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新版)

甲骨文字典(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進雄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文字學
  • 字典
  • 漢字
  • 曆史
  • 考古學
  • 語言學
  • 古文字
  • 文化
  • 工具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古文字,是透視古代社會的重要媒介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係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字字有來頭」係列叢書 壓軸之作★

 
  從1600個甲骨文 透視古代社會
  一部最豐富、最全麵的漢字簡史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 許進雄
  以其畢生之學 傾囊相授

  ★字量豐富
  收錄字數共1623字

  ★分門別類
  將古文字分門別類介紹,六大類依序為:「動物」、「戰爭、刑罰、政府」、「日常生活(食衣)」、「日常生活(住行)」、「器物製造」、「人生歷程與信仰」

  ★權威專業
  當代甲骨學界最權威的學者,深入淺齣的逐字介紹造字創意、字形解析、意義說明

  ★精選字形
  同個古文字常有多種字形,本書精選最具代錶性的早期字形,包括甲骨文、金文或小篆字形

  ★檢索便利
  可用主題式查找,或依漢語拼音、總筆畫檢索

  ★裸背線裝
  採取裸背線裝的裝幀方式,書頁可完全攤平,翻閱便利

  ※本書改版自精裝版《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2020年齣版)

共同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徐富昌(臺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
  林啟屏(政治大學教務長)
  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係特聘教授)
  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係優聘教授)
  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蕭麗華(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係教授)
  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教授)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傢)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麵,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黃啟方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能把中國文字講齣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隻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何大安 中央研究院院士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係列堪稱是一座「麵嚮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齣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隻在古捲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傢
 
《世界建築史綱》:穿越時空的結構與美學之旅 圖書信息: 書名: 世界建築史綱 作者: 史學泰鬥 梁建華 教授 齣版社: 宏文典籍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4年5月 --- 導言:凝固的史詩——建築的語言與文明的脈絡 本書並非對浩如煙海的建築史進行流水賬式的羅列,而是試圖構建一條清晰、富有洞察力的曆史主綫,探討建築如何作為人類文明最堅實、最直觀的載體,記錄瞭技術的發展、宗教的變遷、社會結構的演化以及審美觀念的更迭。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沉默的史詩。要理解一個時代,最好的切入點便是其留下的實體空間——從埃及金字塔的永恒尺度,到羅馬的拱券邏輯,再到現代主義的玻璃與鋼鐵的宣言。 梁建華教授以其深厚的曆史學底蘊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將建築史的敘事提升到瞭文化哲學的高度。他強調,建築的風格變遷絕非孤立的美學實驗,而是特定社會物質基礎和精神需求的必然産物。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一把鑰匙,用以開啓理解從史前洞穴到未來都市的全部人類經驗。 --- 第一編:原始的秩序與神性的尺度(史前至古典早期) 本編深入探討人類早期對“庇護”與“永恒”的原始追求。 第一章:泥土與巨石的宣言(史前與早期文明) 我們將考察歐洲的巨石陣(Stonehenge)如何體現早期天文學與社群組織的關係,以及美索不達米亞泥磚城邦(如烏爾城)的“之”字形塔廟(Ziggurat)如何構建人與神在垂直空間上的連接。重點分析早期建築材料的地域性選擇(木材、夯土、石材)如何決定瞭早期聚落的形態和生命周期。 第二章:永恒的重量——古埃及的法老意誌 古埃及建築是人類對“不朽”最極緻的追求。本章聚焦於吉薩金字塔群的工程學奇跡,解析其精確的定嚮與內部結構如何服務於法老的來世信仰。同時,我們將對比分析卡爾納剋神廟群中柱式(如紙莎草柱)的象徵意義,探討石頭如何被賦予超越生命的意義。 第三章:軸綫與理性的迴歸(古希臘) 希臘建築標誌著人類理性思維在建築中的確立。我們將詳細剖析多立剋、愛奧尼和科林斯三種柱式從比例到裝飾的演變,並深入探討帕特農神廟如何運用視覺校正(Entasis)來實現完美的“形式真實性”。建築不再僅僅是庇護所,而是關於“黃金分割”和“和諧比例”的哲學論述。 --- 第二編:帝國、信仰與空間的控製(古典後期至中世紀) 此階段的建築主題圍繞帝國的擴張、新宗教的傳播以及防禦需求的復雜化。 第四章:拱券的勝利——羅馬的工程學統治 羅馬人繼承瞭希臘的美學,卻用技術革新(如混凝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重塑瞭空間。本章重點分析萬神殿(Pantheon)穹頂的結構奧秘,以及巴西利卡(Basilica)作為行政與司法空間如何影響後來的教堂形製。我們還將審視羅馬大道、渡槽與公共浴場的城市規劃哲學,揭示其對“秩序”的絕對控製欲。 第五章:拜占庭的光輝與聖索菲亞的穹頂 東羅馬帝國的核心遺産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本書將細緻解析其突破性的“半穹頂+帆拱”係統,展示瞭如何將方形基座上支撐巨大圓形穹頂的結構難題完美解決。燈光、馬賽剋與室內空間的關係,被視為對天堂意象的視覺模擬。 第六章:信仰的堡壘與光綫的探索(歐洲中世紀) 中世紀建築呈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羅馬式的厚重、防禦性與哥特式的嚮上突破。我們將深入分析哥特式大教堂(如沙特爾、蘭斯)的“飛扶壁”、“肋拱”和“尖拱”係統,解釋這些結構創新如何實現瞭牆體的解放,讓彩繪玻璃成為敘事的主要媒介。這不是簡單的結構演變,而是“對上帝的仰望”在物理空間上的投射。 --- 第三編:人文復興與地域的衝突(文藝復興至19世紀) 隨著對古典傳統的重新發現和科學精神的覺醒,建築開始從神性迴歸到人性,並最終走嚮工業化的挑戰。 第七章:迴溯古典——文藝復興的幾何學秩序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如布魯內萊斯基、阿爾伯蒂和帕拉第奧重新擁抱古羅馬的比例與人本思想。本章著重分析帕拉第奧式彆墅如何將古典神廟的正麵應用於民居,成為後世英美新古典主義的藍本。建築語言成為學者、貴族身份的象徵。 第八章:巴洛剋的戲劇性與洛可可的輕盈 巴洛剋建築(如貝尼尼的作品)是對文藝復興靜態和諧的一種反叛,它強調運動、情感衝擊和光影的戲劇性對比。本章探討空間如何被“雕塑化”,視綫如何被強製引導。隨後,我們將對比分析洛可可風格如何將這種室內化、輕快化的趨勢推嚮極緻。 第九章:工業革命的陰影與學院派的僵化 19世紀,工業技術(鋼鐵、玻璃)的齣現與建築教育的保守化(以巴黎美術學院為代錶)形成瞭巨大張力。本章分析瞭博覽會場館(如水晶宮)所展示的技術潛力,以及傳統學院派如何試圖用古典裝飾來“美化”全新的結構材料,導緻瞭風格上的“摺衷主義”混亂。 --- 第四編:現代的誕生與全球的對話(20世紀至今) 本編是建築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一段,探討功能主義、機器美學如何顛覆韆年傳統,以及當代建築如何應對全球化與可持續性的挑戰。 第十章:打破壁壘——現代主義的宣言 從維也納的分離派到荷蘭的風格派,再到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現代主義是一場徹底的“去裝飾化”運動。本書將深入分析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哲學,以及包豪斯如何嘗試將藝術、工藝與大規模生産相結閤。重點剖析瞭早期現代主義建築對社會問題的理想化解決方案。 第十一章:批判的繼承與地域的覺醒 二戰後,現代主義的普適性受到挑戰。本章聚焦於後現代主義對曆史語匯的戲仿與挪用(如文丘裏的“符號即意義”),以及批判地域主義的興起——例如阿爾瓦羅·西紮和路易斯·巴拉乾如何強調氣候、光綫和當地材料在建築中的核心地位,拒絕“國際風格”的冷漠。 第十二章:碎片化的景觀與可持續的未來 當代建築呈現齣高度的復雜性與多元性。我們將探討解構主義(如貝聿銘的盧浮宮擴建與後期的紮哈·哈迪德作品)如何挑戰傳統的幾何穩定性和形式邏輯。最後,本章將審視在氣候變化和城市高密度的背景下,綠色建築、被動式設計和參數化設計如何重新定義建築的社會責任與技術前沿,展望未來建築在應對人類生存環境中的角色。 --- 結語:未完成的結構 梁教授在結語中指齣,建築史永無終結,每一個新落成的結構都在對過去進行對話或決裂。本書旨在培養讀者一種批判性的“建築眼光”——不是記住每一個建築師的名字或每一個柱式的名稱,而是理解空間是如何被塑造、被利用、被感受的,以及這種塑造過程如何深刻地反映瞭人類心智與時代的脈搏。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創造居所,並藉此定義自身的曆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齣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係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傢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並於該係兼職授課。1996年迴颱,接受臺灣大學中文係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係教授。

  齣版專著有《字字有來頭》係列、《說不完的甲骨文故事》、《殷蔔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繪者簡介

Bianco Tsai


  曾任三人製創設計師,平常做裝禎,偶爾也畫畫。現為獨立接案。插畫作品有《漬物語》、《明天別再來敲門》、《咖啡全事典》、《裸食廚房》、《貓咪這樣吃纔健康》、《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等等。裝幀作品入圍、曾獲金蝶獎。

  www.biancotsai.art
 

圖書目錄

前言 理解字字所由來,即是理解文化與歷史──許進雄
本書使用方法

一、動物
1.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
2.    野生動物/四靈(龍、鳳、龜與蛇)與其他
3.    一般動物/鳥、魚與其他
4.    傢畜/五畜(牛、羊、豬、馬、犬)與其他
5.    打獵方式

二、戰爭、刑罰、政府
1.    原始武器
2.    戰鬥用武器
3.    儀仗用武器
4.    防護裝備
5.    軍事技能養成
6.    軍事行動
7.    掠奪
8.    刑罰與法製
9.    政府的管理者

三、日常生活I 食與衣
1.    食/五穀雜糧
2.    食/作物採收與加工
3.    食/煮食方法與器具
4.    食/飲食禮儀與食器
5.    食/飲酒與酒器
6.    食/坐息時間
7.    衣/穿衣文明的發展
8.    衣/服製與飾物

四、日常生活II 住與行
1.    住/居住環境
2.    住/居住形式
3.    住/早期的房屋
4.    住/器物與設施
5.    行/交通工具發明前
6.    行/水路交通
7.    行/陸路交通
8.    行/道路與行旅

五、器物製造
1.    工具發明
2.    農業生產
3.    器物製造
4.    皮革業與紡織業
5.    陶土業與金屬業
6.    貨幣與商業活動
7.    建立通用度量衡
8.    數目

六、人生歷程與信仰
1.    齣生
2.    養育
3.    成人
4.    婚姻
5.    老、病、死
6.    死亡概念與儀式
7.    祭祀鬼神
8.    人的樣貌與身體
9.    音樂
10.    十天乾與十二地支

漢語拼音檢字索引
總筆畫檢字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0834
  • 叢書係列:Learning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7 x 23 x 2.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理解字字所由來,即是理解文化與歷史


  若說一個字即是一部文化史,那麼這部字典便是一部關於文字演進的文字小史,也是滿布古人生活痕跡、訊息含量極高的文化史。

  我在字畝文化齣版瞭《字字有來頭》係列,最初的寫作計畫是,依動物、政治、食衣、住行、產業、人生歷程等六個主題,以比較通俗的寫法,介紹跟這六個主題有關的古文字的創意。六冊都齣齊後,字畝文化又把六冊所介紹的字匯集起來,並作筆畫與注音的索引,書名訂為《甲骨文簡易字典》。隻收六百多字而名為字典,我擔心有點名不副實,所以就自動請纓,依《甲骨文簡易字典》的格式,把《說文解字》所收錄的形聲字以外的錶意字都補齊。經此增補,新增一韆零一十二字,加上《字字有來頭》的六百十一字,總共一韆六百二十三字,輯為《甲骨文字典》。

  文字的創造,不是依據六書

  談到漢字時,很多人會聯想到「六書」這個名詞。或以爲它是漢字的創造方法,或以爲是文字的結構方式。很多人覺得「六書」是很難懂的東西。其實,「六書」的真正意涵是可以不必深究的問題。說它難懂,是因為文本本來就說得不很清楚,不好猜測作者的原意。說不必認真考究,是因為對於文字創意的探討其實並不很重要,也非必要。

  漢字的體係,筆者根據甲骨文某些字形(郭、酒)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判斷至今應該有超過四韆年以上的歷史。年代一久,文字的外形可能有相當的變化,因此,透過後來的字形,不容易瞭解文字最初的創意,所以就有人試著探討文字的創意。戰國時代有零星的解釋文字創意的意見,但那些文字有可能是後人加上去的。

  六書的名稱,首見於戰國時代的著作。《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從引文可以看齣,「六書」原本是教學的科目,和文字的創造法則無關。漢代的學者纔開始把「六書」注解為六種造字的方法。有些人甚至還以為造字創造的初期,即傳說的黃帝的史官倉頡的時代,就已經有瞭這些法則。

  文字是為瞭順應生活,慢慢創發而增多的。很多創意是偶發的,並沒有預先設立一定的法則,再遵循以創造文字。尤其是歸納晚齣字形所得的條例,更是難以探索創造文字當時的實情。

  漢代學者藉用六書的名稱來分析漢字的結構。對於六書的次序及名稱,有以下三種意見:一、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藉(《漢書.藝文誌》)。二、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藉、諧聲(《周禮.地官.保氏,鄭注引》)。三、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藉(《說文解字.序》)。這三位解說六書的源頭,都是劉歆的古文經學,但隻有許慎為六書下瞭定義並提供例子。

  西元二世紀東漢的許慎,寫作《說文解字》有其社會背景,不是一時興起而寫的著作。許慎接受賈逵的學識,而賈逵又是劉歆的再傳弟子。劉歆創立古文經學,賈逵是古文學派的創始人。所以說《說文》為古文學派,應該是淵源有自的。西漢解除瞭秦代規定私人不能擁有書典的禁令,提倡經學,除瞭口傳而以當時通行文字寫定的今文經以外,陸續有古代文獻齣現。為瞭解讀這些古代文獻,並以之建立於學官,做為當官入仕的途徑,就有學者開始研究古代文字瞭。這種背景,為《說文》的寫作提供瞭有利的條件。

  為瞭要取代今文經既有的地位,古文學派隻得發展更具有說服力與閤理的經義,而不是斷以私意,漫無標準。所以學者開始依循文字本身的規律,去探求字義與詮釋古文經的經義,因此就有瞭對於文字本義(即創意)的探索。

  文字創造初期,並不是先建立法則纔據以創造個別文字的。不過,人類思考的方式大緻有一定的模式,所能想像齣的創造文字的方法,各民族間應該也是差不多的。基本上,有形體的就描畫其形體,沒有形體的抽象意義,就藉用某種器物的使用方式、習慣或價值等等的聯繫去錶達。如果是不容易畫齣的事物,或難於錶達的意義,更要通過假藉音讀的方式。假藉的方式,可以和字形的創意沒有關聯,因此可以簡單把文字的類別分為「音讀關係的標音文字」以及「非音讀關係的錶意文字」兩大類別。

  進一步探究文字結構與分類

  許慎說,象形字是隨物體的輪廓,畫成一個具體實物的形狀。它描繪的應該是可見、可觸摸的東西,也應是名詞。

  象形字可以是描寫得非常逼真,也可以是粗具輪廓。有時是受使用文字當時環境的影響,有時則是受個人喜好的影響。譬如同一銅器的銘文,做為氏族徽號的圖像,就書寫得比較繁複逼真;而銘文的部分,就比較簡易、抽象。象形文字和繪畫仍有不同。一般而言,繪畫是描寫某特定人物的形狀,文字則是描寫人物的通性。

  象形字的歸類看似簡單,卻也不容易取得一緻的認定。偏重字形者,就以字的形體是否純粹描寫物形,而認定是否為象形文字。但偏重字義者,就可能依據字的使用意義去歸類,認為是錶現意象的就不是象形字。

  重點在於我們所瞭解的甲骨文時代的字的意義,可能並不是文字創造初期的意義,也有可能在商以前的時代另有本義。一般說來,抽象的概念發展較遲。有可能在初創時,高的本義是有具體物象的高樓,後來纔引伸為高度、高低。因此,對於一個字的分類,有可能受其在某時代使用意義的影響。字形也可能後來加上聲符而成為形聲形式。

  又如,歸類的標準偏重於字義時,因有些物象的形體並沒有非常獨特的輪廓,需要輔助的訊息來加強其指稱。有人就因其使用的意義是名詞性的,就歸類於象形。但有人因為字形是複體形式的,就不認為是象形字瞭。

  至於《說文》中使用形聲組閤來解釋字形的方式,也不能解釋到隻由聲符組成,而沒有意符的字,無法涵蓋這一類型的字形。中國是單音節的語言,早期的造字以錶意字(包括象形、指事、會意)為主,但因為語言中有很多概念很難用適當的圖畫錶達,而漸漸增加的人事,也沒有辦法給每一個意思都造一個專字,於是就想齣瞭兩個辦法以解決使用上的睏難。一是引申,一是假藉。

  「引申」的方法,是使用同一個字,去錶達一些與其基本意義有關的幾個意思,它可能就是許慎所說的轉注。有時某些概念之間,可以找到它們共通的特性,或是其意義有先後層次發展的關係,不妨用同一個字去錶達它們的意義。

  「假藉」的方法,是當一個意思(尤其是抽象的概念)難以用圖畫描繪時,就藉用另一個發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去錶達。

  如上所述,大部分早期的形聲字是象形或錶意字,經過瞭長期間使用,纔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形聲字。人們一旦察覺這是一種簡便有效的造字方法,就有意以這種形式大量創造新字。最早有意創造的形聲字,可能是氏族名、地名、動植物一類,很難用圖畫去錶達的專有名詞。稍後纔推廣到其他詞彙的領域,終於成為後世最廣泛應用的造字法。

  本書取材範圍與收錄原則

  大部分的形聲字是為求便利,以一個代錶意義的意符,與一個代錶讀音的聲符組閤而成,很少存在創意的深意問題,因此不是我們探求造字創意的

  重點所在。所以本書的取材範圍,是《說文》所收錄的非形聲字。但在形聲字的形成過程中,有些已經創造齣的象形、錶意型的字,可能也為瞭方便音讀而加上聲符而變成形聲字,也還是有探求原來創意的必要,所以也是收錄的對象。

  還有些字,大概因為字形起瞭大的變化,許慎沒有辦法提齣閤理的解釋,就便利的以形聲來解釋。對於這些字也要收錄,解釋其創意。形聲字看來很簡單,其實形聲字也有必要的條件,不符閤的,就可能有創意上的奧義,需要仔細考量。

  形聲字有三個要點:一、它一定包含至少一個聲符,而且聲符都是獨立的。二、形聲字與其所諧的聲符,兩者的韻母同屬一大類是必須的條件。三、形聲字與其所諧的聲符,兩者的聲母也要同屬一大類。如唇音為一類,喉音為一類,舌音又為一大類等。如果所諧的聲母或韻母有不同類別的,就可能不是形聲字。

  不論是簡單的或是較詳細的分類,都不免有難以確定界線的字,所以不必一定要分齣某個字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或是會意,隻要能與以錶聲為訴求的形聲字有所分別就可以瞭,最重要的還是瞭解一個字的創意以及其使用的意義。

  本書選用古字形與字體說明

  這部字典談的是古文字在早期創造時的創意,供大傢瞭解、參考,沒有打算把每個字在不同時期的所有字形收錄進來,隻選取幾個代錶性的字形而已。主要的字形有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種字體,稍加說明於下。

  一、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最早大量保存的文字,也是探索漢字創意最重要的材料。商代一般是使用竹簡書寫文字,但因竹簡在地下無法長久保存,所以目前見到的資料,絕大多數是刻在晚商龜甲或肩胛骨上的占蔔記錄,以及少量澆鑄於青銅器上的銘文,偶爾纔見使用毛筆書寫於陶器或骨器的例子。由於甲骨文字的數量最多,所以就以甲骨文泛稱商代的文字。

  商代甲骨文的重要性,在於其時代早而且數量多。有刻辭的甲骨,估計迄今齣土十五萬片以上。商代常用的字,絕大部分是屬於象形與錶意的非形聲字,但如計算個別的可識字,大緻有不到兩成的形聲字。此期字形的結構,著重於意念的錶達,不拘泥於圖畫的繁簡、筆畫的多寡、或部位的安置等細節,所以字形的異體很多,限於篇幅,本書隻能選取幾個字呈現。又由於甲骨蔔辭絕大部分是用刀刻的,筆畫受刀勢運作的影響,圓形的筆畫被刻成四角或多角狀,比起銅器上的銘文,減少瞭很多圖畫的趣味性。

  二、金文

  金文是大約從西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初期,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西元前三世紀之際的文字,包括少量晚商時期的銅器銘文。這一時期的文字也是書寫在竹簡上,都隨竹簡在地下腐化瞭,能夠保存下來的,主要是鑄造於青銅器的銘文,所以稱為金文。此期的文字也齣現於武器、璽印、貨幣、陶器、簡牘、布帛等器物上,採用金屬以外的材料做為載體。近年簡牘和布帛的材料齣土很多,使戰國時代的文字資料大為豐富起來。

  青銅器是為禮儀需要而鑄造的,所記的內容是希望傳之久遠的光榮事跡,所以銘文大都書寫工整,筆法婉轉美麗。至於見於銅器以外的文字,主要目的是實用,不是禮儀所需,所以往往書寫草率而筆畫有所省略,甚至錯訛,不宜用來探討文字的創意,且資料龐雜,所以本書盡量不舉這一類的字形。此期的字形結構和位置,已漸有一貫的安排。春鞦之後,新創的象形、象意字就很少瞭。

  三、小篆

  小篆是取材自許慎《說文解字》中所錄的主要字形。它反映先秦以來文字整理的結果,有時字形保持瞭比戰國晚期還早的傳統。譬如一個字的最高部分,如果是橫的筆畫,晚商以來,就常在上加一筆短的橫筆畫。戰國時代例子更多,而小篆就常選用不加短筆畫的較早字形。小篆之後,字的結構、筆畫、位置已差不多固定。大緻來說,此後的文字在筆勢上有所變化,但基本的構架已少變動。

  《說文》所收的字形主要是小篆,有異體時就標明是古文或籀文等。許慎所根據用以編寫的材料,絕大部分大概不早於戰國晚期。小篆的字形,其結構基本上與古文和籀文沒有什麼不同。如有不同時,纔特別加以標明。所舉的古文,常有異於自甲骨文、金文演變下來的正規字形,比較可能是地域性,或變化後的字形。近年齣土的楚文字,常與《說文》所舉的古文有極近似的結構,或許就是取材的源頭。籀文則結構常繁複,但閤於傳統的文字組閤趨勢,可能與小篆來自相同的源頭。

  《說文》於標準字形外,常收錄不同的意符或聲符的異體字,如阱或從穴井聲,岫或從穴由聲,虹或從蟲申聲,例子相當多,大緻反映各地域的異文。因此,小篆可以說是秦朝整理籀文而統一各國字形後的結果。

  小篆是已起瞭很多變化後的字形,難以依據小篆字形來探索字源。但小篆有最齊全的材料,是後世書體所依據的字形,也是辨識古代文字的媒介。與簡帛文字相較,小篆常保存較古老的字形,因此,認識小篆是研究古文字必備的知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古文化愛好者,我一直苦於市麵上缺乏既權威又易懂的甲骨文學習資料。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睏境。它的解釋語言處理得非常到位,既沒有過度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使得外行人望而卻步;也沒有為瞭追求通俗而犧牲其學術的準確性。作者群似乎精準地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用現代漢語的精確錶達,去解構那些遠古的象形符號。特彆是對於一些帶有濃厚蔔辭色彩的詞匯,比如關於祭祀、戰爭或農業活動的記載,書中的注釋往往能聯係到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闡釋,這種“活化”古文字信息的方式,使得閱讀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解碼,而更像是一次與商代先民的隔空對話。這種深度和廣度兼備的解讀,讓我對古代的信仰體係和日常生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评分

我對這本工具書的編纂體例感到非常滿意,它在傳統的詞典編排方式上進行瞭大膽而成功的創新。不像過去一些厚重的古籍辭書那樣,索引查找起來如同大海撈針,這本“新版”顯然充分考慮瞭現代讀者的使用習慣。它的條目組織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不僅按照標準的筆畫、部首進行瞭歸類,更重要的是,它還引入瞭對同一字形在不同曆史時期演變脈絡的橫嚮對比,這一點對於研究古文字的演變規律至關重要。而且,對於每一個核心字頭,它都詳細列齣瞭其在甲骨文中的多種寫法,並輔以清晰的釋義和例證。這些例證的選取非常精煉,往往能一語中的地展現該字的實際語境和文化意義,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難度,讓復雜的古文字學習過程變得更為係統化和可視化。

评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校對和細節處理上的嚴謹程度,這對於任何一本涉及大量符號和引文的工具書來說,都是生命綫一般的存在。我特意去比對瞭幾個我相對熟悉的字形和釋義,發現無論是字形的描摹、還是引文的引用,都達到瞭極高的準確性。這絕非易事,因為甲骨文的拓片本身就存在模糊不清、多有爭議的情況,如何取捨並給齣最具說服力的定論,考驗著編纂者的功力。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給齣瞭主流的解釋,甚至在一些有爭議的釋讀上,也附帶瞭學界的主流觀點,這體現瞭一種開放和求實的治學態度。這種近乎苛刻的準確度,讓使用者可以完全信賴其提供的參考信息,不必擔心因為一個小小的符號誤讀而導緻整個理解的偏差。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厚實的封麵,帶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仿佛真的能從中觸摸到幾韆年前的甲骨刻痕。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頗為考究,觸感細膩,使得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尤其是字體排版,堪稱匠心獨運,那一個個遒勁有力的字形,在白紙上顯得分外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觸這些古老符號的人,也能迅速找到視覺上的舒適區。我原本以為這樣一本專門性的工具書會顯得刻闆乏味,但實際上,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注入瞭現代設計的活力。封麵上的插圖或是紋飾,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與甲骨文的文化內涵相得益彰,讓人在實用之餘,也能感受到一種藝術熏陶。可以說,光是捧著它,就讓人對中華文明的源頭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與親近感,這對於提升閱讀體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基礎環節。

评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衡量,這本書的附加價值遠超乎一本傳統的“字典”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商代文化速查手冊。其中收錄的那些罕見字形和特殊語法的梳理,為我後續閱讀商周青銅器銘文甚至更早期的文獻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驚喜地發現,某些在甲骨文中齣現的結構,在後來的金文中得到瞭繼承和發展,這本書的係統性梳理,無形中建立瞭一座連接不同時期古文字研究的橋梁。對於那些希望係統性地構建中國古代文字知識體係的學者或進階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知識框架是極其寶貴和堅固的。它不僅僅是查閱單個字時的工具,更是一本可以長期陪伴、常讀常新的學術階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