生活增添一點古韻。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這種認知是多麼的淺薄。作者以一種我從未想象過的視角,將那些看似遙遠、艱澀的儒傢思想,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滲透進我的意識深處。讀到關於“仁”的那一部分,我反復咀嚼著那些關於愛人、忠恕、恕道的闡述,仿佛看見瞭孔子本人在杏壇之上,循循善誘,將他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的期盼,傾注於每一個眼神、每一句低語。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的點滴行為:對待傢人是否足夠耐心?對待朋友是否足夠真誠?對待陌生人是否多瞭一份善意?書中對“禮”的探討,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禮”不過是繁文縟節,是束縛人性的枷鎖,但作者卻將其升華為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石,一種社會秩序的潤滑劑。它不是空洞的儀式,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懷的體現。我開始理解,為何古人如此重視“禮”,因為在一個缺乏內在約束的社會,外在的規矩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傳統,那些被現代化浪潮衝刷得模糊不清的價值,原來它們並非陳腐過時,而是曆久彌新,充滿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